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降而複叛,有人說他是漢奸,卻收復臺灣,立下不世之功!也談施琅

施琅, 字尊侯, 號琢公, 福建晉江人。 清朝初期重要將領。 施琅早年是明朝總兵鄭芝龍部下的左衝鋒, 1646年(順治三年)隨鄭芝龍降清,

他征戰廣東, 平定順德、東莞、三水等地。 1649年(順治六年), 擔任清朝總兵的施琅在廣東陷入絕境之際, 出人意料地得到鄭成功的禮遇。 於是, 他就跟隨鄭成功走上了反清複明的道路。 他的部將數千人成為鄭成功的重要力量。 施琅為鄭成功獻計獻策, 並親身參與襲取廈門, 立下卓著戰功。 由於鄭成功與施琅個性反差、矛盾激化, 造成施琅的父兄子侄被殺。 施琅得知父親和弟弟被殺的消息, 對鄭成功恨之入骨, 死心塌地投靠清朝, 一意同鄭氏為敵, 第二次降清。

順治去世後, 康熙即位, 施琅被升遷為福建水師提督。 此後, 施琅一直被清廷派去打擊鄭成功的海上勢力。 康熙七年, 施琅上疏密奏, 極力要求加緊進攻鄭經。 此時鄭成功已死,

由其子鄭經接替延平郡王繼續統治, 鄭經接替鄭成功後, 由於內部陳永華(鄭克臧岳父, 即影視劇中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原型)和馮錫范(鄭克塽岳父, 看過“韋小寶“”都知道)發生內訌。 病中的鄭經把政務交由長子鄭克臧處理, 克臧聰明能幹, 做事井井有條, 從來沒有過失, 也很受鄭經的寵愛和信任。 康熙二十年, 鄭經病逝後, 馮錫范毒死鄭克臧, 立十一歲的傀儡鄭克塽為延平王, 馮錫範專橫, 貪贓枉法, 大失人心。 此後, 臺灣鄭氏集團日益腐敗, 軍心渙散, 政局動盪不安, 民不聊生, 餓殍遍地。 這個割據政權已經喪盡民心, 成為臺灣和大陸沿海地區人民災難的禍根。 掌握實權的馮錫範從私利出發, 拒絕清政府的招撫政策, 勾結日本對抗清政府,
企圖成立所謂"臺灣國", 而這促使清政府堅定了出兵臺灣的決心。

施琅治軍嚴謹, 尤其精通水戰, 對海上風向氣候瞭若指掌, 所以戰無不勝。 經過精心籌畫,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 施琅率清朝水師2萬多人, 各種戰船236艘, 駛出銅山港, 向澎湖進發。

六月二十二日, 施琅下令, 清朝水師排成"五點梅花陣",對澎湖發起總攻。 經過激戰, 清軍擊沉和俘獲鄭軍大小戰船近200艘, 打死鄭軍將領300多名, 打死鄭軍12000多名。 澎湖鄭軍官兵5000多人投降。 63歲高齡的施琅揮師渡海作戰, 指揮有方, 獎懲嚴明, 以較小的代價, 全殲鄭軍主力, 展現出非凡的毅力和智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閏六月初八, 鄭克塽派遣鄭平英等人赴澎湖施琅軍中獻表請降。 鄭氏集團決定放棄抵抗, 歸降清朝。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十三日, 施琅終於踏上寶島臺灣鹿耳門, 受到臺灣軍民的熱烈歡迎, 實現了畢生的願望。 施琅的招撫獲得成功, 兵不血刃, 完成大陸臺灣的一統。

施琅收復臺灣後, 有人認定他必定要報殺父弑子之仇, 大肆殺戮鄭氏。 施琅卻主動前去祭鄭成功之廟, 對鄭氏父子經營臺灣的功績作了高度的評價, 並稱鄭氏收復臺灣是為國為民盡職的舉動, 對鄭成功毫無怨仇。 祭祀完成之後, 施琅哽不成聲, 熱淚縱橫。 鄭氏官兵和臺灣百姓深受感動。 讚揚施琅胸襟寬廣, 能以大局為重。冷靜處理公義私怨的關係,遠非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擬。

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施琅死在任上。

能以大局為重。冷靜處理公義私怨的關係,遠非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擬。

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施琅死在任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