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是癌?非癌?——ME

作者丨周慧 宛新建

來源丨華亭論鏡

接上次《白光內鏡下可能漏診的胃低分化癌》報導, 此期我們將向大家展示, 這些白光內鏡下表現更為隱秘、更易混淆、漏診的病灶, 在放大-NBI(ME-NBI)這面“照妖鏡”下是如何原形畢露的。

通過對以下的病例分析, 我們期待與大家探討:(1)除了上期所總結的胃低分化癌在白光內鏡下的特徵外, 在特殊內鏡下(ME-NBI)又是如何表現, 以及與非癌病灶的鑒別;(2)在白光內鏡下對高度可疑病灶活檢所得病理為陰性情況下, 如何在特檢內鏡(ME-NBI)定位下行精准、深挖活檢(甚至診斷性ESD送檢病理)的;(3)對可疑病灶或癌前病變,

如何在內鏡的密切隨訪中增加檢出陽性率。

1

白光內鏡下易漏診的早期胃低分化癌需ME-NBI定位下精准活檢

病例1. 患者, 男性, 69歲

正常?異常?

病灶在何處?是癌?非癌?

檢胃鏡(ME-NBI+EUS)

解析ME-NBI鏡下表現:(1)病灶區屬Ⅱc型(2005年巴黎分型), 邊界不甚清晰。 (2)周邊胃小凹呈山脊狀、斑片狀, 分佈不均。 (3)病灶區凹陷處良好的粘膜結構(FMS)消失, 基於微表面(MS)和微血管(MV)分型以ILL-2和CSP型為主。 MS不規則:腺管大小不一, 分佈不規則, 密度不均, 局灶消失;MV不規則:形狀扭曲、蛇形, 局部有粗大的新生血管。 綜上, 符合早期胃低分化癌表現。

ME-NBI定位下精准活檢

20170523病理:胃竇前壁差粘附性癌。

遠端胃大部切除標本:

2017052病理:胃角早期胃癌, 淺表潰瘍型1.5x1.2x0.1cm,印戒細胞癌, 侵犯固有層未達粘膜肌。 脈管和神經侵犯(-)。 淋巴結侵犯(-)。

2

對高度可疑病灶需要精准定位、反復深挖活檢

病例1. 患者, 女性, 53歲

白光內鏡下對高度可疑病灶活檢

20160923病理:竇體交界處粘膜(2塊)慢性炎伴活動, 局灶區固有肌層內平滑肌增生。

複查特檢胃鏡

解析ME-NBI鏡下表現:(1)病灶區屬Ⅱc型, 邊界尚清。 (2)周邊胃小凹呈斑片狀或腺管延長, 分佈不均。 (3)病灶凹陷區FMS消失, 基於MS和MV分型以ILL-2和CSP型為主。 MS不規則:腺管局灶消失, 殘餘腺管充血、形態異常;MV不規則:形態扭曲、管徑尚可、排列不規則,

分佈稀疏。 綜上, 符合早期胃低分化癌表現。

ME-NBI下對高度可疑病灶需要精准定位、深挖活檢

20161028病理:胃竇體交界處(3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遠端胃大部切除標本

20161115病理:胃體前壁凹陷性早期胃癌, 面積約1.2X1.0cm, 低分化腺癌, 部分為印戒細胞癌, 腫瘤組織浸潤至粘膜下層, 脈管內見癌浸潤, 神經癌浸潤(-), 小彎側淋巴結有癌轉移(1/6),賁門右淋巴結有癌轉移(1/3);胃左淋巴結有癌轉移(5/10)。

病例2. 患者, 男性, 51歲

白光內鏡下對高度可疑病灶活檢

20150508病理:胃竇體交界(4塊),其中3塊胃粘膜慢性炎伴活動,最小1塊局灶表面腺上皮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組織表淺), 臨床如疑惡性,建議重取送檢!

