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比趕超」塘約道路:農村改革的蝶變之路

當代文學家、著名學者王宏甲在擔綱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長征》電視總撰稿的同時, 花了近一年時間, 多次深入到貴州省安順市做了大量的鄉村調查, 終於在國慶日修改完《塘約道路》書稿。 人民出版社非常重視, 立即組織出版, 並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研討會。 《塘約道路》主要寫塘約村農民自十八大以來在基層的探索實踐, 塘約不同於小崗村, 也有別于華西村, 它吸收了新中國誕生以來, 包括改革開放至今的經驗和成就, 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值得大家關注!

正文

01

“塘約道路”推開農村改革一扇窗

《塘約道路》受人民出版社重視, 將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研討會。 猛然看到這樣的新聞, 筆者感到很驚訝。 驚訝主要源於“人民出版社”和“人民大會堂”這樣的字眼, 這可都是“高大上”的標誌性存在。 因為, 在中國出版領域, 人民出版社的權威路人皆知;而在國人心中, 人民大會堂更是神聖的殿堂。 當它們一起和新書《塘約道路》捆綁在一起的時候, 普通人不感到驚訝是不可能的。

於是, 我們會本能地追問這樣一個問題:這本新書憑什麼值得人民出版社如此重視?雖然本書作者王宏甲是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長征》電視總撰稿人, 但這絕非關鍵原因所在, 作為當代文學家、著名學者的王巨集甲, 其作品很多, 憑什麼只有《塘約道路》要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研討會?很明顯,

作品本身才是最關鍵的原因。

眾所周知, 關心中國的發展前景, 就必須關心農村和農民的命運。 農村是孕育中國悠久而燦爛文化的搖籃, 也是培育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的地方。 當前的中國農村, 正在發生著驚心動魄的變革。 如今, 不僅政府關注農村, 各種資本也在關注農村。 可以說, 農村和農民的狀況, 依然與當代中國青年的眼界、智識、成長、情志密切相關。 而新書《塘約道路》, 就是一本關於農村命運和農民狀況的紀實作品。

《塘約道路》主要寫塘約村農民自十八大以來在基層的探索實踐, 它不同於小崗村, 也有別于華西村, 它吸收了新中國誕生以來, 包括改革開放至今的經驗和成就,

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人民出版社高度重視這本書, 顯然是希望通過宣傳塘約村的改革探索, 讓更多的讀者走進“塘約村”這個“小世界”, 透過這個“小世界”主動思考國家發展前景, 關心農村和農民命運。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 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取得的最偉大的制度性財富。 鞏固農村集體所有制和加強共產黨在農村的領導作用, 是當前農村改革中關係全域的兩件大事, 涉及億萬農民的利益。 近年來, 作為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曾經的貧困村, 塘約村圍繞“三權”+黨建+扶貧+產業+金融發展思路, 切實抓牢“確權”這個基礎, 抓好“賦權”這個關鍵, 抓實“易權”這個核心, 同步推進農村產權“七權”確權登記頒證,

探索實施“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發展模式, 走出了一條農村改革促小康的蝶變之路。

塘約村通過深入開展“三權”工作, 形成了對“三變”的良性促動, 改變了農村“386199”部隊(隨著中國城市化快速的發展, 農村男性青壯年勞動力進城打工的數量劇增, 廣大農村留守的婦女、兒童、老人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備受關注, 被戲稱為"386199部隊")歷史狀況, 推動了農村生產方式由分散式向集中規模化生產方式轉變, 真正讓農民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發展, 讓土地更加集中、生產更加集約、效益更加凸顯, 實現了從國家級二類貧困村向“小康示範村”的嬗變, 初步實現“率先小康、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 成為引領當地農村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樣板。

正如作者在本書“導言”中所說:“一個好社會, 不是有多少富豪, 而是沒有窮人。 塘約道路不僅僅是一個迅速脫貧的故事, 塘約的變化是在集體所有制得到鞏固, 黨支部的領導作用得到加強的情況下迅速發揮出優勢。 前者是經濟基礎, 後者是上層建築, 二者的高度統一是當今所迫切需要的。 這是在基層築牢共產黨的執政基礎, 走一條使每一個農民的切身利益, 都能夠得到保障的同步小康的道路。 ”而這, 也正是人民出版社重視《塘約道路》一書的出版發行, 並將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研討會的原因和意義所在。 (何君林)

