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洋學子2017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掠影

2017年暑假, 海洋學院共有12支團隊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分赴北京、天津、青島、新疆阿拉爾、廣安、廣州、嘉興、杭州、淳安及舟山等地進行“一帶一路 海洋強國”考察學習、深化紅色尋訪, 堅定理想信念、開展公益實踐, 傳遞公益精神、水資源開發與保護之“五水共治”調研、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公益實踐活動等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走訪調研實踐活動, 在充實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 以昂揚的精神風貌喜迎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

行走一帶一路 築夢海洋強國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 海洋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 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 發展海洋經濟,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 建設海洋強國。 2013年秋,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 首次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構想。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中國北京舉行,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高峰論壇開幕式, 發表了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 並主持了領導人圓桌峰會。 浙大海院學子心系國家海洋事業發展, 關注海洋技術動態, 今年暑期北上北京、天津和青島, 開展“一帶一路, 築夢中國”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結合自身專業所學, 與國家海洋局相關單位的學習交流,
為推動“一帶一路”發展、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7月3日上午, “一帶一路, 築夢中國”暑期實踐團隊走進海洋考察活動在位於青島的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正式啟動。 同學們對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進行了參觀考察並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和研究方向, 就實驗室的實驗設備和基本原理同各個實驗室的責人進行了短暫而深入的交流。

7月5日早晨, 實踐團隊開始了本次考察活動的第二站天津站的考察, 實踐團隊首先來到了國家海洋資訊中心, 中心各位領導為大家介紹了中心的發展情況, 歷史延承, 隨後中心業務發展處為大家介紹了中心主要業務體系。 下午, 實踐團隊一行來到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簡稱"淡化所"),

阮國嶺總工程師就海水淡化全流程技術與裝備進行了專業細緻、精彩幽默的介紹與講解。

7月6日, 實踐團隊來到國家海洋局海洋技術中心和國家海洋局測量中心。 中心領導和工作人員就各自負責的科室和研究課題向同學們簡要的予以講解。

7月7日, 實踐團隊一行來到本次考察活動的最後一站北京, 在國家海洋局預報中心的參觀和瞭解後, 同學們圓滿的結束了本次實踐團隊走進海洋的活動。 同學們表示, 通過此次活動, 對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更加堅定了投入到祖國海洋建設事業的決心。

學以致用 服務南疆:新疆《塔里木新聞》報導我院社會實踐活動

2016年8月, 師市與浙江, 塔里木大學與浙江大學簽訂了兩地兩校人才發展協定後, 吸引了一批專業技術型人才來阿拉爾, 他們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於實際工作中, 為師市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

近段時間, 海洋學院3名碩士研究生來到師市水利部門參與到實際工作中。

碩士生王辰就是與師市水利局的工程師們一起利用軟體製作出阿拉爾水土保持監管規劃圖, 王辰告訴我們, 他一直對新疆南疆的水資源現狀很感興趣, 他想通過專業規劃圖, 為師市在水土保持監管方面提供參考。

“主要就是把之前在學校學的一些理論知識,然後結合當地的水利環境、水資源情況,運用到當地的措施中。就是結合實際情況,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

李明佳也是這次來到師市的三名碩士生中的一位。他一直跟隨阿拉爾水文站的工作人員,即時監測塔里木河的水資源情況,通過資料反映出阿拉爾區水資源分佈方面存在的問題。

“現在通過我們前期收集的一些資料資料,作為以後我們相關水利局與科技局,包括我們在阿拉爾市塔里木大學一些高校科研院所進行一些合作,進行部門聯動,一塊把阿拉爾市的水資源狀況治理好。”

重溫廣州起義 學習烈士精神

8 月 12 日,社會實踐團一行經過了長途跋涉到達廣州市。同學們集合後略做整頓,便乘車前往了本次實踐的第一個目的地,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來到烈士陵園之後,講解員帶領同學們走進陵區,陵區建築莊嚴肅穆,綠化以蒼松翠柏和紅花為基調。大門為中國傳統式闕門,周恩來總理題寫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八個金黃色大字赫然顯目。穿過典雅端莊的朱漆金端大鐵柵門,陵墓大道兩旁蒼松翠柏如肅立的衛士,二十個花壇中紅花競先吐豔,象徵革命烈士的鮮血灑在大地上。

