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麗嘉定】表現生命最完美的歸屬 用勞動和青春詮釋奉獻

嘉定區一位醫務工作者日前寫了一首“創城有感”:古韻疁城築新貌, 淬日凝霜迎今朝。 協力齊心創城路, 詩書禮儀眾人挑。 時不我待鬥轉瞬, 薪火相繼美德揚。 文明共用千帆競, 禮樂嘉定譜華章。 詩句傳達了嘉定人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區的信念, 創城絕不僅僅是為了拿一塊牌子, 爭取一項榮譽, 而是要通過創城, 進一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優化城鄉環境, 造福人民群眾, 提高市民文明素質, 增強城市綜合實力。

市民是創城的中堅力量, 也是創城的最終受益者。 素有“教化嘉定”美譽的嘉定區, 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市民們正是以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積極的生活熱情,

為創城工作奉獻著自己光和熱。 我們分三期向大家介紹幾位平凡的嘉定人所做的不平凡的事, 本期是之一。

榮登中國好人榜的金瑩

把奉獻看成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

2014年, 金瑩成為了遺體捐獻登記者聯誼會嘉定工業區小組長, 宣傳、解釋、登記、組織活動、服務會員等大量工作都需要她來牽頭, 對此, 她毫無怨言, 憑著耐心、熱心、真心, 出色地完成每一項任務。

今年端午節前兩天, 金瑩接到電話稱:婁塘有人要捐獻遺體。 掛了電話, 金瑩立馬趕了過去。 捐獻人名叫張忠興, 今年70多歲, 躺在床上的張忠興腳腫得很大, 身體狀況十分不好。 金瑩見狀, 馬上聯繫嘉定區紅十字會, 當天趕去辦理手續。 為了能讓張忠興生前了卻心願, 第二天, 金瑩第一時間將辦好的遺體捐獻證書送到了他的手中。 彌留之際的張忠興握著金瑩的手, 虛弱地說出“謝謝”兩個字。 又過了一天, 到了端午節, 張忠興終因病重醫治無效去世。

在金瑩的辛勤付出下,

嘉定工業區參與遺體捐獻志願者從2013年的29人增加至52人。 同時, 令金瑩倍感自豪的是, 在她的大家庭裡, 這個數量也在壯大, 不僅始終支持她的丈夫選擇了加入, 就連丈夫的兄弟、表姐也紛紛加入遺體捐獻隊伍, 相同的志願讓他們親情的紐帶更加堅固。

1986年年底, 金瑩的大舅舅蔣百平在取得家人的支持後, 成為嘉定婁塘地區生前辦理遺體捐獻的第一人。 1993年6月14日, 蔣百平因病去世, 當時的上海第一醫科大學(現為復旦大學醫學院)接受了他的遺體。

在蔣百平無私大愛的感召下, 至今, 他們大家庭中有15人都在區紅十字會辦理了遺體捐獻登記手續, 成為上海市遺體捐獻登記者人數最多的兩戶大家庭之一。 自從蔣百平捐獻遺體後,

金瑩的父母也相繼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 長輩們的身體力行在金瑩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顆種子。 2008年, 55歲的金瑩走進嘉定區紅十字會的大門, 辦妥了遺體捐獻的手續, 她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地。

蔣百平、金瑩……這一大家子雖然都是平凡的老百姓,

在平凡的一生中, 他們深知生命的艱辛、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也許他們認為, 只有這樣才是生命最完美的歸屬。

全國優秀志願者桂建明

為大夥義務理髮40年

今年盛夏的一天, 40多攝氏度的高溫天裡, 家住安亭春盛苑社區的全國優秀志願者桂建明頂著烈日, 趕到附近的朱家村, 為患病的86歲老人唐福興上門義務理髮。 “桂師傅, 介熱的天, 儂還來為伲公公剃頭, 真叫伲過意不去!”唐老伯的兒媳張愛娟看到忙得一身濕透的桂建明十分感動。 “不客氣, 小事體。 ”桂建明匆匆收拾工具, 又趕往另一村為一名癱瘓在床的老人理髮。 每年夏季, 也是桂建明出門最多最忙時。

