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當年這20個響噹噹的福州老品牌,認得5個以上的都是福州土著!

驀然間望著

陪伴著老福州人

生活的它們

滿滿都是回憶

我瞬間覺得自己好幸福

01

- “福州牌”火柴 -

“福州牌”火柴不僅是當年的全國知名品牌,

更曾是福州的“形象大使”哦。 上世紀八十年代, “福州牌”火柴專門推出一批高檔的定制火柴, 用於賓館、旅遊、出口。 提供給賓館的高檔火柴, 印有賓館名字, 那時能拿到一盒知名賓館的火柴, 大家都會如獲至寶。

因為“福州牌”火柴暢銷全國, 福州火柴廠還把福州一些風景名勝印在火柴盒上,

讓全國都能看到福州的西湖、金山寺等風景名勝。

02

- 一見喜牙膏 -

據說用了此牙膏, 一見就喜歡, 而且是小夥兒約會前必用喲。 1978年, 福州有了自己牌子的牙膏——一見喜。

它是純中草藥滴, 可以防治各種牙病。 可是, 這麼好的產品後來被新加坡一家私人公司看中了。 於是, 一見喜……, 我們再也見不到了。

03

- 福日電視機 -

你還記得二十年前, 你家是什麼模樣嗎?老舊的沙發, 籐椅, 毫不起眼的鐵架, 上面放著當年最貴重的家私——電視, 而且還是福日牌的。 有這麼一台電視, 在那時,

是多麼讓人豔羨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 作為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家電企業, 福日電視曾經是福建電子行業的一面旗幟。 1994年, 福日彩電產銷量突破百萬台, 當時它與熊貓、金星、牡丹並稱中國彩電的“四朵金花”。

04

- 萬福來皮箱 -

這是奶奶、姥姥、媽媽輩出嫁時的必備品, 你家能不能找到一個?據說, 它也是“學來品”, 清朝時從臺灣學來的工藝。

這種皮箱密封性很好,裡外共4層,制箱時匠人像縫衣服一樣一針一線地縫到木板上……

05

- 警鐘牌桶刀 -

刀,是不能亂玩的,不小心割破手腳不好,如果割到小朋友就更不好了。所以,1957年福州生產的桶刀名字就叫做……警鐘牌。

原牌號王彩,由王道彩首創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後人王財富繼業。1957年加入福州市鐮刀生產合作社(現為福州市柴油機廠),以警鐘牌作為注冊商標。產品以枕厚、腹凹、刃薄、鋒利而聞名,除暢銷本省各地外,還曾遠銷東南亞各國。

06

- 龍鳳牌系列撲克 -

打牌,常常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的行為。如何鼓勵大家多打、常打,它需要一個意義非凡的名字,才能讓打牌名正言順,所以“龍鳳牌”應運而生……

“常打牌您將成龍、成鳳,常打牌您能實現人生理想,常打牌您將為中國傳統文化貢獻力量,常打牌……您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請把打牌立為人生事業”哈哈,不要當真哦,只是個廣告語而已。

07

- 福建老酒 -

福州人下廚,什麼都要放一些福建老酒。或是將蟶插在老酒裡燉,或是在撈化、線面出鍋的時候淋上老酒,嘖嘖那叫一個香啊!

“福建老酒”歷史可悠久了,始創於清乾隆年間,早在一九五七年就被列為福建省名酒!因其風味獨特,“開壇香萬里,洗甕醉千家”說的就是它。

08

- 閩江牌保溫瓶-

老福州人家家戶戶應該都有這樣一個保溫瓶吧!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閩江牌保溫瓶因為品質好,由東南亞市場擴展到英國、德國、比利時等國,出口量僅次於上海。

1975年7月,保溫瓶生產從福州市玻璃廠分出,成立福州市保溫瓶廠。1980年起,閩江牌5號瓶膽在全國46家保溫瓶品質評比中連續6年獲第一!要知道早期工人們都是用吹管吹玻璃瓶膽呢,那品質杠杠滴!

