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貴州習水:土城“十八幫”的江湖歲月

羅明先老人就像一部民國江湖的活史書, 至今仍然記得“袍哥”幫會的一些暗語黑話。 雖然他作為“中國最後一個袍哥”的光輝已暗淡下來, 但他卻是土城生活的見證, 是活著的江湖傳奇, 只要他一天還在袍哥堂口裡, 那過去的江湖歲月就從未離我們遠去……

貴州習水縣位於滇渝川三地交界, 原名“鰼水縣”, 在傳說中, “鰼”xi是一種神奇的飛魚, 這種魚原本只是一種普通的小魚, 它懷著騰空的夢想, 忍受千年孤獨, 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的搏擊巨浪, 終於化身成龍, 翱翔天際。 後來, 貴州的鰼國、鰼部、鰼水都與這鰼魚的圖騰息息相關。 春秋戰國時期, 當地土著民族鰼部被秦、楚等大國相繼兼併。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為了控制南夷通道, 於土城設置“鰼部縣”。

在古時, 土城以圖騰“鰼”為名, 地位非常特殊——它地處赤水河中游東岸, 與同省的赤水市和四川省接壤, 自古就是赤水河的四大碼頭之一, 為黔中腹地西出川南的交通要道素有“川黔鎖鑰”之稱, 到了近現代, 土城又稱為紅軍“四渡赤水”中的一渡碼頭, 被銘刻在國人心中。 遠古部落文化、商埠文化和紅色文化在土城交相輝映, 造就了這座中國的歷史文化名鎮。

土城“十八幫”的江湖傳奇 丐幫總舵設在古香古色的酒館

作為山水相依的千年古鎮, 土城自然風光綺麗, 水陸交通便利, 曾經是赤水河中下游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 過去的繁華仍依稀可見。

在土城, 大紅的燈籠隨處可見。

每個燈籠上都畫著鰼魚的圖騰, 土城為了保護和傳承“會飛的魚”這個古老的傳說, 還將鰼魚圖騰製作到了胸針、包包、繡花鞋等特殊的紀念品上。

小鎮的建築,保存著一份古樸、幽雅,既有小青瓦、白灰牆的典型黔北民居,也有當年富商們留下來的西式洋樓,青磚高拱,宏大氣派,一棵棵古老的榕樹,一起合奏著古老的歌謠,共同見證著這個藏于深山河谷的古鎮的古老與蒼桑……

無目的地在古鎮中游走, 偶然發現一個古香古色的酒館。進入酒館,櫃面上放著古老的酒罈和葫蘆,順著青磚走到酒館的里間,只見那蓋著細密枝條的鳥巢形狀的燈,散射出歲月的光,而對面的牆上,則供奉的丐幫祖師畫像,像簡筆劃般的簡單勾勒,簡約而絕不簡單,令我聯想到金庸筆下的洪七公。

畫像的下面供放著丐幫祖師最愛的兩件寶貝,一個是酒葫蘆,和一根“打狗棒”。酒館裡並不吵鬧,客人臉上流露出愜意與安然的神態。

但在酒館門外,卻高高的掛著的丐幫大旗,門上貼著一張“招賢納士”的告示牌,上面寫著:土城丐幫總舵向各路好漢廣發英雄帖,望能尋求志同道合之士,共同豔遇綠林好漢的刀劍人生,分享仗劍天涯的俠骨柔情。現招收丐幫幫眾,有意加入我丐幫之人,請示以九代長老暗號。天下第一幫,誠邀您的參與!經過打聽,才知道這裡竟然是當地的十八幫之一丐幫的總舵。輕鬆的氛圍實在看不出過去的江湖崢嶸。

從丐幫酒館出來,帶著找不到時光座標的微醺,順著石板路前行,道路兩旁的店鋪門前巾旗搖曳,上面分別寫著“布幫”、“馬幫”……在土城,曾經有頗具傳奇性質的“十八幫”:袍哥、鹽幫、馬幫、鐵幫、糖食幫、茶幫、丐幫、布幫、戲幫、經紀幫、棧房幫、米幫、藥幫、油幫、酒幫、石幫、木幫,蛤蚌都有自己的傳奇故事,這些無處不在的幫類元素,很容易讓訪客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的江湖……

