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城市作戰:從斯大林格勒到費盧傑

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進攻費盧傑之戰, 是兩個不同時代城市作戰的典型戰例。 無論是戰爭性質、戰鬥規模、參戰軍力還是作戰強度, 二者都不具有可比性;而且費盧傑之戰中處於攻勢的美軍在實力上佔有絕對優勢, 一些作戰規律不一定帶有普適性。 但筆者還是試圖分析上述兩個戰例, 從中找出准資訊化戰爭時代較之機械化戰爭時代, 在城市作戰上的差異。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機械化戰爭時代城市作戰的典範。 1942年夏, 德國法XS軍隊在蘇德戰場南線全面突破蘇軍防線後, 以其第6集團軍迅速向位於伏爾加河西岸的斯大林格勒市推進, 企圖攻佔這座城市, 進而跨過伏爾加河, 向北構成對莫斯科的戰略包圍。 9月13日~11月18日, 德軍共投入13個師(包括3個裝甲師和1個機械化師), 約17萬人、1700門火炮和500輛坦克, 對斯大林格勒市區發起猛烈攻擊。

守衛城區的蘇軍有16個步兵師、8個步兵旅、2個坦克軍, 約9萬人、1000門火炮和120輛坦克。 他們利用市內樓房密集、道路狹窄、地道縱橫等地利優勢, 在數萬人預備隊源源不斷的增援下, 頑強固守了兩個多月, 有力地遏止住德軍的進攻勢頭, 使其被迫轉入防禦, 為蘇軍發動戰略反攻、最終全殲德軍33萬人贏得了寶貴時間。 但蘇軍在市區防禦階段也付出了傷亡10余萬人的慘痛代價, 整個城市變成一片廢墟


費盧傑之戰是資訊化戰爭初具形態階段的城市作戰中較有代表性的戰例。 2004年11月8日, 駐伊美軍為撲滅反美武裝的襲擊浪潮, 調集1萬2千餘兵力, 加上伊拉克特種部隊2千人, 對反美武裝蝟集、號稱“抵抗之都”的費盧傑市進行圍攻。 美軍依仗先進的資訊化武器裝備, 對城中的反美武裝廣泛地實施了非接觸戰、非線性戰和非對稱戰等全新作戰理念指導下的作戰方式, 僅用7天時間就攻佔了費盧傑全城, 並以死54人、傷425人的代價, 取得殲敵1000多人、俘敵200多人的戰果, 而且城中建築物90%以上未被損壞。

同為城市作戰, 費盧傑之戰與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相比有哪些不同?

資訊優勢限制了地利優勢

機械化戰爭時代, 由於城市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場環境, 守方可以憑藉地利優勢限制攻方機械化優勢的發揮, 獲得戰場的主動權。 而准資訊化戰爭時代, 攻方往往可以借助資訊情報優勢有效限制守方的地利優勢, 獲得戰場的主動權。

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 蘇軍利用城區縱橫交錯的街道構築了大量防坦克塹壕、雷場和街壘, 一向馳騁於野戰的德軍坦克部隊無法施展快速突擊能力;雙方戰線犬牙交錯, 德軍最初擁有的火力優勢也不便發揮, 只能依靠步兵與頑強固守的蘇軍進行武器裝備對稱、以逐巷逐樓反復爭奪為特徵的城市作戰。 雙方在作戰態勢方面存在著巨大反差:德軍在明處、蘇軍在暗處;德軍少屏障、蘇軍有掩蔽;德軍地形生疏、蘇軍地形諳熟, 使得初期在兵力、火器方面處於劣勢的蘇軍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 蘇軍以攻防拉鋸戰給德軍造成重大殺傷, 使一度居於強勢的德軍因兵力消耗太大,不得不在攻城67天后中止了進攻,從此在戰略上陷入被動。此戰為後來的城市防禦作戰,在揚地利之長、避實力之短,開展不對稱作戰方面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在62年後的費盧傑之戰中,美軍利用單方面擁有的高科技偵察監視手段,有效地獲得了近乎單向透明的戰場情報優勢,在城市作戰中佔據了主動地位。首先,美軍以偵察衛星、偵察飛機以及“捕食者”、“龍眼”和“微星”等無人機大量拍照,詳細掌握了城中的地形地物以及反美武裝的兵力和火力部署。其次,使用遙控操縱的“追龍”四輪微型偵察車,越過複雜地形把“牆角那邊”的情況及時傳送回來,減少了巷戰中遇襲的概率。其三,利用超低頻電磁波、生命特徵信號監測雷達等高技術裝備,探測出隔牆隱蔽的人員,使潛伏者難以遁形。其四,配備了反狙擊探測儀,通過聲測、紅外和鐳射等手段,迅速測出敵狙擊手的準確位置,並在發現目標幾秒後即可反擊,從而在狙擊手對陣中“技高一籌”。