09

- “福表牌”電子錶 -

早在1978年,福州市手錶廠就從香港購進電子生產線1條,開始為港商來料加工電子錶,並少量生產“福表牌”電子錶,到1984年,一年就生產了41萬隻!

早期發條的機械表,價格都很高,特別是上海產的手錶,往往要100元以上,當年是一名普通工人兩三個月的工資。而後來出現的電子錶只要五到十元錢。當年,好多福州孩子第一次擁有自己的手錶,就是這種“福表牌”電子錶。

10

- 閩江牌縫紉機 -

記得小時候,外婆家就有一個。外婆坐在縫紉機前,踩一腳踏板,手拉一拉,嗚嗚唧唧中給家人做出一件件衣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閩江”牌縫紉機廠達到鼎盛時期。

在每人每年只有14尺布票的年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縫紉機也就成了當時結婚必備的“三大件”之一。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閩江”也不復重現了。

11

- “美且有”糕餅店 -

名叫“美且有”,好直白的名字!“美且有”糕餅店,是許多老福州心中,好吃點心的代名詞,始建于清朝咸豐年間, 是一家150多歲的老字型大小糕餅,一些老福州人,還常常轉大半個福州城去“追味”。

想起當年饞人的豬油糕兩毛錢一塊,那時的兩毛錢,可是當年一家人的飯錢!還有雪片糕,它摻入進豆芽,每片厚度0.9毫米,薄而不斷,卷指不裂,韌而不硬,色白如雪,芳香襲人,清甜適口,入口易化……

12

- 羅星塔牌味精 -

老福州人的廚房應該常常見到羅星塔牌味精的身影。福州味精廠建於1957年,上世紀80年代是福州味精廠最輝煌的時期,當時的“羅星塔”牌味精在福州也是家喻戶曉。

2009年福州味精廠搬離了工業路,也宣告工業路告別“工業”身份,想當年這裡聚集了福州保溫瓶廠、玻璃廠、燈泡廠,搪瓷廠.....昔日道路兩邊林立的工廠,已成為“老福州”的記憶。

13

- 鄭興利剪刀 -

在老一輩福州人中,提到“鄭興利剪刀”,都會豎起大拇指,那可是曾經的“福剪”狀元。要說它的名氣有多大,“鄭興利剪刀”不但暢銷大陸,還走進了臺灣。

鄭興利剪刀店第四代傳人鄭隆新說過:製作一把剪刀要經歷二十幾道工序,要一錘一錘慢慢敲打出來。但同樣功能和樣式的剪刀,也會有細微差別。可以說,每一把手工鍛造的剪刀,都是獨一無二的。

14

- 魏南林皮鞋 -

“魏南林”店址始設于台江中選路91號,原稱南林皮鞋店,由日本人創業經營。民國11年,日人回國由其職工魏冠洪折價承受自行營業,改稱“魏南林”。其所產腳掌牌皮鞋因量腳造型,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具有適腳、防潮、耐用、美觀等特點,除行銷國內各大城市外,還出口南洋、新加坡、美國等地。

1933年,第一次進入福州魏南林鞋廠的李寶源,如今不能做鞋,只能在鼓屏路上修鞋的強老頭。

15

- 古三座澡堂 -

在鼓樓區溫泉街道辦事處溫泉村,名為“古三座”的澡堂,據說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稱得上是福州最古老的澡堂之一。至今仍有許多老福州慕名前來參觀,順便洗一洗這裡的“金湯”。

溫泉村的老人說,幾十年前的古三座是露天大池子,當時有一個“日男夜女”的不成文規矩:白天專供男人洗澡,晚上則是女人的天下。到了傍晚,婦女們都會準時在澡堂門口排起了長隊等候,如果到了時間而澡堂裡還有個別男的未洗完澡,女人們就一窩蜂地擁進澡堂,嚇得幾個男的穿了褲衩就跑。

16

- 回春藥店 -

從清乾隆55年(1790年)創辦,歷經兩百多年歲月沉浮。當年的回春一度輝煌,有‘北同仁,南回春’的美稱,清末民國初,該店年營業額就可達十幾萬元,純收入超過5萬元!