古鹽道上的重要碼頭 巨大的運銷網路

說起這十八個幫類,不得不說說鹽幫。由於黔不產鹽,當年貴州的鹽主要來自四川,川鹽入黔,主要途徑是河運,赤水河鹽道歷史悠久,早在19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即已開闢。到了清代的鼎盛時期,官府在土城設仁岸鹽碼頭,並由此成為了川鹽入黔的重要轉運站。川鹽入黔,從合江轉船,至鰱魚溪改陸路,由人背馬駝,翻崇盤,越七裡坎,到小關子,沿赤水河至土城到茅臺以上地區。船夫、縴夫、馬幫腳夫在赤水河及山區中跋涉,走出了充滿艱辛又蔚為壯觀的川鹽入黔之路。綿延了一千多年的川鹽入黔成為赤水河航運的歷史上最為濃重的一筆,不計其數的船工和鹽工,一代又一代的前赴後繼,走出了一條血淚交織的古鹽運航道。

由於赤水河灘多灘險,運鹽時必須分段易船進行,沿途集鎮分設鹽號,形成巨大的川鹽運銷網路--鹽幫。土城鹽幫全稱“仁岸川鹽辦公室委託大業公司辦事處”。主要經營者是陝西人,鼎盛時曾多達十幾家,較有實力的鹽號有“得千玉”“德華龍”等,每個鹽號機構設置齊備,有經理、主任、掌櫃、師爺、會計、出納等各種職位。經理負責協調鹽務,掌櫃、師爺負責鹽號各種事物,會計、出納等於現代金融部門的工作性質相似。下設的各個部門都雇有民工,尤其是鹽的裝卸,都臨時雇傭土城的老百姓完成,實行“多勞多得”的報酬制度。

不過因運道遠,轉運次數多,加上赤水河灘多水險,鹽船每次運輸途中都有不少的損耗。為了盡可能減少途中損耗,鹽運商經常在鹽底鋪草,避免鹽屑在搬灘摩擦碰撞時撒落,從而保證到站交秤時耗損較小。這種作為鋪墊用的草,在當時的鹽運中被稱之為“鹽草”。

鹽草一般為稻草,但因稻草是當時人們蓋房的一種主要材料,往往缺市,因而,又有人專門從事給鹽船割茅草作鹽草之用。由此也就有一些專門從事鹽草經營為業,因為鹽草為一次性使用,鹽船到達時,便將鹽草棄之,在赤水重新裝載時,又重買鹽草來墊鹽。而鹽船的主任會把要丟棄的鹽草適當作價,賣給“金火幫”(由鹽幫中下層成員衍生的組織)熬草取鹽,雖然用鹽草熬出的鹽品質較差,但成本低、價格便宜,足以成為鹽幫底層成員的另一項收入來源。

袍哥的“清幫”和“葷幫” 最後一位袍哥的江湖記憶

土城因鹽而興,鹽幫在當地自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位於“十八幫”之首的袍哥,無疑是一個更具有傳奇性的組織。走進石板街,遠遠就看見“袍哥”的旗幟隨風飄蕩,“袍哥”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一個詭譎而神秘的代名詞。當年“袍哥”與洪幫、青幫在中國並稱“江湖三大勢力”。作為當時的一種江湖文化符號,傳承著“義”和“信”的教條。

袍哥把“義”上升到行為的最高標準--“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翻譯過來意思是:袍哥在關鍵時刻能義字為先,挺身而出,絕不含糊,哪怕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土城的“袍哥”,分為“清幫”和“葷幫”。“清幫”,就是一般的會員,不涉及暴力、違法活動。 而所謂“葷幫”,是為組織向煙館等收“管理費”、幫人擺平事端。

袍哥把“義”上升到行為的最高標準--“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翻譯過來意思是:袍哥在關鍵時刻能義字為先,挺身而出,絕不含糊,哪怕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土城的“袍哥”,分為“清幫”和“葷幫”。“清幫”,就是一般的會員,不涉及暴力、違法活動。 而所謂“葷幫”,是為組織向煙館等收“管理費”、幫人擺平事端。

在石板街上的袍哥堂口大廳,坐著一位老人--他是中國最後一位“袍哥”羅明先,他坐在自己的“堂口”裡,望著門外若有所思。老人今年93歲了,布衣長衫,圓頂小帽,耳聰目明,面目慈祥漫長的歲月也無法消磨他的江湖之氣。進到堂屋,正中供奉著關公關二爺的塑像,牆上掛滿各種“袍哥會”的規矩。羅明先老人說,他剛過12歲便加入了“袍哥會”。加入“袍哥”就要守規矩,講義氣、不能有吃喝嫖賭等劣跡。袍哥淩駕其他17幫之上,定下江湖規矩,維護公序良俗。儘管袍哥不是官,卻做著衙門要管的事。

