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馬雲:今天怎麼想像未來都是幼稚 (附演講全文)

“今天所有討論的這些問題, 都歸根到底我們在顯示著人類將真正開始進入到資料時代, 浙江和江蘇很有意思, 江蘇走改革的路線, 浙江走開放的路線, 江蘇和浙江雙劍合璧才有機會。 ”阿裡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10日在2017世界物聯網無錫峰會上如此表示。

為了實現馬雲在演講中提到的“雙劍合璧”, 阿裡已經有所行動。

8月, 無錫高新區(新吳區)與阿裡雲計算有限公司宣佈達成物聯網戰略合作, 阿裡雲IoT事業部將為物聯網核心示範區提供技術與服務, 包括建設鴻山物聯網基礎平臺(飛鳳平臺), 賦能開發與交付環境,

加速物聯網應用成熟與商業化, 共同打造世界級物聯網示範項目。

同月, 無錫市和阿裡雲正式啟動建設了世界級物聯網小鎮雪浪小鎮正式啟動建設, 無錫雪浪小鎮與杭州雲棲小鎮結為姊妹小鎮, 並將攜手發起製造業"喚醒計畫"。 該計畫將以製造業大省江蘇、浙江為試點, 旨在通過大資料、雲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和應用喚醒傳統製造業, 推動產業升級。

第一財經記者從會上瞭解到, 以無錫示範區為例, 截止2016年擁有互聯網企業近1300家, 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 構建了比較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 物聯網產業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

在此次演講中, 馬雲還提到智慧化的目的不是讓機器像人一樣, 而是必須機器像人一樣去學習。

想讓機器變得智慧, 離開了物聯網, 離開了大資料, 離開了互聯網, 離開了計算能力, 都會是一句空話。

“人類已經從IT走向DT, 這不是質的區別, 也不是技術的區別, 而是思想觀念的區別, IT是讓自己做得越來越強, IT是資訊壟斷, 是我知道你不知道, 而DT必須學會共用, 必須普惠, 必須別人強大你才能強大。 世界趨勢就是走向普惠、共用和可持續。 ”他說。

以下為馬雲演講全文:

阿裡巴巴正好過了18周年的周年慶, 今天的阿裡巴巴不是今天做成的, 而是18年前做成的, 20年後成功的你是今天你的思考決定的。 絕大部分人是因為看見而相信, 很少一部分人是因為你相信而看見。 所以你考慮問題的時候, 我們這些人是相信未來, 相信這些事情會發生, 我們似乎感覺我們看見了, 但是絕大部分人並不是這個樣子。

2009年江蘇就開始進行物聯網的探索, 那個時候國家還不知道稱之為物聯網, 那個時候叫做國家傳感網, 也是2009年阿裡巴巴啟動了阿裡雲計算, 那個時候誰也說不出未來雲計算是什麼樣子,

但我們相信這是未來這是趨勢, 我們雙方堅持了八年才有了今天。

阿裡巴巴探索雲計算認為是一個概念, 今天的概念越來越多, 又是雲計算、又是大資料, 又是NB—IOT, 我們又在探索物聯網, 各種各樣的概念說明人類正在往共同方向在走, 我的理解人工智慧也好、物聯網也好, 大資料、大計算也好, 這一切都在談同樣的事情, 就像上一個世紀, 有的人講汽車很重要, 有的人說造路很重要, 有的人說石油很重要, 就是能源時代的到來。

而今天所有討論的這些問題, 都歸根到底我們在顯示著人類將真正開始進入到資料時代, 浙江和江蘇很有意思, 江蘇走改革的路線, 浙江走開放的路線, 江蘇和浙江雙劍合璧才有機會,

雲計算和大資料合在一起才真正有未來, 物聯網本質首先是必須一個智聯網, 沒有智慧的物聯網我認為這就是一個植物人, 沒有什麼多大的意義, 其實電錶早就把電度連起來, 但是沒有智慧電錶, 電錶只能收收費, 我們每個交通路口都有一個監控器, 所以監控器其實都是連起來, 但如果沒有智慧化以後, 這跟監控器現在發揮最大作用是用來罰款而已。 所以核心的不是物, 核心的是連, 更核心是把連起來以後能夠把它變成一個智慧化。

智慧化的目的, 不是讓機器像人一樣, 而是必須機器像人一樣去學習, 所以我自己這麼覺得, 我們今天去考慮很多問題的時候, 往往我們對未來過程的擔心, 機器和未來人的競爭怎麼樣, 我不太相信機器和人的競爭,如果不設計好路線會麻煩,機器必須像機器一樣,我們人是有智慧的,機器應該要有智慧,動物是有本能,每個東西必須走自己的獨到之處,如果機器像人一樣,我覺得麻煩也會一樣,人像機器一樣麻煩也會很多,過去上個世紀工業時代,人越來越像機器,未來時代機器越來越像人,真正應該是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

