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餓了麼四次技術進化的曲折路,記訪談張雪峰

近幾個月, 餓了麼CTO張雪峰氣定神閑了一些。 如果把時間撥回兩年前, 你會發現他焦頭爛額。

這並非誇張, 張雪峰加入後, 餓了麼日訂單從幾十萬增長到一百萬, 又從一百萬增長到三百萬, 接著到2016年耶誕節的九百萬。 至今天, 其訂單量僅次於淘寶和滴滴, 與美團不相上下。 亮眼數位背後, 張雪峰和他團隊背負的技術壓力可想而知。

業務突飛猛進的兩年裡, 這位敢於挑戰的技術人, 做過很多嘗試和努力, 但他最終明白一件事:“如果完全靠自己去招人, 不管用多大的代價, 壓力還是太大了, 不僅成本居高不下,

人肉堆積也未必理想。 ”面對雲棲社區記者採訪時, 他指出,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 時間更為寶貴。

餓了麼CTO張雪峰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初春午後, 他坐在西溪濕地內某棟樓的一個陽臺, 迎著太陽和記者講述了餓了麼的技術發展歷程, 以及他的一些思考。

1.

2014年秋天, 張雪峰跟餓了麼邂逅, 那個時候他是餓了麼聯合創始人汪淵的技術顧問。 2015年春節後, 他正式加入餓了麼, 成為這家外賣平臺的CTO。 緣分開始之時, 挑戰也接憧而至。

兩個維度:

業務:業務發展實在太快了, 2015年5月份, 餓了麼接受大眾點評D輪融資時, 訂單還只是剛有10W, 但僅僅幾個月後, 餓了麼訂單就沖到了接近百萬。 “全網系統壓力非常大。 ”張雪峰說, 以前只在幾十個城市有業務, 而當時準備在兩百多個城市上業務。

人才:2014年秋天, 餓了麼的技術團隊大概只有35人, 隨著業務發展, 當張雪峰入職時, 人員已經翻到70多人。 如果要擴充技術路線的話, 挑戰非常大。 挑戰並不在技術或技術架構上, 而是在人上。 “業務翻倍, 人不能跟著一直翻倍吧?”更何況人才難招,

這讓張雪峰很是頭疼。 彼時, Python在國內基礎設施和運維比較多, 但做核心系統比較少, 所以招人很難。

2015年那個夏天, 他開始決定真正上雲。 當然在上雲前, 也做了很多嘗試。 比如, Python招不到人?那就分多路, 使用Java和Go。 另外, 餓了麼也有充裕的現金儲備, 所以在IDC上也加大了很多投入。

但問題的解決之道, 並不是僅靠堆砌就可以解決。 “不同技術路線及新技術不斷引入後, 要考慮全域複雜度”, 但這還不是關鍵, 在張雪峰看來, 最關鍵的是餓了麼的特殊性:“餓了麼峰值壓力很明顯:集中在中午、晚上的前後三個小時, 而且在高峰時, 問題會不斷放大。 ”他舉了去年的一個例子, 2016年5.17餓貨節, 餓了麼峰值高達每秒1.5萬筆, 導致前幾秒就把入口打爆而不得不進行限流。

大部分技術架構問題背後, 都和組織架構有關。 隨後一段時間, 他開始調整組織架構。 原來的風控是三級團隊, 現在獨立出來, 被提升為二級部門(一級為整個技術)。 原來風控隸屬於大資料部門, 現在則會構建自己獨立的資料模型與演算法。 職能上, 只要被風控攔住的需求, 一律先更新PRD, 不允許直接開發。 希望通過這些措施, 構建起統一、專業的風控體系, 最重要是做到兩點:儘量提前發現問題、“守門(兜底)”。

“這幾乎接近於尚方寶劍。 ” 張雪峰說, 統一的風控建立後, 一開始有點波折, 一個是人員有波動, “另外是風控剛開始可能有點過激, 動不動就是P0最高優先順序需求。 ”張雪峰說, 團隊磨合了一段時間後,

效果立馬出來, 尤其是基本遏制住了O2O領域的頑疾——刷單(用戶端/商戶端/配送端/ETC)。

3.

