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河曲:魯拴娥散文 清明時節 那份痛徹心扉的思念

又到清明節。 去年的清明節仿佛就在昨天:清明放假三天。 我和丈夫一起坐大巴去太原看望兒女們。 從家裡走時, 記得母親把我們送到大門口,

父親幫我們拿了一件行李一直送到大巴經過的那個路口, 站在路邊陪我們等車, 他不經意的問我們能住幾天, 什麼時候回來?他一直陪我們等到車來。 回來的那天, 我們坐在大巴車上, 下了高速遠遠就看到, 還是那個路口, 有一個人坐在路口邊的水泥墩上翹首遠望, 車漸漸走近時, 發現原來是父親。 我們就在離他不遠的地方下了車, 走到他跟前才依然發現父親早已淚眼婆娑, 哽咽難言。 這分明是兒時孩子離開父母時, 再見面的場景!而此時父親亦如孩子依戀父母般離不開他的子女了。 我和丈夫看到了父親風燭殘年的弱不禁風!當時心裡很不是滋味。

而今又到清明節, 父親卻成了我們痛徹心扉的思念。

2016年7月13日, 父親帶著對兒女子孫的無限眷戀與不舍, 永遠離開了我們。

他的離去猶如一把鈍器戳在我們的心上, 讓人疼的喘不過氣來, 久久地, 久久地, 我們不能接受這樣殘酷的現實。 不願去觸碰彼此間那份思念的弦!多少次推開家門, 仿佛父親就坐在他久坐的沙發上;就躺在屬於他的床鋪上;他那佝僂的瘦弱的身體一直在我們眼前晃動;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們腦海裡浮現。 然而, 屋子裡卻是那樣空曠:那個正對著門的沙發是那樣刺眼的空著, 再不會有一個樂呵呵的老人坐在那裡等兒孫們回家;再不會當大家還在聊天逗笑時, 就聽到父親早已打鼾如雷的聲音。 再也沒有了星期天或者節假日, 父親電話裡不容置否的讓兒女子孫回家吃飯的命令。

父親走了, 永遠地走了!

而父親又何曾走遠!

就在去年的農曆七月初二, 沙畔村唱大戲。 父親是個愛紅火的人, 一來他愛看戲。 自從2012年從趙家溝搬到沙畔後, 父親以他的熱情、開朗的性格, 很快結識了一群老年朋友, 他們經常一起散步、逛公園、聊天, 結伴到鄰村看戲, 父親把自己的晚年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 二來因唱戲的日子, 兒女子孫就會歡聚一堂共用天倫, 這是父親最享受的時刻。 早早地, 父親就把肉呀菜呀備辦齊全。 記得初二那天是正唱的日子, 也是客人最齊的日子。 我趕忙去市場上購買中午要吃的碗托、面皮、茨粉。 正好碰上了父親也在那裡排隊等候, 看見我忙說:這裡我等的,

你快回家幫忙做飯去吧。 我說, 那我把錢付了。 一邊說一邊把錢遞給賣碗托的人, 父親哪裡肯讓, 從人家手裡奪過我的錢, 隔著人群扔給我, 硬是從他的口袋裡掏出錢遞給賣碗托的人, 嘴裡還說:“你看我又不是沒錢!”我知道他的脾氣, 他是唯恐所有的親人不知道他那份濃濃的親情。 遺憾的是這成了父親一生中最後一次為家人購物!

父親生前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人親人就沒原則”, 他說這話時還是用學來的五寨方言說的。 據說這句話是當年曾任趙家溝完小的校長張世泰老人說的。 而父親一生最大的優點就是凡事講原則。 這也讓他成就了自己“一身正氣, 兩袖清風”的高尚人格。

他曾是大同師範畢業後分配在當時的大同礦區任教的正式教師。

因為家裡只有年邁的老母親, 那時的交通又特別不方便, 根本沒有班車大巴這些交通工具, 每次回家只能坐敞篷車, 還不知要顛簸多久, 加上父母天生的暈車體質。 為了能夠照顧他的老母親, 父親向上級打了辭職報告, 辭職棄教歸田, 那年頭正是我國最困難時期, 國家精簡了眾多工作人員回家種田。 後來到了80年代, 國家又出臺了相關政策給這些人員複職。 也曾有很多人勸父親去找政府, 複職這事一定可以辦成。 但他都婉言謝絕了大家的好意, 他對人們解釋說:“國家是給精簡回來的人複職, 我是因為自己的原因打了辭職報告的, 咱不能鑽國家政策的空子。 ”父親就是這樣一個永遠守著原則底線的人。

回到家鄉後的父親歷任趙家溝鄉趙家溝村村委主任、黨支部書記數十年,也在趙家溝完小當過教師。在他們那個艱苦的年代,父親用他的所學和智慧為自己的家鄉,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努力、奮鬥了大半生。而他自己從沒有因為自己的私事和個人利益向上級,向組織伸過手。多少年來,無論是上級領導,還是當地的老百姓,還有自己教過的學生,一起工作的同事,無不為他的人格所感動。

