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0萬個探孔揭示漢唐最強盛時代水利工程的宏偉面貌

▲昆明池下露頭的早期溝渠遺跡(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供圖)

“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漢唐水利工程考古, 清晰地揭示了漢唐最強盛時代水利工程的宏偉面貌。 近五年來, 我們打下將近60萬個探孔, 勘探面積約10.28平方公里, 對昆明池水系獲得了一系列新認識。 ”

28日下午, 在西安市西南一個考古發掘工地,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領隊劉瑞, 向記者獨家披露了漢唐兩代昆明池水系考古勘探、試掘取得的最新成果——首次發現並確定了關係漢唐首都糧食安全的漕渠遺存,

它與昆明池及其進水渠、出水渠一起, 在長安城外的西南區域, 構成了一個龐大的人工水系, 填補了漢唐時期都城外大規模水利考古的空白。 而在昆明池東側勘探並試掘確定的夏商時期遺址, 則填補了西安地區夏時期、商代前期遺存發現的空白, 是近年來關中地區夏時期、商代前期遺存的重要發現。

2012年秋至2016年夏, 該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聯合組隊, 對斗門水庫專案的起步區、試驗區和庫區地塊進行了連續的考古勘探和試掘, 獲得一批重要成果。

唐代昆明池面積15.4平方公里

昆明池遺址位於今天西安市西南15公里的灃東新城斗門鎮一帶。

元狩三年(西元前120年)、元鼎元年(西元前114年), 漢武帝先後兩次興建昆明池,

昆明池除訓練水師外, 實際上也成了漢長安城的調蓄水庫, 較穩定地解決了都城長安的蓄水供水問題, 並兼有防洪排澇、水產養殖和觀光巡遊等作用, 唐代以後日漸乾涸, 宋時逐漸淪為農田。

1960年代初, 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基本確定了昆明池的位置、範圍及周邊遺址分佈, 確定了兩個出水口。 2005年,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漢城考古隊重新確定了池岸線, 發現一個進水口和三個出水口、池內高地、三座池岸建築, 以及鎬池、滮池 (均為周代鎬京附近和漢上林苑中的重要池沼)。

劉瑞說:“這兩次勘探確定的昆明池的位置大體相近, 但在池形、池內高地、進出水口的位置上存在差異, 對池岸時代的判定上有區別, 與文獻記載均有不同,

歷史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對此一直有不同意見。 根據近五年來的勘探、試掘, 早期的昆明池面積約14.2平方公里, 到唐代中期擴大到15.4平方公里。 在已勘探區域沒有發現過去判斷的高地或者島嶼, 池底部深淺不一, 最深約3.3米。 ”

劉瑞介紹, 最新勘探確定了昆明池的東西南北“四至”。 東岸線上發現東向出水溝渠, 將池水引入東側的漕渠。 東岸線北段分早晚兩期, 試掘確定, 早期池岸從西漢沿用至唐, 晚期為唐代擴大後形成。

完整揭示都城外龐大水網系統

《漢書·食貨志》記載昆明池:乃大修昆明池, 列館環之。 治樓船, 高十餘丈, 旗幟加其上, 甚壯。 《三輔舊事》載:昆明池三百三十二頃, 池中戈船數十艘, 樓船一百艘, 船上立戈矛, 四角皆幡旄葆麾。

昆明池後來變成了泛舟遊玩的場所。 《廟記》記載池中建豫章大船, 可載萬人, 又于池旁建宮室。

漢唐兩代的昆明池浩浩渺渺, 當時的水源來自何方、來水又經過了怎樣的路線?劉瑞說, 他們已較完整地確定了漢唐時期昆明池池岸的準確走向, 首次從考古學上確定了與文獻記載基本相符的進水河、進水口以及龐大的進水系統, 發現並確定了池岸走向的早晚變化及出水口、出水渠變化。

經調查勘探, 昆明池水來自秦嶺石砭峪, 進水口就在南岸線的西端。 石砭峪的來水流經香積寺後, 向西到西甘河村西, 再北流至石匣口村西, 然後進入一個面積約1.15萬平方米的進水區。 這一區域通過一系列生土區隔, 在控制流量、流速後將水引入昆明池和漕渠,