事實表明,先進的資訊偵察系統大大削弱了防禦一方所擁有的地利優勢,使戰場主動權的天平向擁有資訊情報優勢的攻方傾斜。憑藉這一優勢,美軍在費盧傑戰役中成功實施了多方面的非對稱戰,例如:以摧毀敵方指揮所、兵力集結地為標誌的斬首戰、癱瘓戰;通過快速反應實現反客為主的反伏擊、反狙擊、反遊擊和反滲透戰;靠搶奪先機和空地一體而大打自己一向懼怕的巷戰;因夜視能力的空前提高而積極展開以往被視為“軟肋”的夜戰。

逐步推進讓位于全縱深展開

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城市作戰以殲滅敵有生力量、攻佔城市為主要目的,往往採取正面推進、先前沿後縱深、層層剝殼的線性推進方式。准資訊化戰爭時代的城市進攻戰不是以大量殺傷敵有生力量,而是以剝奪敵軍作戰能力、減少攻方傷亡為目的。因此,攻方往往避免硬碰硬、步步推進式的戰法,而是採取對敵全縱深目標同時或依次實施打擊、重點摧毀敵指揮部等重要節點的非線性作戰方式。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集中優勢兵力,由西向東對伏爾加河西岸的蘇軍城防體系發起攻擊。其中,僅9月14日,德軍就在火車站到馬馬耶夫崗之間近4千米的正面集中了4個師的兵力發起猛烈攻擊,蘇軍部隊也頻繁發起反衝擊。經過13天逐巷逐樓的反復爭奪,德軍在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後才攻佔火車站和馬馬耶夫崗等軍事要點,隨即推進到伏爾加河西岸,切斷蘇軍第62、第64集團軍之間的聯繫。又經過20天的激烈巷戰和緩慢推進,德軍一步步將第64集團軍壓縮在城北工業區3塊孤立的街區內,但卻始終未能將頑強固守的蘇軍殲滅或趕過伏爾加河,反而將自己輪番上陣的精銳部隊消耗殆盡。

在費盧傑戰役中,美軍大膽嘗試了非線性進攻方式。首先,美軍根據空中偵察獲得的情報,對反美武裝的指揮部、兵力集結地、軍械彈藥庫等節點實施精確打擊,癱瘓削弱其指揮和作戰功能。其次,美軍沒有像反美武裝估計的那樣從外往內逐步推進,而是派出精銳部隊突然越過幼發拉底河、控制了2座重要橋樑,很快攻佔了反美武裝防禦縱深的重要目標,動搖了其城防體系和固守城區的信心。再者,當反美武裝得知腹部遭受攻擊而前往增援之際,美軍於11月8日夜兵分10余路從多個方向向城內發起猛攻。城中的反美武裝力量一時內外受敵、難以調整兵力;多處防線很快被突破,火車站和拉希德清真寺被攻佔;兵力相繼被分割孤立,無法相互協調支援。第四天,美軍就攻佔了號稱“抵抗之都的抵抗區”的約蘭區,此後3天又攻佔了全城。

