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到流著奶與蜜的土地去——2017以色列巴勒斯坦行(7)2月9-15日 耶路撒冷——彌賽亞的受難地。

耶路撒冷(阿拉伯語:القدس الشريف 英語:Jerusalem、希伯來語:ירושלים 、拉丁語: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 被譽為三大一神宗教的聖城。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旅行, 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耶路撒冷。 我們在耶路撒冷整整七晚, 也只是對這個城市的過去和今天有了粗略的瞭解。

今天就讓我們從歷史說起, 走走耶路撒冷老城, 聽聽它的往事。

眾所周知, 耶路撒冷是亞伯拉罕三大宗教的共同聖地, 也是千百年來三大教的追隨者們互相爭奪的地方。

其中, 基督教的追隨者們認為, 根據聖經記載, 耶路撒冷是彌賽亞的受難之地。 他們的主——拿撒勒人耶穌, 生於伯利恒, 在加利利傳教, 在耶路撒冷受難至死並復活。 時至今日, 每年仍有大量的基督教徒前往耶路撒冷朝聖, 他們背負十字架, 追隨著耶穌當年受難走過的苦路, 到聖墓教堂的耶穌墓前朝聖祈禱。

耶路撒冷老城的城牆曾多次被推倒又重建。

如今城牆依然堅固地佇立著。 如同幾百年前一樣, 進入老城, 只能通過雅法門、獅門、糞廠門和大馬士革門等幾個城牆門出入。 每個城門口都有持槍荷彈的重兵保護。

雅法門是通往老城裡四個主要大區:基督徒區、穆斯林區、猶太人區和亞美尼亞人區的主要入口。

從雅法門走入老城, 車水馬龍, 熙來攘往, 我立刻被撲面而來的耶路撒冷氣息吸引住, 只是信息量太大。

在這裡, 既有斜靠在旅行社門口兜攬生意的阿拉伯人, 也有賣新鮮芝麻棍麵包的穆斯林小男孩;

既有臉上稚氣未脫背著機槍的猶太美眉,

又有戴著黑色小圓帽, 全身黑西裝外搭白底披肩的猶太教徒;

還有穿著深褐色和黑色的教士長袍穿街而過的基督教朝聖者。

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膚色種族各種混搭。這到底是個什麼地方?

在耶路撒冷,必須擇日而行。

週五落日前是猶太安息日開始的時候。日落西斜伊始,猶太街區和集市會迎來一周內最熱鬧的日子;同樣的喧嘩出現在穆斯林區的巴紮。週五大祈禱後,人們舉家出行採購食物。到了週六白天,猶太區還處在安息日的平靜中時,基督教區則迎來了熱鬧的一天,人們紛紛前往教堂做禮拜。

我們不是基督教徒,也無意去尋找耶穌受難苦路中的每一個標誌點。我把目標定位在聖墓教堂,一路隨心前行,探尋基督教在古城中留下的印記。

古城由陰冷窄小,階多路滑的小巷交錯而成。好在路口都有明顯的標識,往哪兒是聖殿山,哪兒是聖墓教堂,哪兒是哭牆,都一清二楚。

多種語言同框的聖器商店,是耶路撒冷的一景。

在小巷的一頭,在一扇毫不起眼的小門上,寫著這所教堂的名字:Church of Saint John the Baptist 聖若翰洗者主教座堂。門上方白色石雕上,刻著的就是被砍去頭顱的聖若翰。

門非常矮小,彎腰屈膝方可進入,經過一個小院子,走入教堂內部,每個人都會被它的華美所撼動。

金色成了裝點教堂的主調,藍色和綠色和紅色增顯了它的華貴氣質。此刻教堂裡只有一個老修女,她說自己來自希臘。

在聖墓教堂附近還有兩座值得一看的教堂。其中一座是俄羅斯修道院。它是這些教堂裡唯一一座對非教徒實施收費參觀的教堂。它的特別之處在於,保留了原聖墓教堂的遺跡和古羅馬統治時期的古街拱門。