走過墓道,呈現在眼前的是直沖雲霄的廣州起義紀念碑。三座大山上握槍的手握槍桿直沖雲霄的造型象徵著“槍桿子裡出政權”,大手遒勁如山,槍桿子直指蒼穹。碑體上刻有鄧小平同志的題詞:“廣州起義烈士永垂不朽”,金字閃閃發光。紀念碑四周表現廣州起義戰鬥過程的浮雕栩栩如生,仿佛將人們拉回到當年那驚心動魄,槍林彈雨的黑暗黎明的前夜。

1927年12月11日淩晨,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葉挺、葉劍英、蘇兆征、聶榮臻、徐向前等同志領導發動了廣州起義,由於當時敵我力量懸殊,經三天三夜浴血奮戰,起義不幸失敗,起義中有5700多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

廣州起義的率先槍響是創建人民政權的一次偉大嘗試。它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偉大開端。碑體前的黃菊花象徵著怒放的心靈,它們被獻給敬愛的長眠于此的烈士們,同學們在花壇前瞻仰沉默後,向烈士致以最為沉重的敬禮。

瞻仰完紀念碑中的烈士後,移步到一個巨大高聳的圓墓——廣州公社烈士墓。公墓像個巨大的圓形金字塔。朱德同志在墓牆正面題字“廣州公社烈士之墓”,墓牆東面刻有廣州起義經過的碑銘。離開烈士墓後,同學們走進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近距離切身瞭解廣東革命的歷史過程與事蹟。

雖然歷史風雲變幻,瞬息萬變,但同學們不會忘記那一個個英勇犧牲的熱血生命,那一群群不曾遠去的背影。他們澤被當代,啟明後人。無論是在風雨如晦,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是在氣壯山河,奮發圖強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還是在波瀾壯闊,開拓創還新的改革開放大潮中,都有無數先烈前仆後繼,無畏犧牲,即使是在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到英烈碧血的余溫。

追隨領袖腳步 農講精神不滅

8月13日,實踐團組織參觀了廣州農講所,通過一個上午的學習走訪,同學們深刻地領會到了中國共產黨艱苦奮鬥、浴血奮戰的獻身精神,真實地感受到了共產黨的艱辛發展歷程。

廣農講所是一組紅牆黃瓦、古樸莊重的建築群,從南北由欞星門、泮池拱橋、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等組成,兩邊有廡廊等宏大建築,進了大門是前院的泮池,泮池中間架有一座石拱橋,過橋便是九行並排的花崗石板鋪成的通道,直通寬敞的大成門,過大成門,是一個草木蔥郁的大院,院內木棉、菩提、龍眼、九裡香等古樹挺拔蔥郁,宏偉壯觀的大成殿屹立在由花崗石砌成的台基上,沿著大成殿兩側的通道向前走去,即達崇聖殿,有東西兩廊。

農講所展館的圖片和歷史文物,包括當時學員用過的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一份分起草的檔,還有動畫演示毛主席在為學員們上課的情景,同學們看著親臨其境,真實地感受到革命先輩們崇高的革命情懷,切身體會了他們為追求理想、革命而甘願奉獻自己的青春,甚至於犧牲自已的生命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沒有土地革命,就不可能勝利”,農民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而農民問題的中心問題就是土地問題,隨著共產國際對解決中國農民土地問題的指導,使毛澤東在領導革命的實踐中,對土地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提出了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理論,同時分析了階級問題,而且還孕育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推翻地主的團防局必須建立農民自己的武裝。

通過參觀學習,同學們近距離瞭解了我國農民,農業,農民運動問題在中國豐富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的洗禮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和黨性教育,深刻理解了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和黨的先進性、凝聚力和戰鬥力。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參與學習的同學們立志在先驅們精神的感召下努力學習、好好工作,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傳承他們的遺志,懷著對党和國家建設的熱情,將對黨的先進性的理論學習融入到日常生活學習中,立志成才,從身邊做起,腳踏實地,為獻身祖國而做充分的準備!

