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在印度開車,闖紅燈抄捷徑橫穿馬路是必備技能

文◈沈三

每一個來印度旅行的人, 對這片神秘而古老國度的第一印象, 一定不是印度兩河流域的文明或自然山川的秀美。 而是這個國家道路交通的混亂。

2015年, 印度全年乘用車銷量首次超過200萬輛, 全國汽車保有量超過千人25輛, 大概相當於我國2005年的水準。 汽車總產量則達到412萬輛, 為全球第六, 僅次於中國、美國、日本、德國和韓國。

你肯定很難相信, 在這樣一個汽車大國裡, 大多數汽車是沒有倒後鏡的。

因為印度的馬路, 很多都是“雙車道”的, 一來一去。 不僅不分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 而且在道路兩邊還有望不到邊的占道擺攤的小販。

車當然都很一般, 沒什麼好車, 大多是印度塔塔公司生產的微車, 也時常見到日本鈴木牌的。 車和車幾乎擠到了一起, 還有各種摩托車、自行車, 沒錯, 就像在中國的視頻網站上經常看到的“印度阿三開掛”視頻一樣, 一輛摩托車上馱著一大家子人,

所以荒誕感特別強。 再加上道路上時常會出現的牛車、駱駝車, 甚至是大象……

突突車是印度街頭常見的交通工具, 一輛小小的突突車可以變戲法似的塞進十多名乘客。 攝影_盧慧明

在印度的道路上, 會發生各種神奇的事。 印度沒有中國式的城管,

小攤販到處都是, 百貨攤擺在人行道上;公共汽車沒有門, 隨時可以停下來上人;三輪車夫在大街小巷歡樂飛馳, 人們公然在大街上洗澡, 神牛站在街心巋然不動。

城市天天趕廟會般地熱鬧, 即興召集起來的示威遊行隊伍, 或往恒河邊抬屍體的隊伍、祭祀的隊伍呼嘯而過。

如果你的汽車有後視鏡, 在印度幾乎是無法行走的, 你也會因為佔用了過多的道路資源而自責。 因為為了讓你的車可以通過, 左右還得額外各騰出20釐米的空隙來。

在大部分印度的汽車買家中, 性能和安全配置都不會特別重要。 即使像鈴木馬魯蒂800(奧拓印度版)這樣的小車, 在印度的高速公路上也會以1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飛馳。

由於印度的司機開車都特別猛, 會車也很少減速, 兩車往往是真正的“擦身而過”, 所以如果有後視鏡, 反而會開不出這樣的境界。

在印度選購新車, 倒後鏡都是選裝配件, 就和在中國買車時, 要加裝大輪轂或LED日行燈之類的一樣。 很多印度的消費者都會選擇不裝倒後鏡, 即使裝, 也只裝一個。 即使有兩個倒後鏡, 也可能會收起來一個。

“外掛”是印度交通的特色

印度交通的“亂”的另一個原因, 是公路路況奇差無比。 在印度, 鐵路網路相對來說是更發達的, 大部分印度人在跨越邦際時, 都會選擇乘坐火車。 所以相對於鐵路, 印度的公路交通, 尤其是跨邦際的道路的路況會比較差, 特別是農村地區, 漫天飛揚的灰塵對於遊客來說會是一種折磨。

而且印度大多數高速公路是不全封閉的, 所以在高速開車的時候, 經常能夠看到高速兩旁會有大人、兒童翻越隔離帶橫穿馬路, 這也是印度交通高死亡率的一個重要原因。

印度主管道路交通及高速公路的部長凱馬勒·納(Kamal Nath)在2009年召開的印度汽車製造商年會上曾作出承諾:“印度已經有了IT業迅速發展的十年, 而接下來的十年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年,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印度將實現每天新修道路從兩千米到二十千米的巨大飛躍。”

不過印度行政部門公認的口碑是辦事效率低下和各種貪腐問題。如果你近幾年乘車去過印度比哈爾邦邦,你就會在一路上看到各種道路施工隊伍。這些道路很早就開始建設了,其間由於一些地方政府的換屆和施工過程中人員的變動,工期一拖再拖,直到莫迪政府上臺後才開始重新籌建。

人們常說,印度的社會結構是“葫蘆形”的,有三層,頂層是富豪、中層是中產階級,大約有2億,底層是貧民階層,大約有9億人之多。

由於生活水準的低下,很多人買不起汽車或者其他交通工具,因此一些三輪車、黑車便成了他們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時這些三輪車、黑車司機為了最大限度地賺取利益,闖紅燈、抄捷徑、橫穿馬路成了他們的必備技能。

每天堵堵堵!