進入修道院時,修女會檢查遊客的著裝。女士需戴圍巾遮住頭髮, 綁上齊腳踝的灰色長筒裙,人人秒變俄羅斯大媽。

走入修道院,即被片刻的寧靜包圍。靜得只聽見修女的誦經聲。四周懸掛著好些精美的油畫,都是聖經裡耶穌受難的內容。

根據修女的指引,我們從拱門旁牆上的小洞入內,走不多遠,能看到一個很小的內室,環顧四周,確實有幾根已有風化痕跡的石柱,這就是之前聖墓教堂的遺址了。

從另一道小門進去,我們來到了一個祈禱室。和其它東正教堂一樣,這裡也有個用門和紅色門簾遮起的聖壇。所不同的是,這裡的宗教畫精美絕倫,有單純用油畫表現的,也有用各種絹和寶石鑲嵌的。

這是最美的一幅:

在俄羅斯教堂的對面,有一座高聳的鐘樓,這裡是Lutheran Church of the Redeemer 路德會救贖主堂,在耶路撒冷古城唯一的基督新教教堂。

新教不主張崇拜偶像,教堂內部極為樸素:

在祭壇上有七條魚的繡畫,不知何意:

從小巷中轉出來,順著路標往前走,耶路撒冷最大的基督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 聖墓教堂就在眼前。

很難想像,這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破舊的黃色教堂就是基督教的中心之一。很多基督教的追隨者認為,這裡就是世界的中心。

《新約》中記載,耶穌傳教時遭祭司和貴族嫉恨,被猶太教當局拘捕,送至羅馬總督彼拉多處,後判為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死後3天復活,40天后升天。4世紀初,羅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希拉娜太后巡遊至耶路撒冷,下令在耶穌蒙難和埋葬處,重修聖墓,建造一座教堂,即後來的聖墓大教堂。

基督教徒不分教派和所屬教會,都將耶路撒冷奉為聖地。歷史上,基督教的不同教派因為爭奪聖墓教堂的所有權而爆發過多次嚴重的流血衝突。現在大教堂的一部分為東正教耶路撒冷主教的主教座堂,另一部分為天主教方濟各會所據有;科普特教會、敘利亞教會和亞美尼亞教會也各據堂中一部分。

為了避免教派之間再次發生衝突,教堂的每一個石階,每一顆釘子的歸屬都準確記錄在案,教堂的守護交由兩個阿拉伯穆斯林世家實施,其中猶貝家族為“鑰匙的保管者”,而努賽巴家族為“聖墓教堂的守護人與守門人”,並傳承至今。由於他們不屬於任何一個基督宗教派系的身分,因此常常擔任各種儀式的中立見證人腳色。這也是聖墓教堂的特殊風貌之一。

與我們在加利利湖邊看到的,歡頌歌唱的基督教徒們不同,這裡的教徒們心情大都是沉重的。

走入聖墓教堂,所見的第一個基督教聖址是血石。傳說信徒們把死去的耶穌從十字架上解下來,安放在這塊大理石上塗抹膏油,準備安葬,耶穌的血染紅了白色的大理石。

有許多虔誠的教徒把信物放在大理石上擦拭,更虔誠的信徒則是長時間跪下親吻這塊說是浸透著耶穌的血的石頭。

經血石滋養的信物,被基督教徒們視為珍品。我懷著誠意和敬意,把這些經血石滋養的信物帶回給我的基督教朋友們。我雖不是教徒,但深知這些信物對基督教朋友的重要性。因為他們中有的很多人可能要多年之後才有機會來到這裡做同樣的事情。

突然想起三年前在印度小鄉村旅行時發生的事。我們來到了村裡一個很小的印度神廟,裡面住著個獨眼苦行僧。偶遇的一家婆羅門贈我一顆鷹嘴豆小點心,我沒吃,把它敬獻給了濕婆神——實際上,大家都明白,苦行僧以供品為生活來源。回來後,我把這事告訴了我的印度教朋友,他問:“你跟神求了什麼呢?”