非線性進攻方式使美軍的攻擊力成倍增長,不僅打得備戰多日的反美武裝無力招架,就連美國自己也對戰役進展之順利感到驚異。美國《洛衫磯時報》的軍事評論家認為,美軍在伊拉克戰場上的“出色表現”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新軍事變革和作戰理論創新的結果。實踐證明,在非線式攻擊面前,層層設障布兵、節節固守禦敵的線式防禦體系已失去以往的作用。與美軍編制小型化的趨勢相適應,多點、多方向、靈活多變的兵力流動以及戰場結構的不規則變化,正成為美軍在城市進攻戰中加速敵防禦體系崩潰的一個追求點。

預備隊的作用大為弱化

機械化戰爭時代,雙方預備隊的多寡及其能否及時補充、投入戰鬥,決定著在慘烈的城市消耗戰中誰能堅持到最後,並在關鍵時刻給對方致命的一擊。而在准資訊化戰爭時代、在資訊情報高度發達的情況下,預備隊的作用大為弱化。以往那種靠不斷投入預備隊來維持持久防禦的成功經驗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防禦企圖也往往難以實現。

斯大林格勒戰役前,蘇軍為遏制德軍對其南線腹地長驅直入的戰略突擊,決定據城死守,最大限度地遲滯和消耗德軍。蘇軍預見到此戰對預備隊的大量需求,做了精心的籌畫和調度:從最高統帥部預備隊和其他戰線上相繼抽調大量兵力,在後方迅速組建或擴建部隊,馳援斯大林格勒。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蘇軍統帥部先後向斯大林格勒城區調入了約20個師的兵力。為防止預備隊在狹小的城區被德軍火力過度殺傷,相繼趕到的蘇軍預備隊不是立即進入城區,而是先配置到較安全的伏爾加河東岸,再根據戰鬥進展和實際需要分批投入。這種不斷“添油”式的預備隊使用方法,大大增強了蘇軍在城市防禦作戰中的彈性和拉鋸戰中的反衝擊能力,有效地實現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企圖。相反,德軍未能充分認識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艱巨性、未能準備充足的預備隊,在人員傷亡巨大、戰役相持不下的情況下,只能採取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將擔任斯大林格勒地區翼側防禦任務的機械化部隊與攻城部隊對調,以保持攻擊的勢頭。但在蘇軍堅強有力的防禦下,不但進攻最終被遏制,那些被調去擔任翼側防禦的部隊也因損失過大而無力阻止蘇軍的戰略反攻。因此,蘇軍許多高級將領在回顧斯大林格勒戰役時,都把建立強大的預備隊、逐次投入反擊,作為取得戰役勝利的一條重要經驗。

而這種靠預備隊增強防禦和反擊能力的經驗,在費盧傑戰場上並未生效。首先,美軍的偵察監視和資訊傳輸能力,使反美武裝集結和運用預備隊的行動難以匿形。當美軍在城中心火車站、拉希德清真寺、城西北約蘭區和城南阿米立納區等地與反美武裝激戰時,曾有一些反美武裝人員趕赴增援,但他們的行動很快被美軍發現,尚未投入戰鬥就悉數被殲。其次,非線性進攻方式使得梯次配備兵力、不斷投入預備隊的防禦方式不再適用。美軍攻擊部隊在戰場上採取了不規則的運動方式,主攻方向迅速變換、戰場兵力無序流動、前後方界限趨於模糊,使反美武裝梯次配備的規則防禦結構難以抵禦,預備隊也無法確定投入時機和作戰方向。再者,戰役進程大為縮短,使預備隊的作用難以發揮。由於實力相差懸殊,反美武裝在費盧傑的陣地防禦很難持久,不待增援部隊趕到即已結束。