雖然餓了麼在2015年就上了雲, 但當時的上雲只是測試環境, 非生產環境。 那後來為什麼災備也選擇上雲, 並進而開始做多活?

張雪峰解釋說, 上雲後發現比他們想像的要複雜的多, 也發現很多問題——IDC和雲機房之間要拉光纖, 很多事情需要配套。 僅僅就這樣嗎——不輕不癢?進一步深挖則發現, 讓他下定決心在雲上做多活是因為一次事故。

那次核心主備全掛, 張雪峰的技術團隊, 只能幹瞪眼。 因為這是供應商設備Bug, “主”掛了後, “備”上線後也會自動觸犯一個Bug。 那時的張雪峰壓力極大, 但只能苦等廠商拿更高級的設備過來緊急替換。 餓了麼CEO張旭豪(Mark)當時比較寬容, 還安慰他說:“這事急不了。”

事故讓人反思,“雖然大家都知道兩地三中心,但沒真正吃過一次虧,就不信邪。”張雪峰發現一個機房也不可靠。並且,餓了麼災備前後也做了一年時間,前後斷過幾次。由於一些歷史原因,餓了麼當時的災備建設並不以自動化為主,所以上災備的(人肉)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災備也沒有發揮應有作用。於是餓了麼決定進一步上雲——做多活。

決定啟動多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通過單機房支撐餓了麼全網業務的極速發展,已逐步顯現容量瓶頸。

當時餓了麼內部團隊也有擔心,完全上雲後,運維是不是要轉崗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IDC+雲是能解決峰值的效益問題,但也引入了新的問題——混合模式下的運維複雜度成倍增加,這對人員的能力和數量提出了全新要求 。”但大家沒有抵觸,希望通過多活慢慢往雲原生方向轉變,適應雲時代的趨勢,讓自己成長起來,最終具有雲思維。

實施多活中,張雪峰面臨很多挑戰,比如資料一致性。餓了麼的外賣和配送業務對時效性要求非常高,如果幾秒沒回應、狀態沒變,使用者會很著急。“互聯網、分散式系統最大的挑戰就是CAP,很難同時滿足一致性,又滿足分區容忍度——這是淘寶沒有面臨的局面。” 張雪峰說,隨著不斷嘗試,他們的解決方案目前正待生產逐步驗證。

目前餓了麼使用阿裡雲ECS、RDS、雲盾、CDN等服務。它在阿裡雲上有幾千個節點,為保證多活順利切換,會進行多輪生產演練 。張雪峰說:“多活順利的話,會在今年四五月份,劃分不同時段和區域進行生產切換。”

這家外賣巨頭多活的目標是幾秒鐘資料延遲,一分鐘內完成所有切換。對於下一步,張雪峰稱,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他將會做一個能承擔所有業務的一鍵部署單元。

“為什麼?”

“這樣當容量出問題時,我只要在阿裡雲上開ezone(全網業務最小部署單元)就行了。”面朝午後太陽的他,臉轉向筆者,直接又簡單地補充到。

4.

2016年9月份,餓了麼創始人、CEO張旭豪表示,引領外賣行業下半場不是靠執行力,而是要靠人工智慧、資料分析等技術創新。而大數據、人工智慧,張雪峰一直在佈局。

今年1月份,有媒體報導,餓了麼已同阿裡雲合作研發出人工智慧ET新的調度引擎,並全面推行到外賣送餐領域。就實際來看,人工智慧調度引擎優勢體現在兩點:全域的洞察和即時決策,落到三處:1.預估餐廳出餐時間;2.預估騎手送餐地等待時間;3.訂單分配和路線規劃。

為什麼要和阿裡雲合作,張雪峰表示,僅靠餓了麼自己做這件事不現實,需要更專業的團隊來一起推動。

原因有兩點:

數據太大了:餓了麼創業團隊主要來自交大,一開始他們自己做智慧調度,但發現小看事情的難度了。“交易漲10倍,大資料可能會漲50-80倍。”張雪峰說,資料的壓力太大,而且不划算,並且資料暴增之後,計算也是個問題。

