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帶完外孫女又要帶孫子,六旬老人竟得抑鬱症

晚飯時間, 就著紅燒丸子和大米粥, 我媽和我說起了她閨蜜兼曾經的廣場舞舞伴, 社區裡張阿姨的故事。

“你張阿姨太不容易了, ”她說, “我已經好久沒看見她了!”見我沒接話, 她又重複了一遍“太不容易了!”

得到暗示的我趕緊接話:“哦?我張阿姨怎麼不容易啊?”

“你張阿姨有兩個孩子, 兒子和女兒現在工作穩定, 也都成家生了孩子, 這是好事吧?可是苦了你張阿姨!”

說到這我媽戲劇性地停了一下, 這次不用提示, 我粥沒咽下去就立刻接上:“那好事怎麼苦了?”

“因為小輩們上班辛苦, 孩子自己都帶不了, 你張阿姨就去幫忙帶孩子了,

這不剛把外孫女帶到上小學, 孫子又出生了。 外孫女上學沒人接送, 孫子剛過滿月人手不夠, 兒子和女兒, 手心手背都是肉, 顧了一頭就落下一頭。 你張阿姨就半個月在兒子家, 半個月在女兒家。 ”

“那是夠累的!”

“這還不算, 這兒子和女兒都住在大城市, 你張阿姨就一直在兩家來回打轉, 和你張叔都分開住好久了!他倆年輕時是廠裡大家都羡慕的一對, 一輩子吵吵鬧鬧也沒分開過, 你張阿姨跟我說現在她每天晚上都和老頭子視頻, 沒想到六七十歲了還異地戀了!”

一頓飯就著張阿姨的故事吃下來, 我心裡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最近張阿姨確實沒和我媽一起跳廣場舞了, 晚上下班回來也只能看見張叔自己遛彎......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前天看到的“外婆3年外倆娃, 累出抑鬱症”的熱門新聞, 新聞裡的山東李阿姨隻身來到武漢幫助獨生女兒帶著大寶二寶, 白天又管娃又忙家務, 晚上還要帶娃睡覺。

時間一長, 李阿姨開始整夜整夜睡不著覺, 吃東西沒胃口, 經常頭暈心慌, 兩個月下來瘦了十多斤。 經檢查, 最後醫生診斷為中度抑鬱症。

調查資料顯示, 在我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中, 主要由爺爺奶奶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 3歲以上占40%, 老人成為帶娃“主力軍”。

年輕父母因為工作原因, 沒時間, 沒精力, 把孩子送進老人懷裡成了一個迫於無奈的普遍現象, 普遍到我們甚至會覺得這是父母晚年生活的標配。

考慮到孩子的成長環境, 我們不能把孩子送去老家, 不能讓“奶奶帶娃VS媽媽帶娃”的梗發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只能請老人“背井離鄉”來義務“打工”。

為了平衡自己對父母的愧疚感, 我們還安慰自己:父母年紀大了, 退休在家也沒什麼事幹, 含飴弄孫反倒是給他們找的樂子。

《奇葩說》的一期探討老年生活的話題, 總裁劉楠表示:父母年紀大了, 需要“生活的煙火氣”和“生命的朝氣”來支撐自己, 而煙火氣最盛的地方是菜市場, 朝氣則在孩子們身上。

而這個觀點卻被對方辯手陳銘輕易拆穿:這是特別典型的青年和中年根據自己的理解對老人的幸福觀形成的刻板偏見。我們總覺得這應該就是老人想要的幸福生活的根基,但是細想:生活的煙火氣=菜市場=幫我們做飯,生命的朝氣=幫我們帶娃。

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本能的推斷?

因為生活中的老人就在這麼一直在做,而這是環境影響了他們的觀念,他們認為“因為你們忙,我只能來給你帶孩子”,他們除了認為這件事自己做得真的很幸福,他們又能怎麼想呢?

而我們還信了?!

父母為了我們說了無數“善意的謊言”,而這一次的這麼拙劣,我們居然還信了。

其實,如果不用帶孩子,父母也許並不孤單,相反他們會有完全不同的精彩晚年生活。

“那我就回老家,就願意在自己家裡生活。”

“想什麼時候起就什麼時候起,想什麼時候睡就什麼時候睡,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買買菜遛遛彎,過過自己的生活,還要出去旅遊!”

“跳舞畫畫,和老年人一起組織各種活動”......

可是帶著孩子的他們,如今卻有著滿當當的行程表,自己的那些小心願怕是短期內很難實現了。

一個網上流傳外婆作息表,也許能讓我們對老人的辛苦有個直觀地感受:

7:30

外婆起床梳洗,煮雞蛋,吃高血壓藥。出發到菜市場找尋當季蔬菜,大包小包趕公交。

8:30

趕到女兒家,趁女兒還沒上班在陪外孫,快馬加鞭做飯,抱起外孫女送女兒出門。給外孫喂早餐。

9:00

去附近花園廣場陪外孫玩兒,嘴巴和其他老人聊天,眼睛盯著孩子。

11:00

遊玩結束回家。一邊去廚房做飯,一邊歪著頭盯著客廳的外孫。飯做好了,哄著外孫自己吃一半,同時外婆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掃蕩自己碗裡的飯。外孫剩下的一半自己吃完。

12:30

外孫開始困了,外婆唱著哄睡神曲,一下一下輕拍著外孫。午睡的一個半小時, 外孫不時驚醒,不時哄睡。

15:00

陪著外孫一起玩,按照女兒留下的早教書,培訓串珠子、看圖、聽音樂、畫畫......