02

“塘約道路”代表農村改革的方向

貴州有個塘約村, 媒體曝光率很高, 頗為社會關注。 塘約村是典型的貴州山區村, 兩年前,還是二類貧困村,但短短兩年時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去年的8000元,村集體經濟從不足4萬元增加到80萬元,實現了從國家級二類貧困村向“小康示範村”的嬗變。塘約村的嬗變之路,有學者稱其為“塘約道路”,並把其經驗提升到與小崗、華西模式一樣的高度。小崗、華西都曾是農村改革的縮影,特別是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制,深刻推進了農村土地產權改革,豐富了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內涵,激發了農村土地活力,解放了農業農產力,進而帶來了改革開放時期農村的發展與繁榮。

塘約村的蝶變之路是新時期農村改革,特別是土地產權改革實踐的縮影。2014年,塘約村拉開改革的序幕,率先成立村級土地流轉中心,建立農村產權確權資訊管理平臺,對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農地集體財產權“七權”疊加一併進行確權登記,明晰了農村產權“身份證”,讓農民把產權“揣”在兜裡,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農村產權交易打下基礎,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農村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土地經營權參社入股,村裡把利潤分成講得透亮:合作社百分之三十,村集體百分之三十,村民百分之四十。

土地產權改革立竿見影,三權分置解除土地束縛,順利推進了“合股聯營、村社一體”發展道路,採取“黨總支+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互聯網+農產品”“合社作+物流”的行銷模式開拓農產品銷售市場。同時,與天成農業公司合作建設學生營養餐食材特供基地,發展淺水蓮藕基地、辣椒基地及精品水果基地,初步構建了規模集約化發展的現代農業體系,迅速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改革開放之初,農村實行的是集體所有,家庭聯產承包制,是“兩權分離”,解決的是當時農民生產積極性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保持長久不變,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土地集體所有,農戶承包,多元經營,叫“三權分置”,重在解決效率問題。塘約道路的改革實踐證明,進一步理順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係,保證土地承包者的收益,使承包戶放心流轉,經營者安心投入,才能最大限度破除農業產業發展的土地瓶頸,激發農村發展的活力,創造出更為寬闊的發展空間。

塘約道路代表著農村改革的方向。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提出逐步建立規範高效的“三權”運行機制,不斷健全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實保障。塘約的實踐,無疑提供了改革生動的注腳。當然,塘約道路更有塘約特色,即主動適應和運用土地產權改變的基本原理,立足村情,把改革的落腳點放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上,改革不是目的,發展才是目的。塘約道路普遍價值在於以改革的思維、手段,來尋求打開“三農”問題的鑰匙。

03

“塘約道路”帶群眾走出貧困夾縫

也許因為窮,“窮則思變”,所以塘約村才有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創新實踐,才取得了合作社抱團發展的脫貧“真經”。

從過去每戶農家的單打獨鬥,到現在全村上下的凝心聚力,塘約村基層黨組織不走別人走過的老路,不嚼別人嚼過的饃饃,根據對自身村情村況的獨特理解,不受體制約束的所思所想和敢作敢為,其“反彈琵琶”的新思維、新思考,在當代中國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成立“村社一體”的合作社,要讓村民自願把承包地確權流轉到新成立的合作社裡,進而做到“七權同確”,實行集體所有制,走集體化道路,同時從根本上解決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土地大面積撂荒、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像山花野草一樣無人照料等等系列矛盾,塘約村黨支部在廣大群眾集體貧窮的現實面前,思想和心理承受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無數困難就像一座座大山,使他們動輒得咎,甚至瀕臨絕境。既然現行的扶貧辦法不能帶來農村的繁榮和農民的富裕,那麼,能不能轉換思路,獨闢蹊徑,在創新中去尋求突破,進而謀求生存和發展的良機呢?

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亡地而後存。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引導,在“法無禁止皆可為”的寬鬆社會環境下,塘約村黨組織衝破觀念的桎梏,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走出了一條合適自己發展的“塘約道路”。從目前的成效來看,“塘約道路”的大膽實踐和有效探索,對現行農村體制改革,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鑒作用。

“等靠要”只能禁錮人的思想,無所作為只能讓人變得呆滯而僵化,因循守舊難以讓“三農”釋放生機與活力。所以,只有和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從而創造出富於成效的新機制,方能帶著群眾走出貧困的夾縫和“沼澤”。千言萬語地疏通勸說,千方百計地謀求發展,千辛萬苦地致力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塘約村向舊有的思維大膽挑戰,施行土地集體所有制改革,這種全新的思想境界,是新時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生動詮釋,是基層黨組織不忘初心、扶貧創業的生動活劇。