模型的正確性很有難度:比如說特徵工作,怎樣從這些資料當中,發掘出特徵?“挑戰非常大。”, 張雪峰說:“這並不是來一位人工智慧專家,就能把事做好。其中,有很多業務維度,有很多細節需要大量分析。”這要求對資料極度敏感,同時也要非常熟悉即時配送這樣的非傳統物流業務及產品形態。

於是,雙方合作下的虛擬團隊就成立了。團隊包含三組,一組是物流工程團隊,主要把演算法模型成果做成應用;一組是餓了麼大資料團隊,提供一線的資料回饋與修正;另外一組是阿裡雲山景博士帶的智慧調度團隊,在方向和專業性上提供幫助。其中,阿裡雲的作用主要是讓效率上得到更大提升。“比如說,十個特徵,餓了麼要一一組合驗證後,才能明確知道是否適用,而阿裡雲團隊可以指出,這幾個不用試了(ROI不高或死胡同),試別的。”

合作中,遇到很多挑戰,最典型的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比如,出現異常情況,兩個單都面臨超時,保哪個單?金額最多的,還是新用戶的單子?這些都是需要不斷拿捏和思考的。投入使用後,張雪峰對於灰度測試的結果比較滿意,認為可以取代人工調度:“一是省成本;二是機器出錯的概率低;三是高效,以前一個配送員5個訂單,後來7個,現在是9個訂單。”

智慧調度只是餓了麼在大資料、人工智慧上的一個應用方向,而在另外一個維度,張雪峰還將資料應用於業務的運營。健康度,這是餓了麼在業務運營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強調全域最優。

“並不是說,商戶上了餓了麼就行了,一定要讓商戶覺得在餓了麼平臺有價值。”張雪峰希望通過資料和銷售的經驗,抽象出規律,讓商戶感受到,上餓了麼平臺的確能幫助到自己。比如說,讓一個區域的幾家奶茶店,分別盈利,實現共贏。

“餓了麼是LBS,消費很密集,更應該去做精細化經營。淘寶頭部效應很明顯,我們是曲線很明顯,Top 1000的店都未必占餓了麼很大的份額,所以我們希望每個店都能在對應的區域做起來。”

餐飲店最難的是選址,張雪峰還希望通過資料知道:這個區域內,開什麼店合適?或者說,這種類型的店最好就不要開了。另外,所有的生意都是有瓶勁的,資料也可以表明:是否適合做外賣?如果不符合商戶的預期,到底是對利潤期望過高,還是他的經營不好,亦或是已經到極限了?

接下來,餓了麼還會利用技術嘗試什麼?張雪峰說,會去探索送餐機器人,也許是和阿裡雲合作效果不錯,他又說:“以及和阿裡合作智慧客服。”

5.

採訪中,張雪峰多次提及運維以及運維團隊需要轉型。筆者問為什麼,他回復稱:“這是他下一步重點考慮的事。”

“業務漲兩倍,人漲兩倍是不健康的,應該是業務漲到一定階段,人就是一個水平線,甚至往下降了,這才是最終努力的方向。”他說,雲上有很多基礎設施和API,更強調自動化,傳統的互聯網運維思維已經不行了。團隊需要改變思維,去適應寫程式解決問題。“希望我們團隊能夠轉變思維,自動化水準就自然而然提上去了。”張雪峰認為,人的意識提升能推動餓了麼基礎設施向更高效的自動化方向前進。

另外,經過大半年努力,在2016年底,張雪峰也從矽谷請到了幾位技術大神,分別以副總裁、高級總監等身份加入,負責餓了麼大資料與人工智慧、核心基礎設施、模型演算法策略等關鍵技術團隊。有了這一批世界級專家,餓了麼會加速進入下一個10x發展週期,不僅僅是技術上10x成長,也為技術及資料驅動業務10x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回顧個人發展經歷,張雪峰說,有兩段經歷很特別。一段是微軟出來後的那次創業,一次是餓了麼。對於前者,張雪峰評價到,如果不是這次歷練,他不太會考慮加入一家創業公司。

