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基層醫療也能有強專科?看看這家連鎖醫院集團怎麼做

在國家近年來著力推進的醫改頂層設計中, 如何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無疑是一個關鍵要點——無論是提綱挈領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還是指向明晰的《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中, 均不乏關於“強基層”的突出論述。

而在當前的醫改實踐中, 基層醫療機構普遍面臨著的設備落後、人才缺乏、品牌不彰等現實難題, 能否通過新的運營思路實現突破性解決?在基層醫院的連鎖運營領域已經紮根十餘年的安徽和天醫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和天醫管), 近日因獲得約印醫療基金超過億元的投資而走入公眾視線。

細探其運營細節, “基層民營+品牌專科+人才資本”的模式或可為基層醫院同行提供經驗參考。

基層+民營:和天醫管的戰略定位

對於關注安徽民營醫療事業發展的人來說, 和天醫管董事長李方軍的名字絕不會顯得陌生。 現任安徽省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會長的李方軍,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 就開始從事公共衛生管理的相關工作, 其後又在藥品流通領域創業並取得可觀業績。 “李方軍是公衛專業的碩士和醫院管理的博士”, 一位安徽醫療圈內的人士這樣評論道, “難得的是, 他做起實業來也有一套, 能把快不行了的企業搞得紅紅火火。 ”二十餘年的行業經驗讓他成為了“學者型實幹派”的代表。

在“體制”和“市場”裡的雙重歷練, 讓李方軍對基層狀況的感受特別具象、對“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認識也尤其深刻。 很顯然, 這種基因已被注入到和天醫管的戰略佈局裡:自2005年進入綜合醫院管理領域至今, 和天醫管已擁有六安世立醫院和蚌埠五和醫院兩家安徽省內頗具規模的民營綜合醫院, 同時還領辦著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鄉鎮衛生院, 與20餘家基層醫療機構建立起醫療協作關係。

“我們的定位非常明確, 就是佈局基層醫療, 承接政策轉移。 ”歷時十餘年的發展, 和天醫管目前已成為安徽省內跨區域規模最大的民營醫療連鎖集團。 “要做的就是縣區級的龍頭醫院。 ”李方軍如是說道。

縱觀近年來的利好政策,

和天醫管“民營”+“基層”的自身定位可謂恰逢其時。

2015年, 安徽省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的實施意見》, 明確“放寬市場准入, 允許社會資本進入各類醫療和衛生服務領域,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立醫院改制”, 從政策上明確了對民營醫院管理集團的支持。

2017年8月, 新近出爐的《安徽省“十三五”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則提出, 到2020年, “實現90%以上的患者在縣域內診療”, 基層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及。

身份明確, 大勢抵定, 接下來的關鍵則在於執行。

品牌+專科:醫療窪地的異軍突起

和天醫管旗下現有的兩家基層綜合醫院, 一家落地六安、一家紮根五河, 並非巧合。

根據《安徽省“十三五”醫療機構設置規劃》, 十三五期間安徽將按照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區域重點建設醫療服務——五河是典型的皖北縣域,

而六安則是《規劃》中明確提及的“皖中醫療服務區”合肥、六安、滁州三城之一。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規劃》著重提及需要補強的地區, 恰恰是當下優質醫療資源最為緊缺、公立醫療機構最難覆蓋的短板:從全國來看, 安徽省的每千人衛技人員資源與床位資源, 在31個省市中分別列居第28位與第26位, 屬全國下游水準;從區域來看, 六安、五河作為省內的欠發達地區, 每千人口床位數僅為3.5和1.9, 屬於全省倒數。

大環境和小環境的雙重落後, 帶來的是當地居民看病就醫方面的極為不便。

“以五河縣為例, 這個縣有60多萬人口, 其中不乏需要‘洗腎’的尿毒癥患者”, 李方軍回憶道, “以前要想做血透, 患者需要從五河縣乘兩小時車到蚌埠去, 非常折騰。 ”