我們再講機器人,人要有很大的自信,人類發展很早就想飛行,總想自己能伸出翅膀來,後來發現人類飛行通過飛機,人希望跑的快,如果汽車發明以後汽車像人一向兩條腿走路,汽車永遠走不快,這兩年討論Alpha go,人肯定下不過,只要程式化機器比你聰明,人類最早發明機器時候人就要清醒認識,機器會比人力量更大,發明火車的時候機器比人跑得更快,跑得更遠,出現電腦的時候,人類就應該有一個預知聰明你搞不過電腦,他不會忘記,他算得比你快,所以這一切應該打消這個想法。圍棋是為人類快樂創造的,如果你讓人跟機器去比下圍棋,就拿人和汽車跑的快誰跑的快,如果為此沮喪,你的沮喪後面事情會越來越多。所以機器要做很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那才是了不起的東西,機器做人做的事情那沒有什麼大不了。我字寫的很難看但我覺得很有味道,機器字很漂亮但不值錢,不管人工機器人做得再好,我還是喜歡人工做出一把椅子,而不是機器給我做出一把椅子。

人類未來大資料,整個發展離不開三個,互聯網、大資料以及雲計算,因為大資料將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大資料涵蓋兩個關鍵:大不是多的意思,大是大計算的意思,所以大計算+雲資料這才我們認為所謂的大資料,所以首先資料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如果說每一次技術的革命,能源的技術變革煤是主要的生產資料,煤是主要的動能;第二次技術革命石油、電;這次技術革命創新驅動資料將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生產力雲計算,計算能力將成為一種強大的生產力;第三互聯網本身是一種生產關係,如果不把互聯網當做生產關係去思考,我覺得麻煩也會越來越多,互聯網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互聯網是全社會的互聯網,所以我想未來的整個我們公司在雲棲大會提出五個新: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這五個新有很多的爭論,其實你說到底這個新有什麼新?其實我們認為新零售是要重新定義零售,新製造必須重新定義製造,新金融必須重新定義金融,我們很多問題要用有新的思考,我們不是語言專家,我們找不出合適的字,暫且稱之為新。

所以現在大家感覺到整個零售行業的變革非常之快、非常之迅猛,我們可以說新零售,其實不是今天,十幾年以前我們在做出淘寶、天貓以及無數電子商務開始對零售行業進行衝擊的時候,大家並不以為然,沒有人會在網上購物,沒有人當回事,沒有人覺得網上購物樂趣遠遠超過線下購物的樂趣,但是今天十年以後人們覺得這事情還真來了,狼喊著真來了,但我想告訴大家這只是剛剛開始。

現在,我想跟大家講,新零售以後巨大的變革是新製造,而新製造未來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大批的製造業在未來十年到十五年之間會面臨痛苦遠遠超過今天的想像,甚至會超過今天的超市大量的商場所面臨的問題,所以新製造實際上來講由於IOT發展,由於物聯網的發展,由於計算能力的發展,人工智慧的發展,新製造將倒逼整個社會進行改革。企業將成會在這場革命中最重要的推動力量,而企業必須學會革自己的命。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大了,很多的政策,以前國家發展,中國過去30年政府成為經濟強大推動力,未來企業家精神,企業和技術將成為巨大的推動力,技術成為倒逼市場的力量,創新成為市場力量,所以我在想沒有互聯網的製造業是沒有希望的。當然沒有製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希望,這點也希望記得,沒有互聯網的製造業,我認為製造業很快就會崩潰,沒有製造業的互聯網那我覺得也是空中樓閣。所以製造業必須要學會擁抱互聯網,未來已經不會存在中國製造,美國製造,未來製造都是互聯網上的製造,而且未來製造業本質上是一個服務業,不是純製造業,製造業作為就業趨勢已經過去。

大家知道現在美國特朗普講的美國製造,特別是製造業能帶動巨大就業,我的觀點是製造業在本世紀以後開始到未來,將不會成為就業的主要驅動力量,因為大批的製造業將會由機器取代,未來就業將從工業進入到現代服務業時代,現代服務業才是真正製造業,服務業本身就是製造業,我想告訴大家無論是阿裡巴巴、騰訊也好、臉書、亞馬遜我們是真正現代服務製造業,我們背後強大的製造能力、設計能力,服務當成產品的能力,這種能力是要去反思,不是網路上走程式。

現在所有程式,所有互聯網產品是真正現代製造業,這個希望大家要去思考。未來的製造業既不是規模化,也不是靠流水線,不是靠昨天想像的這種集裝箱式的模式,未來的製造業一定是個性化的,一定是定制化,未來製造業一定是C2B,而不是B2C,不是在電腦公司,而是在車間裡面寫代碼,所以這一切整個變化,很多專家已經講到了這一切,總而言之一點,我們要讓機器變得智慧。

我想,如果說離開了物聯網,離開了大資料,離開了互聯網,離開了計算能力,都會是一句空話。我在講我們所有的智慧城市、智慧大腦要解決社會經濟發展,要解決整個民生服務,另外就是社會治理,這些東西就是離不開這些基礎,離開了生產力、離開了生產關係就是空話,因為你不知道誰是你的客戶,誰是你的敵人,現在辦事跑斷腿,現在希望跑一趟,現在跑的是資料,以前看病圍著醫生轉,我們講醫生以後圍著病人轉,如果環保不能通過物聯網、大資料和雲計算能力來處理,人的感知能力根本就不知道問題會出來,等你發現問題出來的時候已經太晚。