複查特檢胃鏡(ME-NBI+EUS)

解析ME-NBI鏡下表現:(1)病灶區屬Ⅱc+Ⅱa型,邊界不清晰。(2)周邊胃小凹呈斑片狀、山脊狀,腺管增寬。(3)病灶凹陷區FMS消失,基於MS和MV分型為ILL-2、CSP、ILL-1型。MS不規則:腺管大小不一、形態異常、局灶消失;MV不規則:管徑尚可,局部形態扭曲、開環狀、分佈稀疏。綜上,符合早期胃低分化癌表現。

ME-NBI下對高度可疑病灶需要精准定位、深挖活檢

20150525:胃竇體交界處(4塊):胃竇腺癌,有印戒細胞癌成分。

遠端胃大部切除標本

20150616:胃竇體交界處腺癌,中-低分化,伴有印戒細胞癌成分,浸潤至粘膜下層;癌灶為淺表凹陷型,範圍約1X1cm;脈管內找見少量癌栓,神經侵犯(-);切緣(-);幽門下淋巴結(1/8)見癌轉移。

3

如可疑病灶經精准定位、深挖活檢病理為陰性,仍需在密切隨訪中重復活檢

病例1. 患者,男性,79歲

白光內鏡下對可疑病灶活檢

20160429:活檢病理:賁門粘膜慢性炎,伴局灶腺上皮輕度異型增生。請複查!

複查特檢胃鏡,ME-NBI下對可疑病灶精准定位、深挖活檢

20160513:活檢病理:胃體上部炎症壞死滲出組織內查見游離的核異型腺體,符合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建議密切隨訪。

再次複查特檢胃鏡(ME-NBI)

解析ME-NBI鏡下表現:(1)病灶區屬Ⅱc型,邊界清晰。(2)周邊胃小凹呈斑片狀,腺管增寬。(3)病灶凹陷區FMS消失,基於MS和MV分型為ILL-2、CSP型為主。MS不規則:腺管局灶消失,殘存腺管形態異常;MV不規則:形狀扭曲、開環狀、局部密度增加。綜上,符合早期胃低分化癌表現。

ME-NBI下對可疑病灶精准定位、深挖活檢

20161020:活檢病理:賁門粘膜慢性炎,部分腺體中-重度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

考慮病灶深度<SM2層,對該病灶行ESD術

20161027 ESD病理:賁門中-低分化腺癌,部分為粘液腺癌,脈管內未見癌栓,兩側切緣未見腫瘤組織,基底切緣可見癌組織。

追加胃癌根治術

20161123術後病理:賁門部粘膜慢性炎伴潰瘍、壞死肉芽組織形成、異物巨細胞反應,少量腺體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脈管及神經腫瘤侵犯(-),淋巴結轉移(-)。

病例2. 患者,女,52歲

該患者于2015-2016因反復“消化道出血”“中上腹痛”做了3次白光內鏡均無陽性發現。

其後隨訪中複查特檢胃鏡

解析ME-NBI鏡下表現:(1)病灶區屬Ⅲ型,邊界清晰。(2)周邊胃小凹呈斑片狀或樹枝狀。(3)病灶凹陷區FMS出現多相性,呈葉片狀、網格狀、山脊狀,局部消失。基於MS和MV分型為ILL-1和ILL-2型為主。MS不規則:腺管縮小或增大,局部充血;MV不規則:擴張、分佈不均、局部稀疏。綜上,符合胃低分化癌表現。

ME-NBI下對可疑病灶精准定位、深挖活檢

20161230活檢病理:胃體下部前壁:見異型上皮樣細胞。免疫組化輔助診斷:胃體下部前壁低分化癌,部分為印戒細胞癌。

20160126:手術病理:胃體前壁近小彎側潰瘍型低分化腺癌,腫瘤大小1.5X1.3X0.8cm,浸潤胃壁深肌層,小神經束枝見癌侵犯,脈管內未查見癌栓,淋巴結轉移(-)