此外,各實踐團隊還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明確、形式多樣、創意豐富的特色活動。

7月16日-22日,為保護文化遺產,傳遞公益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浙江大學海洋學院“面塑傳承隊”暑期社會實踐團開展了為期七天的實踐活動。活動期間同學們細心指導14名在舟小朋友自己動手學習並捏制了100多個面塑作品。活動收到了當地家長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

7月23日-27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赴杭州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古蕩街道,在中央關於水質保護,五水共治相關政策的鼓勵引導下,充分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青年志願者精神,積極參與到五水共治的調研活動中去,進一步瞭解和學習我國關於五水共治的相關政策與措施。

7月26日-29日,為回應中央“三下鄉計畫”、“一路一帶”,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文化遺產,海洋學院赴廣東省粵劇傳承與發展暑期實踐團來到廣東省廣州,進行了為期5天的暑期實踐活動。實踐過程中,浙大學子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學術資源,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題,集合地方政府部門、社會媒體等多方力量,積極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明確、形式多樣、創意豐富的特色活動。

7月31日-8月2日,為回應“三下鄉”精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的要求,海洋學院赴浙江省淳安縣楓樹嶺鎮暑期社會實踐團以考察瞭解建立健全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優化留守兒童成長環境為重點,以關愛活動為抓手,對當地10余名留守兒童展開了關愛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關愛幫扶工作。

9月2-4日,海洋學院赴廣安暑期實踐團以“尋訪小平故里,追憶華鎣抗戰”為主題開展“深化紅色尋訪,堅定理想信念”專題社會實踐活動。

供稿:學生思政工作部

“主要就是把之前在學校學的一些理論知識,然後結合當地的水利環境、水資源情況,運用到當地的措施中。就是結合實際情況,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

李明佳也是這次來到師市的三名碩士生中的一位。他一直跟隨阿拉爾水文站的工作人員,即時監測塔里木河的水資源情況,通過資料反映出阿拉爾區水資源分佈方面存在的問題。

“現在通過我們前期收集的一些資料資料,作為以後我們相關水利局與科技局,包括我們在阿拉爾市塔里木大學一些高校科研院所進行一些合作,進行部門聯動,一塊把阿拉爾市的水資源狀況治理好。”

重溫廣州起義 學習烈士精神

8 月 12 日,社會實踐團一行經過了長途跋涉到達廣州市。同學們集合後略做整頓,便乘車前往了本次實踐的第一個目的地,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來到烈士陵園之後,講解員帶領同學們走進陵區,陵區建築莊嚴肅穆,綠化以蒼松翠柏和紅花為基調。大門為中國傳統式闕門,周恩來總理題寫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八個金黃色大字赫然顯目。穿過典雅端莊的朱漆金端大鐵柵門,陵墓大道兩旁蒼松翠柏如肅立的衛士,二十個花壇中紅花競先吐豔,象徵革命烈士的鮮血灑在大地上。

走過墓道,呈現在眼前的是直沖雲霄的廣州起義紀念碑。三座大山上握槍的手握槍桿直沖雲霄的造型象徵著“槍桿子裡出政權”,大手遒勁如山,槍桿子直指蒼穹。碑體上刻有鄧小平同志的題詞:“廣州起義烈士永垂不朽”,金字閃閃發光。紀念碑四周表現廣州起義戰鬥過程的浮雕栩栩如生,仿佛將人們拉回到當年那驚心動魄,槍林彈雨的黑暗黎明的前夜。

1927年12月11日淩晨,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葉挺、葉劍英、蘇兆征、聶榮臻、徐向前等同志領導發動了廣州起義,由於當時敵我力量懸殊,經三天三夜浴血奮戰,起義不幸失敗,起義中有5700多名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

廣州起義的率先槍響是創建人民政權的一次偉大嘗試。它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偉大開端。碑體前的黃菊花象徵著怒放的心靈,它們被獻給敬愛的長眠于此的烈士們,同學們在花壇前瞻仰沉默後,向烈士致以最為沉重的敬禮。

瞻仰完紀念碑中的烈士後,移步到一個巨大高聳的圓墓——廣州公社烈士墓。公墓像個巨大的圓形金字塔。朱德同志在墓牆正面題字“廣州公社烈士之墓”,墓牆東面刻有廣州起義經過的碑銘。離開烈士墓後,同學們走進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近距離切身瞭解廣東革命的歷史過程與事蹟。