當年,藥店內還有鹿園,每逢割茸,必定引來眾人圍觀。時至今日,回春藥店早已融入南街,成為南街歷史文化厚重的組成部分。

17

- 鼎日有肉鬆店 -

肉鬆配稀飯一定是不少福州人的大愛吧!肉鬆創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閩侯上街人。因家貧,來福州當兵,後學廚,最後進入劉府當家廚。

一次,在烹煮方塊肉時,因煮得太爛,不得已就試著將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別調料,焙成條狀肉絨,勉強端上桌去。不料劉府人食後非常滿意。於是林鼎鼎不斷加以改進,使之成為人人喜嘗的名牌產品而流傳下來,就是現在的鼎鼎肉鬆和鼎日有肉鬆。

18

- 永和魚丸 -

說起福州,怎麼也繞不開福州魚丸。慕名來福州的遊客,總少不了品嘗品嘗“蝦油味”十足的福州魚丸,名氣最大的就數永和啦。

永和魚丸店由福州人劉二俤於1934年創辦。上世20年代,劉二俤學會了打魚丸技藝後,去臺灣發展,他曾在臺北永和縣一家小吃店打工。30年代初劉二俤回到福州。在家裡做好魚丸後挑到三坊七巷,用調羹在小碗裡敲動,發出清脆的響聲。1934年他在塔巷口開魚丸店。為紀念他在臺灣永和縣的經歷,稱“永和魚丸店”。

19

- 耳聾伯元宵 -

始創於光緒年間的耳聾伯元宵,在創立之初並沒有店面。當時元宵是福州老百姓觀看閩劇時喜愛的小點心,耳聾伯便跟著戲班子肩挑擔賣,走街串巷。

解放前福州人也窮,可以吃的東西少,點心之類的更是稀有。那時候桌面上沒有碗,碗都是客人自帶,元宵一下鍋就有客人拿著碗等著。這個百年老字型大小傳統小吃無意間記錄了福州城的往事,無意間見證了一座城市的歷史。

20

- 聚春園酒樓 -

“聚春園”始創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坐落于福州東街口,它可是是福建省現存年代最悠久的歷史名店,福州招牌菜的“佛跳牆”就源於聚春園!歷史上的聚春園那是達官顯貴、商賈名流會聚之所,聚春園的楹聯“聚多冠蓋、春滿壺觴”就是當年經營盛況的寫照。

▍內容整理:微福州貝塔小微

微福州

福州城市生活新媒體

愛在福州,有我陪伴

小編微信 BetaXiaoV

小編QQ 1921661590

微福州QQ群 145728409

這種皮箱密封性很好,裡外共4層,制箱時匠人像縫衣服一樣一針一線地縫到木板上……

05

- 警鐘牌桶刀 -

刀,是不能亂玩的,不小心割破手腳不好,如果割到小朋友就更不好了。所以,1957年福州生產的桶刀名字就叫做……警鐘牌。

原牌號王彩,由王道彩首創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後人王財富繼業。1957年加入福州市鐮刀生產合作社(現為福州市柴油機廠),以警鐘牌作為注冊商標。產品以枕厚、腹凹、刃薄、鋒利而聞名,除暢銷本省各地外,還曾遠銷東南亞各國。

06

- 龍鳳牌系列撲克 -

打牌,常常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的行為。如何鼓勵大家多打、常打,它需要一個意義非凡的名字,才能讓打牌名正言順,所以“龍鳳牌”應運而生……

“常打牌您將成龍、成鳳,常打牌您能實現人生理想,常打牌您將為中國傳統文化貢獻力量,常打牌……您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果……,請把打牌立為人生事業”哈哈,不要當真哦,只是個廣告語而已。

07

- 福建老酒 -

福州人下廚,什麼都要放一些福建老酒。或是將蟶插在老酒裡燉,或是在撈化、線面出鍋的時候淋上老酒,嘖嘖那叫一個香啊!