我今天來的時候,人工智慧,我不太喜歡用人工智慧,我喜歡用機器智慧,我們要有敬畏感,我們可能對人的理解不到10%,我們讓機器學習10%有點自大,甚至講外星,外星不是像人一樣的,所以我想告訴大家什麼意思?動物的本能,人類正在越來越弱,人是有智慧,動物是有本能,機器是有智慧,我們人越來越失去本能,我小時候走8、9公里很正常,現在一聽說走5公里就虛,地震的時候動物有先知感覺,人已經失去,而計算、資料、機器將人這些能力重新恢復,這就是智慧能力。人由於過去200年機器發展,我們人對外部世界瞭解越來越多,往外空走的時候是看到了東西,但瞭解自己越來越少,瞭解一個人不是看說了什麼,而是無意識做了什麼事情,這才是我們瞭解。

我們計算大資料把所有的行為記錄下來,讓人更加懂得自己,我們講,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是聰明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的人是智慧的人,人類在未來必須學會只有智慧才能對抗未來的機器,我在想今後我們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在進入新的時代,我們必須讓技術來協助人更多的瞭解自己,所以未來我們在開拓世界,過去我們在開拓外部的世界,未來100、200年發掘人類的內心世界,這個在生命科學方面將會有重大的突破,人活到120、150歲並不是笑話,應該人會瞭解自己越來越多。

未來,我們對未來的未知遠遠大於已知,所以我剛才在說,我們阿裡巴巴不是今天做成的,是18年以前相信有一天才會做成,我們今天相信未來世界會這樣,並為之努力,今天有能力定義清楚東西都不是未來,這是我們的觀點和看法。

今天我們怎麼想像未來都是幼稚,18年前我們知道互聯網會發展,電子商務會發展,我們沒有想到會發展這麼好,我們再怎麼想像也沒有想像到會有今天。人類100年前發現電,認為電就是電飯煲。我聽到政府部門資料壟斷,今天資料和20年以後資料,跟萬物相聯相比真是太渺小的資料,我們要如何面對未來,我們要鋪設未來,如何堅持並且不斷去完善。

我覺得今天會議在江蘇開是非常有必要而且集聚意義,甚至是里程碑,如果在北京開討論的可能是監管的問題。我想我1995年開始創業互聯網,1996年在北京參加互聯網的討論,一個房間裡面坐了17、18個認在科協大樓,不知道怎麼開了一次會,那個時候問他們今天已經有互聯網專家了?1996年,大家討論互聯網未來對人類的影響很大,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管理和控制互聯網,我那個時候很納悶1996年怎麼就有互聯網專家,結果那次會議所有擔心的問題一點沒有發生,不該擔心的問題都出來了。

我自己覺得對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我們今天講暢想未來,我相信人類有這個智慧去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國家今天在提倡創新,底層創新是產品創新,中層創新技術創新,最高層創新是體制創新。創新說說容易,管理創新、治理創新的能力是非常欠缺,我們探討物聯網發展過程中如果企業是強大的生產力,企業是強大的推動力量。

我感謝江蘇省委省政府搭建這麼一個平臺,讓大家來暢所欲言,但是政府要建立良好的生產關係,去適應這樣生產力的發展,這可能是今後最最需要,保障創新,用新的方法治理創新,管理創新,去引導創新,去保護創新,這是我想今天要講。一八三幾年英國出了機動車法案,那個時候汽車興起,起來反對的人無數,認為汽車將會取代很多馬車夫工作,馬車夫那個時候是藍領工人,所以所有馬車夫很不幸。結果政府出了機動車法案,後來稱之為紅旗法案,要求每一個車前面必須有一個人拿著紅旗,車的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7英里,絕不能超過馬車車速,一旦超過就會取消牌照。30年以後英國取消了紅旗法案,這樣德國和法國起來,美國抓住汽車(發展機遇),使自己成為車輪上的國家,隨後帶動了整個石油的發展。

沒有人是未來的專家,我們都是昨天的專家,我們對未來只有探索,要相信自己,相信人類,相信我們的孩子們。他們是有辦法去解決的,有時候制度過多,反而讓我們不能前進,歐洲沒有大的互聯網公司,他們法律制度實在太多,擔心的問題非常多,還沒有開始幹就問這個問題怎麼解決,那個問題怎麼解決,互聯網還沒有起來大家都在討論隱私問題、安全問題,我相信我們有辦法解決,我們的孩子一定比我們解決得更好,80後、90後、00後就是比我們聰明,他們的擔當不比我們差。