病例3. 患者,男性,57歲

白光內鏡下對可疑病灶活檢

20160525:胃角粘膜慢性炎伴活動、糜爛。

20170414:胃角粘膜慢性炎伴活動,其中一塊粘膜內見肉芽組織,另見急性炎性滲出物。

20170525:胃角粘膜慢性萎縮性炎伴腸化,慢性炎伴活動。

再次複查特檢胃鏡

解析ME-NBI鏡下表現:(1)病灶區屬Ⅲ型,邊界清晰。(2)周邊胃小凹呈斑片狀,腺管增寬,見亮藍脊結構。(3)病灶凹陷區FMS消失,基於MS和MV分型為CSP型為主。MS不規則:腺管消失;MV不規則:形狀扭曲、開環狀、蛇形,未連接成網,散在見粗大新生血管。綜上,符合胃低分化癌表現。

ME-NBI下對可疑病灶精准定位、深挖活檢

20170717病理:胃角粘膜間質中見印戒樣異型細胞,不除外印戒細胞癌。

總之,結合以上幾例胃低分化癌的白光內鏡、ME-NBI表現,總結我們平日內鏡工作中的經驗,並查詢相關文獻報導,將胃低分化癌的內鏡表現總結如下:

(1)病灶常發生在竇體交界、胃體和賁門;

(2)背景粘膜常無萎縮、腸化表現,常發生在胃底腺粘膜上或“雞皮狀胃炎”背景;

(3)病灶常發白或紅白相間;

(4)常表現為凹陷型病變(巴黎分型Ⅱc型或Ⅲ型);

(5)癌與非癌組織分界線常不清晰;

(6)病灶邊緣處常無毛刺征;

(7)基於MS和MV的分型常呈CSP、ILL-2型;

(8)病理性MV常不規則、常分佈稀疏。

低分化癌具有侵襲力強,病程進展快,惡性程度高的特點。如果發現較遲,常易浸潤整個胃,使整個胃壁硬化,而呈“皮革胃”,一旦發展到“皮革胃”這個階段,預後極差。因此這裡我們期待與大家一起努力,練就內鏡下診斷消化道早癌的過硬本領,在日常內鏡工作中,嚴防死守,讓潛伏的早癌無處遁形!

作者簡介

宛新建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消化科副主任(南部)、臨床實訓中心主任。畢業于第二軍醫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鏡質控及管理委員會委員,上海內鏡醫師協會副會長,上海消化內鏡學會委員,上海消化內鏡學會ERCP學組副組長,上海食管胃靜脈曲張治療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消化內鏡質控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消化內鏡雜誌》通訊編委。曾赴日本九州大學病院、美國Emory大學醫院及西北大學附屬醫院進修消化內鏡技術。長期從事消化系疾病的介入診療工作,在胃腸道腫瘤內鏡下早期診治、胰膽系疾病的內鏡下介入診療等方面具有較深的造詣。年均完成各種內鏡下介入手術600餘例,主要包括內鏡下胃腸粘膜及粘膜下病變的剝離切除術(EMR、ESD、ESE等)、內鏡下逆行胰膽管手術(ERCP)、良惡性消化道狹窄的擴張及支架術、內鏡下食管下括約肌切開術(POEM)等等。近年來開展多項內鏡下診療新技術,均填補醫院空白,部分達國內領先水準。曾承擔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已發表科研論著50余篇,主編及參編專著近10部,獲取6項授權專利,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周慧,醫學博士,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畢業于第二軍醫大學,曾至美國密西根大學健康衛生系統消化科完成2年博士後研究工作。從事臨床主攻方向為消化道早癌內鏡下診治、超聲內鏡檢查、功能性胃腸病、炎症性腸病,科研方向為腸道微生態相關疾病、早期胃癌的分子診斷。目前主持及完成2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

白光內鏡下對高度可疑病灶活檢

20150508病理:胃竇體交界(4塊),其中3塊胃粘膜慢性炎伴活動,最小1塊局灶表面腺上皮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組織表淺), 臨床如疑惡性,建議重取送檢!