18:00

一邊看著外孫,一邊做晚飯,喂外孫吃晚飯,給外孫洗澡。

19:00

女兒到家接收孩子,外婆趕緊做一家人晚飯,三菜一湯、葷素搭配。

20:30

洗碗、拖地、打掃衛生。

21:30

外孫刷牙準備睡覺,和外孫告別坐公交回家。

23:00

終於可以躺倒自己床上,刷刷朋友圈,給女兒發幾張外孫的照片。

看著這強度堪比世界500強員工的作息表,我們才意識到原來不只是我們白天工作晚上陪孩子心力交瘁,原來我們以為“閑賦在家”的老人一點都不閑。

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們自己,根本沒有人有義務幫我們帶孩子。老人勞碌一輩子,退休後本可以享受一下悠閒的生活,現在卻被第三代“套牢”,任勞任怨,無非也是為我們分擔生活的壓力。幫子女帶娃的老人有太多不易,與其吐槽,不如學會感恩和惜福吧!

編輯:馮菲

本文來自央視少兒,歡迎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cctv14children@qq.com

朝氣則在孩子們身上。

而這個觀點卻被對方辯手陳銘輕易拆穿:這是特別典型的青年和中年根據自己的理解對老人的幸福觀形成的刻板偏見。我們總覺得這應該就是老人想要的幸福生活的根基,但是細想:生活的煙火氣=菜市場=幫我們做飯,生命的朝氣=幫我們帶娃。

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本能的推斷?

因為生活中的老人就在這麼一直在做,而這是環境影響了他們的觀念,他們認為“因為你們忙,我只能來給你帶孩子”,他們除了認為這件事自己做得真的很幸福,他們又能怎麼想呢?

而我們還信了?!

父母為了我們說了無數“善意的謊言”,而這一次的這麼拙劣,我們居然還信了。

其實,如果不用帶孩子,父母也許並不孤單,相反他們會有完全不同的精彩晚年生活。

“那我就回老家,就願意在自己家裡生活。”

“想什麼時候起就什麼時候起,想什麼時候睡就什麼時候睡,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買買菜遛遛彎,過過自己的生活,還要出去旅遊!”

“跳舞畫畫,和老年人一起組織各種活動”......

可是帶著孩子的他們,如今卻有著滿當當的行程表,自己的那些小心願怕是短期內很難實現了。

一個網上流傳外婆作息表,也許能讓我們對老人的辛苦有個直觀地感受:

7:30

外婆起床梳洗,煮雞蛋,吃高血壓藥。出發到菜市場找尋當季蔬菜,大包小包趕公交。

8:30

趕到女兒家,趁女兒還沒上班在陪外孫,快馬加鞭做飯,抱起外孫女送女兒出門。給外孫喂早餐。

9:00

去附近花園廣場陪外孫玩兒,嘴巴和其他老人聊天,眼睛盯著孩子。

11:00

遊玩結束回家。一邊去廚房做飯,一邊歪著頭盯著客廳的外孫。飯做好了,哄著外孫自己吃一半,同時外婆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掃蕩自己碗裡的飯。外孫剩下的一半自己吃完。

12:30

外孫開始困了,外婆唱著哄睡神曲,一下一下輕拍著外孫。午睡的一個半小時, 外孫不時驚醒,不時哄睡。

15:00

陪著外孫一起玩,按照女兒留下的早教書,培訓串珠子、看圖、聽音樂、畫畫......

18:00

一邊看著外孫,一邊做晚飯,喂外孫吃晚飯,給外孫洗澡。

19:00

女兒到家接收孩子,外婆趕緊做一家人晚飯,三菜一湯、葷素搭配。

20:30

洗碗、拖地、打掃衛生。

21:30

外孫刷牙準備睡覺,和外孫告別坐公交回家。

23:00

終於可以躺倒自己床上,刷刷朋友圈,給女兒發幾張外孫的照片。

看著這強度堪比世界500強員工的作息表,我們才意識到原來不只是我們白天工作晚上陪孩子心力交瘁,原來我們以為“閑賦在家”的老人一點都不閑。

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們自己,根本沒有人有義務幫我們帶孩子。老人勞碌一輩子,退休後本可以享受一下悠閒的生活,現在卻被第三代“套牢”,任勞任怨,無非也是為我們分擔生活的壓力。幫子女帶娃的老人有太多不易,與其吐槽,不如學會感恩和惜福吧!

編輯:馮菲

本文來自央視少兒,歡迎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cctv14children@qq.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