這位質樸的退伍軍人,至今已堅持義務理髮整整40年,僅用壞的剃刀就有20多把,服務的人次更是數不清。

今年63歲的桂建明出生于安亭鎮孟涇村,復員回來後開始為村民義務理髮,村裡所有人無論男女老幼,幾乎都是桂建明的常客。2003年,孟涇村動遷,桂建明住到了春盛苑社區,仍堅持為居民義務理髮。居委會特地騰出一間房子作為桂建明的義務理髮站。

每當早上開門,理髮站裡總是擠得滿滿當當,有本社區居民,也有外來居民,大多以中老年者為主。對於一些年老體弱者、常年癱瘓在床病人、退伍老軍人以及殘疾人,桂建明都仔細記下他們各自的門牌號和電話,每月上門服務。

今年近90歲的桂伯伯腿部殘疾,桂建明從1978年起就為他上門理髮,至今已40年。桂建明還經常到其他村居,為行動不便老人和困難人群上門義務理髮。羅家村的龐老伯癱床多年,桂建明每月準時上門為他理髮,直到龐老伯去世。

家住博園社區的陸老伯身患癌症,桂建明知道後,主動說:“今後你的剃頭任務我包了。”家住橫河村的陳其華,十多年前因造房從腳手架上摔下造成癱瘓,從此桂建明成了他的“御用剃頭匠”。

近年來,桂建明先後榮獲了“全國優秀志願者”、“上海市志願服務先進個人”、“第二屆上海十大感動人物”等稱號。桂建明說,“我為別人義務理髮不是為了名利,而是做自己快樂的事。理髮能結交朋友,增進友誼,尤其通過自己的雙手讓別人‘改頭換面’,心中比吃了蜜還甜。”

十年前香江服役的蔣莉傑

今年又赴滇做志願者

不久前,第二十批上海青年志願者赴滇服務接力隊出征儀式在虹橋機場舉行,全市共24名隊員啟程前往雲南開展為期半年的志願服務工作,嘉定工業區婁塘村青年幹部、團支部書記蔣莉傑與嘉定其他2名志願者隨團出發。

自1998年7月起,根據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文明辦、團市委和上海志願者協會共組織招募了19批400余名青年志願者。今年7月,團市委在全市範圍內公開招募選拔第二十批上海青年志願者赴滇服務接力隊,赴上海對口支援的雲南地區開展醫療衛生、基礎教育、農技推廣、社會工作、青少年活動輔導等方面的志願服務工作。通過面試選拔,今年嘉定3名青年光榮入選。去年來自嘉定工業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藥劑師馮佳赴雲南怒江州福貢縣人民醫院開展了援滇服務。

蔣莉傑這次奔赴雲南省迪慶州德欽縣環境保護局進行為期半年的志願服務工作。教師、醫生一直是吸納志願者的主要崗位,而環保崗位今年第一次推出,得到家人和嘉定工業區的支持後,蔣莉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遞交了申請表,沒想到一路順利入圍,讓一直覺得自己“缺乏特長”的他倍感光榮和驚喜。而作為赴德欽縣環保局工作唯一的志願者,又是在海拔近3500米的地方工作,也讓他深感責任重大。

10年前,蔣莉傑從婁塘村應徵入伍,成為駐港部隊的一員,將青春的汗水灑在了香江。此次奔赴彩雲之南,可謂不負韶華,又將為美好的青春年華添上絢爛的一筆。

據婁塘村黨總支書記徐寅介紹,蔣莉傑從今年開始在村裡負責拆違和河道治理工作,面對兩塊難啃的“硬骨頭”,他任勞任怨,跑遍了村裡的角角落落,直接推動工作落實落細,成績突出。

蔣莉傑說:“平時做志願者服務時間不長,任務不重,但這次不一樣,服務時間長,地勢海拔高,對當地的語言和宗教習俗也不瞭解,對我來說是一次莫大的考驗。我立志援滇,就是希望能夠磨練自己,報效祖國。”