作為終末期腎臟病(即尿毒癥)患者除了腎移植之外的治療方式, 血液透析(俗稱“洗腎”)是一種長期性、持續性的治療手段, 通常需要患者每週在專門設置的血液透析室內接受兩到三次的治療。 “一台血液透析機12萬左右、血液濾過機20萬左右,基層公立醫院能夠配備多少台?”一名業內人士這樣算道,“按一台血透機一天服務兩個患者、每個患者每週需要兩到三次透析來計,想要滿足基層患者的需求,缺口是巨大的。”正是由於血液透析屬於高投入、見效慢的醫療專案,通常只有大中城市的重點醫院才能建起條件良好的血液透析中心。

現有服務的短板,恰給後來者帶來發揮的空間;基層患者強烈的需求,正足以支撐起一個新的品牌。從2006年起,和天醫管開始了血透專科的建設摸索工作。走進今天五和醫院的血透室,無論是從設施配備的硬體條件、還是醫護操作的專業水準,很難讓人相信這只是一個醫療欠發達地區的基層醫院。

“和天醫管這些年已經陸續建成三個血液透析中心,配備了173台血透機,從軟硬體上達到了較高水準。”李方軍介紹道,“讓我們自豪的是,一般接受透析的患者生存週期全國平均水準是5年左右,在我們這裡,患者生存週期一般可達到13-14年,最長可達19年。最難能可貴的是,絕大部分患者通過高品質的充分透析已重返工作崗位,回歸社會。部分病人還恢復了生育能力,對家庭、社會的穩定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遠超行業平均水準的生存週期,再加上累計五十萬人次透析、無一例院內交叉感染,所體現出的不僅僅是血透中心的技術實力,還有醫院整體的品質控制水準。從這一點而言,和天醫管設在基層綜合醫院裡的血透中心,無疑是一種對整體醫療管理水準的檢驗。

同樣,心臟病是另一種極為常見、在基層卻更加致命的疾病。新近發佈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揭示出一個令人憂心的趨勢:與發達國家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趨勢背道而馳的是,中國心血管患病率正處於持續上升階段,而且農村居民的死亡率已經超過了城鎮居民。

“心臟病發作的黃金救援時間很短(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90分鐘),基層患者往往由於無法及時獲得救治而失去生存機會。”一名基層醫師談道,“背後的原因就是基層醫院缺乏心臟病救治相關的醫療設備和人才。”

而和天醫管從2010年起開始建設的心臟病科室,或許有助於在安徽基層率先破解這一難題:六安世立醫院的心臟病雜交手術室,現已可同時開展心臟的外科手術、介入治療和影像檢查。其開展的急診PCI手術,搶救病人的時間可以控制在70分鐘左右。2017年開展的心臟內、外科手術例數預計將逾1400台。

“與很多隻做某一個病種的專科連鎖醫院不同,和天醫管走的是‘品牌醫院+優勢專科’的模式。”談起當時作出投資和天醫管的決定時,約印醫療基金創始人鄭玉芬這樣說到,“既建設有品牌效應的綜合醫院,也有優勢鮮明的特色專科。”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模式有其優勢。“相對於專科醫院,綜合醫院門檻更高,有利於樹立品牌形象”,一名行業分析師談道,“在很多疾病的治療中,綜合醫院科室更全更有保障,也可以和特色專科形成協同效應。”若以血透中心為例,在患者發生意外狀況需要搶救的情況下,綜合醫院的保障能力顯然要遠遠超出單一的血透中心。由此即可看出,綜合醫院與優勢專科互相結合的必要性。

一邊是以六安世立醫院為代表的“全國醫改示範品牌醫院”,另一邊則是以婦產科 、血液透析科、心內科、神經內科、微創外科等為代表的優勢科室,將自身定位於“基礎醫療服務市場”的和天醫管,正試圖通過“綜合醫院平臺化,專科發展連鎖化”的模式,逐步形成以特色學科為主的綜合醫院連鎖集團。“我們的目標就是,在醫療服務不足的基層地區建設品牌醫院,在慢病管理等需要長期堅守的領域突出特色科室。”李方軍總結道。