戰爭的慘烈程度明顯下降

在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城市進攻戰中,多採用短兵相接的巷戰和“地毯”式火力摧毀,人員大量傷亡、建築物摧毀殆盡。近年來,美軍顧及國內民眾的壓力,對己方採取了“零傷亡”的指導思想,又顧及國際輿論的壓力,並不追求敵方的大量傷亡。因此,美軍以發展防區外精確制導武器為契機,推出了精確打擊和非接觸戰等新的作戰理念,並在費盧傑戰役中進行了檢驗。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的密集炮火曾摧毀城區並造成蘇軍大量傷亡。而蘇軍在戰役第三階段所調集的數千門火炮以及每千米100~200門的配置密度,把德軍在所占城區所建立的防禦體系炸得七零八落,為隨即發起的戰役反攻、分割圍殲創造了有利條件。這種配置高密度火炮、“玉石俱焚”式的火力打擊方式,在柏林戰役等二戰其他戰役中也被廣為運用,並在粉碎對方防禦體系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城市建築的嚴重損毀和平民的大量傷亡。

費盧傑戰役較之以往,慘烈的巷戰場面大為減少、戰鬥傷亡明顯下降,美軍極力宣導的非接觸戰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首先,美軍在充分掌握戰場情報的基礎上,對伊拉克反美武裝分佈在城中的軍事目標進行了精確打擊,有時甚至達到了“發現即摧毀”的程度。8月13日,當一批反美武裝分子企圖乘天未亮沿小路向美軍佔據的城南地區滲透時,被空中巡邏的一架無人偵察機發現。幾分鐘後,當他們剛進入一棟二層樓房休整時,即遭到美軍戰機的導彈攻擊,全部死於坍塌的樓房中。其次,美軍實施以防區外打擊為主的空地一體戰,力圖通過非接觸戰,有效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美軍士兵在進攻中遭遇反美武裝的激烈抵抗時,一般不進行強攻,而是迅速撤至敵火力有效射程外,隨即召喚空中火力對火力點進行定點清除。再者,美軍還利用其狙擊步槍有效射程達1000米以上、而反美武裝人員狙擊步槍有效射程還不到它一半的優長,制訂出在敵射距外以狙擊大量殺傷敵人的計畫。在每個連排規模的突擊分隊中都配備若干名狙擊手,在反美武裝狙擊步槍射距外的高樓上設置狙擊點,一發現敵狙擊手或火力點,即以精准的遠距離射擊將其消滅。對此,伊拉克反美武裝人員只能望而興歎。

心理威懾作用受到重視

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城市作戰,主要通過摧毀城市和大量殺傷城中軍民的殘酷現實來達到心理威懾的作用。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攻城階段的67天裡,出動戰機對市區空襲達7萬多架次,連同不間斷的炮擊,使市區平均每千米2竟承受了76000枚炸彈和炮彈,建築幾乎全部被毀,軍民死於轟炸炮擊者數以萬計。這種威懾注重的是強大的軍事實力及其產生的迫使對方就範的強制力,但是它在造成對方心理上極大恐懼的同時,往往也激勵對方拼死抵抗。蘇聯軍民英勇保衛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以及列寧格勒等戰役就是很好的例證。

在資訊化戰爭時代,為減少戰爭對城市的損毀和交戰雙方人員的傷亡,心理戰、輿論戰的威懾作用更受到重視。在費盧傑之戰中,美軍在對反美武裝分子實施軍事打擊的同時,高度重視對反美武裝的心理威懾和分化瓦解,採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利用其所壟斷的電視、廣播、網路等傳媒,反復強調美軍的圍剿作戰是“除暴安良”,力圖通過大造輿論在伊拉克民眾心中樹立起“正義之師”的形象。在動武之前,又由伊拉克臨時政F總理阿拉維正式授權美、伊部隊清剿費盧傑城中的“恐怖分子”,企圖為其大動兵戈披上“合法”的外衣。