複查特檢胃鏡(ME-NBI+EUS)

解析ME-NBI鏡下表現:(1)病灶區屬Ⅱc+Ⅱa型,邊界不清晰。(2)周邊胃小凹呈斑片狀、山脊狀,腺管增寬。(3)病灶凹陷區FMS消失,基於MS和MV分型為ILL-2、CSP、ILL-1型。MS不規則:腺管大小不一、形態異常、局灶消失;MV不規則:管徑尚可,局部形態扭曲、開環狀、分佈稀疏。綜上,符合早期胃低分化癌表現。

ME-NBI下對高度可疑病灶需要精准定位、深挖活檢

20150525:胃竇體交界處(4塊):胃竇腺癌,有印戒細胞癌成分。

遠端胃大部切除標本

20150616:胃竇體交界處腺癌,中-低分化,伴有印戒細胞癌成分,浸潤至粘膜下層;癌灶為淺表凹陷型,範圍約1X1cm;脈管內找見少量癌栓,神經侵犯(-);切緣(-);幽門下淋巴結(1/8)見癌轉移。

3

如可疑病灶經精准定位、深挖活檢病理為陰性,仍需在密切隨訪中重復活檢

病例1. 患者,男性,79歲

白光內鏡下對可疑病灶活檢

20160429:活檢病理:賁門粘膜慢性炎,伴局灶腺上皮輕度異型增生。請複查!

複查特檢胃鏡,ME-NBI下對可疑病灶精准定位、深挖活檢

20160513:活檢病理:胃體上部炎症壞死滲出組織內查見游離的核異型腺體,符合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建議密切隨訪。

再次複查特檢胃鏡(ME-NBI)

解析ME-NBI鏡下表現:(1)病灶區屬Ⅱc型,邊界清晰。(2)周邊胃小凹呈斑片狀,腺管增寬。(3)病灶凹陷區FMS消失,基於MS和MV分型為ILL-2、CSP型為主。MS不規則:腺管局灶消失,殘存腺管形態異常;MV不規則:形狀扭曲、開環狀、局部密度增加。綜上,符合早期胃低分化癌表現。

ME-NBI下對可疑病灶精准定位、深挖活檢

20161020:活檢病理:賁門粘膜慢性炎,部分腺體中-重度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

考慮病灶深度<SM2層,對該病灶行ESD術

20161027 ESD病理:賁門中-低分化腺癌,部分為粘液腺癌,脈管內未見癌栓,兩側切緣未見腫瘤組織,基底切緣可見癌組織。

追加胃癌根治術

20161123術後病理:賁門部粘膜慢性炎伴潰瘍、壞死肉芽組織形成、異物巨細胞反應,少量腺體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脈管及神經腫瘤侵犯(-),淋巴結轉移(-)。

病例2. 患者,女,52歲

該患者于2015-2016因反復“消化道出血”“中上腹痛”做了3次白光內鏡均無陽性發現。

其後隨訪中複查特檢胃鏡

解析ME-NBI鏡下表現:(1)病灶區屬Ⅲ型,邊界清晰。(2)周邊胃小凹呈斑片狀或樹枝狀。(3)病灶凹陷區FMS出現多相性,呈葉片狀、網格狀、山脊狀,局部消失。基於MS和MV分型為ILL-1和ILL-2型為主。MS不規則:腺管縮小或增大,局部充血;MV不規則:擴張、分佈不均、局部稀疏。綜上,符合胃低分化癌表現。

ME-NBI下對可疑病灶精准定位、深挖活檢

20161230活檢病理:胃體下部前壁:見異型上皮樣細胞。免疫組化輔助診斷:胃體下部前壁低分化癌,部分為印戒細胞癌。

20160126:手術病理:胃體前壁近小彎側潰瘍型低分化腺癌,腫瘤大小1.5X1.3X0.8cm,浸潤胃壁深肌層,小神經束枝見癌侵犯,脈管內未查見癌栓,淋巴結轉移(-)