我說:“我什麼也沒有求。我只是向祂問好,以示敬意。”

他說:“神保佑你。你有乾淨的心靈。我已代你向神祈求平安美好。”

我一直是辯證唯物主義者。

但我尊重有著不同信仰的人們。

聖墓教堂的壁畫講述著耶穌受難的故事,陰暗的燈光烘托著悲傷的氣氛:

來到聖墓教堂,總要看一眼耶穌的墓,這也是基督教徒所認為的世界中心。他們的主耶穌在這裡被埋葬,也在這復活。

但是我們萬萬沒有想到,週六的祈禱者眾。我們擠在教徒們中間,排了整整三個小時的隊。禮拜儀式從下午一直到傍晚沒有停歇,各教派的神職人員輪流做儀式,教士們繞過密密麻麻的人群,拿著乳香點著蠟燭走過。有幾個手持蠟燭戴著頭巾的東正教女人,擠過人群,堂而皇之地插隊打尖。奇怪的是,人們也只是漠然地看看,沒人去制止她們。

禮拜進入了高潮階段,教士們唱著頌歌,來到聖墓前祈禱。

教徒們有的拿著本本,認真地唱誦;

有的在忙著點蠟燭;

不同語言的祈禱聲,唱誦聲回蕩在整個教堂中。我想,這也是在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裡才能看到的,不一樣的禮拜六祈禱儀式。

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膚色種族各種混搭。這到底是個什麼地方?

在耶路撒冷,必須擇日而行。

週五落日前是猶太安息日開始的時候。日落西斜伊始,猶太街區和集市會迎來一周內最熱鬧的日子;同樣的喧嘩出現在穆斯林區的巴紮。週五大祈禱後,人們舉家出行採購食物。到了週六白天,猶太區還處在安息日的平靜中時,基督教區則迎來了熱鬧的一天,人們紛紛前往教堂做禮拜。

我們不是基督教徒,也無意去尋找耶穌受難苦路中的每一個標誌點。我把目標定位在聖墓教堂,一路隨心前行,探尋基督教在古城中留下的印記。

古城由陰冷窄小,階多路滑的小巷交錯而成。好在路口都有明顯的標識,往哪兒是聖殿山,哪兒是聖墓教堂,哪兒是哭牆,都一清二楚。

多種語言同框的聖器商店,是耶路撒冷的一景。

在小巷的一頭,在一扇毫不起眼的小門上,寫著這所教堂的名字:Church of Saint John the Baptist 聖若翰洗者主教座堂。門上方白色石雕上,刻著的就是被砍去頭顱的聖若翰。

門非常矮小,彎腰屈膝方可進入,經過一個小院子,走入教堂內部,每個人都會被它的華美所撼動。

金色成了裝點教堂的主調,藍色和綠色和紅色增顯了它的華貴氣質。此刻教堂裡只有一個老修女,她說自己來自希臘。

在聖墓教堂附近還有兩座值得一看的教堂。其中一座是俄羅斯修道院。它是這些教堂裡唯一一座對非教徒實施收費參觀的教堂。它的特別之處在於,保留了原聖墓教堂的遺跡和古羅馬統治時期的古街拱門。

進入修道院時,修女會檢查遊客的著裝。女士需戴圍巾遮住頭髮, 綁上齊腳踝的灰色長筒裙,人人秒變俄羅斯大媽。

走入修道院,即被片刻的寧靜包圍。靜得只聽見修女的誦經聲。四周懸掛著好些精美的油畫,都是聖經裡耶穌受難的內容。

根據修女的指引,我們從拱門旁牆上的小洞入內,走不多遠,能看到一個很小的內室,環顧四周,確實有幾根已有風化痕跡的石柱,這就是之前聖墓教堂的遺址了。

從另一道小門進去,我們來到了一個祈禱室。和其它東正教堂一樣,這裡也有個用門和紅色門簾遮起的聖壇。所不同的是,這裡的宗教畫精美絕倫,有單純用油畫表現的,也有用各種絹和寶石鑲嵌的。

這是最美的一幅:

在俄羅斯教堂的對面,有一座高聳的鐘樓,這裡是Lutheran Church of the Redeemer 路德會救贖主堂,在耶路撒冷古城唯一的基督新教教堂。

新教不主張崇拜偶像,教堂內部極為樸素:

在祭壇上有七條魚的繡畫,不知何意:

