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蘇北農業大縣過半土地已流轉 穩定預期很重要

泗洪是江蘇有名的水稻種植區, 土地流轉占了大頭。 閆峰攝

“春分麥起身, 肥水要緊跟。 ”時下蘇北的麥田裡, 隨處可見忙碌的身影。

與從前不同的是, 田裡的勞作者多數已不是原來的承包人。

兩年前, 沛縣張莊鎮鄧樓村的孟憲清把二畝半責任田流轉了, 現在他不用再操心田裡的草、肥、水等一應農務了。 前幾天, 鎮上來了個說書的, 他騎著三輪車就找去了, “說的是楊家將, 我得去聽聽。 ”鄧樓村的2000畝耕地有七成流轉給了大戶, 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 留下老人、婦孺和兒童在村裡。

田地到了新興的農場主手裡還“風調雨順”嗎?他們有什麼煩惱, 又有什麼心聲?近日, 記者走訪江蘇徐州、宿遷的一些農業大縣發現:僅僅三四年的光景, 分戶承包分散經營已漸被蜂起的家庭農場取代;規模經營有好有壞, 也有揹運的農場主遭遇農戶毀約, 于進退兩難中敗走麥城。

誰在種地?蘇北農業大縣超六成土地流轉

鄧樓村流轉的地, 近一半是山東金鄉縣的高秋賓種的。 2014年10月, 他與鄧樓村簽下650畝土地為期10年的流轉承包協議, 其中用於糧食生產的面積為400畝。 “每畝地每年流轉的價格是800元, 再去掉其他成本, 去年的畝均純收入在300元左右。 ”高秋賓說, 鄧樓村其餘的流轉地是他另一個同鄉在種, “總體上幾年下來還是挺順利的”。

張莊鎮杜泓達生態農業家庭農場是當地白樓村的杜康經營的, 規模860畝, 主要培育麥種和大豆種, “我與縣農科院簽有合作協定, 作為他們新糧食品種的實驗種植基地, 我只負責耕種、管理和收穫, 種子由他們提供, 產品由他們包銷, 價格比市場價高0.13元左右。 ”

作為農業大縣, 沛縣近年結合農地確權頒證試點,

以縣政府名義向這些規模種植戶陸續頒發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高秋賓覺得, 這是政府給他們吃下的“定心丸”。

宿遷水稻種植大戶老曹就沒那麼如意。 2013年, 他簽了2000畝土地共12年的流轉協議, 準備大幹一番。 “因為種水稻離不開水, 建電站花了20多萬元, 又陸續投入10多萬元用於灌溉設施的建設。 ”僅僅兩年後, 在不欠村民流轉費用的情況下, 村裡提出要解除合同, 卻又拿不出錢來補償他前期的投入。

“那個時候水稻馬上就要收了, 不同意解除就不讓收水稻。 ”地種不下去了, 老曹只好認栽, 那一年他幾經爭取, 最終由鎮政府出面補了他20萬元電站建設費用才算了事。 如今, 老曹已不再承包種地了,

他有幾個朋友還在種, “他們和我一樣, 心裡沒有底兒, 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老曹說, 土地流轉雖然簽有協定, 但協定對農民的約束力相當有限。

關於農民毀約的問題, 沛縣農工辦副主任張紅豔表示, 這樣的事情在沛縣還沒有發生過, “我們這裡都是農戶盼著人來承包自己的地。 即便是有解約的情形, 也是經營不善或者其它原因難以為繼。 ”張紅豔介紹, 當地建立了一套政府兜底兒的風險防控保障機制, 一是縣財政注資1億元成立了農業融資擔保公司, 二是“土地銀行”。 在這種機制下, 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獲取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後如需抵押貸款, 即由農業融資擔保公司提供擔保;一旦貸款出現風險, 將由擔保公司支付給銀行代償金,

同時把土地經營權存入土地銀行貸出資金彌補代償金, 不足部分由縣財政直接補貼。

截至今年3月, 沛縣已培育發展家庭農場1539家, 這些家庭農場共流轉了全縣62萬畝土地, 占全縣94萬畝總耕地面積的六成多, 其中專門用於糧食生產的有936家。 同樣地處蘇北、以種植水稻為主的宿遷市泗洪縣, 有耕地面積198.4萬畝, 目前經土地流轉實行規模化種植的面積占比也超過六成, 達120余萬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