“福建老酒”歷史可悠久了,始創於清乾隆年間,早在一九五七年就被列為福建省名酒!因其風味獨特,“開壇香萬里,洗甕醉千家”說的就是它。

08

- 閩江牌保溫瓶-

老福州人家家戶戶應該都有這樣一個保溫瓶吧!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閩江牌保溫瓶因為品質好,由東南亞市場擴展到英國、德國、比利時等國,出口量僅次於上海。

1975年7月,保溫瓶生產從福州市玻璃廠分出,成立福州市保溫瓶廠。1980年起,閩江牌5號瓶膽在全國46家保溫瓶品質評比中連續6年獲第一!要知道早期工人們都是用吹管吹玻璃瓶膽呢,那品質杠杠滴!

09

- “福表牌”電子錶 -

早在1978年,福州市手錶廠就從香港購進電子生產線1條,開始為港商來料加工電子錶,並少量生產“福表牌”電子錶,到1984年,一年就生產了41萬隻!

早期發條的機械表,價格都很高,特別是上海產的手錶,往往要100元以上,當年是一名普通工人兩三個月的工資。而後來出現的電子錶只要五到十元錢。當年,好多福州孩子第一次擁有自己的手錶,就是這種“福表牌”電子錶。

10

- 閩江牌縫紉機 -

記得小時候,外婆家就有一個。外婆坐在縫紉機前,踩一腳踏板,手拉一拉,嗚嗚唧唧中給家人做出一件件衣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閩江”牌縫紉機廠達到鼎盛時期。

在每人每年只有14尺布票的年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縫紉機也就成了當時結婚必備的“三大件”之一。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閩江”也不復重現了。

11

- “美且有”糕餅店 -

名叫“美且有”,好直白的名字!“美且有”糕餅店,是許多老福州心中,好吃點心的代名詞,始建于清朝咸豐年間, 是一家150多歲的老字型大小糕餅,一些老福州人,還常常轉大半個福州城去“追味”。

想起當年饞人的豬油糕兩毛錢一塊,那時的兩毛錢,可是當年一家人的飯錢!還有雪片糕,它摻入進豆芽,每片厚度0.9毫米,薄而不斷,卷指不裂,韌而不硬,色白如雪,芳香襲人,清甜適口,入口易化……

12

- 羅星塔牌味精 -

老福州人的廚房應該常常見到羅星塔牌味精的身影。福州味精廠建於1957年,上世紀80年代是福州味精廠最輝煌的時期,當時的“羅星塔”牌味精在福州也是家喻戶曉。

2009年福州味精廠搬離了工業路,也宣告工業路告別“工業”身份,想當年這裡聚集了福州保溫瓶廠、玻璃廠、燈泡廠,搪瓷廠.....昔日道路兩邊林立的工廠,已成為“老福州”的記憶。

13

- 鄭興利剪刀 -

在老一輩福州人中,提到“鄭興利剪刀”,都會豎起大拇指,那可是曾經的“福剪”狀元。要說它的名氣有多大,“鄭興利剪刀”不但暢銷大陸,還走進了臺灣。

鄭興利剪刀店第四代傳人鄭隆新說過:製作一把剪刀要經歷二十幾道工序,要一錘一錘慢慢敲打出來。但同樣功能和樣式的剪刀,也會有細微差別。可以說,每一把手工鍛造的剪刀,都是獨一無二的。