塘約村創新而為所成立的合作社不是過去的“大鍋飯”,集體所有制也不是計劃經濟的翻版,而是符合村情民意的新辦法,反映了塘約村黨組織對現行政策的敏銳捕捉和靈活把握,也讓塘約村黨支部完成了由過去“行政人”向現代“經濟人”的華麗轉身,更是提高了塘約村黨支部轉換腦筋的自覺性。

塘約村黨支部不囿於姓“資”、姓“社”的觀念糾結,不在官場爭官位,敢在創新中爭地位,不求名利兼收,只求幹成大事,一心向民,緊貼群眾,其發揮的示範引領作用,至少給我們三點啟示:

其一,作為基層黨組織,要敢於實踐。路是走出來的,沒有大膽的實踐,理想態到現實態的轉化永遠是美麗的神話。都說“只顧攀登莫問高”,但塘約村黨支部不但有“不問高”的勇氣,也有“要問高”的睿智,正是在“不問高”與“要問高”的辯證組合中,才讓塘約村實現了由窮而富的跨越追求;

其二,要敢於務實。務實就是要把理想化的東西個性化。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把服務“三農”的責任轉換成自覺意識並深深紮根到群眾中去,想群眾之所想,憂群眾之所憂,要讓思想和行為帶有泥土氣息;

其三,要敢於堅持。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猶如唐僧取經,又如掘井及泉,信念不可動搖。塘約村合作社就像一艘航船一樣,航行在充滿不測風雲的創新海洋中,唯有認定目標,堅守信念,方能駛抵成功的彼岸。 (徐雪飛)

04

“塘約道路”讓農村內生“造血機制”

前年還是“榜上有名”的貧困村,兩年時間就舊貌換新顏,迅速脫貧,這樣的蛻變就發生在貴州省安順市一個叫塘約的村子。這個村子重走集體化道路,將改革開放初期分下去的承包地,再次集中起來。塘約村的改革取得了成效,絕大多數外出打工的青壯年返回家鄉重建家園,留守兒童也重新回到了父母的懷抱。

改革開放之後集體化就被瓦解了,重走集體化道路,是否是在開倒車?改革開放之後,農民單幹,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工廠,這也帶來了不少問題,比如農村空心化、留守兒童問題嚴重、農業難以得到長足發展等等。而從塘約村的經驗來看,重走集體化,這並不是開倒車,而可能是農村與農業重獲新生的一條新路。

集體化可以形成規模效應,能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過去集體化出現的問題,並非集體化本身存在問題,而是因為管理水準不高等原因。塘約村全村抱團發展,就在於把村民重新組織起來,村民“窮則思變”、團結協作,勁往一起使,讓農業生產得到了顯著提高,讓村子得到了集約化發展的機會。

鄧小平晚年就曾經說過,農村發展的二次飛躍,還要走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就像城市裡的工廠,通過讓工人們協同合作,提高生產效率,通過集約化來尋求發展。農業也是如此,集體化應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況且現在各方面的客觀條件,更加支持農業集體化的生產方式,比如拖拉機產量大幅度提高,工業體系比較健全等等。但重走集體化,不是要回到過去的集體化制度,而是要能提高管理水準,也不能僅滿足於靠農業,還要通過集體化發展工業。

“塘約道路”來日方長,對其是否取得成功,尚不能下定論,但塘約村目前已經取得了矚目成績,這值得肯定。塘約村重走集體化,使一個貧困村在短期內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其具有可複製的樣本意義,值得廣大農村地區借鑒與學習。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要能重視農村,重視農業,就要發展農村、發展農業,重走集體化或許是一條可行的道路,最為重要的是,要能真正調動起農民擺脫貧困、發家致富的積極性,要能讓農民產生“內生動力”。為貧困農村多送一些擺脫貧困的“藥方”,比簡單地對他們進行救濟更有用,這也是一種“精准扶貧”,塘約村由貧困村迅速脫貧,並沒有得到政府的多少資助,而主要是自力更生。要讓更多的“塘約村”脫貧致富,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他們發展的道路,讓農村內生出“造血機制”。 (戴先任)

