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鄉印記——六極島散記

《家鄉印記》

編者按:圖讀湛江幾位採訪骨幹, 鍾情家鄉山水風物, 常利用雙休日、節假日, 實地踏訪, 挖掘亮點, 精心采寫, 圖文報導陸續在圖讀湛江發表。

幾位作者, 都是湛江人, 有的是市區的, 有的是縣城或農村的, 但都在基層生活過, 對家鄉充滿深情。 參加工作若干年, 歲月的風霜, 在額頭刻下刀痕一條條, 也刻下了家鄉哺育成長的印記, 並銘記於心。

這組報導, 有村名的溯源, 鄉村趣事, 也有踏訪觀感。 圖文質樸, 泥土味香。 濃濃鄉情, 嫋嫋鄉音, 綽約鄉姿, 溢于字裡行間, 純樸清雅, 餘音繞梁。

從今天起, 在碧海銀沙微信號,

匯總這組報導, 以《家鄉印記》總題目推出, 敬請垂注。

系列文章

從水塔頂端往下拍攝的村莊, 掩映在綠色之中(鄭梓 攝 均攝於2016年10月2日)

湛江市海島資源豐富, 全市132個海島, 有人居住的12個。 有人居住海島中, 已有6個通過大堤與陸地連了起來, 6個至今還是孤島,

靠渡船出入, 徐聞縣六極島是其一。

國慶日假期間, 幾文友相約, 專往徐聞縣錦和鎮, 踏訪六極島。

六極候船亭(常盛 攝)

東門下碼頭, 旅客從六極島過來(常盛 攝)

島名由來有故事

六極島的名稱來歷, 有兩種說法:一是周圍已有五島, 並處於五島之末, 且面積最小, 故稱六極島。 二是清末, 錦和這龍群村有蔡、陳兩戶人家, 為避強賊, 乘小船逃往錦和北面的島上, 終於脫險。 他們認為那裡樂極了, 就定居下來, 把島名改為樂極島。 雷州的方言, “樂”與“六”同音, 把島名改為六極島。

六極島位於廣東省徐聞縣海域,

地理位置為北緯20′36″, 東經110′25″, 距大陸約1.0公里, 島體呈西北東南走向, 長2600米, 寬約1000米。

六極島的“極”字如何念, 讀“極”還是讀“屐(雷州話白讀音)”, 就可辨別是否當地人。 查閱了《中國海島》《中國海島志(廣東卷)》《湛江市地名志》等多種書籍和資料, “六極島” (Liu Ji Dou)的注音標識均一樣。 可當地老鄉硬是將 “極”讀成 “屐”(白讀音, gia6)。 就“極”讀為“屐”一事, 踏訪六極島前後, 翻閱了不少資料, 並請教老鄉和社會名流, 均說不出緣由。 後來查閱了地圖, 反復比較, 一再揣測, 算是悟出了其中奧妙。

徐聞縣東部沿海有六個海島, 大小不一, 形態各異, 婀娜多姿, 風光無限, 托襯起和安、錦和、外羅(後來撤鎮改為辦事處)三鎮的海上領域, 陸海綿延, 平添亮色。 這六極島面積最小, 呈長橢形, 從地圖上看,

酷似右腳的腳印。 “六極”讀“六屐”, 莫非仙人在這爿海域踩下的第六只腳印?

巨人右腳的這只腳印, 越看越似。 到島上實地踏訪, 更有真切感悟。 六極島資源豐富, 風光旖旎, 仙人踩下的這只腳印, 千百年來, 崛起了一個綠洲。 島上最高點高程才14米, 可凸凹有致, 島形修長, 隱約中, 似可看到這只巨型腳印的模樣。

——2007年7月投入使用的六極燈塔,標身高9米,射程3海裡(常盛 攝)

——因堤壩被強颱風沖毀,海水倒灌,田地丟荒(鄭梓 攝)

支書述說海島今昔

這次踏訪六極島,村委會支部書記兼主任吳勝增,陪我們看田坑,行村巷,進農戶;回來後電話補充採訪,村委會副書記蔡仁越詳細介紹,讓我們瞭解到六極島的概況。

六極島有476戶,2300多人。全島嶼包括後宮、中村、南村、下角和六新(1965年搬到錦和鎮城內)5條自然村。島上的居民,以捕撈為主,並有養殖業。養蝦的有12戶,幾乎每家每戶都養螺,面積較大的有6戶。全島大小船共260只,取得證照有油料補貼的漁船108只。

