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警惕!這些氣管導管拔除後常見併發症,你需要關注!

1.喉水腫

與下列因素明顯相關:

(1)<17歲, 發生率1%;

(2)<4歲易發生;

(3)導管過粗;

(4)插管損傷;

(5)導管留置>1h;

(6)留置氣管導管時咳嗽;

(7)術中變換頭頸位置。

2.創傷

(1)涉及上呼吸道與下呼吸道;

(2)困難拔管後常見的是喉與聲帶損傷;

(3)杓狀軟骨脫位往往發生在困難插管後, 亦見於無困難插管者:一般表現為吞咽疼痛和發聲改變, 但是這種表現亦可能見於拔管後因即發的上呼吸道梗阻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者, 因此, 拔管後早期出現的上呼吸道梗阻均應考慮杓狀軟骨脫位;

(4)如果病人有急性呼吸道梗阻, 則需要立即插管。

3.氣道梗阻

(1)拔管後立即發生上呼吸道梗阻的主要原因是喉痙攣、喉水腫和聲帶麻痹, 亦應考慮異物所致, 如咽部填塞物、牙托和血凝塊等;

(2)氣道梗阻亦可能與手術有關, 如甲狀腺手術或其它頸部手術併發出血;

4.喉痙攣

(1)喉痙攣定義:喉部肌肉本身作用而引起的聲門關閉;

(2)為拔管後上呼吸道梗阻的最常見原因, 尤其常見於小兒上氣道手術後;

(3)氣管導管拔管後喉痙攣在明確病因、直接喉鏡去除病因以及咽喉吸引前, 必須給予緊急處理:

①給予純氧吸入, 必要時純氧正壓通氣, 直至病人清醒, 喉痙攣消失;

②應用靜脈或吸入麻醉藥加深麻醉, 直至喉痙攣及其它反射消失;

③必要時, 可給予短效肌松藥, 需要的話應行氣管內插管;

④一般認為, 拔管後喉痙攣病人SpO2<85%, 必需進一步處理;

⑤可選用抗膽鹼能藥物阿托品, 以減少腺體分泌, 使口咽分泌物刺激減小。

5.氣管塌陷

(1)氣管軟化可能為原發性或繼發於甲狀腺等病變後。 這種病人氣管導管拔管後可能立即發生呼吸道梗阻;

(2)繼發性氣管軟化可能是由於不斷擴大的甲狀腺腫長期壓迫所致,

尤其是在胸腔入口處;支撐氣管的軟骨環可能被削弱或被破壞當外源性壓迫解除後, 氣道的結構完整性受影響;

(3)氣管塌陷一般見於氣管拔管後, 必須緊急重新插管;

(4)其它治療措施包括:手術切除受累氣管, 氣管內部或外部支持, 或受累氣管下通過氣管造口術作為氣道改道。

6.聲帶麻痹

(1)見於頸、胸部手術後, 亦見於與顱內壓升高的有關病人, 還可見於頭頸以外的手術後;

(2)氣管插管本身亦可能引起迷走神經分支損傷, 造成聲帶麻痹;

(3)拔管後上呼吸道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4)單側聲帶麻痹一般表現為術後數周聲音嘶啞;

(5)雙側聲帶麻痹病情嚴重, 可表現為拔管後立即出現上呼吸道梗阻。

7.與上呼吸道梗阻有關的肺水腫

(1)一般在急性上呼吸梗阻發生數分鐘內或梗阻解除後發生;

(2)急性上呼吸道梗阻期間胸腔內顯著負壓可能為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機制;

(3)處理包括氣管插管, 給氧, 必要時正壓通氣等。

8.喉功能不全

(1)鎮靜藥、局麻藥或全麻藥的殘餘作用可損害機體保護性反射, 可能發生誤吸;

(2)拔管後即使清醒的術後病人至少4h記憶體在喉功能不全;

(3)防止誤吸的最佳方法是直視下吸盡咽部分泌物或異物, 側臥位、頭低位下拔管。

作者:liuqi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