14

- 魏南林皮鞋 -

“魏南林”店址始設于台江中選路91號,原稱南林皮鞋店,由日本人創業經營。民國11年,日人回國由其職工魏冠洪折價承受自行營業,改稱“魏南林”。其所產腳掌牌皮鞋因量腳造型,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具有適腳、防潮、耐用、美觀等特點,除行銷國內各大城市外,還出口南洋、新加坡、美國等地。

1933年,第一次進入福州魏南林鞋廠的李寶源,如今不能做鞋,只能在鼓屏路上修鞋的強老頭。

15

- 古三座澡堂 -

在鼓樓區溫泉街道辦事處溫泉村,名為“古三座”的澡堂,據說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稱得上是福州最古老的澡堂之一。至今仍有許多老福州慕名前來參觀,順便洗一洗這裡的“金湯”。

溫泉村的老人說,幾十年前的古三座是露天大池子,當時有一個“日男夜女”的不成文規矩:白天專供男人洗澡,晚上則是女人的天下。到了傍晚,婦女們都會準時在澡堂門口排起了長隊等候,如果到了時間而澡堂裡還有個別男的未洗完澡,女人們就一窩蜂地擁進澡堂,嚇得幾個男的穿了褲衩就跑。

16

- 回春藥店 -

從清乾隆55年(1790年)創辦,歷經兩百多年歲月沉浮。當年的回春一度輝煌,有‘北同仁,南回春’的美稱,清末民國初,該店年營業額就可達十幾萬元,純收入超過5萬元!

當年,藥店內還有鹿園,每逢割茸,必定引來眾人圍觀。時至今日,回春藥店早已融入南街,成為南街歷史文化厚重的組成部分。

17

- 鼎日有肉鬆店 -

肉鬆配稀飯一定是不少福州人的大愛吧!肉鬆創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閩侯上街人。因家貧,來福州當兵,後學廚,最後進入劉府當家廚。

一次,在烹煮方塊肉時,因煮得太爛,不得已就試著將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別調料,焙成條狀肉絨,勉強端上桌去。不料劉府人食後非常滿意。於是林鼎鼎不斷加以改進,使之成為人人喜嘗的名牌產品而流傳下來,就是現在的鼎鼎肉鬆和鼎日有肉鬆。

18

- 永和魚丸 -

說起福州,怎麼也繞不開福州魚丸。慕名來福州的遊客,總少不了品嘗品嘗“蝦油味”十足的福州魚丸,名氣最大的就數永和啦。

永和魚丸店由福州人劉二俤於1934年創辦。上世20年代,劉二俤學會了打魚丸技藝後,去臺灣發展,他曾在臺北永和縣一家小吃店打工。30年代初劉二俤回到福州。在家裡做好魚丸後挑到三坊七巷,用調羹在小碗裡敲動,發出清脆的響聲。1934年他在塔巷口開魚丸店。為紀念他在臺灣永和縣的經歷,稱“永和魚丸店”。

19

- 耳聾伯元宵 -

始創於光緒年間的耳聾伯元宵,在創立之初並沒有店面。當時元宵是福州老百姓觀看閩劇時喜愛的小點心,耳聾伯便跟著戲班子肩挑擔賣,走街串巷。

解放前福州人也窮,可以吃的東西少,點心之類的更是稀有。那時候桌面上沒有碗,碗都是客人自帶,元宵一下鍋就有客人拿著碗等著。這個百年老字型大小傳統小吃無意間記錄了福州城的往事,無意間見證了一座城市的歷史。

20

- 聚春園酒樓 -

“聚春園”始創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坐落于福州東街口,它可是是福建省現存年代最悠久的歷史名店,福州招牌菜的“佛跳牆”就源於聚春園!歷史上的聚春園那是達官顯貴、商賈名流會聚之所,聚春園的楹聯“聚多冠蓋、春滿壺觴”就是當年經營盛況的寫照。

▍內容整理:微福州貝塔小微

微福州

福州城市生活新媒體

愛在福州,有我陪伴

小編微信 BetaXiaoV

小編QQ 1921661590

微福州QQ群 145728409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