雖然歷史風雲變幻,瞬息萬變,但同學們不會忘記那一個個英勇犧牲的熱血生命,那一群群不曾遠去的背影。他們澤被當代,啟明後人。無論是在風雨如晦,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是在氣壯山河,奮發圖強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還是在波瀾壯闊,開拓創還新的改革開放大潮中,都有無數先烈前仆後繼,無畏犧牲,即使是在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到英烈碧血的余溫。

追隨領袖腳步 農講精神不滅

8月13日,實踐團組織參觀了廣州農講所,通過一個上午的學習走訪,同學們深刻地領會到了中國共產黨艱苦奮鬥、浴血奮戰的獻身精神,真實地感受到了共產黨的艱辛發展歷程。

廣農講所是一組紅牆黃瓦、古樸莊重的建築群,從南北由欞星門、泮池拱橋、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等組成,兩邊有廡廊等宏大建築,進了大門是前院的泮池,泮池中間架有一座石拱橋,過橋便是九行並排的花崗石板鋪成的通道,直通寬敞的大成門,過大成門,是一個草木蔥郁的大院,院內木棉、菩提、龍眼、九裡香等古樹挺拔蔥郁,宏偉壯觀的大成殿屹立在由花崗石砌成的台基上,沿著大成殿兩側的通道向前走去,即達崇聖殿,有東西兩廊。

農講所展館的圖片和歷史文物,包括當時學員用過的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一份分起草的檔,還有動畫演示毛主席在為學員們上課的情景,同學們看著親臨其境,真實地感受到革命先輩們崇高的革命情懷,切身體會了他們為追求理想、革命而甘願奉獻自己的青春,甚至於犧牲自已的生命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沒有土地革命,就不可能勝利”,農民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而農民問題的中心問題就是土地問題,隨著共產國際對解決中國農民土地問題的指導,使毛澤東在領導革命的實踐中,對土地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提出了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理論,同時分析了階級問題,而且還孕育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推翻地主的團防局必須建立農民自己的武裝。

通過參觀學習,同學們近距離瞭解了我國農民,農業,農民運動問題在中國豐富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的洗禮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和黨性教育,深刻理解了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和黨的先進性、凝聚力和戰鬥力。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參與學習的同學們立志在先驅們精神的感召下努力學習、好好工作,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傳承他們的遺志,懷著對党和國家建設的熱情,將對黨的先進性的理論學習融入到日常生活學習中,立志成才,從身邊做起,腳踏實地,為獻身祖國而做充分的準備!

此外,各實踐團隊還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明確、形式多樣、創意豐富的特色活動。

7月16日-22日,為保護文化遺產,傳遞公益精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浙江大學海洋學院“面塑傳承隊”暑期社會實踐團開展了為期七天的實踐活動。活動期間同學們細心指導14名在舟小朋友自己動手學習並捏制了100多個面塑作品。活動收到了當地家長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

7月23日-27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赴杭州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古蕩街道,在中央關於水質保護,五水共治相關政策的鼓勵引導下,充分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青年志願者精神,積極參與到五水共治的調研活動中去,進一步瞭解和學習我國關於五水共治的相關政策與措施。

7月26日-29日,為回應中央“三下鄉計畫”、“一路一帶”,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文化遺產,海洋學院赴廣東省粵劇傳承與發展暑期實踐團來到廣東省廣州,進行了為期5天的暑期實踐活動。實踐過程中,浙大學子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和學術資源,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題,集合地方政府部門、社會媒體等多方力量,積極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明確、形式多樣、創意豐富的特色活動。

7月31日-8月2日,為回應“三下鄉”精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的要求,海洋學院赴浙江省淳安縣楓樹嶺鎮暑期社會實踐團以考察瞭解建立健全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優化留守兒童成長環境為重點,以關愛活動為抓手,對當地10余名留守兒童展開了關愛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關愛幫扶工作。

9月2-4日,海洋學院赴廣安暑期實踐團以“尋訪小平故里,追憶華鎣抗戰”為主題開展“深化紅色尋訪,堅定理想信念”專題社會實踐活動。

供稿:學生思政工作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