多餘的水通過池岸西側溝渠排走。

考古隊在昆明池南岸線南側發現一條大型溝渠, 它從進水口區東部取水後東流, 折向東北再北流, 先後接納了昆明池東側排出之水。 “經試掘, 這一大型溝渠的時代從漢至唐, 與文獻記載的漢唐‘漕渠’的時代和走向基本吻合, 從而首次發現和判定, 這就是漕渠遺存。 ”

“據此可以確定, 昆明池確如文獻所載, 池水引自西南, 在石匣口村西北進入昆明池。 池岸東側、東北側存在著4個出水口, 都將池水引入了池東的漕渠中。 此次考古完整揭示了一個龐大的水網系統。 ”劉瑞說。

鎬水和鎬京東界確定, 周代都城考古獲突破

周代豐鎬遺址東界位置的確定, 為“幾十年來周代都城考古的突破性成果”。 灃河兩岸的豐、鎬兩個都城,為周時期的全國性都城。豐邑在河西,鎬京在河東。

勘探中發現並經試掘確定了鎬京的東、南側溝渠,在溝渠西、北側確定鎬京遺址不存在城牆,確定了長期難定位置的鎬水(也稱作滈水),解決了鎬京東、南邊界問題,為相關研究和保護規劃的制定提供了準確資訊。

劉瑞告訴記者:“鎬水被確定後,鎬京遺址的準確‘東界’就有了,這是突破性的成果,因為鎬、豐兩個都城,一直沒找到一個準確的範圍。現在,我們確定鎬京周圍四面環水的可能性大一些,對整個都城的認識,也有了新的概括。”

他們發現,西安過去“八水繞長安”中的8條河流,只有鎬水一條是人工河,其它7條都是自然河。“鎬水的發現,標誌著我們找到了周代的水利工程,也意味著找到了夏、商、周、秦、漢、唐幾個朝代的‘水’!”

2012年秋,在鎬京遺址東、南側的昆明池池底淤泥下,考古隊發現一條西南—東北向溝渠,勘探長約4200米以上。它開鑿于西周時期,戰國時尚存水流,昆明池開鑿後被完全淤平。最新勘探顯示,溝渠以西,密集分佈著周代的灰坑、墓葬、車馬坑等各類遺存,溝渠的東側、南側未發現同期遺存,“該溝渠應為鎬京遺址的東界和南界,應當是過去一直未能確定的鎬京附近最重要的河流——鎬水,重新確定了鎬池、滮池的位置與形制”。

在尋找昆明池東界時,在池的東側,考古隊還意外發現一個面積近20萬平方米、週邊有環壕的大型聚落,時代從夏朝延伸至商朝前期。

*本文系文匯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灃河兩岸的豐、鎬兩個都城,為周時期的全國性都城。豐邑在河西,鎬京在河東。

勘探中發現並經試掘確定了鎬京的東、南側溝渠,在溝渠西、北側確定鎬京遺址不存在城牆,確定了長期難定位置的鎬水(也稱作滈水),解決了鎬京東、南邊界問題,為相關研究和保護規劃的制定提供了準確資訊。

劉瑞告訴記者:“鎬水被確定後,鎬京遺址的準確‘東界’就有了,這是突破性的成果,因為鎬、豐兩個都城,一直沒找到一個準確的範圍。現在,我們確定鎬京周圍四面環水的可能性大一些,對整個都城的認識,也有了新的概括。”

他們發現,西安過去“八水繞長安”中的8條河流,只有鎬水一條是人工河,其它7條都是自然河。“鎬水的發現,標誌著我們找到了周代的水利工程,也意味著找到了夏、商、周、秦、漢、唐幾個朝代的‘水’!”

2012年秋,在鎬京遺址東、南側的昆明池池底淤泥下,考古隊發現一條西南—東北向溝渠,勘探長約4200米以上。它開鑿于西周時期,戰國時尚存水流,昆明池開鑿後被完全淤平。最新勘探顯示,溝渠以西,密集分佈著周代的灰坑、墓葬、車馬坑等各類遺存,溝渠的東側、南側未發現同期遺存,“該溝渠應為鎬京遺址的東界和南界,應當是過去一直未能確定的鎬京附近最重要的河流——鎬水,重新確定了鎬池、滮池的位置與形制”。

在尋找昆明池東界時,在池的東側,考古隊還意外發現一個面積近20萬平方米、週邊有環壕的大型聚落,時代從夏朝延伸至商朝前期。

*本文系文匯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