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靜聽時光 品味遵義|音訊雜誌——《1964,一段不能忘卻的紀念》

1964, 一段不能忘卻的紀念

靜聽時光

品味遵義

文/龔琴

朗讀/黃敏

如果你知道三線建設, 你會知道他們的故事。

如果你對三線建設一無所知,

那1964文化創意園會對你訴說一段不平凡的時代。

我想這個故事應該從父輩那時說起, 甚至還可以追溯到更遠的時代。

貴州是三線建設重點省份之一, 而遵義作為貴州第二大城市, 也承擔了大量的三線建設任務。 超過8萬的工人、幹部、知識份子、解放軍官兵們,

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感召下, 背起行囊, 告別親人, 跋山涉水, 來到遵義的城市、深山峽谷, 風餐露宿、肩挑背馱, 用艱辛、血汗和生命, 在遵義建起了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和科研單位, 它們共同構成了遵義的“三線廠”。

由於歷史的原因, 三線建設曾經是個神秘的字眼, 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才見諸報端, 如今也鮮為人所知。 當人們暢想未來的時候, 也會自然而然地回首往事。 每一個當下都將成為過往, 每一個當下也都有著過往的影子。 容顏會老去, 記憶會褪色, 但誰也不能抹滅曾經的存在。 對於三線人來說, 那是一段回不去的時光, 是他們的青春歲月, 對於遵義這座城市而言, 那是過去的榮耀,

也是當下的自豪。

上海路、大連路、天津路……這些地名也隨著廠區、醫院的到來而更換了名字和模樣。 那些操著天津話、東北話、湖北話等等天南地北的外地人舉家搬遷來到這個小城聚居, 如同下鄉知青一般, 從此在遵義這座城市紮了根, 不斷繁衍。 他們在當時窮鄉僻壤、連條乾淨的道路都沒有的遵義建起了高大的廠房, 帶來了成批的車床, 他們從外省而來, 奉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和熱血, 甚至生命, 正因為他們的存在, 成為了中西部工業化的中堅力量, 甚至是城市經濟的重要擔當。

但時光荏苒, 改革的浪潮終究席捲了整個大地, 從當年到處熱鬧而喧囂的廠區, 逐漸變得荒涼以及邊緣化, 這是時代發展必須要經歷的陣痛, 當一座座紅磚樓逐漸倒塌變成高樓林立的商品房, “三線建設”這個聽起來有些過時的概念也漸漸地被人們關在了記憶的深處。

好在, 遵義人沒有忘卻這段崢嶸歲月。 來到1964文化創意園, 記憶的大門一下被打開:園區仍然保留著當年寬闊而高大的紅磚砌成的廠房,

帶著濃重的北方工業城市的色彩, 看到這些熟悉的場景和展示的舊照片, 耳邊似乎響起了上個世紀的俄羅斯民歌, 還有機床轉動的隆隆迴響。

這些千千萬萬的三線建設者們或許會比我感觸更為深刻, 因為他們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潮起潮落, 儘管三線已衰落, 但永存的是“三線人”更為可貴的精神和信念, 他們逆向選擇, 只為了國家的繁榮和昌盛, 反觀如今的我們, 是不是少了一份質樸, 多了一分功利呢?

本期編輯 付婷婷 段 康

審 核 賀黎明 鄭尚堅

遵義雜誌社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ID:zunyizazhi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互動

本期編輯 付婷婷 段 康

審 核 賀黎明 鄭尚堅

遵義雜誌社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ID:zunyizazhi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互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