總而言之,造成印度交通之亂的原因眾多,基礎教育差、貧困、人口眾多、法律法規不完善等等。

以中國標準來看,印度可以說是真的“髒亂差”。但在印度,普通人因為精神接近神靈而在窮街陋巷自得其樂,貴族因依據神的旨意行事,也不會因財富而誠惶誠恐。

印度人普遍安心、淳樸。在城市裡很少見到垃圾桶,但到處是寺廟、神龕。仿佛印度人只需要清理靈魂的垃圾,而無視了公共衛生。價值連城的文物在大街上擺著,很少有人會朝它值多少錢這方面去打主意,因為那是神的傢俱。

如今在中國,人是越來越卑於物了。物被頂禮膜拜,人的尊卑是按照住房或轎車的價格梯級排列,雖然嘴上不說,大家心知肚明。而在印度,流行世界的拜物教不像中國那麼有市場。所謂髒亂差的東西都是物,而人在物質之上。

印度街頭的汽車,有許多被撞得七凸八凹、遍體鱗傷、渾身油垢,車主也懶得維護。不像在中國,較真的乘客下車開門輕輕碰到了隔壁的汽車,兩位車主也會就一點磕碰的印子吵上好久。

在印度,汽車飛機空調電視機什麼的,都是髒兮兮的,開著賓士固然令人刮目相看,但它們的本相從來沒有被遮蔽起來,賓士不過是一個工具,誰會成天把工具擦得亮堂堂地供著?髒兮兮的汽車只說明它盡職盡責。

為什麼去年印度賣得最好的50款車,大部分都是微車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印度人比較窮。但這不是必然原因。

十年前的中國人均收入水準與今天的印度相似,但十年前的中國人也不愛微車。中國人從來都是喜歡大車的,即使是“小轎車”,它也要給人坐著轎子的奢華感。

在世界主要國家之中,印度可能是對“面子”看得最淡的幾個國家之一。除了喜歡微車以外,印度人對於麵包車和MPV的接受度也比十年前的中國人要高。而這些車對於當時的中國車主來說,都屬於上不了檯面的低端貨。但是在印度,它們的實用空間卻深得喜愛。因為汽車作為工具,只是一件沒有尊嚴感的物品,所以是否實用就成為首要標準了。

神牛悠閒地在街上閒逛

不過印度人有一點是中國車主望塵莫及的,就是印度人的購車儀式。在中國的4S店內提車時,4S店會給你的愛車系上紅絲帶,按照中國傳統說法叫“破煞”,原本是要用符、用血或朱砂畫,後來就簡化成一塊紅布。

但信奉印度教的人買車後,要對愛車做一個嚴謹的全套禮拜儀式——Puja。Puja是通過祈禱或歌頌展現對神崇拜的一種儀式, 是教徒們對神的一種尊敬行為,也視為和神進行溝通的一種方式。在印度,還有不少女性用Puja來做自己的名字。

其實印度人不僅在購買汽車的時候要做Puja,買摩托車,甚至小到買冰箱空調,也會做Puja。神聖的儀式當然不是鬧著玩的,寺廟的祭司會親自到場,在進行Puja之前,需要準備好大米和香,這屬於Puja的標配,有些隆重的儀式還會用到檸檬或者椰子。