專題推廣

題圖來源:嘉定區創城辦 嘉定區文明辦 提供 責任編輯:任俊錳 圖片編輯:邵競

這位質樸的退伍軍人,至今已堅持義務理髮整整40年,僅用壞的剃刀就有20多把,服務的人次更是數不清。

今年63歲的桂建明出生于安亭鎮孟涇村,復員回來後開始為村民義務理髮,村裡所有人無論男女老幼,幾乎都是桂建明的常客。2003年,孟涇村動遷,桂建明住到了春盛苑社區,仍堅持為居民義務理髮。居委會特地騰出一間房子作為桂建明的義務理髮站。

每當早上開門,理髮站裡總是擠得滿滿當當,有本社區居民,也有外來居民,大多以中老年者為主。對於一些年老體弱者、常年癱瘓在床病人、退伍老軍人以及殘疾人,桂建明都仔細記下他們各自的門牌號和電話,每月上門服務。

今年近90歲的桂伯伯腿部殘疾,桂建明從1978年起就為他上門理髮,至今已40年。桂建明還經常到其他村居,為行動不便老人和困難人群上門義務理髮。羅家村的龐老伯癱床多年,桂建明每月準時上門為他理髮,直到龐老伯去世。

家住博園社區的陸老伯身患癌症,桂建明知道後,主動說:“今後你的剃頭任務我包了。”家住橫河村的陳其華,十多年前因造房從腳手架上摔下造成癱瘓,從此桂建明成了他的“御用剃頭匠”。

近年來,桂建明先後榮獲了“全國優秀志願者”、“上海市志願服務先進個人”、“第二屆上海十大感動人物”等稱號。桂建明說,“我為別人義務理髮不是為了名利,而是做自己快樂的事。理髮能結交朋友,增進友誼,尤其通過自己的雙手讓別人‘改頭換面’,心中比吃了蜜還甜。”

十年前香江服役的蔣莉傑

今年又赴滇做志願者

不久前,第二十批上海青年志願者赴滇服務接力隊出征儀式在虹橋機場舉行,全市共24名隊員啟程前往雲南開展為期半年的志願服務工作,嘉定工業區婁塘村青年幹部、團支部書記蔣莉傑與嘉定其他2名志願者隨團出發。

自1998年7月起,根據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文明辦、團市委和上海志願者協會共組織招募了19批400余名青年志願者。今年7月,團市委在全市範圍內公開招募選拔第二十批上海青年志願者赴滇服務接力隊,赴上海對口支援的雲南地區開展醫療衛生、基礎教育、農技推廣、社會工作、青少年活動輔導等方面的志願服務工作。通過面試選拔,今年嘉定3名青年光榮入選。去年來自嘉定工業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藥劑師馮佳赴雲南怒江州福貢縣人民醫院開展了援滇服務。

蔣莉傑這次奔赴雲南省迪慶州德欽縣環境保護局進行為期半年的志願服務工作。教師、醫生一直是吸納志願者的主要崗位,而環保崗位今年第一次推出,得到家人和嘉定工業區的支持後,蔣莉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遞交了申請表,沒想到一路順利入圍,讓一直覺得自己“缺乏特長”的他倍感光榮和驚喜。而作為赴德欽縣環保局工作唯一的志願者,又是在海拔近3500米的地方工作,也讓他深感責任重大。

10年前,蔣莉傑從婁塘村應徵入伍,成為駐港部隊的一員,將青春的汗水灑在了香江。此次奔赴彩雲之南,可謂不負韶華,又將為美好的青春年華添上絢爛的一筆。

據婁塘村黨總支書記徐寅介紹,蔣莉傑從今年開始在村裡負責拆違和河道治理工作,面對兩塊難啃的“硬骨頭”,他任勞任怨,跑遍了村裡的角角落落,直接推動工作落實落細,成績突出。

蔣莉傑說:“平時做志願者服務時間不長,任務不重,但這次不一樣,服務時間長,地勢海拔高,對當地的語言和宗教習俗也不瞭解,對我來說是一次莫大的考驗。我立志援滇,就是希望能夠磨練自己,報效祖國。”

專題推廣

題圖來源:嘉定區創城辦 嘉定區文明辦 提供 責任編輯:任俊錳 圖片編輯:邵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