從微軟出來後,張雪峰跟著老闆做教育,線下做的還好,但轉到線上時卻沒有成功。這對他有一些觸動,體現在安逸的環境到不可知環境後的思考。

在今天來看,就是很多人都在疑問到底要不要去創業公司賭一把。但在張雪峰眼中,是否去創業公司,應該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是否熱愛這件事,真的想去改變什麼:張雪峰說,很多人創業只是因為在原來公司待的不爽或感覺創業很酷,於是意氣用事創業或進創業公司。但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熱愛的行為,往往做不久。

經濟上有沒有太大壓力:經濟上有壓力的壞處,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壓力會讓你沒法去熱愛和幹好這件事;二是,當經濟上有壓力時,去初創公司就變成賭,心態會變壞。

家庭支持:如果已經成家的話,家庭要支持你做這件事。

追求的事有沒有高度:當有熱愛,也沒後顧之憂之後,你的追求有沒有高度?張雪峰舉例子到:“有了滴滴打車後,你繼續做打車去死磕,這不是改變。有追求的改變,是利用技術去做新的東西。”他還指出,去創業公司千萬不要想著一夜暴富,或經濟上有多少的收益,這概率很低,因為大部分都是失敗的。

在最後,張雪峰說:“我喜歡去做一些現有秩序解決不了,或者至少目前看不到解決的事。”他不喜歡提VR、AR和人工智慧這些概念,“我喜歡想一些具體的事。”

從這來看,也不難明白——張雪峰為什麼能帶領餓了麼技術團隊,扛住業務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挑戰,完成四次進化:因為只有具體並落到細節,才能深入。

寫在最後:

在3月29日的雲棲大會深圳峰會上,雲棲聯盟和第一財經聯合發佈2016雲棲獎名單,評選出九大“新技術時代影響中國的決策者”。九位獲獎者如何將雲計算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的深層變革?為此,我們分別採訪了他們,希望展示出深耕DT時代的豐富圖景。

【深度】2020年業務峰值提前3年出現,中國郵政上雲實戰經驗談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20

【深度】中信集團張波:資訊化已經過去,數位化剛剛到來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21

【深度】一條已經堅持了10年原則,是否能適應波司登“新零售”征程?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22

【深度】小矽片與大資料的結合——協鑫光伏的新製造之路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11

【深度】特步CIO唐坤軍:特步上雲,最難的地方是組織流程的調整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07

【深度】餓了麼四次技術進化的曲折路,記訪談張雪峰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04

【深度】金鑫:基因應用現狀解析及華大基因的資料平臺架構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31

還安慰他說:“這事急不了。”

事故讓人反思,“雖然大家都知道兩地三中心,但沒真正吃過一次虧,就不信邪。”張雪峰發現一個機房也不可靠。並且,餓了麼災備前後也做了一年時間,前後斷過幾次。由於一些歷史原因,餓了麼當時的災備建設並不以自動化為主,所以上災備的(人肉)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災備也沒有發揮應有作用。於是餓了麼決定進一步上雲——做多活。

決定啟動多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通過單機房支撐餓了麼全網業務的極速發展,已逐步顯現容量瓶頸。

當時餓了麼內部團隊也有擔心,完全上雲後,運維是不是要轉崗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IDC+雲是能解決峰值的效益問題,但也引入了新的問題——混合模式下的運維複雜度成倍增加,這對人員的能力和數量提出了全新要求 。”但大家沒有抵觸,希望通過多活慢慢往雲原生方向轉變,適應雲時代的趨勢,讓自己成長起來,最終具有雲思維。

實施多活中,張雪峰面臨很多挑戰,比如資料一致性。餓了麼的外賣和配送業務對時效性要求非常高,如果幾秒沒回應、狀態沒變,使用者會很著急。“互聯網、分散式系統最大的挑戰就是CAP,很難同時滿足一致性,又滿足分區容忍度——這是淘寶沒有面臨的局面。” 張雪峰說,隨著不斷嘗試,他們的解決方案目前正待生產逐步驗證。

目前餓了麼使用阿裡雲ECS、RDS、雲盾、CDN等服務。它在阿裡雲上有幾千個節點,為保證多活順利切換,會進行多輪生產演練 。張雪峰說:“多活順利的話,會在今年四五月份,劃分不同時段和區域進行生產切換。”

這家外賣巨頭多活的目標是幾秒鐘資料延遲,一分鐘內完成所有切換。對於下一步,張雪峰稱,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他將會做一個能承擔所有業務的一鍵部署單元。

“為什麼?”