Puja儀式需要15到20分鐘,祭司會用大米擺符,燒著香吟誦經文。椰子水或檸檬汁則會被潑灑到車輪上。

在Puja之後,汽車上路就可以聽天由命了。印度人一邊祈求神明的佑護,一邊又是以一種漠視交通規則的、莽撞的方式駕駛汽車。印度司機對安全性的漠視,在很大程度上與印度人的宗教信仰有關。一方面,宗教信仰影響他們的生死觀念,大約82%的信仰印度教的人認為,生死輪回是根源。“死”並不意味著生命結束,而是生命的一次重生。

因此在街頭巷尾,隨處可以看到車輛、行人似乎“不珍惜生命”、不遵守交通規則,亂闖紅燈,橫沖馬路等等。

一位突突車司機在德里的塵霾下看報等客。攝影_孫海

而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又影響著印度人的時間觀念,印度人對時間是不緊不迫的,在他們的意識中,是一種周而復始,進而迴圈的時間觀念。這種觀念導致他們將自己看得很渺小,換句話說,也是他們對生命價值的一種“忽視”。

在印度人看來,人生是一瞬間的,自己是渺小的,自己的生與死在芸芸中已經註定了,作為行人和司機,他們在擁擠的交通下,並不會太在意身邊馳騁飛來的汽車。所以在印度,汽車刮擦、碰撞行人是常事。

網上許多有關印度旅行的文章,幾乎眾口一詞地批評印度人所謂“髒亂差”的生活方式。口氣就像環衛局長。人們可以不理解印度,但不能喪失了理解印度的能力。

最近幾十年來,歐美的物質層面的東西我們模仿得越來越多,毫不誇張地說,在高鐵、跑車、豪宅、摩天大樓、高速公路……這些方面,我們已經快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地步。但文明的模式不只一種,活法不止一種。

在一千年前,中國曾經對老印度頂禮膜拜,印度思想曾經深刻地影響過中國文明。而現在,我們已經沒有玄奘那樣的耐心去思考為什麼印度是這樣的?為什麼那個世界沒有我們流行的焦慮,安詳而從容?

END

而接下來的十年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年,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印度將實現每天新修道路從兩千米到二十千米的巨大飛躍。”

不過印度行政部門公認的口碑是辦事效率低下和各種貪腐問題。如果你近幾年乘車去過印度比哈爾邦邦,你就會在一路上看到各種道路施工隊伍。這些道路很早就開始建設了,其間由於一些地方政府的換屆和施工過程中人員的變動,工期一拖再拖,直到莫迪政府上臺後才開始重新籌建。

人們常說,印度的社會結構是“葫蘆形”的,有三層,頂層是富豪、中層是中產階級,大約有2億,底層是貧民階層,大約有9億人之多。

由於生活水準的低下,很多人買不起汽車或者其他交通工具,因此一些三輪車、黑車便成了他們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時這些三輪車、黑車司機為了最大限度地賺取利益,闖紅燈、抄捷徑、橫穿馬路成了他們的必備技能。

每天堵堵堵!

總而言之,造成印度交通之亂的原因眾多,基礎教育差、貧困、人口眾多、法律法規不完善等等。

以中國標準來看,印度可以說是真的“髒亂差”。但在印度,普通人因為精神接近神靈而在窮街陋巷自得其樂,貴族因依據神的旨意行事,也不會因財富而誠惶誠恐。

印度人普遍安心、淳樸。在城市裡很少見到垃圾桶,但到處是寺廟、神龕。仿佛印度人只需要清理靈魂的垃圾,而無視了公共衛生。價值連城的文物在大街上擺著,很少有人會朝它值多少錢這方面去打主意,因為那是神的傢俱。

如今在中國,人是越來越卑於物了。物被頂禮膜拜,人的尊卑是按照住房或轎車的價格梯級排列,雖然嘴上不說,大家心知肚明。而在印度,流行世界的拜物教不像中國那麼有市場。所謂髒亂差的東西都是物,而人在物質之上。

印度街頭的汽車,有許多被撞得七凸八凹、遍體鱗傷、渾身油垢,車主也懶得維護。不像在中國,較真的乘客下車開門輕輕碰到了隔壁的汽車,兩位車主也會就一點磕碰的印子吵上好久。

