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普:兩棲動物在沙漠是怎樣生存的?

兩棲動物因為潮濕的皮膚和繁殖的需要, 幾乎都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源的地方。 可是, 在全世界的乾旱地區, 從加利福尼亞的科羅拉多沙漠到非洲的大草原等地, 都發現了蛙和蟾蜍的身影。 這些頑強的兩棲動物是如何在乾旱的沙漠地區生存的呢?

怎樣適應沙漠生活?

紅點蟾蜍, 蟾蜍科, 主要分佈於美國, 以昆蟲為食, 在白色的尾巴上有數個黑色斑點。 它們棲息於沙漠綠洲, 開闊草原或峽谷岩區, 喜好攀岩及潛藏於岩縫中。

紅點蟾蜍為了適應在沙漠中生活, 進化出了獨特的機制來保持自身的水分。

它們能夠將水分以很稀的尿液的形式貯存起來, 貯水量高達其體重的40%, 如果儲存的水分用盡, 它們甚至能忍受失去其體內水分的40%, 而人類失去10%的體內水分即不能生存, 駱駝也只能失去體內水分的20%。 當然, 它們也會見縫插針地在臨時形成的水源處補充水分, 算得上能屈能伸。

金蟾蜍

鋤足蟾是分佈於地中海、北非和西亞的蟾蜍。 它們更為強悍, 棲息於一年到頭都沒有水源的乾旱地區, 僅靠可憐的一點雨水過日子, 但雨水是很難得降臨的。 為了在旱季能夠生存下去, 這種蟾蜍把自己深埋在地下25釐米深的砂質土壤中, 並且分泌出黏液將自己包裹起來, 以此來防止水分的散失。 直到夏季夜晚的大雨降臨後, 它們才從地穴中爬出來, 一邊補充水分, 一邊尋找食物, 並趁機迅速產卵, 完成繁殖使命。 它們的胃口也很奇特, 一夜能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55%的螞蟻。 這些富含脂肪的螞蟻, 足夠維持蟾蜍一年多所需的能量, 甚至能讓它們煎熬著存活兩年之久。

蠟白猴樹蛙

在南美缺水的高溫乾旱地區, 有一種被民間愛好者稱為蠟白猴樹蛙的小型兩棲動物在生存上另闢蹊徑。 它們會蹲在樹枝上, 用四肢不停地摩擦著整個身體, 甚至將它們的腿互相摩擦, 以確保身體的任何一部分都不漏掉。 猴樹蛙當然不是熱衷於給自己做全身按摩,

而是在給自己的全身塗抹一層蠟質的隔層, 來防止失水。 原來, 猴樹蛙有一個獨特的腺體, 這個腺體能分泌蠟質。 猴樹蛙將這種蠟質塗抹全身, 等到蠟質變幹後, 身體看起來就像是塑膠做成的, 類似美容用的保濕面膜。 採用這種防水機制, 猴樹蛙能將體內水分散失的程度降低到一隻沙漠蝌蜴的水準。 不過這樣也帶來一個麻煩, 它們不能像其他兩棲動物一樣通過皮膚吸水, 而是和我們人類一樣通過嘴來喝水。

鋤足蟾

沙漠中的兩棲動物如何繁衍後代?

沙漠中的兩棲動物又是怎麼繁殖的呢?“看天生娃”是它們繁殖後代的秘密武器。 一旦天上下雨, 它們就會迅速把卵產在雨水形成的臨時性水窪或者水塘中。 而且, 儲水蛙蝌蚪的生長速率比其他兩棲動物要快得多, 例如澳洲的儲水蛙的小蝌蚪, 一般趕在水塘乾涸之前, 就能完成變態發育, 儲水蛙在15天左右就能變成小青蛙。

儲水蛙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儲水蛙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