從小巷中轉出來,順著路標往前走,耶路撒冷最大的基督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 聖墓教堂就在眼前。

很難想像,這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破舊的黃色教堂就是基督教的中心之一。很多基督教的追隨者認為,這裡就是世界的中心。

《新約》中記載,耶穌傳教時遭祭司和貴族嫉恨,被猶太教當局拘捕,送至羅馬總督彼拉多處,後判為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死後3天復活,40天后升天。4世紀初,羅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希拉娜太后巡遊至耶路撒冷,下令在耶穌蒙難和埋葬處,重修聖墓,建造一座教堂,即後來的聖墓大教堂。

基督教徒不分教派和所屬教會,都將耶路撒冷奉為聖地。歷史上,基督教的不同教派因為爭奪聖墓教堂的所有權而爆發過多次嚴重的流血衝突。現在大教堂的一部分為東正教耶路撒冷主教的主教座堂,另一部分為天主教方濟各會所據有;科普特教會、敘利亞教會和亞美尼亞教會也各據堂中一部分。

為了避免教派之間再次發生衝突,教堂的每一個石階,每一顆釘子的歸屬都準確記錄在案,教堂的守護交由兩個阿拉伯穆斯林世家實施,其中猶貝家族為“鑰匙的保管者”,而努賽巴家族為“聖墓教堂的守護人與守門人”,並傳承至今。由於他們不屬於任何一個基督宗教派系的身分,因此常常擔任各種儀式的中立見證人腳色。這也是聖墓教堂的特殊風貌之一。

與我們在加利利湖邊看到的,歡頌歌唱的基督教徒們不同,這裡的教徒們心情大都是沉重的。

走入聖墓教堂,所見的第一個基督教聖址是血石。傳說信徒們把死去的耶穌從十字架上解下來,安放在這塊大理石上塗抹膏油,準備安葬,耶穌的血染紅了白色的大理石。

有許多虔誠的教徒把信物放在大理石上擦拭,更虔誠的信徒則是長時間跪下親吻這塊說是浸透著耶穌的血的石頭。

經血石滋養的信物,被基督教徒們視為珍品。我懷著誠意和敬意,把這些經血石滋養的信物帶回給我的基督教朋友們。我雖不是教徒,但深知這些信物對基督教朋友的重要性。因為他們中有的很多人可能要多年之後才有機會來到這裡做同樣的事情。

突然想起三年前在印度小鄉村旅行時發生的事。我們來到了村裡一個很小的印度神廟,裡面住著個獨眼苦行僧。偶遇的一家婆羅門贈我一顆鷹嘴豆小點心,我沒吃,把它敬獻給了濕婆神——實際上,大家都明白,苦行僧以供品為生活來源。回來後,我把這事告訴了我的印度教朋友,他問:“你跟神求了什麼呢?”

我說:“我什麼也沒有求。我只是向祂問好,以示敬意。”

他說:“神保佑你。你有乾淨的心靈。我已代你向神祈求平安美好。”

我一直是辯證唯物主義者。

但我尊重有著不同信仰的人們。

聖墓教堂的壁畫講述著耶穌受難的故事,陰暗的燈光烘托著悲傷的氣氛:

來到聖墓教堂,總要看一眼耶穌的墓,這也是基督教徒所認為的世界中心。他們的主耶穌在這裡被埋葬,也在這復活。

但是我們萬萬沒有想到,週六的祈禱者眾。我們擠在教徒們中間,排了整整三個小時的隊。禮拜儀式從下午一直到傍晚沒有停歇,各教派的神職人員輪流做儀式,教士們繞過密密麻麻的人群,拿著乳香點著蠟燭走過。有幾個手持蠟燭戴著頭巾的東正教女人,擠過人群,堂而皇之地插隊打尖。奇怪的是,人們也只是漠然地看看,沒人去制止她們。

禮拜進入了高潮階段,教士們唱著頌歌,來到聖墓前祈禱。

教徒們有的拿著本本,認真地唱誦;

有的在忙著點蠟燭;

不同語言的祈禱聲,唱誦聲回蕩在整個教堂中。我想,這也是在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裡才能看到的,不一樣的禮拜六祈禱儀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