05

“塘約道路”提供可行的蝶變樣本

農業、農村和農民,始終是一個關係我們黨和國家全域的根本性問題。尤其是在跨步邁進小康的進程中,農村如何趕得上全民致富的步伐,不僅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更直接牽動著千百萬農民的切身利益。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基於歷史發展原因,廣大農村唯有在黨和國家正確領導下,在自身的不斷努力下,才能真正實現“蝶變”。

安順市塘約村,就是農村發展的一個“樣本”。“窮”是不爭的事實,“富”是農民的期盼。尤其是2014年經歷一場大洪水洗劫後就更加“窮”。窮則思變,變得如此迅捷與華麗,令人瞠目。依託著“全市首個農村綜合改革發展試點”這個平臺,一年不到,就使“國家二類貧困村”改天換地———集體經濟富了,群眾腰包鼓了。

“塘約道路”之最寶貴的經驗與精髓,就是“三權”促“三變”,以農村產權確權、賦權、易權為抓手,圍繞“三權”+黨建+扶貧+產業+金融的發展思路,探索實施“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發展模式,促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這就使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更加鞏固,黨支部領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廣大群眾利益得到切實維護。

一些經驗說起來簡單容易,而做起來並非易事。以“土改”為例,如何讓廣大農民“自願”把承包地確權流轉到新成立的合作社裡,使土地實現“從分到合”的狀態,並且在此基礎上,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規模發展,不是“動動嘴皮子”就了事兒的。這期間,轉變群眾的“觀念”至關重要,而且還要解決好“回收”土地後農民的“去處”問題。

經濟好了,更需要人的精神也“富裕”起來。也就是說,農村的小康,不能“顧此失彼”,還需打好“統籌牌”。如,針對農村大辦、濫辦酒席出臺的塘約村“九條”規定;“好媳婦”“道德模範”“五好家庭”等評比。這些蘊含著“民慧、民主、民生”的好法子,同樣讓塘約村“精神小康”沒有落伍。

塘約村是一個被喚醒的村落,生機無限。借用時任安順市長曾永濤同志所言,塘約的實踐,喚醒了兩大資源:一是沉睡的土地資源,二是人的內在資源。這,無疑給其它的“塘約村”提供了可行可踐的“嬗變”樣本。既然趕不上小崗村,也有別于華西村,不妨就“闖”出一條路子,或許就能實現“蝶變”。 (楊玉龍)

文章來源於新三農(微信號:xinsannong2014)

兩年前,還是二類貧困村,但短短兩年時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去年的8000元,村集體經濟從不足4萬元增加到80萬元,實現了從國家級二類貧困村向“小康示範村”的嬗變。塘約村的嬗變之路,有學者稱其為“塘約道路”,並把其經驗提升到與小崗、華西模式一樣的高度。小崗、華西都曾是農村改革的縮影,特別是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制,深刻推進了農村土地產權改革,豐富了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內涵,激發了農村土地活力,解放了農業農產力,進而帶來了改革開放時期農村的發展與繁榮。

塘約村的蝶變之路是新時期農村改革,特別是土地產權改革實踐的縮影。2014年,塘約村拉開改革的序幕,率先成立村級土地流轉中心,建立農村產權確權資訊管理平臺,對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農地集體財產權“七權”疊加一併進行確權登記,明晰了農村產權“身份證”,讓農民把產權“揣”在兜裡,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農村產權交易打下基礎,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農村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土地經營權參社入股,村裡把利潤分成講得透亮:合作社百分之三十,村集體百分之三十,村民百分之四十。

土地產權改革立竿見影,三權分置解除土地束縛,順利推進了“合股聯營、村社一體”發展道路,採取“黨總支+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互聯網+農產品”“合社作+物流”的行銷模式開拓農產品銷售市場。同時,與天成農業公司合作建設學生營養餐食材特供基地,發展淺水蓮藕基地、辣椒基地及精品水果基地,初步構建了規模集約化發展的現代農業體系,迅速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改革開放之初,農村實行的是集體所有,家庭聯產承包制,是“兩權分離”,解決的是當時農民生產積極性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保持長久不變,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土地集體所有,農戶承包,多元經營,叫“三權分置”,重在解決效率問題。塘約道路的改革實踐證明,進一步理順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係,保證土地承包者的收益,使承包戶放心流轉,經營者安心投入,才能最大限度破除農業產業發展的土地瓶頸,激發農村發展的活力,創造出更為寬闊的發展空間。