“這樣當容量出問題時,我只要在阿裡雲上開ezone(全網業務最小部署單元)就行了。”面朝午後太陽的他,臉轉向筆者,直接又簡單地補充到。

4.

2016年9月份,餓了麼創始人、CEO張旭豪表示,引領外賣行業下半場不是靠執行力,而是要靠人工智慧、資料分析等技術創新。而大數據、人工智慧,張雪峰一直在佈局。

今年1月份,有媒體報導,餓了麼已同阿裡雲合作研發出人工智慧ET新的調度引擎,並全面推行到外賣送餐領域。就實際來看,人工智慧調度引擎優勢體現在兩點:全域的洞察和即時決策,落到三處:1.預估餐廳出餐時間;2.預估騎手送餐地等待時間;3.訂單分配和路線規劃。

為什麼要和阿裡雲合作,張雪峰表示,僅靠餓了麼自己做這件事不現實,需要更專業的團隊來一起推動。

原因有兩點:

數據太大了:餓了麼創業團隊主要來自交大,一開始他們自己做智慧調度,但發現小看事情的難度了。“交易漲10倍,大資料可能會漲50-80倍。”張雪峰說,資料的壓力太大,而且不划算,並且資料暴增之後,計算也是個問題。

模型的正確性很有難度:比如說特徵工作,怎樣從這些資料當中,發掘出特徵?“挑戰非常大。”, 張雪峰說:“這並不是來一位人工智慧專家,就能把事做好。其中,有很多業務維度,有很多細節需要大量分析。”這要求對資料極度敏感,同時也要非常熟悉即時配送這樣的非傳統物流業務及產品形態。

於是,雙方合作下的虛擬團隊就成立了。團隊包含三組,一組是物流工程團隊,主要把演算法模型成果做成應用;一組是餓了麼大資料團隊,提供一線的資料回饋與修正;另外一組是阿裡雲山景博士帶的智慧調度團隊,在方向和專業性上提供幫助。其中,阿裡雲的作用主要是讓效率上得到更大提升。“比如說,十個特徵,餓了麼要一一組合驗證後,才能明確知道是否適用,而阿裡雲團隊可以指出,這幾個不用試了(ROI不高或死胡同),試別的。”

合作中,遇到很多挑戰,最典型的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比如,出現異常情況,兩個單都面臨超時,保哪個單?金額最多的,還是新用戶的單子?這些都是需要不斷拿捏和思考的。投入使用後,張雪峰對於灰度測試的結果比較滿意,認為可以取代人工調度:“一是省成本;二是機器出錯的概率低;三是高效,以前一個配送員5個訂單,後來7個,現在是9個訂單。”

智慧調度只是餓了麼在大資料、人工智慧上的一個應用方向,而在另外一個維度,張雪峰還將資料應用於業務的運營。健康度,這是餓了麼在業務運營中提出的一個概念,強調全域最優。

“並不是說,商戶上了餓了麼就行了,一定要讓商戶覺得在餓了麼平臺有價值。”張雪峰希望通過資料和銷售的經驗,抽象出規律,讓商戶感受到,上餓了麼平臺的確能幫助到自己。比如說,讓一個區域的幾家奶茶店,分別盈利,實現共贏。

“餓了麼是LBS,消費很密集,更應該去做精細化經營。淘寶頭部效應很明顯,我們是曲線很明顯,Top 1000的店都未必占餓了麼很大的份額,所以我們希望每個店都能在對應的區域做起來。”

餐飲店最難的是選址,張雪峰還希望通過資料知道:這個區域內,開什麼店合適?或者說,這種類型的店最好就不要開了。另外,所有的生意都是有瓶勁的,資料也可以表明:是否適合做外賣?如果不符合商戶的預期,到底是對利潤期望過高,還是他的經營不好,亦或是已經到極限了?