人才+資本:基層醫療的發展助力

“發展方向確定了之後,人才就是戰略能否落地的決定性因素”——對於基層醫療結構而言,人才往往是最稀缺的資源。

十年前的六安市,由於當地兩家縣級公立醫院因管理不善和資金短缺而瀕臨崩盤,大部分優秀的醫師人才均已流失——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只有一個三層門診樓的六安世立醫院臨危受命,將兩院剩餘的400多人進行安置,並作為從頭開始創業的“老本”。

“當時醫院裡沒有一個全職的主任醫師,僅有的兩到三個主任都是聘請的退休專家”,回想起十年前的這一幕時,身兼六安世立醫院和蚌埠五和醫院兩家醫院院長的婦產科主任醫師姚紅仍然感慨萬千,“外界人才招聘非常難,研究生學歷及更高職稱的人員更是想都不敢想。”

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他們開始嘗試培養自己的隊伍。從2007年至今,和天醫管在六安世立醫院設立的人才培養基金已資助培養出80多個研究生。2006年時,六安世立醫院只有5個副高級職稱,而到現在已經有了70多個正、副高級職稱的專家,90%的人才都是醫院自己培養出來的。“在安徽省的民營醫院中,有這麼多高級職稱的恐怕沒有幾家”。十年後的今天,姚紅本人也早已成為業內知名的“江淮名醫”,而她所帶領的婦產科不但有5名研究生,還有10名朝氣蓬勃的主治醫師,並連續兩次通過安徽省十二五、十三五重點特色專科的評審,隊伍實力與當年已不可同日而語。

除了自主培養,與醫生集團、海外專家等外界專才的合作也同樣居於十分重要的位置。用李方軍的話來說,就是要把和天醫管打造成一艘“陸地巡洋艦”,做到“能讓醫生集團落下來,也能讓自己接得住”。

事實上,通過與學術實力較強的外部專家合作,不但有助於帶動醫院整體技術和理論水準的提升,還有助於吸引和留住優秀的年輕醫生。“我跟學生們說過,不只是要把他們培養成六安世立醫院的婦科、產科專家,而是要培養成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婦科、產科專家,”姚紅說道,“通過和外部專家的交流合作,就是提高自身水準最有效的辦法。”

人才實力的增強,對和天醫管的助推巨大:蚌埠五和醫院從2015年開診至今,年收入增長率平均保持在150%左右的驚人速度,在為基層民眾提供優質可及的醫療服務的同時,還能保持穩定的收入水準,2017年預計接診人次將超過10萬餘人次。對於一個皖北欠發達地區新開設的縣級綜合醫院而言,這些數位的分量不言而喻。

“良好的人才儲備和品質管制進一步增強了和天醫管本身的價值,這種情況下引入資本加速發展也是順理成章”,一名業界人士這樣分析道,“此前和天醫管已經獲得中民投國際和毅達資本的A輪投資,而約印創投的入場可以進一步增強和天醫管在業內的整合力。”

值得注意的是,和天醫管本輪引入的投資方約印醫療基金,被業內視為國內最專業的醫療健康產業投資機構之一。該基金已經投資的項目近20個,在醫療領域內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佈局。

“對於和天醫管而言,獲得此輪投資的意義不只在於融資,更重要的是和約印旗下的其他醫療行業資源深度對接”,有分析人士表示,“或許,中國民營綜合連鎖醫院的第一品牌正在形成。”

【投資者時間】

健康界:全國那麼多醫院項目,為什麼會看基層醫院的標的?

董迷芳(約印醫療基金執行董事):基層醫療是個萬億級大市場,和天醫管是基層醫療的樣板!臺灣現在的醫療佈局是80%民營醫院和20%公立醫院,20年後的我們很可能是今天的臺灣。如果有一天中國的民營醫院能夠佔據半壁江山,誰能夠成為這種模式下的先驅和標杆呢?和天醫管有這樣的潛力。在這個領域,他們已經探索出了相對成功的模式:一流的醫療技術、一流的服務品質和醫院經營效率是可以並存的!如果中國的基層醫院都照此模式發展,大病就可以不出基層,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就解決了。

健康界:和天醫管的含金量在哪裡?