在印度,汽車飛機空調電視機什麼的,都是髒兮兮的,開著賓士固然令人刮目相看,但它們的本相從來沒有被遮蔽起來,賓士不過是一個工具,誰會成天把工具擦得亮堂堂地供著?髒兮兮的汽車只說明它盡職盡責。

為什麼去年印度賣得最好的50款車,大部分都是微車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印度人比較窮。但這不是必然原因。

十年前的中國人均收入水準與今天的印度相似,但十年前的中國人也不愛微車。中國人從來都是喜歡大車的,即使是“小轎車”,它也要給人坐著轎子的奢華感。

在世界主要國家之中,印度可能是對“面子”看得最淡的幾個國家之一。除了喜歡微車以外,印度人對於麵包車和MPV的接受度也比十年前的中國人要高。而這些車對於當時的中國車主來說,都屬於上不了檯面的低端貨。但是在印度,它們的實用空間卻深得喜愛。因為汽車作為工具,只是一件沒有尊嚴感的物品,所以是否實用就成為首要標準了。

神牛悠閒地在街上閒逛

不過印度人有一點是中國車主望塵莫及的,就是印度人的購車儀式。在中國的4S店內提車時,4S店會給你的愛車系上紅絲帶,按照中國傳統說法叫“破煞”,原本是要用符、用血或朱砂畫,後來就簡化成一塊紅布。

但信奉印度教的人買車後,要對愛車做一個嚴謹的全套禮拜儀式——Puja。Puja是通過祈禱或歌頌展現對神崇拜的一種儀式, 是教徒們對神的一種尊敬行為,也視為和神進行溝通的一種方式。在印度,還有不少女性用Puja來做自己的名字。

其實印度人不僅在購買汽車的時候要做Puja,買摩托車,甚至小到買冰箱空調,也會做Puja。神聖的儀式當然不是鬧著玩的,寺廟的祭司會親自到場,在進行Puja之前,需要準備好大米和香,這屬於Puja的標配,有些隆重的儀式還會用到檸檬或者椰子。

Puja儀式需要15到20分鐘,祭司會用大米擺符,燒著香吟誦經文。椰子水或檸檬汁則會被潑灑到車輪上。

在Puja之後,汽車上路就可以聽天由命了。印度人一邊祈求神明的佑護,一邊又是以一種漠視交通規則的、莽撞的方式駕駛汽車。印度司機對安全性的漠視,在很大程度上與印度人的宗教信仰有關。一方面,宗教信仰影響他們的生死觀念,大約82%的信仰印度教的人認為,生死輪回是根源。“死”並不意味著生命結束,而是生命的一次重生。

因此在街頭巷尾,隨處可以看到車輛、行人似乎“不珍惜生命”、不遵守交通規則,亂闖紅燈,橫沖馬路等等。

一位突突車司機在德里的塵霾下看報等客。攝影_孫海

而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又影響著印度人的時間觀念,印度人對時間是不緊不迫的,在他們的意識中,是一種周而復始,進而迴圈的時間觀念。這種觀念導致他們將自己看得很渺小,換句話說,也是他們對生命價值的一種“忽視”。

在印度人看來,人生是一瞬間的,自己是渺小的,自己的生與死在芸芸中已經註定了,作為行人和司機,他們在擁擠的交通下,並不會太在意身邊馳騁飛來的汽車。所以在印度,汽車刮擦、碰撞行人是常事。

網上許多有關印度旅行的文章,幾乎眾口一詞地批評印度人所謂“髒亂差”的生活方式。口氣就像環衛局長。人們可以不理解印度,但不能喪失了理解印度的能力。

最近幾十年來,歐美的物質層面的東西我們模仿得越來越多,毫不誇張地說,在高鐵、跑車、豪宅、摩天大樓、高速公路……這些方面,我們已經快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地步。但文明的模式不只一種,活法不止一種。

在一千年前,中國曾經對老印度頂禮膜拜,印度思想曾經深刻地影響過中國文明。而現在,我們已經沒有玄奘那樣的耐心去思考為什麼印度是這樣的?為什麼那個世界沒有我們流行的焦慮,安詳而從容?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