塘約道路代表著農村改革的方向。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提出逐步建立規範高效的“三權”運行機制,不斷健全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實保障。塘約的實踐,無疑提供了改革生動的注腳。當然,塘約道路更有塘約特色,即主動適應和運用土地產權改變的基本原理,立足村情,把改革的落腳點放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上,改革不是目的,發展才是目的。塘約道路普遍價值在於以改革的思維、手段,來尋求打開“三農”問題的鑰匙。

03

“塘約道路”帶群眾走出貧困夾縫

也許因為窮,“窮則思變”,所以塘約村才有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創新實踐,才取得了合作社抱團發展的脫貧“真經”。

從過去每戶農家的單打獨鬥,到現在全村上下的凝心聚力,塘約村基層黨組織不走別人走過的老路,不嚼別人嚼過的饃饃,根據對自身村情村況的獨特理解,不受體制約束的所思所想和敢作敢為,其“反彈琵琶”的新思維、新思考,在當代中國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成立“村社一體”的合作社,要讓村民自願把承包地確權流轉到新成立的合作社裡,進而做到“七權同確”,實行集體所有制,走集體化道路,同時從根本上解決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土地大面積撂荒、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像山花野草一樣無人照料等等系列矛盾,塘約村黨支部在廣大群眾集體貧窮的現實面前,思想和心理承受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無數困難就像一座座大山,使他們動輒得咎,甚至瀕臨絕境。既然現行的扶貧辦法不能帶來農村的繁榮和農民的富裕,那麼,能不能轉換思路,獨闢蹊徑,在創新中去尋求突破,進而謀求生存和發展的良機呢?

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亡地而後存。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引導,在“法無禁止皆可為”的寬鬆社會環境下,塘約村黨組織衝破觀念的桎梏,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走出了一條合適自己發展的“塘約道路”。從目前的成效來看,“塘約道路”的大膽實踐和有效探索,對現行農村體制改革,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鑒作用。

“等靠要”只能禁錮人的思想,無所作為只能讓人變得呆滯而僵化,因循守舊難以讓“三農”釋放生機與活力。所以,只有和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從而創造出富於成效的新機制,方能帶著群眾走出貧困的夾縫和“沼澤”。千言萬語地疏通勸說,千方百計地謀求發展,千辛萬苦地致力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塘約村向舊有的思維大膽挑戰,施行土地集體所有制改革,這種全新的思想境界,是新時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生動詮釋,是基層黨組織不忘初心、扶貧創業的生動活劇。

塘約村創新而為所成立的合作社不是過去的“大鍋飯”,集體所有制也不是計劃經濟的翻版,而是符合村情民意的新辦法,反映了塘約村黨組織對現行政策的敏銳捕捉和靈活把握,也讓塘約村黨支部完成了由過去“行政人”向現代“經濟人”的華麗轉身,更是提高了塘約村黨支部轉換腦筋的自覺性。

塘約村黨支部不囿於姓“資”、姓“社”的觀念糾結,不在官場爭官位,敢在創新中爭地位,不求名利兼收,只求幹成大事,一心向民,緊貼群眾,其發揮的示範引領作用,至少給我們三點啟示:

其一,作為基層黨組織,要敢於實踐。路是走出來的,沒有大膽的實踐,理想態到現實態的轉化永遠是美麗的神話。都說“只顧攀登莫問高”,但塘約村黨支部不但有“不問高”的勇氣,也有“要問高”的睿智,正是在“不問高”與“要問高”的辯證組合中,才讓塘約村實現了由窮而富的跨越追求;

其二,要敢於務實。務實就是要把理想化的東西個性化。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把服務“三農”的責任轉換成自覺意識並深深紮根到群眾中去,想群眾之所想,憂群眾之所憂,要讓思想和行為帶有泥土氣息;

其三,要敢於堅持。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現代化,猶如唐僧取經,又如掘井及泉,信念不可動搖。塘約村合作社就像一艘航船一樣,航行在充滿不測風雲的創新海洋中,唯有認定目標,堅守信念,方能駛抵成功的彼岸。 (徐雪飛)

04

“塘約道路”讓農村內生“造血機制”

前年還是“榜上有名”的貧困村,兩年時間就舊貌換新顏,迅速脫貧,這樣的蛻變就發生在貴州省安順市一個叫塘約的村子。這個村子重走集體化道路,將改革開放初期分下去的承包地,再次集中起來。塘約村的改革取得了成效,絕大多數外出打工的青壯年返回家鄉重建家園,留守兒童也重新回到了父母的懷抱。