“身家清,己事明,不擇襟襟片片(即不在乎自身貧富)”便是袍哥的信條。

說完這句話,羅先明老人家緩緩地抬起茶碗的蓋,然後端起茶碗,不急不緩又說道:“你們可不要小看這個茶碗,這是袍哥的江湖暗語啊。”老人告訴我們,拿起蓋碗茶,在茶面蕩三下,便表示袍哥遇到難題,需要求助。按道上規矩,每位袍哥求助最多三天,超過三天就得自行負責,當然,求助的袍哥也不好意思繼續麻煩了。如果袍哥將茶杯蓋拿起來蓋在茶杯上,只需安排其吃住三天就行,如果袍哥將茶碗的蓋子旋轉到杯子的右側,則說明三天后,袍哥要啟程回家。

羅明先老人就像一部民國的活史書,至今仍然記得“袍哥”幫會的一些暗語黑話,雖然他作為“中國最後一個袍哥”的光輝已暗淡下來,但他卻是土城生活的見證,是活著的江湖傳奇,只要他一天還在袍哥堂口裡,那過去的江湖歲月就從未離我們遠去……

小鎮的建築,保存著一份古樸、幽雅,既有小青瓦、白灰牆的典型黔北民居,也有當年富商們留下來的西式洋樓,青磚高拱,宏大氣派,一棵棵古老的榕樹,一起合奏著古老的歌謠,共同見證著這個藏于深山河谷的古鎮的古老與蒼桑……

無目的地在古鎮中游走, 偶然發現一個古香古色的酒館。進入酒館,櫃面上放著古老的酒罈和葫蘆,順著青磚走到酒館的里間,只見那蓋著細密枝條的鳥巢形狀的燈,散射出歲月的光,而對面的牆上,則供奉的丐幫祖師畫像,像簡筆劃般的簡單勾勒,簡約而絕不簡單,令我聯想到金庸筆下的洪七公。

畫像的下面供放著丐幫祖師最愛的兩件寶貝,一個是酒葫蘆,和一根“打狗棒”。酒館裡並不吵鬧,客人臉上流露出愜意與安然的神態。

但在酒館門外,卻高高的掛著的丐幫大旗,門上貼著一張“招賢納士”的告示牌,上面寫著:土城丐幫總舵向各路好漢廣發英雄帖,望能尋求志同道合之士,共同豔遇綠林好漢的刀劍人生,分享仗劍天涯的俠骨柔情。現招收丐幫幫眾,有意加入我丐幫之人,請示以九代長老暗號。天下第一幫,誠邀您的參與!經過打聽,才知道這裡竟然是當地的十八幫之一丐幫的總舵。輕鬆的氛圍實在看不出過去的江湖崢嶸。

從丐幫酒館出來,帶著找不到時光座標的微醺,順著石板路前行,道路兩旁的店鋪門前巾旗搖曳,上面分別寫著“布幫”、“馬幫”……在土城,曾經有頗具傳奇性質的“十八幫”:袍哥、鹽幫、馬幫、鐵幫、糖食幫、茶幫、丐幫、布幫、戲幫、經紀幫、棧房幫、米幫、藥幫、油幫、酒幫、石幫、木幫,蛤蚌都有自己的傳奇故事,這些無處不在的幫類元素,很容易讓訪客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的江湖……

古鹽道上的重要碼頭 巨大的運銷網路

說起這十八個幫類,不得不說說鹽幫。由於黔不產鹽,當年貴州的鹽主要來自四川,川鹽入黔,主要途徑是河運,赤水河鹽道歷史悠久,早在19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即已開闢。到了清代的鼎盛時期,官府在土城設仁岸鹽碼頭,並由此成為了川鹽入黔的重要轉運站。川鹽入黔,從合江轉船,至鰱魚溪改陸路,由人背馬駝,翻崇盤,越七裡坎,到小關子,沿赤水河至土城到茅臺以上地區。船夫、縴夫、馬幫腳夫在赤水河及山區中跋涉,走出了充滿艱辛又蔚為壯觀的川鹽入黔之路。綿延了一千多年的川鹽入黔成為赤水河航運的歷史上最為濃重的一筆,不計其數的船工和鹽工,一代又一代的前赴後繼,走出了一條血淚交織的古鹽運航道。

由於赤水河灘多灘險,運鹽時必須分段易船進行,沿途集鎮分設鹽號,形成巨大的川鹽運銷網路--鹽幫。土城鹽幫全稱“仁岸川鹽辦公室委託大業公司辦事處”。主要經營者是陝西人,鼎盛時曾多達十幾家,較有實力的鹽號有“得千玉”“德華龍”等,每個鹽號機構設置齊備,有經理、主任、掌櫃、師爺、會計、出納等各種職位。經理負責協調鹽務,掌櫃、師爺負責鹽號各種事物,會計、出納等於現代金融部門的工作性質相似。下設的各個部門都雇有民工,尤其是鹽的裝卸,都臨時雇傭土城的老百姓完成,實行“多勞多得”的報酬制度。