手機出來的時候覺得螢幕怎麼跟PC比,今天手機運算能力超過任何一台PC,手機這麼小的圖片怎麼可能跟電腦相比,電腦怎麼跟電視機相比?一代超越一代,今天不是你看不了,是你眼睛花了,孩子們眼睛並沒有花。我爺爺認為我父親不如他,因為我爺爺聽所有東西從報紙上看,認為報紙都是對的,我父親認為他覺得收音機更重要,我們這代認為電視機更重要,我們孩子認為互聯網更重要。他們要自己參與和體驗,我們要相信80、90後、00後的孩子。他們生於互聯網,相信他們能夠找到這樣的東西出來。

我們人類已經從IT走向DT,這不是質的區別,也不是技術的區別,而是思想觀念的區別,IT是讓自己做得越來越強,IT是資訊壟斷,是我知道你不知道,而DT必須學會共用,必須普惠,必須別人強大你才能強大。世界趨勢就是走向普惠、共用和可持續。從這方面來講,我們今天也看到很多問題。

關於跨界思考,大家覺得跨界現在是一個很新奇的事情,很令人吃驚的事情,20年後不跨界是很令人吃驚,我們有人說阿裡巴巴到處都在,是因為資料必須打通、文化必須打通,互聯網沒有邊界,互聯網僅僅是工具,就像電是沒有邊界,沒有邊界的思考才是真正未來,這是互聯網希望人類能夠共同互聯網這裡。

人與機器競爭是可怕的,但是人要有自己的自信,人要明白機器一定不可能戰勝人類,但是機器在未來20、30年所發展出來的強大力量,會對人類有巨大衝擊。人必須明白什麼是我們可以做,人類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但是未來的機器將會把我們很多無所不能的東西取代,我們會有失落感,但我們人類一定會戰勝機器。

另外,我想整個物聯網,整個大資料成為我們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成為生產資料,成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時候,對社會衝擊之大是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所有的人類要做好準備,未來30年從新零售開始衝擊到新製造,金融也一樣,但是衝擊目的不是為了消滅誰,而是倒逼市場改革。我們必須有市場力量、技術市場,必須市場上有這樣的鯰魚倒逼市場進步,這是我們互聯網企業的擔當,也是一種責任。

今天很難,明天也很難,但是未來是快樂的。我想告訴大家這麼多互聯網公司,真正賺錢的沒幾家,賺大錢沒有超過五家公司,但是實體經濟也有很好的企業,不是實體經濟不好,而是你的實體不好。凡是不能適應世界未來,不能適應技術未來,不能適應未來思考的企業必須得淘汰,轉型升級的目的就是讓好企業更好,讓壞企業能夠淘汰掉,這是轉型升級真正的目的。

未來所有程式化的工作都會被取消掉,大量就業,那些昨天最好的工作都會失去。現在講的大資料需要很多分析師,我告訴大家大資料將消滅所有的分析師,沒有一個分析師可以分析得了大資料,分析師只能分析資訊,不可能分析資料,所以我學了資料分析工作,你以為找到未來?沒有未來,我先告訴你。

所以未來的人將應該是更加活的像人,機器更加像機器,這才是我們要做的。由於機器取代了很多工作,人類說我們的工作呢?我想告訴你不用太擔心,我覺得人類未來在20年看的到,每一天只工作4個小時,每個禮拜我們只工作3天,非常正常,而且會很適應,甚至認為我時間還不夠,這個就像我們的祖先,我說我們的祖父們一天工作16個小時,在土地耕田耕地,他們覺得非常忙,現在我們一天工作8個小時,一周休息兩天我們覺得時間不夠。未來的世界,人類工作4個小時,人是在移動之中,原來一輩子隻去30個城市,可能未來一輩子去300個城市,所以永遠在路上,不是只有移動手機,而是人類移動將跨越一切。所以這點希望大家不用太擔心。

我也想告訴大家,製造業國家在發展政策的過程中,一定要銘記製造業未必一定是成為就業的主要管道,從製造業走向現代服務業,而現代服務業不光是買賣關係、服務之間的關係,如果服務業沒有強大的服務性製造是不可能有未來,製造業不學會服務不會有未來。機器本身就是一台服務的機器,背後有強大的資料、計算能力,以及社會必須互聯,這個是堅定不移的走。

未來我們行業都會擔心,擔心沒有用,今天抓緊時間改變才是未來,我們這些人很幸運,我們面臨著改變的過程中,改得好,人類會越來越好,改得不好,我們的痛苦會很大,但是未來還是會很好。

第一次技術革命造成力量失衡,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技術革命,我本來沒有想過,有老外問,你們中國強大成為經濟第一大,你們會不會入侵別人,你們會不會像美國成為世界員警?我的討論,我說我們整個中國的文化不一樣,儒釋道三家哲學思想,道家講改變自己的行為適應天地規律,我們佛家思想改變自己的行為適應內心世界的發展,中國民族漢族在長江黃河,我們特別能種糧食,我們第一個思考是把長城建的好好,我們善於守,我們遊牧民族進攻成為主要內容,所以一方土地養一方人。