董迷芳:它成功地將自己的模式進行了複製,其中一家綠地新建分院的成功運行證明了這一點。和天醫管的人才培養和輸出體系強大,70名學科帶頭人是未來擴張和複製的基石;醫療技術和服務流程成為當地的標杆;市場化帶來高效的醫院運行效率。這些是公立醫院很難兼而有之的,民營醫院同時具備這些要素彌足珍貴。擁有強專科的和天醫管目前具備複製和擴張的基礎,擬將自身成熟運營的模式輸出到其他醫療機構去,成為區域連鎖的“樣板間”。

健康界:下定決心投它的原因呢?

董迷芳:我覺得它真的是中國基層民營醫院的範本。創始人李方軍先生是醫療出身,在建院之初就篤定要做一家百年醫院,非常重視醫療品質和品牌建設。六安世立醫院還是當地政府用來展示和承接省衛計委檢查的標杆。而且,李總擁有多年做企業的成功經驗,以企業管理思維為導向,把醫院的經營效率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提升。當然,醫院有非常好的財務規範性,這也是受資本市場青睞的原因。

健康界:您對和天醫管有什麼期待?

董迷芳:和天醫管現在一直在致力於打造省級區域醫學中心,即便有一天足夠強大,也不可能把全省的病人都吸引過來,這是不符合分級診療要求的。現在,國內無論是公立還是民營醫院,都缺管理、缺運營,六安世立醫院的精細化管理和成本控制得非常好,在給患者提供優質、平價的醫療服務時,還能獲得符合行業標準的利潤,每個方面都兼顧到了。這就是它厲害的地方。綜合醫院的發展固然有一定的天花板,因為複製難度太大,這就取決於能否把自己的模式標準化,然後固化下來,採用輕模式的方式去複製擴張。期待和天醫管能夠成為基層綜合醫療集團第一梯隊!

醫院展示:

六安世立醫院

蚌埠五和醫院

“一台血液透析機12萬左右、血液濾過機20萬左右,基層公立醫院能夠配備多少台?”一名業內人士這樣算道,“按一台血透機一天服務兩個患者、每個患者每週需要兩到三次透析來計,想要滿足基層患者的需求,缺口是巨大的。”正是由於血液透析屬於高投入、見效慢的醫療專案,通常只有大中城市的重點醫院才能建起條件良好的血液透析中心。

現有服務的短板,恰給後來者帶來發揮的空間;基層患者強烈的需求,正足以支撐起一個新的品牌。從2006年起,和天醫管開始了血透專科的建設摸索工作。走進今天五和醫院的血透室,無論是從設施配備的硬體條件、還是醫護操作的專業水準,很難讓人相信這只是一個醫療欠發達地區的基層醫院。

“和天醫管這些年已經陸續建成三個血液透析中心,配備了173台血透機,從軟硬體上達到了較高水準。”李方軍介紹道,“讓我們自豪的是,一般接受透析的患者生存週期全國平均水準是5年左右,在我們這裡,患者生存週期一般可達到13-14年,最長可達19年。最難能可貴的是,絕大部分患者通過高品質的充分透析已重返工作崗位,回歸社會。部分病人還恢復了生育能力,對家庭、社會的穩定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遠超行業平均水準的生存週期,再加上累計五十萬人次透析、無一例院內交叉感染,所體現出的不僅僅是血透中心的技術實力,還有醫院整體的品質控制水準。從這一點而言,和天醫管設在基層綜合醫院裡的血透中心,無疑是一種對整體醫療管理水準的檢驗。

同樣,心臟病是另一種極為常見、在基層卻更加致命的疾病。新近發佈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揭示出一個令人憂心的趨勢:與發達國家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趨勢背道而馳的是,中國心血管患病率正處於持續上升階段,而且農村居民的死亡率已經超過了城鎮居民。

