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的目的是人格教育和學問修養

南懷瑾先生, 是我國當代的國學大師。 節選先生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大眾傳播》主題演講中關於“教育的目的”一文作為開篇:

我們中國幾千年教育的目的, 不是為了謀生, 是教我們做一個人, 職業技術則是另外學的。 而且教育從胎教開始, 家教最重要, 然後才是跟先生學習。 人格教育、學問修養是貫穿一生的。 所以社會除了政治、財富力量以外, 還有獨立不倚、卓爾不群的人格、品格修養, 作為社會、人心的中流砥柱。

不像現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 乃至整個社會的教育觀念, 專門為了職業, 為了賺錢, 基本人格養成教育都沒有。

人如果做不好, 你講什麼民主、科學、自由、法治、人治、德治、集權, 乃至信用、環保、團結、和諧等等, 理想都很好, 可是沒辦法做到, 因為事情是人做的。

這是一個好像最講民主平等自由的時代, 其實現在全世界的皇帝姓“錢”, 都是錢做主, 以錢來決定貴賤, 沒錢就沒自由。 沒有真正獨立不倚、卓爾不群的人格修養、學問修養, 有的只是亂七八糟的所謂個性張揚和向錢看, 變成聽“錢”指揮, 連科學研究、教育、學術都在聽“錢”指揮, 為就業忙, 為錢忙, 精神支柱沒有, 一旦失業, 就天塌下來一樣。

譬如孟子的話“君子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 告訴我們一個讀書人知識份子, 如果倒楣, 就把自己弄好, 不管外面的事。 倒楣沒有關係,

至於職業做什麼都可以, 職業跟學問根本是分開的。 學問是一生的事, 學問不是知識, 會做人做事都是學問。 “達則兼善天下”, 如果有機會叫你出來做事呢, 那就不是為個人為自己, 而是把自己貢獻出去, 為整個社會、國家做出一個貢獻。 這是孟子的教育。 這與一切向錢看的教育因果差別有多大, 值得好好深思。

像這些, 我們都是小時候背來的。 再譬如老子的話:“君子得其時則駕, 不得其時則蓬蘽(lei3聲)而行。 ”有道德才能的人, 時節機會來了, 環境逼得你去做官, “則駕”, 開汽車一樣, 你就發奮去做事了。 “不得其時則蓬蘽而行”, 時機不對, 則隨遇而安, 樂得自在, 剛好讀書提高修養, 做點什麼謀生都可以。

這些是孟子、老子的教育。 不像現在,

讀個書, 就想到學哪一科最好, 讀完了做什麼待遇比較高, 有前途, 這完全是商業行為, 不是教育行為。 那何必去讀書呢?學技術多好呢, 學一個好的技術就賺錢更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