未來我們人類怎麼學會這裡面攻防之道、陰陽之道、順和之道,是我們今天要去思考。我們要思考如何消滅癌症,消滅貧困,人類應該用技術消滅環境污染。我昨天看到太湖,以前太湖污染非常嚴重,今天有了改善,但是治理污染如果不是通過物聯網,通過資料,通過計算去發現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而靠人工,那你發現這個問題已經太晚了。所以我自己這麼覺得,人類應該共同向消除疾病、貧困,向環境污染治理去做,社會的技術才能夠使我們真正從知識走向智慧。這是我希望跟大家分享的思考。

未來我擔心的行業變革就是教育,我們很幸運,我們這些人反正20年混混能混過去,但是孩子們混不過去,如果依舊用今天的教學方式去教育這些孩子,這些孩子30年以後將會找不到工作,所以每次變革都必須是教育的變革要走在前面。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高度,注重30年以後可能什麼樣的產業,由此來調整大學的課程,小學的課程和中學的課程。

只有這樣,我們這個社會才是平穩,只有我們這樣,下一代才有機會,人類之間才不會發生很多問題。所以我覺孩子們的教育,也不應該按照原來死記硬背去記很多東西,因為這些活很多將會被電腦取代,我們要做的工作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有人天生會讀書,我是不太會讀書,我也沒那麼傻;有的人就會讀書,有的人就會彈鋼琴,每個人都是最好的自己,發現最好的自己,瞭解自己,並且在這方面發展起來,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有未來的機會。

所以,我希望我們的社會要在看到今天機會的時候,也要看到挑戰,但是這些挑戰一定會過去。30年、50年內我們應該找出更好的方法去解決這些挑戰,而不是阻擋這些挑戰,更不能用技術來成為平衡貧困的工具。讓技術成為社會普惠,讓社會共用,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綿延,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因為物聯網萬物互聯,會讓我們帶入資料的時代,真正讓我們的計算能力,雲的能力、人工智慧成為可能。

離開了萬物互聯,再大的計算能力等於沒有用,再強大的機器沒有原材料是空轉,萬物互聯將超越我們的想像,請為此,所有人都努力,政府建立良好的鼓勵創新的政策,學會治理創新。當年我們管的這個社區全是平房,今天突然出現摩天大樓,你不能用管理那些木結構房子的思考來管理摩天大樓,我們也必須進行改革,只有這樣社會才會更好。

在此,謝謝有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

我不太相信機器和人的競爭,如果不設計好路線會麻煩,機器必須像機器一樣,我們人是有智慧的,機器應該要有智慧,動物是有本能,每個東西必須走自己的獨到之處,如果機器像人一樣,我覺得麻煩也會一樣,人像機器一樣麻煩也會很多,過去上個世紀工業時代,人越來越像機器,未來時代機器越來越像人,真正應該是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

我們再講機器人,人要有很大的自信,人類發展很早就想飛行,總想自己能伸出翅膀來,後來發現人類飛行通過飛機,人希望跑的快,如果汽車發明以後汽車像人一向兩條腿走路,汽車永遠走不快,這兩年討論Alpha go,人肯定下不過,只要程式化機器比你聰明,人類最早發明機器時候人就要清醒認識,機器會比人力量更大,發明火車的時候機器比人跑得更快,跑得更遠,出現電腦的時候,人類就應該有一個預知聰明你搞不過電腦,他不會忘記,他算得比你快,所以這一切應該打消這個想法。圍棋是為人類快樂創造的,如果你讓人跟機器去比下圍棋,就拿人和汽車跑的快誰跑的快,如果為此沮喪,你的沮喪後面事情會越來越多。所以機器要做很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那才是了不起的東西,機器做人做的事情那沒有什麼大不了。我字寫的很難看但我覺得很有味道,機器字很漂亮但不值錢,不管人工機器人做得再好,我還是喜歡人工做出一把椅子,而不是機器給我做出一把椅子。

人類未來大資料,整個發展離不開三個,互聯網、大資料以及雲計算,因為大資料將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大資料涵蓋兩個關鍵:大不是多的意思,大是大計算的意思,所以大計算+雲資料這才我們認為所謂的大資料,所以首先資料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如果說每一次技術的革命,能源的技術變革煤是主要的生產資料,煤是主要的動能;第二次技術革命石油、電;這次技術革命創新驅動資料將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生產力雲計算,計算能力將成為一種強大的生產力;第三互聯網本身是一種生產關係,如果不把互聯網當做生產關係去思考,我覺得麻煩也會越來越多,互聯網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互聯網是全社會的互聯網,所以我想未來的整個我們公司在雲棲大會提出五個新: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這五個新有很多的爭論,其實你說到底這個新有什麼新?其實我們認為新零售是要重新定義零售,新製造必須重新定義製造,新金融必須重新定義金融,我們很多問題要用有新的思考,我們不是語言專家,我們找不出合適的字,暫且稱之為新。

所以現在大家感覺到整個零售行業的變革非常之快、非常之迅猛,我們可以說新零售,其實不是今天,十幾年以前我們在做出淘寶、天貓以及無數電子商務開始對零售行業進行衝擊的時候,大家並不以為然,沒有人會在網上購物,沒有人當回事,沒有人覺得網上購物樂趣遠遠超過線下購物的樂趣,但是今天十年以後人們覺得這事情還真來了,狼喊著真來了,但我想告訴大家這只是剛剛開始。