改革開放之後集體化就被瓦解了,重走集體化道路,是否是在開倒車?改革開放之後,農民單幹,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工廠,這也帶來了不少問題,比如農村空心化、留守兒童問題嚴重、農業難以得到長足發展等等。而從塘約村的經驗來看,重走集體化,這並不是開倒車,而可能是農村與農業重獲新生的一條新路。

集體化可以形成規模效應,能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過去集體化出現的問題,並非集體化本身存在問題,而是因為管理水準不高等原因。塘約村全村抱團發展,就在於把村民重新組織起來,村民“窮則思變”、團結協作,勁往一起使,讓農業生產得到了顯著提高,讓村子得到了集約化發展的機會。

鄧小平晚年就曾經說過,農村發展的二次飛躍,還要走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就像城市裡的工廠,通過讓工人們協同合作,提高生產效率,通過集約化來尋求發展。農業也是如此,集體化應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況且現在各方面的客觀條件,更加支持農業集體化的生產方式,比如拖拉機產量大幅度提高,工業體系比較健全等等。但重走集體化,不是要回到過去的集體化制度,而是要能提高管理水準,也不能僅滿足於靠農業,還要通過集體化發展工業。

“塘約道路”來日方長,對其是否取得成功,尚不能下定論,但塘約村目前已經取得了矚目成績,這值得肯定。塘約村重走集體化,使一個貧困村在短期內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其具有可複製的樣本意義,值得廣大農村地區借鑒與學習。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要能重視農村,重視農業,就要發展農村、發展農業,重走集體化或許是一條可行的道路,最為重要的是,要能真正調動起農民擺脫貧困、發家致富的積極性,要能讓農民產生“內生動力”。為貧困農村多送一些擺脫貧困的“藥方”,比簡單地對他們進行救濟更有用,這也是一種“精准扶貧”,塘約村由貧困村迅速脫貧,並沒有得到政府的多少資助,而主要是自力更生。要讓更多的“塘約村”脫貧致富,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他們發展的道路,讓農村內生出“造血機制”。 (戴先任)

05

“塘約道路”提供可行的蝶變樣本

農業、農村和農民,始終是一個關係我們黨和國家全域的根本性問題。尤其是在跨步邁進小康的進程中,農村如何趕得上全民致富的步伐,不僅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更直接牽動著千百萬農民的切身利益。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基於歷史發展原因,廣大農村唯有在黨和國家正確領導下,在自身的不斷努力下,才能真正實現“蝶變”。

安順市塘約村,就是農村發展的一個“樣本”。“窮”是不爭的事實,“富”是農民的期盼。尤其是2014年經歷一場大洪水洗劫後就更加“窮”。窮則思變,變得如此迅捷與華麗,令人瞠目。依託著“全市首個農村綜合改革發展試點”這個平臺,一年不到,就使“國家二類貧困村”改天換地———集體經濟富了,群眾腰包鼓了。

“塘約道路”之最寶貴的經驗與精髓,就是“三權”促“三變”,以農村產權確權、賦權、易權為抓手,圍繞“三權”+黨建+扶貧+產業+金融的發展思路,探索實施“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發展模式,促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這就使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更加鞏固,黨支部領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廣大群眾利益得到切實維護。

一些經驗說起來簡單容易,而做起來並非易事。以“土改”為例,如何讓廣大農民“自願”把承包地確權流轉到新成立的合作社裡,使土地實現“從分到合”的狀態,並且在此基礎上,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規模發展,不是“動動嘴皮子”就了事兒的。這期間,轉變群眾的“觀念”至關重要,而且還要解決好“回收”土地後農民的“去處”問題。

經濟好了,更需要人的精神也“富裕”起來。也就是說,農村的小康,不能“顧此失彼”,還需打好“統籌牌”。如,針對農村大辦、濫辦酒席出臺的塘約村“九條”規定;“好媳婦”“道德模範”“五好家庭”等評比。這些蘊含著“民慧、民主、民生”的好法子,同樣讓塘約村“精神小康”沒有落伍。

塘約村是一個被喚醒的村落,生機無限。借用時任安順市長曾永濤同志所言,塘約的實踐,喚醒了兩大資源:一是沉睡的土地資源,二是人的內在資源。這,無疑給其它的“塘約村”提供了可行可踐的“嬗變”樣本。既然趕不上小崗村,也有別于華西村,不妨就“闖”出一條路子,或許就能實現“蝶變”。 (楊玉龍)

文章來源於新三農(微信號:xinsannong2014)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