群眾的飲水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全島的至高點中村路旁,有一座高25米、容積100立方米的水塔。該水塔興建於2003年,井深190米,水管拉到全島各家各戶。水質好,收費低廉,抽一次水夠全島群眾用一天。

島上有“錦和鎮中心小學六極分校區”,設一至四年級,有學生39名,老師7名。學校樓三層高,是全島最高的建築。

“徐聞縣錦和鎮六極衛生站”虛位以待。島上原有赤腳醫生,後來實行規範化管理,因考不到證照,不能從業,由鎮衛生院派醫生到島上行醫。可病號少,薪水低,外來的醫生只幹了一年多,就呆不下去了。一座瓦屋三間房的 “六極衛生站”關門鎖窗。島民求醫問藥,得乘搭渡船到錦和鎮,諸多不便。

——修復環島公路施工現場(常盛 攝)

——漁舟唱晚(馮文星 攝)

這幾年,島上的道路建設有進展。

興建於2003年的島上中線公路,全長1.9公里,將島上的自然村連了起來。環島公路於2012年6月興建,當年在六極島後海(東部海岸)鋪路3.6公里。2014年7月,“威馬遜”強颱風摧毀了部分路基。環島公路全長6.6公里,全面貫通尚需鋪設新路面3公里。目前正在修復破損的舊路1000米,並配套安裝路燈。

六極島的耕地。六極島有耕地面積800多畝,主要分成三塊。其中560畝,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堵海造田工程,將海灘塗變成了農田。並在圍起的海灘上,打了8口深水機井,抽水灌溉,種植水稻、蔬菜和番薯。

由於強颱風的侵襲,這條堵海大堤先後決堤三次。前兩次恢復得較快,並不影響耕種。2014年7月18日的超強颱風“威馬遜”,沖斷堤壩120米,海水倒灌,浸漬田地,8口機井也報廢了。沖毀的堤壩,2015年8月才修復。村民耕種了40年的這爿耕地,因無淡水灌溉而丟荒。如今,島上的種植業喪失殆盡,只有花生和番薯的零星種植。昔日綠油油的連片田野,無奈鹽鹼回潮,雜草叢生,一片荒蕪。

可喜的是,漁業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出海漁船裝備改觀,用上了大馬力機船。機船與膠船(纖維船)優勢互補,耕海捕魚,各顯神通。機船跑外海,膠船走港灣。落日西下,晚霞滿天,漁歌唱晚,碼頭歡躍。海島特色,如詩似畫,令人陶醉。

近年來,島上人家的居住條件,有了可喜變化。茅屋絕跡,新樓聳立。建起2層樓房的有60多戶,2層半的有2戶。島民新建樓房,設計獨特,庭院圍牆,種樹栽花,綠蔭濃郁,可與城裡人的別墅媲美。

海鮮豐盛,環境幽靜,島上的長壽者多。全島有90歲以上的長者16人,享受政府的高齡補貼。後宮村何進雙老人今年104歲,生活尚可自理,每天到村巷散步。老人四代同堂,盡享天倫之樂。

——環島公路兩旁的綠化(鄭梓 攝)

——海灘草原,最佳婚妙照拍攝外景(馮文星 攝影)

生態兩字好苦澀

四面環海,與陸地水路相隔,說起海島,遊客十分嚮往生態島。六極島的生態,確實有特色,古樹參天,綠色掩映,恬靜悠然。島上人對“生態島”有自己的理解,與遊客並不相同。“生態”兩字不好寫,還得從實際出發,考慮島民的需求和期望。

——海灘“草原”的故事。這次踏訪六極島的一文友,在該島東面的後海灘,看到連片草地。這些海草,長於潮間帶,黛綠柔軟,海風吹來,齊齊哈腰,似一張綠色的地毯鋪蓋著灘塗,好看極了。這位文友也是攝影發燒友,在市區常幫人拍婚紗照。他在海草旁駐足觀賞,足足拍了半個多小時,發出了“這裡是情侶首選的婚紗攝影地”的由衷感慨。