“心臟病發作的黃金救援時間很短(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90分鐘),基層患者往往由於無法及時獲得救治而失去生存機會。”一名基層醫師談道,“背後的原因就是基層醫院缺乏心臟病救治相關的醫療設備和人才。”

而和天醫管從2010年起開始建設的心臟病科室,或許有助於在安徽基層率先破解這一難題:六安世立醫院的心臟病雜交手術室,現已可同時開展心臟的外科手術、介入治療和影像檢查。其開展的急診PCI手術,搶救病人的時間可以控制在70分鐘左右。2017年開展的心臟內、外科手術例數預計將逾1400台。

“與很多隻做某一個病種的專科連鎖醫院不同,和天醫管走的是‘品牌醫院+優勢專科’的模式。”談起當時作出投資和天醫管的決定時,約印醫療基金創始人鄭玉芬這樣說到,“既建設有品牌效應的綜合醫院,也有優勢鮮明的特色專科。”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模式有其優勢。“相對於專科醫院,綜合醫院門檻更高,有利於樹立品牌形象”,一名行業分析師談道,“在很多疾病的治療中,綜合醫院科室更全更有保障,也可以和特色專科形成協同效應。”若以血透中心為例,在患者發生意外狀況需要搶救的情況下,綜合醫院的保障能力顯然要遠遠超出單一的血透中心。由此即可看出,綜合醫院與優勢專科互相結合的必要性。

一邊是以六安世立醫院為代表的“全國醫改示範品牌醫院”,另一邊則是以婦產科 、血液透析科、心內科、神經內科、微創外科等為代表的優勢科室,將自身定位於“基礎醫療服務市場”的和天醫管,正試圖通過“綜合醫院平臺化,專科發展連鎖化”的模式,逐步形成以特色學科為主的綜合醫院連鎖集團。“我們的目標就是,在醫療服務不足的基層地區建設品牌醫院,在慢病管理等需要長期堅守的領域突出特色科室。”李方軍總結道。

人才+資本:基層醫療的發展助力

“發展方向確定了之後,人才就是戰略能否落地的決定性因素”——對於基層醫療結構而言,人才往往是最稀缺的資源。

十年前的六安市,由於當地兩家縣級公立醫院因管理不善和資金短缺而瀕臨崩盤,大部分優秀的醫師人才均已流失——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只有一個三層門診樓的六安世立醫院臨危受命,將兩院剩餘的400多人進行安置,並作為從頭開始創業的“老本”。

“當時醫院裡沒有一個全職的主任醫師,僅有的兩到三個主任都是聘請的退休專家”,回想起十年前的這一幕時,身兼六安世立醫院和蚌埠五和醫院兩家醫院院長的婦產科主任醫師姚紅仍然感慨萬千,“外界人才招聘非常難,研究生學歷及更高職稱的人員更是想都不敢想。”

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他們開始嘗試培養自己的隊伍。從2007年至今,和天醫管在六安世立醫院設立的人才培養基金已資助培養出80多個研究生。2006年時,六安世立醫院只有5個副高級職稱,而到現在已經有了70多個正、副高級職稱的專家,90%的人才都是醫院自己培養出來的。“在安徽省的民營醫院中,有這麼多高級職稱的恐怕沒有幾家”。十年後的今天,姚紅本人也早已成為業內知名的“江淮名醫”,而她所帶領的婦產科不但有5名研究生,還有10名朝氣蓬勃的主治醫師,並連續兩次通過安徽省十二五、十三五重點特色專科的評審,隊伍實力與當年已不可同日而語。

除了自主培養,與醫生集團、海外專家等外界專才的合作也同樣居於十分重要的位置。用李方軍的話來說,就是要把和天醫管打造成一艘“陸地巡洋艦”,做到“能讓醫生集團落下來,也能讓自己接得住”。

事實上,通過與學術實力較強的外部專家合作,不但有助於帶動醫院整體技術和理論水準的提升,還有助於吸引和留住優秀的年輕醫生。“我跟學生們說過,不只是要把他們培養成六安世立醫院的婦科、產科專家,而是要培養成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婦科、產科專家,”姚紅說道,“通過和外部專家的交流合作,就是提高自身水準最有效的辦法。”

