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開學季:回憶那些年上學的往事,緬懷那個做夢的少年

筆者的家鄉在貴州大山一個被遺忘的旮旯村落裡, 小時候聽老師說偏遠的山區孩子還以為是附近村寨來讀書的同學, 當老師問到夢想是什麼的時候只能回答想當老師想當員警想當兵還有想當大官的, 全班同學卻沒有一個回答想當農民的, 我也陷入一陣不知所措中。

昨晚在視頻裡看到了哈工大的軍訓, 那是給人震撼的軍訓, 是耳目一新的軍訓。 平時學生軍訓給人的感覺就是練練齊步踢踢正步, 如此簡單的訓練在烈日下也是倒下一片, 一個個黑不溜秋如同衣索比亞的難民。 這哈工大的軍訓則是最接近部隊訓練的學生軍訓了, 有點鐘指向, 有射擊動作, 有鴛鴦陣, 有三三制搜索前進等等動作, 堪稱完美軍訓。

看著看著鼻子似乎一酸, 遙想起了過去那背米帶菜走山路上學的日子, 那個艱苦的90年代, 那個落後的山區, 那個被遺忘的山村。

今天聊聊那些年我們背米帶菜離家上學的日子, 甚至連10元大鈔都沒得花的日子, 雖然苦了點, 卻是無憂無慮, 不是嗎?

對於初中就得到鎮上讀書住校的村裡娃, 每個星期天下午都需要自己帶米, 當時還好有幾個堂哥一路上相互交替著幫我背8斤大米,

我背著的書包裡則帶些媽媽炒好包起來的菜, 每個星期能有5塊錢的生活費, 其實已經挺滿足, 因為大多數同學都是差不多的, 其實也有好多還沒有這麼多。

從小爸爸就教育我們要吃苦耐勞, 所以從小學起就能幫助爸爸媽媽砍柴, 做飯, 割牛草, 放馬, 插秧, 割稻子, 和人力打稻穀, 那時候身高不夠經常打到手指脫皮, 疼也得忍著。 那時候堅信課本是對的, 覺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光榮的。

還記得課本裡提到的東南亞主食也是大米, 老師把大米二字的發音是那麼的貼近生活, 瞬間都能感受得到米飯的香甜, 口水不自覺下嚥。 可能現在的孩子們已經沒有這樣的感受了。

後來爸爸在鄉下做點小生意, 用現在的話說叫“牛販子”, 就是專門到各個農村去找農家黃牛買回來養幾天, 趕集的時候拉到集市上再去轉手賣掉, 有時候一頭牛能賺兩三百, 有時候賣不掉又拉回家來養到下周日再拉去賣, 牛多的時候我們每天每個人都要割三擔青草, 割到寨子裡的壩子田都沒地方割去。

如今雖然已經遠離田野十幾年, 回不去的農村, 融不進的城市, 尷尬的活著。

爸爸賣牛, 不論賣牛那天是否賺到了錢, 爸爸都會帶著我去吃一碗米粉, 那個時候一碗米粉1塊錢有肉, 學校附近的學生粉是一碗5毛, 放點油渣, 其實那味道真的是好。 現在米粉漲價到一碗5塊8塊的,肉多了,油多了,卻再也沒有那種感覺了。

那時候上學沒有《開學第一課》,家裡唯一的一台老式黑白電視機也因為玩“魂鬥羅”打壞了,連看個動畫片都只是黑與白,沒有了黑白電視的灰色。

下晚自習了喜歡到煮飯的阿姨那裡去看電視,精彩的古裝劇總是能吸引很多人,有時人多擁擠了踩到腳之類的了也會發生口角,大概那時候沒有想到後來擠公交擠地鐵的慘狀吧。

到了鎮上,對於鎮上的同學來說我們都是外地人,相對於我們在村子裡念書把附近村寨的同學當成他們寨一樣,或許中國人的基因就帶有這種偏見吧。

到鎮上讀書的我算是第一次離開家在外面住,第一個禮拜那是真的想家啊,以至於第一個星期六不上課,我們星期五晚上下了晚自習村子裡的夥伴們相邀走夜路回家,一幫少年走夜路可謂是一路奔襲,不敢走小路,走在公路上又知道哪些地方有傳說的鬼故事,所以時刻緊張跟緊大部隊。

後來的一次全年級語文測試,因為把當晚的經歷寫上去了,作文因此得了個接近滿分的高分,也因此獲得了全班的語文最高分,文科成績從此一路高歌猛進,把歷史科拿下了班裡第一,地裡科也都是第一。