不過因運道遠,轉運次數多,加上赤水河灘多水險,鹽船每次運輸途中都有不少的損耗。為了盡可能減少途中損耗,鹽運商經常在鹽底鋪草,避免鹽屑在搬灘摩擦碰撞時撒落,從而保證到站交秤時耗損較小。這種作為鋪墊用的草,在當時的鹽運中被稱之為“鹽草”。

鹽草一般為稻草,但因稻草是當時人們蓋房的一種主要材料,往往缺市,因而,又有人專門從事給鹽船割茅草作鹽草之用。由此也就有一些專門從事鹽草經營為業,因為鹽草為一次性使用,鹽船到達時,便將鹽草棄之,在赤水重新裝載時,又重買鹽草來墊鹽。而鹽船的主任會把要丟棄的鹽草適當作價,賣給“金火幫”(由鹽幫中下層成員衍生的組織)熬草取鹽,雖然用鹽草熬出的鹽品質較差,但成本低、價格便宜,足以成為鹽幫底層成員的另一項收入來源。

袍哥的“清幫”和“葷幫” 最後一位袍哥的江湖記憶

土城因鹽而興,鹽幫在當地自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位於“十八幫”之首的袍哥,無疑是一個更具有傳奇性的組織。走進石板街,遠遠就看見“袍哥”的旗幟隨風飄蕩,“袍哥”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一個詭譎而神秘的代名詞。當年“袍哥”與洪幫、青幫在中國並稱“江湖三大勢力”。作為當時的一種江湖文化符號,傳承著“義”和“信”的教條。

袍哥把“義”上升到行為的最高標準--“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翻譯過來意思是:袍哥在關鍵時刻能義字為先,挺身而出,絕不含糊,哪怕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土城的“袍哥”,分為“清幫”和“葷幫”。“清幫”,就是一般的會員,不涉及暴力、違法活動。 而所謂“葷幫”,是為組織向煙館等收“管理費”、幫人擺平事端。

袍哥把“義”上升到行為的最高標準--“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翻譯過來意思是:袍哥在關鍵時刻能義字為先,挺身而出,絕不含糊,哪怕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土城的“袍哥”,分為“清幫”和“葷幫”。“清幫”,就是一般的會員,不涉及暴力、違法活動。 而所謂“葷幫”,是為組織向煙館等收“管理費”、幫人擺平事端。

在石板街上的袍哥堂口大廳,坐著一位老人--他是中國最後一位“袍哥”羅明先,他坐在自己的“堂口”裡,望著門外若有所思。老人今年93歲了,布衣長衫,圓頂小帽,耳聰目明,面目慈祥漫長的歲月也無法消磨他的江湖之氣。進到堂屋,正中供奉著關公關二爺的塑像,牆上掛滿各種“袍哥會”的規矩。羅明先老人說,他剛過12歲便加入了“袍哥會”。加入“袍哥”就要守規矩,講義氣、不能有吃喝嫖賭等劣跡。袍哥淩駕其他17幫之上,定下江湖規矩,維護公序良俗。儘管袍哥不是官,卻做著衙門要管的事。

“身家清,己事明,不擇襟襟片片(即不在乎自身貧富)”便是袍哥的信條。

說完這句話,羅先明老人家緩緩地抬起茶碗的蓋,然後端起茶碗,不急不緩又說道:“你們可不要小看這個茶碗,這是袍哥的江湖暗語啊。”老人告訴我們,拿起蓋碗茶,在茶面蕩三下,便表示袍哥遇到難題,需要求助。按道上規矩,每位袍哥求助最多三天,超過三天就得自行負責,當然,求助的袍哥也不好意思繼續麻煩了。如果袍哥將茶杯蓋拿起來蓋在茶杯上,只需安排其吃住三天就行,如果袍哥將茶碗的蓋子旋轉到杯子的右側,則說明三天后,袍哥要啟程回家。

羅明先老人就像一部民國的活史書,至今仍然記得“袍哥”幫會的一些暗語黑話,雖然他作為“中國最後一個袍哥”的光輝已暗淡下來,但他卻是土城生活的見證,是活著的江湖傳奇,只要他一天還在袍哥堂口裡,那過去的江湖歲月就從未離我們遠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