是啊,海風吹拂,漁船穿梭,彩霞絢麗,在這種大背景下,配以海草的柔姿,市區哪有此般婚紗照美景。

要是客人來多了呢,那不踏平海灘,踩幹海草,增加廢棄物?要是沒有很好的規劃和管理,海灘還有此般幽美嗎。

六極島的中村巷一瞥(馮文星 攝)

六極村文化樓(馮文星 攝)

我們沿環島公路參觀時,在木麻黃林旁,看到一位長者,收拾起潮水漂過來的廢棄物,細心整理。斷繩拆散重新擰成新的,膠鞋、空瓶子彙集,拿到廢品收購站出賣。長者這樣做,既兼補生活費用,又淨化了海灘環境。島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呵護著六極島的整潔。這為該島的開發旅遊,提供了借鑒。

——村旁的半拉子骨灰樓。傍晚,我們走上島西邊的堵海大堤,往村莊望去,一座塔形的建築,在空曠的視野中,特別顯眼。這是幾年前,徐聞縣為了開發六極島生態旅遊而興建的骨灰樓。

海島人多地少,寸土寸金,墳墓占地,這個現實十分殘酷。死人要為活人讓路,這是不二的選擇。遷墳騰地搞開發,必須解決先人骨灰的安放。骨灰樓於2011年開工,當年建好了外殼,4層高。經過反復動員,全島有七成住戶同意搬遷祖墳,已簽了字。後來六極島的開發旅遊因故告停,遷墳擱置,骨灰樓也停建了。殯葬改革,文明新風,生態又環保。可島民的觀念,傳統的習慣,還得有個磨合和適應的過程。

——汽車上島利和弊。六極島原先曾有汽車,幾年前因車渡船停開,汽車才無法上島。島民迫切要求恢復車渡輪,讓汽車開進家門口。可我們初到該島,卻有文友對這個無車的海島大加讚歎:“朋友,如果你那天厭倦了滿街的汽車,想找尋一方淨土,享受一處世外桃源,不妨到六極島來,給身心放個假,靜享這裡濃厚的海島風情。”

島上有了汽車,促進生產,方便生活,加快海島文明進程,自是好事。可這彈丸小島,要是車滿為患,道路阻塞,尾氣污染,與鬧市無異,那也個問題啊。能否借鑒經驗,發揮“後起優勢”,進島只准 “新能源汽車”,充分利用電能、熱能,減少環境污染,保持海島的品位。並配置人力車,營造古樸意境,為觀光旅遊者發思古之幽情。這值得思考。

六極碼頭,三輪車等待上渡船(常盛 攝)

渡船“擦邊”載三輪貨車,人貨混載(常盛 攝)

“車渡夢想”何時圓

“車輪渡”是這次踏訪六極島的主要話題,還得再說。

往昔:2012年前就有車輪渡,一次進島可搭載30噸的車輛1台,或鉤機1台,或3輛農用車(載重10噸),或小汽車4輛。

現狀:鐵殼船1艘,是買來外地的廢棄渡船維修翻新。額定座位14人,實際上搭載60多人。該船本來不准載車,可為了運輸建材,逼不得已,“擦邊”搭載三輪車2輛。經常是人貨混載,擠上一輛三輪車,再上二三十人。噸位小,效率低,安全隱患多。

這種狀況,已持續4年了。

村委會幹部說,六極島停開了車輪渡,感覺上倒退了10多年。目前,島上的群眾生活好了起來 ,建築樓房多了,可由於汽車進不了島,建材的運輸費用太高,效率慢,制約著海島的建設步伐。恢復車輪渡,讓汽車進島,這是六極島當前的“第一大熱點”。村幹部正在想方設法,爭取上級主管部門支持,多方籌措資金,爭取早日訂造新車渡船。村支書吳勝增表態,在自己的任期內,一定要做好這件事,力爭實現“車渡夢想”。

六極島海難的紅樹林,這種白骨壤品種較多(馮文星 攝)

幾文友踏訪六極島(常盛 攝)

(寫於2016年10月12日)

〓圖文:常 盛 鄭 梓 馮文星 陳 潔 唐少連

〓編輯:Diane

〓聲明: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2007年7月投入使用的六極燈塔,標身高9米,射程3海裡(常盛 攝)

——因堤壩被強颱風沖毀,海水倒灌,田地丟荒(鄭梓 攝)