接下來,餓了麼還會利用技術嘗試什麼?張雪峰說,會去探索送餐機器人,也許是和阿裡雲合作效果不錯,他又說:“以及和阿裡合作智慧客服。”

5.

採訪中,張雪峰多次提及運維以及運維團隊需要轉型。筆者問為什麼,他回復稱:“這是他下一步重點考慮的事。”

“業務漲兩倍,人漲兩倍是不健康的,應該是業務漲到一定階段,人就是一個水平線,甚至往下降了,這才是最終努力的方向。”他說,雲上有很多基礎設施和API,更強調自動化,傳統的互聯網運維思維已經不行了。團隊需要改變思維,去適應寫程式解決問題。“希望我們團隊能夠轉變思維,自動化水準就自然而然提上去了。”張雪峰認為,人的意識提升能推動餓了麼基礎設施向更高效的自動化方向前進。

另外,經過大半年努力,在2016年底,張雪峰也從矽谷請到了幾位技術大神,分別以副總裁、高級總監等身份加入,負責餓了麼大資料與人工智慧、核心基礎設施、模型演算法策略等關鍵技術團隊。有了這一批世界級專家,餓了麼會加速進入下一個10x發展週期,不僅僅是技術上10x成長,也為技術及資料驅動業務10x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回顧個人發展經歷,張雪峰說,有兩段經歷很特別。一段是微軟出來後的那次創業,一次是餓了麼。對於前者,張雪峰評價到,如果不是這次歷練,他不太會考慮加入一家創業公司。

從微軟出來後,張雪峰跟著老闆做教育,線下做的還好,但轉到線上時卻沒有成功。這對他有一些觸動,體現在安逸的環境到不可知環境後的思考。

在今天來看,就是很多人都在疑問到底要不要去創業公司賭一把。但在張雪峰眼中,是否去創業公司,應該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是否熱愛這件事,真的想去改變什麼:張雪峰說,很多人創業只是因為在原來公司待的不爽或感覺創業很酷,於是意氣用事創業或進創業公司。但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熱愛的行為,往往做不久。

經濟上有沒有太大壓力:經濟上有壓力的壞處,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壓力會讓你沒法去熱愛和幹好這件事;二是,當經濟上有壓力時,去初創公司就變成賭,心態會變壞。

家庭支持:如果已經成家的話,家庭要支持你做這件事。

追求的事有沒有高度:當有熱愛,也沒後顧之憂之後,你的追求有沒有高度?張雪峰舉例子到:“有了滴滴打車後,你繼續做打車去死磕,這不是改變。有追求的改變,是利用技術去做新的東西。”他還指出,去創業公司千萬不要想著一夜暴富,或經濟上有多少的收益,這概率很低,因為大部分都是失敗的。

在最後,張雪峰說:“我喜歡去做一些現有秩序解決不了,或者至少目前看不到解決的事。”他不喜歡提VR、AR和人工智慧這些概念,“我喜歡想一些具體的事。”

從這來看,也不難明白——張雪峰為什麼能帶領餓了麼技術團隊,扛住業務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挑戰,完成四次進化:因為只有具體並落到細節,才能深入。

寫在最後:

在3月29日的雲棲大會深圳峰會上,雲棲聯盟和第一財經聯合發佈2016雲棲獎名單,評選出九大“新技術時代影響中國的決策者”。九位獲獎者如何將雲計算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的深層變革?為此,我們分別採訪了他們,希望展示出深耕DT時代的豐富圖景。

【深度】2020年業務峰值提前3年出現,中國郵政上雲實戰經驗談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20

【深度】中信集團張波:資訊化已經過去,數位化剛剛到來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21

【深度】一條已經堅持了10年原則,是否能適應波司登“新零售”征程?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22

【深度】小矽片與大資料的結合——協鑫光伏的新製造之路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11

【深度】特步CIO唐坤軍:特步上雲,最難的地方是組織流程的調整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07

【深度】餓了麼四次技術進化的曲折路,記訪談張雪峰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04

【深度】金鑫:基因應用現狀解析及華大基因的資料平臺架構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7283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