現在,我想跟大家講,新零售以後巨大的變革是新製造,而新製造未來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大批的製造業在未來十年到十五年之間會面臨痛苦遠遠超過今天的想像,甚至會超過今天的超市大量的商場所面臨的問題,所以新製造實際上來講由於IOT發展,由於物聯網的發展,由於計算能力的發展,人工智慧的發展,新製造將倒逼整個社會進行改革。企業將成會在這場革命中最重要的推動力量,而企業必須學會革自己的命。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大了,很多的政策,以前國家發展,中國過去30年政府成為經濟強大推動力,未來企業家精神,企業和技術將成為巨大的推動力,技術成為倒逼市場的力量,創新成為市場力量,所以我在想沒有互聯網的製造業是沒有希望的。當然沒有製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希望,這點也希望記得,沒有互聯網的製造業,我認為製造業很快就會崩潰,沒有製造業的互聯網那我覺得也是空中樓閣。所以製造業必須要學會擁抱互聯網,未來已經不會存在中國製造,美國製造,未來製造都是互聯網上的製造,而且未來製造業本質上是一個服務業,不是純製造業,製造業作為就業趨勢已經過去。

大家知道現在美國特朗普講的美國製造,特別是製造業能帶動巨大就業,我的觀點是製造業在本世紀以後開始到未來,將不會成為就業的主要驅動力量,因為大批的製造業將會由機器取代,未來就業將從工業進入到現代服務業時代,現代服務業才是真正製造業,服務業本身就是製造業,我想告訴大家無論是阿裡巴巴、騰訊也好、臉書、亞馬遜我們是真正現代服務製造業,我們背後強大的製造能力、設計能力,服務當成產品的能力,這種能力是要去反思,不是網路上走程式。

現在所有程式,所有互聯網產品是真正現代製造業,這個希望大家要去思考。未來的製造業既不是規模化,也不是靠流水線,不是靠昨天想像的這種集裝箱式的模式,未來的製造業一定是個性化的,一定是定制化,未來製造業一定是C2B,而不是B2C,不是在電腦公司,而是在車間裡面寫代碼,所以這一切整個變化,很多專家已經講到了這一切,總而言之一點,我們要讓機器變得智慧。

我想,如果說離開了物聯網,離開了大資料,離開了互聯網,離開了計算能力,都會是一句空話。我在講我們所有的智慧城市、智慧大腦要解決社會經濟發展,要解決整個民生服務,另外就是社會治理,這些東西就是離不開這些基礎,離開了生產力、離開了生產關係就是空話,因為你不知道誰是你的客戶,誰是你的敵人,現在辦事跑斷腿,現在希望跑一趟,現在跑的是資料,以前看病圍著醫生轉,我們講醫生以後圍著病人轉,如果環保不能通過物聯網、大資料和雲計算能力來處理,人的感知能力根本就不知道問題會出來,等你發現問題出來的時候已經太晚。

我今天來的時候,人工智慧,我不太喜歡用人工智慧,我喜歡用機器智慧,我們要有敬畏感,我們可能對人的理解不到10%,我們讓機器學習10%有點自大,甚至講外星,外星不是像人一樣的,所以我想告訴大家什麼意思?動物的本能,人類正在越來越弱,人是有智慧,動物是有本能,機器是有智慧,我們人越來越失去本能,我小時候走8、9公里很正常,現在一聽說走5公里就虛,地震的時候動物有先知感覺,人已經失去,而計算、資料、機器將人這些能力重新恢復,這就是智慧能力。人由於過去200年機器發展,我們人對外部世界瞭解越來越多,往外空走的時候是看到了東西,但瞭解自己越來越少,瞭解一個人不是看說了什麼,而是無意識做了什麼事情,這才是我們瞭解。

我們計算大資料把所有的行為記錄下來,讓人更加懂得自己,我們講,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是聰明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麼的人是智慧的人,人類在未來必須學會只有智慧才能對抗未來的機器,我在想今後我們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在進入新的時代,我們必須讓技術來協助人更多的瞭解自己,所以未來我們在開拓世界,過去我們在開拓外部的世界,未來100、200年發掘人類的內心世界,這個在生命科學方面將會有重大的突破,人活到120、150歲並不是笑話,應該人會瞭解自己越來越多。

未來,我們對未來的未知遠遠大於已知,所以我剛才在說,我們阿裡巴巴不是今天做成的,是18年以前相信有一天才會做成,我們今天相信未來世界會這樣,並為之努力,今天有能力定義清楚東西都不是未來,這是我們的觀點和看法。

今天我們怎麼想像未來都是幼稚,18年前我們知道互聯網會發展,電子商務會發展,我們沒有想到會發展這麼好,我們再怎麼想像也沒有想像到會有今天。人類100年前發現電,認為電就是電飯煲。我聽到政府部門資料壟斷,今天資料和20年以後資料,跟萬物相聯相比真是太渺小的資料,我們要如何面對未來,我們要鋪設未來,如何堅持並且不斷去完善。