在家裡,父親是嚴慈並濟的父親。他有一顆慈愛的心,上對他孤苦的母親和手足相憐的姐姐,下對他的四個孩子以及後來眾多的子孫。

但凡親眼見過的人都不會忘記,他的母親在年過花甲時被病魔奪去生命駕鶴西去的時候,父親那嚎啕悲慟的哭聲無不讓所有在場的人動容。而面對自己的孩子,父親同樣慈愛有加,但不乏嚴謹嚴厲。父親辭去公職是無奈的,也是父親一輩子不能言說的傷痛。唯有讓孩子們好好學習,立志成才方為上策。這在當時的年代和那樣偏僻落後的地方,是多麼明智的決策。就是父親的明智讓四個孩子在生活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全部上完高中,老三還順利讀完了大學本科,成了父親一生的驕傲!如今,四個孩子分別組成了四個家庭,四個家庭的家庭成員又分別工作在不同的崗位上,人人都能做到遵紀、守法,敬業、奉獻,現在想來,我們這些孩子的成長和成才與父親的嚴格要求和嚴謹的家風是分不開的。

曾記得多少次相聚,一家人坐在一起聆聽父親的教誨,那洪亮的嗓音,鏗鏘有力的話語常常會讓我們感同身受,如沐春風。他老人家一直到老,思想都能與時俱進,都能用自己獨特的思維與視野去分析解決我們遇到的生活、工作中的任何問題,前提必須是不超越父親的原則底線。家庭中不管是誰,有缺點,有錯誤,父親一定會義正辭嚴的批評,從不偏袒誰向著誰,這也是他老人家的一貫作風。當然,人無完人,父親也有錯的時候,也會誠懇的進行自我批評。這種精神更令人肅然起敬。這樣的場景仿佛就在昨天,父親的音容笑貌始終迴響在耳邊,浮現在腦海。他老人家仿佛從來都沒曾離開過我們!

然而,清明時節將至,面對慌塚,殘酷的現實一次次提醒著父親的離去。我們再永遠也見不到父親了,我們只能在無數個有夢的夜晚去看上一眼仿佛是真的活生生的父親,儘管他再也不曾和我們說上一句話。

回到家鄉後的父親歷任趙家溝鄉趙家溝村村委主任、黨支部書記數十年,也在趙家溝完小當過教師。在他們那個艱苦的年代,父親用他的所學和智慧為自己的家鄉,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努力、奮鬥了大半生。而他自己從沒有因為自己的私事和個人利益向上級,向組織伸過手。多少年來,無論是上級領導,還是當地的老百姓,還有自己教過的學生,一起工作的同事,無不為他的人格所感動。

在家裡,父親是嚴慈並濟的父親。他有一顆慈愛的心,上對他孤苦的母親和手足相憐的姐姐,下對他的四個孩子以及後來眾多的子孫。

但凡親眼見過的人都不會忘記,他的母親在年過花甲時被病魔奪去生命駕鶴西去的時候,父親那嚎啕悲慟的哭聲無不讓所有在場的人動容。而面對自己的孩子,父親同樣慈愛有加,但不乏嚴謹嚴厲。父親辭去公職是無奈的,也是父親一輩子不能言說的傷痛。唯有讓孩子們好好學習,立志成才方為上策。這在當時的年代和那樣偏僻落後的地方,是多麼明智的決策。就是父親的明智讓四個孩子在生活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全部上完高中,老三還順利讀完了大學本科,成了父親一生的驕傲!如今,四個孩子分別組成了四個家庭,四個家庭的家庭成員又分別工作在不同的崗位上,人人都能做到遵紀、守法,敬業、奉獻,現在想來,我們這些孩子的成長和成才與父親的嚴格要求和嚴謹的家風是分不開的。

曾記得多少次相聚,一家人坐在一起聆聽父親的教誨,那洪亮的嗓音,鏗鏘有力的話語常常會讓我們感同身受,如沐春風。他老人家一直到老,思想都能與時俱進,都能用自己獨特的思維與視野去分析解決我們遇到的生活、工作中的任何問題,前提必須是不超越父親的原則底線。家庭中不管是誰,有缺點,有錯誤,父親一定會義正辭嚴的批評,從不偏袒誰向著誰,這也是他老人家的一貫作風。當然,人無完人,父親也有錯的時候,也會誠懇的進行自我批評。這種精神更令人肅然起敬。這樣的場景仿佛就在昨天,父親的音容笑貌始終迴響在耳邊,浮現在腦海。他老人家仿佛從來都沒曾離開過我們!

然而,清明時節將至,面對慌塚,殘酷的現實一次次提醒著父親的離去。我們再永遠也見不到父親了,我們只能在無數個有夢的夜晚去看上一眼仿佛是真的活生生的父親,儘管他再也不曾和我們說上一句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