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心理衛生做得好,心理健康沒煩惱

乍看之下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這兩個名詞, 似乎是一樣的, 但是再仔細思考後, 可發現前後兩者應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 起互為因果關係。

簡單的說想要達到心理健康的理想, 需要有心理衛生的概念與動機, 並且進而切實的執行心理衛生活動, 以邁進心理健康的境界。

這跟有良好的衛生習慣才會有健康的身體是一樣的道理。 現在要提倡心理健康當然也必須先做好心理衛生!

我們都知道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只沒有疾病或不正常的存在, 進而指每個人在生物層面、心理層面及社會層面都能保持其最高、最佳的情況。 ”

雖然今日的知識、醫學、科技等都很蓬勃發達, 但仍有許多人一聽到“心理不健康”這種詞彙時都會誤解或有刻板印象(瘋子)。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心理不健康不等於是有精神疾病。

俗話說人是吃五穀雜糧難免都會生病, 當人們身體感冒發燒時很自然的就會去看醫生服藥治療。 換言之, 當一個人心理健康出問題時, 就像身體的感冒一樣也可以去看醫生做治療。

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後者較難發現。 心理感冒的問題常像調皮的小朋友一樣愛玩躲貓貓, 隱藏起來,

但別擔心因為還是有症狀可以辨識的。 心理健康問題是可以被診斷的, 例如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行為規範障礙、飲食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或壓力、情緒引起的心身症等現象。

身體有傷口可塗藥治療, 心理的疾病有時候會比生理的痛更難受。 倘若你有心理健康的問題, 越早得到適當的幫助, 越早會令你感到舒服。 若不接受治療雖亦可復原, 但很多相關心理衛生之社會事件時常在一念之間就發生了。

▽推薦閱讀: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有哪些區別?

心理健康:五種不同類型的焦慮症

科學戒煙五步走, 請轉給你愛的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