我覺得今天會議在江蘇開是非常有必要而且集聚意義,甚至是里程碑,如果在北京開討論的可能是監管的問題。我想我1995年開始創業互聯網,1996年在北京參加互聯網的討論,一個房間裡面坐了17、18個認在科協大樓,不知道怎麼開了一次會,那個時候問他們今天已經有互聯網專家了?1996年,大家討論互聯網未來對人類的影響很大,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管理和控制互聯網,我那個時候很納悶1996年怎麼就有互聯網專家,結果那次會議所有擔心的問題一點沒有發生,不該擔心的問題都出來了。

我自己覺得對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我們今天講暢想未來,我相信人類有這個智慧去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國家今天在提倡創新,底層創新是產品創新,中層創新技術創新,最高層創新是體制創新。創新說說容易,管理創新、治理創新的能力是非常欠缺,我們探討物聯網發展過程中如果企業是強大的生產力,企業是強大的推動力量。

我感謝江蘇省委省政府搭建這麼一個平臺,讓大家來暢所欲言,但是政府要建立良好的生產關係,去適應這樣生產力的發展,這可能是今後最最需要,保障創新,用新的方法治理創新,管理創新,去引導創新,去保護創新,這是我想今天要講。一八三幾年英國出了機動車法案,那個時候汽車興起,起來反對的人無數,認為汽車將會取代很多馬車夫工作,馬車夫那個時候是藍領工人,所以所有馬車夫很不幸。結果政府出了機動車法案,後來稱之為紅旗法案,要求每一個車前面必須有一個人拿著紅旗,車的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7英里,絕不能超過馬車車速,一旦超過就會取消牌照。30年以後英國取消了紅旗法案,這樣德國和法國起來,美國抓住汽車(發展機遇),使自己成為車輪上的國家,隨後帶動了整個石油的發展。

沒有人是未來的專家,我們都是昨天的專家,我們對未來只有探索,要相信自己,相信人類,相信我們的孩子們。他們是有辦法去解決的,有時候制度過多,反而讓我們不能前進,歐洲沒有大的互聯網公司,他們法律制度實在太多,擔心的問題非常多,還沒有開始幹就問這個問題怎麼解決,那個問題怎麼解決,互聯網還沒有起來大家都在討論隱私問題、安全問題,我相信我們有辦法解決,我們的孩子一定比我們解決得更好,80後、90後、00後就是比我們聰明,他們的擔當不比我們差。

手機出來的時候覺得螢幕怎麼跟PC比,今天手機運算能力超過任何一台PC,手機這麼小的圖片怎麼可能跟電腦相比,電腦怎麼跟電視機相比?一代超越一代,今天不是你看不了,是你眼睛花了,孩子們眼睛並沒有花。我爺爺認為我父親不如他,因為我爺爺聽所有東西從報紙上看,認為報紙都是對的,我父親認為他覺得收音機更重要,我們這代認為電視機更重要,我們孩子認為互聯網更重要。他們要自己參與和體驗,我們要相信80、90後、00後的孩子。他們生於互聯網,相信他們能夠找到這樣的東西出來。

我們人類已經從IT走向DT,這不是質的區別,也不是技術的區別,而是思想觀念的區別,IT是讓自己做得越來越強,IT是資訊壟斷,是我知道你不知道,而DT必須學會共用,必須普惠,必須別人強大你才能強大。世界趨勢就是走向普惠、共用和可持續。從這方面來講,我們今天也看到很多問題。

關於跨界思考,大家覺得跨界現在是一個很新奇的事情,很令人吃驚的事情,20年後不跨界是很令人吃驚,我們有人說阿裡巴巴到處都在,是因為資料必須打通、文化必須打通,互聯網沒有邊界,互聯網僅僅是工具,就像電是沒有邊界,沒有邊界的思考才是真正未來,這是互聯網希望人類能夠共同互聯網這裡。

人與機器競爭是可怕的,但是人要有自己的自信,人要明白機器一定不可能戰勝人類,但是機器在未來20、30年所發展出來的強大力量,會對人類有巨大衝擊。人必須明白什麼是我們可以做,人類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但是未來的機器將會把我們很多無所不能的東西取代,我們會有失落感,但我們人類一定會戰勝機器。

另外,我想整個物聯網,整個大資料成為我們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成為生產資料,成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時候,對社會衝擊之大是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所有的人類要做好準備,未來30年從新零售開始衝擊到新製造,金融也一樣,但是衝擊目的不是為了消滅誰,而是倒逼市場改革。我們必須有市場力量、技術市場,必須市場上有這樣的鯰魚倒逼市場進步,這是我們互聯網企業的擔當,也是一種責任。

今天很難,明天也很難,但是未來是快樂的。我想告訴大家這麼多互聯網公司,真正賺錢的沒幾家,賺大錢沒有超過五家公司,但是實體經濟也有很好的企業,不是實體經濟不好,而是你的實體不好。凡是不能適應世界未來,不能適應技術未來,不能適應未來思考的企業必須得淘汰,轉型升級的目的就是讓好企業更好,讓壞企業能夠淘汰掉,這是轉型升級真正的目的。