每個星期天上午,媽媽都會給我5塊作為一個星期的生活費用,也有土豪學生一個星期20塊的,也有賭博把七八塊生活費輸掉的。那個時候很納悶的一個問題就是: 同樣一個星期只有5塊錢的生活費,而很多同學選擇了花1塊錢坐車上學,路上遇到了還趾高氣揚用很不屑的眼神看著我們。而我們的做法是坐車的幫帶米,我們走路的就輕鬆走路,一路上還找各種樹葉來傻傻的對比看會不會有相同的。

後來的每個星期天都是跟著爸爸媽媽拉牛到鎮上的集市去賣,基本上也就只有走路了,有時候爸爸生意好,就會多送我一塊錢, 那種感覺猶如路邊的花兒都是盛開的,鳥兒都是在唱歌的,所有的路人都是笑嘻嘻的。

上學那會兒正在長身體,第一年坐第一排,第二年坐中間靠後,第三年坐到了最後, 那時候老師不偏見不收禮,雖然水準不一定很高,卻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那時候很多師母沒有工作,每天就會做一兩盆菜來賣,一毛錢小小的一勺買兩種,2毛錢一勺的菜通常都不敢買,有時候隔兩天會買一碗米粉當夜宵犒勞自己,早餐也是有時吃有時不吃的。

那時候最受歡迎的菜很多人是想不到的,其實就是辦酒席收回來的大雜燴剩菜,饑餓的我們也不在乎是否衛生,2毛錢一大勺,3毛錢一大勺的也買, 油乎乎的菜蓋著飯,飯拌著菜,大口的吃起來,甚至還能吃到大塊肥肉,那真是一種幸福。

開學季,遙想那回不去的日子,祭奠那已消逝的青春, 緬懷那個做夢的少年。

現在米粉漲價到一碗5塊8塊的,肉多了,油多了,卻再也沒有那種感覺了。

那時候上學沒有《開學第一課》,家裡唯一的一台老式黑白電視機也因為玩“魂鬥羅”打壞了,連看個動畫片都只是黑與白,沒有了黑白電視的灰色。

下晚自習了喜歡到煮飯的阿姨那裡去看電視,精彩的古裝劇總是能吸引很多人,有時人多擁擠了踩到腳之類的了也會發生口角,大概那時候沒有想到後來擠公交擠地鐵的慘狀吧。

到了鎮上,對於鎮上的同學來說我們都是外地人,相對於我們在村子裡念書把附近村寨的同學當成他們寨一樣,或許中國人的基因就帶有這種偏見吧。

到鎮上讀書的我算是第一次離開家在外面住,第一個禮拜那是真的想家啊,以至於第一個星期六不上課,我們星期五晚上下了晚自習村子裡的夥伴們相邀走夜路回家,一幫少年走夜路可謂是一路奔襲,不敢走小路,走在公路上又知道哪些地方有傳說的鬼故事,所以時刻緊張跟緊大部隊。

後來的一次全年級語文測試,因為把當晚的經歷寫上去了,作文因此得了個接近滿分的高分,也因此獲得了全班的語文最高分,文科成績從此一路高歌猛進,把歷史科拿下了班裡第一,地裡科也都是第一。

每個星期天上午,媽媽都會給我5塊作為一個星期的生活費用,也有土豪學生一個星期20塊的,也有賭博把七八塊生活費輸掉的。那個時候很納悶的一個問題就是: 同樣一個星期只有5塊錢的生活費,而很多同學選擇了花1塊錢坐車上學,路上遇到了還趾高氣揚用很不屑的眼神看著我們。而我們的做法是坐車的幫帶米,我們走路的就輕鬆走路,一路上還找各種樹葉來傻傻的對比看會不會有相同的。

後來的每個星期天都是跟著爸爸媽媽拉牛到鎮上的集市去賣,基本上也就只有走路了,有時候爸爸生意好,就會多送我一塊錢, 那種感覺猶如路邊的花兒都是盛開的,鳥兒都是在唱歌的,所有的路人都是笑嘻嘻的。

上學那會兒正在長身體,第一年坐第一排,第二年坐中間靠後,第三年坐到了最後, 那時候老師不偏見不收禮,雖然水準不一定很高,卻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那時候很多師母沒有工作,每天就會做一兩盆菜來賣,一毛錢小小的一勺買兩種,2毛錢一勺的菜通常都不敢買,有時候隔兩天會買一碗米粉當夜宵犒勞自己,早餐也是有時吃有時不吃的。

那時候最受歡迎的菜很多人是想不到的,其實就是辦酒席收回來的大雜燴剩菜,饑餓的我們也不在乎是否衛生,2毛錢一大勺,3毛錢一大勺的也買, 油乎乎的菜蓋著飯,飯拌著菜,大口的吃起來,甚至還能吃到大塊肥肉,那真是一種幸福。

開學季,遙想那回不去的日子,祭奠那已消逝的青春, 緬懷那個做夢的少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