支書述說海島今昔

這次踏訪六極島,村委會支部書記兼主任吳勝增,陪我們看田坑,行村巷,進農戶;回來後電話補充採訪,村委會副書記蔡仁越詳細介紹,讓我們瞭解到六極島的概況。

六極島有476戶,2300多人。全島嶼包括後宮、中村、南村、下角和六新(1965年搬到錦和鎮城內)5條自然村。島上的居民,以捕撈為主,並有養殖業。養蝦的有12戶,幾乎每家每戶都養螺,面積較大的有6戶。全島大小船共260只,取得證照有油料補貼的漁船108只。

群眾的飲水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全島的至高點中村路旁,有一座高25米、容積100立方米的水塔。該水塔興建於2003年,井深190米,水管拉到全島各家各戶。水質好,收費低廉,抽一次水夠全島群眾用一天。

島上有“錦和鎮中心小學六極分校區”,設一至四年級,有學生39名,老師7名。學校樓三層高,是全島最高的建築。

“徐聞縣錦和鎮六極衛生站”虛位以待。島上原有赤腳醫生,後來實行規範化管理,因考不到證照,不能從業,由鎮衛生院派醫生到島上行醫。可病號少,薪水低,外來的醫生只幹了一年多,就呆不下去了。一座瓦屋三間房的 “六極衛生站”關門鎖窗。島民求醫問藥,得乘搭渡船到錦和鎮,諸多不便。

——修復環島公路施工現場(常盛 攝)

——漁舟唱晚(馮文星 攝)

這幾年,島上的道路建設有進展。

興建於2003年的島上中線公路,全長1.9公里,將島上的自然村連了起來。環島公路於2012年6月興建,當年在六極島後海(東部海岸)鋪路3.6公里。2014年7月,“威馬遜”強颱風摧毀了部分路基。環島公路全長6.6公里,全面貫通尚需鋪設新路面3公里。目前正在修復破損的舊路1000米,並配套安裝路燈。

六極島的耕地。六極島有耕地面積800多畝,主要分成三塊。其中560畝,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堵海造田工程,將海灘塗變成了農田。並在圍起的海灘上,打了8口深水機井,抽水灌溉,種植水稻、蔬菜和番薯。

由於強颱風的侵襲,這條堵海大堤先後決堤三次。前兩次恢復得較快,並不影響耕種。2014年7月18日的超強颱風“威馬遜”,沖斷堤壩120米,海水倒灌,浸漬田地,8口機井也報廢了。沖毀的堤壩,2015年8月才修復。村民耕種了40年的這爿耕地,因無淡水灌溉而丟荒。如今,島上的種植業喪失殆盡,只有花生和番薯的零星種植。昔日綠油油的連片田野,無奈鹽鹼回潮,雜草叢生,一片荒蕪。

可喜的是,漁業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出海漁船裝備改觀,用上了大馬力機船。機船與膠船(纖維船)優勢互補,耕海捕魚,各顯神通。機船跑外海,膠船走港灣。落日西下,晚霞滿天,漁歌唱晚,碼頭歡躍。海島特色,如詩似畫,令人陶醉。

近年來,島上人家的居住條件,有了可喜變化。茅屋絕跡,新樓聳立。建起2層樓房的有60多戶,2層半的有2戶。島民新建樓房,設計獨特,庭院圍牆,種樹栽花,綠蔭濃郁,可與城裡人的別墅媲美。

海鮮豐盛,環境幽靜,島上的長壽者多。全島有90歲以上的長者16人,享受政府的高齡補貼。後宮村何進雙老人今年104歲,生活尚可自理,每天到村巷散步。老人四代同堂,盡享天倫之樂。

——環島公路兩旁的綠化(鄭梓 攝)

——海灘草原,最佳婚妙照拍攝外景(馮文星 攝影)

生態兩字好苦澀

四面環海,與陸地水路相隔,說起海島,遊客十分嚮往生態島。六極島的生態,確實有特色,古樹參天,綠色掩映,恬靜悠然。島上人對“生態島”有自己的理解,與遊客並不相同。“生態”兩字不好寫,還得從實際出發,考慮島民的需求和期望。

——海灘“草原”的故事。這次踏訪六極島的一文友,在該島東面的後海灘,看到連片草地。這些海草,長於潮間帶,黛綠柔軟,海風吹來,齊齊哈腰,似一張綠色的地毯鋪蓋著灘塗,好看極了。這位文友也是攝影發燒友,在市區常幫人拍婚紗照。他在海草旁駐足觀賞,足足拍了半個多小時,發出了“這裡是情侶首選的婚紗攝影地”的由衷感慨。

