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知恩于心 感恩於行

“燒傷男孩”“籃球女孩”“洋芋小姐妹”……18歲的都市時報數不清幫助過多少人, 我們樂於每年都發起很多慈善捐助活動。 當然, 對於所有願意為幫扶物件施以援手的愛心人士, 我們始終充滿敬意, 心懷感激!是你們, 讓我們生活的城市更加溫暖, 充滿希望!

媒體究竟應該怎麼做慈善?這是近年來我們一直在探索的話題。 在符合相關政策、法律的框架內, 直接募捐、建立公益帳戶、與各級慈善組織合作等, 都是我們嘗試的途徑。 很多時候, 都是記者在面對採訪物件求助的眼神時, 油然而起的惻隱之心, 讓我們成為了在發起慈善活動前,

率先慷慨解囊、施以援手的個人或組織。

慈善活動做得越多, 我們就越注重這類活動的公開透明和法律程式, 時刻提醒自己——媒體在引導人向善和彙聚愛心的同時, 不能“越位”。 同時, 我們也更加關注行善者與受助者之間的人性光輝。

不久前, 我們連續報導了蔣光輝老人尋找22年前通過“希望工程”捐助的孩子的新聞, 並組織了老人與其中6個孩子的見面會。 整個見面會的場面像家人團聚一樣溫馨, 老人和孩子都互贈了禮物, 最讓我感動的是, 這些已到而立之年的“孩子們”互相約定, 明年要到北京去為老人慶祝80大壽。

助人行善、不求回報。 對於行善者而言, 不過“仁之所至、義所當然”。 時隔23年, 接受過蔣光輝老人資助的“孩子們”依然對老人心存感激。

我們相信, “知恩”遠比“圖報”更重要!與老人見面的這6名“孩子”, 雖沒有大富大貴, 但他們都能自食其力, 這讓老人倍感欣慰。 誰又能說, 他們內心的“知恩”, 與他們終究活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之間, 沒有必然的關聯?

如今, 11年前的“洋芋小姐妹”已長成大姑娘。 11年前, 記者看到的不僅是姐妹倆靠奶奶每月210元的低保費維持生活, 三人一天只吃一頓飯, 每頓飯只有三個老洋芋的心酸一幕。 更看到了兩姐妹從小乖巧懂事, 從來不會和其他孩子吵嘴打架, 見到長輩都會很禮貌地打招呼, 尊敬院子裡面的老人, 姐姐成績優異, 年年都在班上拿第一名……我們報導此事後, 社會各界紛紛向“洋芋小姐妹”伸出援手,

由於她們當時還小, 徵求各方意見後, 報社為小姐妹倆建立了專門的帳戶, 將好心人的捐款存起來, 每月給她們祖孫三人一定的生活費。 2006年至今, 姐妹倆陸續到時報領取愛心捐款, 截至昨日上午, 她們領走最後一筆善款12261元後, 總計3.4萬元的善款全部領完。

命運多舛的“洋芋小姐妹”如今已能自食其力, 領完最後一筆愛心款項後, 雪兒說:“當年的這份幫助, 不僅是生活上的, 還是心理上的, 大家的幫助讓我們覺得世界上還是好人多, 雖然不記得愛心市民的名字, 如今也沒有能力回報社會, 但還是要真心地感謝都市時報及各位愛心人士。 ”

作為媒體, 這是我們基本的良知與擔當。 我們更願意借雪兒之口, 向11年前為這對姐妹獻出愛心、11年來給予她們關心和幫助的所有愛心人士,

致以最誠摯的謝意和最高的敬意!當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能在最困難的時候感歎“世上還是好人多”時, 所有的愛心付出也就得到了最大的安慰。

“洋芋小姐妹”稚嫩的肩膀也許還“沒有能力回報社會”, 但愛心沒有門檻、行善沒有“起步價”, 只要她們有顆“知恩”的心, 就會對這個世界始終心懷希望。

我們深信, 她們終究能在某一天, 以自己的方式將愛心傳遞下去。 (付曉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