病例3. 患者,男性,57歲

白光內鏡下對可疑病灶活檢

20160525:胃角粘膜慢性炎伴活動、糜爛。

20170414:胃角粘膜慢性炎伴活動,其中一塊粘膜內見肉芽組織,另見急性炎性滲出物。

20170525:胃角粘膜慢性萎縮性炎伴腸化,慢性炎伴活動。

再次複查特檢胃鏡

解析ME-NBI鏡下表現:(1)病灶區屬Ⅲ型,邊界清晰。(2)周邊胃小凹呈斑片狀,腺管增寬,見亮藍脊結構。(3)病灶凹陷區FMS消失,基於MS和MV分型為CSP型為主。MS不規則:腺管消失;MV不規則:形狀扭曲、開環狀、蛇形,未連接成網,散在見粗大新生血管。綜上,符合胃低分化癌表現。

ME-NBI下對可疑病灶精准定位、深挖活檢

20170717病理:胃角粘膜間質中見印戒樣異型細胞,不除外印戒細胞癌。

總之,結合以上幾例胃低分化癌的白光內鏡、ME-NBI表現,總結我們平日內鏡工作中的經驗,並查詢相關文獻報導,將胃低分化癌的內鏡表現總結如下:

(1)病灶常發生在竇體交界、胃體和賁門;

(2)背景粘膜常無萎縮、腸化表現,常發生在胃底腺粘膜上或“雞皮狀胃炎”背景;

(3)病灶常發白或紅白相間;

(4)常表現為凹陷型病變(巴黎分型Ⅱc型或Ⅲ型);

(5)癌與非癌組織分界線常不清晰;

(6)病灶邊緣處常無毛刺征;

(7)基於MS和MV的分型常呈CSP、ILL-2型;

(8)病理性MV常不規則、常分佈稀疏。

低分化癌具有侵襲力強,病程進展快,惡性程度高的特點。如果發現較遲,常易浸潤整個胃,使整個胃壁硬化,而呈“皮革胃”,一旦發展到“皮革胃”這個階段,預後極差。因此這裡我們期待與大家一起努力,練就內鏡下診斷消化道早癌的過硬本領,在日常內鏡工作中,嚴防死守,讓潛伏的早癌無處遁形!

作者簡介

宛新建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消化科副主任(南部)、臨床實訓中心主任。畢業于第二軍醫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鏡質控及管理委員會委員,上海內鏡醫師協會副會長,上海消化內鏡學會委員,上海消化內鏡學會ERCP學組副組長,上海食管胃靜脈曲張治療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消化內鏡質控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消化內鏡雜誌》通訊編委。曾赴日本九州大學病院、美國Emory大學醫院及西北大學附屬醫院進修消化內鏡技術。長期從事消化系疾病的介入診療工作,在胃腸道腫瘤內鏡下早期診治、胰膽系疾病的內鏡下介入診療等方面具有較深的造詣。年均完成各種內鏡下介入手術600餘例,主要包括內鏡下胃腸粘膜及粘膜下病變的剝離切除術(EMR、ESD、ESE等)、內鏡下逆行胰膽管手術(ERCP)、良惡性消化道狹窄的擴張及支架術、內鏡下食管下括約肌切開術(POEM)等等。近年來開展多項內鏡下診療新技術,均填補醫院空白,部分達國內領先水準。曾承擔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已發表科研論著50余篇,主編及參編專著近10部,獲取6項授權專利,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周慧,醫學博士,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畢業于第二軍醫大學,曾至美國密西根大學健康衛生系統消化科完成2年博士後研究工作。從事臨床主攻方向為消化道早癌內鏡下診治、超聲內鏡檢查、功能性胃腸病、炎症性腸病,科研方向為腸道微生態相關疾病、早期胃癌的分子診斷。目前主持及完成2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