人才實力的增強,對和天醫管的助推巨大:蚌埠五和醫院從2015年開診至今,年收入增長率平均保持在150%左右的驚人速度,在為基層民眾提供優質可及的醫療服務的同時,還能保持穩定的收入水準,2017年預計接診人次將超過10萬餘人次。對於一個皖北欠發達地區新開設的縣級綜合醫院而言,這些數位的分量不言而喻。

“良好的人才儲備和品質管制進一步增強了和天醫管本身的價值,這種情況下引入資本加速發展也是順理成章”,一名業界人士這樣分析道,“此前和天醫管已經獲得中民投國際和毅達資本的A輪投資,而約印創投的入場可以進一步增強和天醫管在業內的整合力。”

值得注意的是,和天醫管本輪引入的投資方約印醫療基金,被業內視為國內最專業的醫療健康產業投資機構之一。該基金已經投資的項目近20個,在醫療領域內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佈局。

“對於和天醫管而言,獲得此輪投資的意義不只在於融資,更重要的是和約印旗下的其他醫療行業資源深度對接”,有分析人士表示,“或許,中國民營綜合連鎖醫院的第一品牌正在形成。”

【投資者時間】

健康界:全國那麼多醫院項目,為什麼會看基層醫院的標的?

董迷芳(約印醫療基金執行董事):基層醫療是個萬億級大市場,和天醫管是基層醫療的樣板!臺灣現在的醫療佈局是80%民營醫院和20%公立醫院,20年後的我們很可能是今天的臺灣。如果有一天中國的民營醫院能夠佔據半壁江山,誰能夠成為這種模式下的先驅和標杆呢?和天醫管有這樣的潛力。在這個領域,他們已經探索出了相對成功的模式:一流的醫療技術、一流的服務品質和醫院經營效率是可以並存的!如果中國的基層醫院都照此模式發展,大病就可以不出基層,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就解決了。

健康界:和天醫管的含金量在哪裡?

董迷芳:它成功地將自己的模式進行了複製,其中一家綠地新建分院的成功運行證明了這一點。和天醫管的人才培養和輸出體系強大,70名學科帶頭人是未來擴張和複製的基石;醫療技術和服務流程成為當地的標杆;市場化帶來高效的醫院運行效率。這些是公立醫院很難兼而有之的,民營醫院同時具備這些要素彌足珍貴。擁有強專科的和天醫管目前具備複製和擴張的基礎,擬將自身成熟運營的模式輸出到其他醫療機構去,成為區域連鎖的“樣板間”。

健康界:下定決心投它的原因呢?

董迷芳:我覺得它真的是中國基層民營醫院的範本。創始人李方軍先生是醫療出身,在建院之初就篤定要做一家百年醫院,非常重視醫療品質和品牌建設。六安世立醫院還是當地政府用來展示和承接省衛計委檢查的標杆。而且,李總擁有多年做企業的成功經驗,以企業管理思維為導向,把醫院的經營效率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提升。當然,醫院有非常好的財務規範性,這也是受資本市場青睞的原因。

健康界:您對和天醫管有什麼期待?

董迷芳:和天醫管現在一直在致力於打造省級區域醫學中心,即便有一天足夠強大,也不可能把全省的病人都吸引過來,這是不符合分級診療要求的。現在,國內無論是公立還是民營醫院,都缺管理、缺運營,六安世立醫院的精細化管理和成本控制得非常好,在給患者提供優質、平價的醫療服務時,還能獲得符合行業標準的利潤,每個方面都兼顧到了。這就是它厲害的地方。綜合醫院的發展固然有一定的天花板,因為複製難度太大,這就取決於能否把自己的模式標準化,然後固化下來,採用輕模式的方式去複製擴張。期待和天醫管能夠成為基層綜合醫療集團第一梯隊!

醫院展示:

六安世立醫院

蚌埠五和醫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