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三維文化」哥特風格誕生:西方藝術與3D列印的結合

作為當代工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承擔起三維文化傳播的重要職責。

南極熊即將為你展開的三維文化長卷, 不僅會講科技、講材料原理、講科學、講技術, 還會講歷史、講藝術、講雕塑、講建築、以及3D列印技術是如何實現與文化藝術的結合, 打造一個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殿堂。

從此踏平博物館:在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這個濃縮的3D列印世界裡, 你去其它博物館就再也不用走馬觀花, 你會看懂真跡, 領略到它的價值。 丹麥博物館、奧賽美術館、盧浮宮、梵蒂岡博物館統統對你敞開它們最神秘的一面,

助你登上科學與藝術的殿堂。

提起哥特式建築, 現在是人盡皆知。 我們通常認為恐怖、超自然、頹廢等元素是哥特風格的典型特點, 但其實這是對哥特風格的誤解。 哥特風格起源於建築, 可以被認為是早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萌芽, 是藝術史上的一顆最閃耀的明珠。

哥特建築中的“哥特”一詞是義大利人發明的, 用來形容法國人的特色名次, 是貶義詞。 因為當年北方的“哥特”入侵了羅馬帝國導致了羅馬帝國的滅亡, 類似於中國的“南蠻”, 是義大利人嘲笑法國人土氣的說法。

1066年, 諾曼公爵征服了英國成為了英國國王, 英國迎來諾曼王朝。 諾曼王朝大興土木蓋教堂, 為了解決傳統教堂的木制材料容易起火的問題,

急需新的建築技術。

中世紀1000年, 當時的建築師們想出了用房梁搭骨架, 也就是肋拱(Ribbed Vault), 再用輕材料把屋頂填滿的辦法, 解決了木制屋頂容易起火的問題, 史稱諾曼風格的建築, 也是哥特風格的前身。

肋拱(右)以及用輕材料填滿的屋頂(左)

3D列印切片軟體裡的肋拱

哥特建築也是把“先搭框架, 再填入輕材料”的方法應用到整棟建築上(包括牆壁), 形成了哥特建築。 其建築理念彰顯了我們現代建築的核心思想——先用鋼筋搭骨架, 再用混凝土填肉。

哥特建築的特點是尖拱、飛扶垛以及內部有交叉肋拱。

塔尖越高、越尖, 就越接近上帝。 很多哥特教堂的尖頂越造越高, 產生一種刺蝟般的視覺效果, 是為了從審美上更接近上帝。

3D列印切片軟體裡的塔尖

米蘭大教堂

西敏寺

科隆大教堂

與古羅馬教堂不同,古羅馬教堂非常厚實,給人一種保守的感覺。哥特式教堂很輕盈,尤其內部色彩斑斕,光線通透的感受與聖經中描繪的天堂場景接近,傳遞出慈愛的感覺。巴黎聖母院就是哥特式建築的典型代表。

巴黎聖母院

在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收藏了由3D列印技術一體成型的哥特大教堂。哥特大教堂由國外設計師設計,建築模型的細節,比如塔尖拱、飛扶垛以及內部的交叉肋拱,都體現得淋漓盡致,展現出哥特式建築雄偉、高大、氣魄的特色,亦是西方藝術與3D列印智慧製造技術的結合。

哥特式建築手繪(左)以及3D列印切片軟體的建築模型(右)

切片軟體裡的哥特式建築

收藏在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裡的哥特大教堂

歡迎來到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登上科學與藝術的殿堂。

西敏寺

科隆大教堂

與古羅馬教堂不同,古羅馬教堂非常厚實,給人一種保守的感覺。哥特式教堂很輕盈,尤其內部色彩斑斕,光線通透的感受與聖經中描繪的天堂場景接近,傳遞出慈愛的感覺。巴黎聖母院就是哥特式建築的典型代表。

巴黎聖母院

在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收藏了由3D列印技術一體成型的哥特大教堂。哥特大教堂由國外設計師設計,建築模型的細節,比如塔尖拱、飛扶垛以及內部的交叉肋拱,都體現得淋漓盡致,展現出哥特式建築雄偉、高大、氣魄的特色,亦是西方藝術與3D列印智慧製造技術的結合。

哥特式建築手繪(左)以及3D列印切片軟體的建築模型(右)

切片軟體裡的哥特式建築

收藏在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裡的哥特大教堂

歡迎來到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登上科學與藝術的殿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