未來所有程式化的工作都會被取消掉,大量就業,那些昨天最好的工作都會失去。現在講的大資料需要很多分析師,我告訴大家大資料將消滅所有的分析師,沒有一個分析師可以分析得了大資料,分析師只能分析資訊,不可能分析資料,所以我學了資料分析工作,你以為找到未來?沒有未來,我先告訴你。

所以未來的人將應該是更加活的像人,機器更加像機器,這才是我們要做的。由於機器取代了很多工作,人類說我們的工作呢?我想告訴你不用太擔心,我覺得人類未來在20年看的到,每一天只工作4個小時,每個禮拜我們只工作3天,非常正常,而且會很適應,甚至認為我時間還不夠,這個就像我們的祖先,我說我們的祖父們一天工作16個小時,在土地耕田耕地,他們覺得非常忙,現在我們一天工作8個小時,一周休息兩天我們覺得時間不夠。未來的世界,人類工作4個小時,人是在移動之中,原來一輩子隻去30個城市,可能未來一輩子去300個城市,所以永遠在路上,不是只有移動手機,而是人類移動將跨越一切。所以這點希望大家不用太擔心。

我也想告訴大家,製造業國家在發展政策的過程中,一定要銘記製造業未必一定是成為就業的主要管道,從製造業走向現代服務業,而現代服務業不光是買賣關係、服務之間的關係,如果服務業沒有強大的服務性製造是不可能有未來,製造業不學會服務不會有未來。機器本身就是一台服務的機器,背後有強大的資料、計算能力,以及社會必須互聯,這個是堅定不移的走。

未來我們行業都會擔心,擔心沒有用,今天抓緊時間改變才是未來,我們這些人很幸運,我們面臨著改變的過程中,改得好,人類會越來越好,改得不好,我們的痛苦會很大,但是未來還是會很好。

第一次技術革命造成力量失衡,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技術革命,我本來沒有想過,有老外問,你們中國強大成為經濟第一大,你們會不會入侵別人,你們會不會像美國成為世界員警?我的討論,我說我們整個中國的文化不一樣,儒釋道三家哲學思想,道家講改變自己的行為適應天地規律,我們佛家思想改變自己的行為適應內心世界的發展,中國民族漢族在長江黃河,我們特別能種糧食,我們第一個思考是把長城建的好好,我們善於守,我們遊牧民族進攻成為主要內容,所以一方土地養一方人。

未來我們人類怎麼學會這裡面攻防之道、陰陽之道、順和之道,是我們今天要去思考。我們要思考如何消滅癌症,消滅貧困,人類應該用技術消滅環境污染。我昨天看到太湖,以前太湖污染非常嚴重,今天有了改善,但是治理污染如果不是通過物聯網,通過資料,通過計算去發現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而靠人工,那你發現這個問題已經太晚了。所以我自己這麼覺得,人類應該共同向消除疾病、貧困,向環境污染治理去做,社會的技術才能夠使我們真正從知識走向智慧。這是我希望跟大家分享的思考。

未來我擔心的行業變革就是教育,我們很幸運,我們這些人反正20年混混能混過去,但是孩子們混不過去,如果依舊用今天的教學方式去教育這些孩子,這些孩子30年以後將會找不到工作,所以每次變革都必須是教育的變革要走在前面。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高度,注重30年以後可能什麼樣的產業,由此來調整大學的課程,小學的課程和中學的課程。

只有這樣,我們這個社會才是平穩,只有我們這樣,下一代才有機會,人類之間才不會發生很多問題。所以我覺孩子們的教育,也不應該按照原來死記硬背去記很多東西,因為這些活很多將會被電腦取代,我們要做的工作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有人天生會讀書,我是不太會讀書,我也沒那麼傻;有的人就會讀書,有的人就會彈鋼琴,每個人都是最好的自己,發現最好的自己,瞭解自己,並且在這方面發展起來,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有未來的機會。

所以,我希望我們的社會要在看到今天機會的時候,也要看到挑戰,但是這些挑戰一定會過去。30年、50年內我們應該找出更好的方法去解決這些挑戰,而不是阻擋這些挑戰,更不能用技術來成為平衡貧困的工具。讓技術成為社會普惠,讓社會共用,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綿延,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因為物聯網萬物互聯,會讓我們帶入資料的時代,真正讓我們的計算能力,雲的能力、人工智慧成為可能。

離開了萬物互聯,再大的計算能力等於沒有用,再強大的機器沒有原材料是空轉,萬物互聯將超越我們的想像,請為此,所有人都努力,政府建立良好的鼓勵創新的政策,學會治理創新。當年我們管的這個社區全是平房,今天突然出現摩天大樓,你不能用管理那些木結構房子的思考來管理摩天大樓,我們也必須進行改革,只有這樣社會才會更好。

在此,謝謝有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