是啊,海風吹拂,漁船穿梭,彩霞絢麗,在這種大背景下,配以海草的柔姿,市區哪有此般婚紗照美景。

要是客人來多了呢,那不踏平海灘,踩幹海草,增加廢棄物?要是沒有很好的規劃和管理,海灘還有此般幽美嗎。

六極島的中村巷一瞥(馮文星 攝)

六極村文化樓(馮文星 攝)

我們沿環島公路參觀時,在木麻黃林旁,看到一位長者,收拾起潮水漂過來的廢棄物,細心整理。斷繩拆散重新擰成新的,膠鞋、空瓶子彙集,拿到廢品收購站出賣。長者這樣做,既兼補生活費用,又淨化了海灘環境。島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呵護著六極島的整潔。這為該島的開發旅遊,提供了借鑒。

——村旁的半拉子骨灰樓。傍晚,我們走上島西邊的堵海大堤,往村莊望去,一座塔形的建築,在空曠的視野中,特別顯眼。這是幾年前,徐聞縣為了開發六極島生態旅遊而興建的骨灰樓。

海島人多地少,寸土寸金,墳墓占地,這個現實十分殘酷。死人要為活人讓路,這是不二的選擇。遷墳騰地搞開發,必須解決先人骨灰的安放。骨灰樓於2011年開工,當年建好了外殼,4層高。經過反復動員,全島有七成住戶同意搬遷祖墳,已簽了字。後來六極島的開發旅遊因故告停,遷墳擱置,骨灰樓也停建了。殯葬改革,文明新風,生態又環保。可島民的觀念,傳統的習慣,還得有個磨合和適應的過程。

——汽車上島利和弊。六極島原先曾有汽車,幾年前因車渡船停開,汽車才無法上島。島民迫切要求恢復車渡輪,讓汽車開進家門口。可我們初到該島,卻有文友對這個無車的海島大加讚歎:“朋友,如果你那天厭倦了滿街的汽車,想找尋一方淨土,享受一處世外桃源,不妨到六極島來,給身心放個假,靜享這裡濃厚的海島風情。”

島上有了汽車,促進生產,方便生活,加快海島文明進程,自是好事。可這彈丸小島,要是車滿為患,道路阻塞,尾氣污染,與鬧市無異,那也個問題啊。能否借鑒經驗,發揮“後起優勢”,進島只准 “新能源汽車”,充分利用電能、熱能,減少環境污染,保持海島的品位。並配置人力車,營造古樸意境,為觀光旅遊者發思古之幽情。這值得思考。

六極碼頭,三輪車等待上渡船(常盛 攝)

渡船“擦邊”載三輪貨車,人貨混載(常盛 攝)

“車渡夢想”何時圓

“車輪渡”是這次踏訪六極島的主要話題,還得再說。

往昔:2012年前就有車輪渡,一次進島可搭載30噸的車輛1台,或鉤機1台,或3輛農用車(載重10噸),或小汽車4輛。

現狀:鐵殼船1艘,是買來外地的廢棄渡船維修翻新。額定座位14人,實際上搭載60多人。該船本來不准載車,可為了運輸建材,逼不得已,“擦邊”搭載三輪車2輛。經常是人貨混載,擠上一輛三輪車,再上二三十人。噸位小,效率低,安全隱患多。

這種狀況,已持續4年了。

村委會幹部說,六極島停開了車輪渡,感覺上倒退了10多年。目前,島上的群眾生活好了起來 ,建築樓房多了,可由於汽車進不了島,建材的運輸費用太高,效率慢,制約著海島的建設步伐。恢復車輪渡,讓汽車進島,這是六極島當前的“第一大熱點”。村幹部正在想方設法,爭取上級主管部門支持,多方籌措資金,爭取早日訂造新車渡船。村支書吳勝增表態,在自己的任期內,一定要做好這件事,力爭實現“車渡夢想”。

六極島海難的紅樹林,這種白骨壤品種較多(馮文星 攝)

幾文友踏訪六極島(常盛 攝)

(寫於2016年10月12日)

〓圖文:常 盛 鄭 梓 馮文星 陳 潔 唐少連

〓編輯:Diane

〓聲明: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