二是對全城進行封鎖、斷絕生活來源,以宣傳攻勢迫使城中大批居民棄城逃生,大力分化反美武裝陣營。針對費盧傑遜尼派聚居、普遍支持反美武裝的狀況,美軍制訂出軟硬兼施的攻心計畫。在總攻發起前一天,美軍炸毀了幼發拉底河上的發電站,切斷了城中的電源、水源,使居民生活頓時陷入困境。同時,美軍通過飛機投撒傳單和高音喇叭廣播等方式,大肆渲染即將開始的攻城戰的殘酷性,勸居民們儘快沿秘密頻道出城逃生。這種連哄帶嚇的蠱惑,對城中居民的心理產生了巨大震撼。僅戰事開始前,費盧傑30多萬居民中出城逃生的就達70%以上,從而使反美武裝失去了賴以資助和藏身的群眾基礎。

三是在阻斷反美武裝宣傳管道的同時大力開展心理攻勢,形成了幾乎只有一種聲音的壟斷性宣傳。美軍用阿拉伯語大肆鼓吹其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神奇功效和巨大威力,以及連連破關拔點、大量殲敵俘敵、分割包圍殘敵、已經勝券在握的戰場態勢。這種充滿恫嚇又看似“客觀”的宣傳手段,沉重打擊了反美武裝人員的士氣,使其對守城禦敵失去信心、甚至不戰而降。美軍還採用激將法,設法打破對手的心理平衡,使其做出違反常規甚至鋌而走險的舉動。

儘管在新的作戰理念指導下,美軍的費盧傑攻城作戰從軍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於這是在雙方作戰實力特別是資訊作戰能力存在巨大差距的情況下取得的,因此其經驗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美軍的非線式作戰和非接觸作戰方式還處在探索階段,存在不少令對手可擊之懈,美軍所達成的“戰場透明”也是有限的,其對手只要偽裝巧妙、戰術機動,仍有潛行和伏擊的施展空間,如紮卡維等反美武裝頭目從城中溜走、美軍士兵在攻佔的樓房中遭炸彈襲擊等,都是很好的例證。

使一度居於強勢的德軍因兵力消耗太大,不得不在攻城67天后中止了進攻,從此在戰略上陷入被動。此戰為後來的城市防禦作戰,在揚地利之長、避實力之短,開展不對稱作戰方面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在62年後的費盧傑之戰中,美軍利用單方面擁有的高科技偵察監視手段,有效地獲得了近乎單向透明的戰場情報優勢,在城市作戰中佔據了主動地位。首先,美軍以偵察衛星、偵察飛機以及“捕食者”、“龍眼”和“微星”等無人機大量拍照,詳細掌握了城中的地形地物以及反美武裝的兵力和火力部署。其次,使用遙控操縱的“追龍”四輪微型偵察車,越過複雜地形把“牆角那邊”的情況及時傳送回來,減少了巷戰中遇襲的概率。其三,利用超低頻電磁波、生命特徵信號監測雷達等高技術裝備,探測出隔牆隱蔽的人員,使潛伏者難以遁形。其四,配備了反狙擊探測儀,通過聲測、紅外和鐳射等手段,迅速測出敵狙擊手的準確位置,並在發現目標幾秒後即可反擊,從而在狙擊手對陣中“技高一籌”。

事實表明,先進的資訊偵察系統大大削弱了防禦一方所擁有的地利優勢,使戰場主動權的天平向擁有資訊情報優勢的攻方傾斜。憑藉這一優勢,美軍在費盧傑戰役中成功實施了多方面的非對稱戰,例如:以摧毀敵方指揮所、兵力集結地為標誌的斬首戰、癱瘓戰;通過快速反應實現反客為主的反伏擊、反狙擊、反遊擊和反滲透戰;靠搶奪先機和空地一體而大打自己一向懼怕的巷戰;因夜視能力的空前提高而積極展開以往被視為“軟肋”的夜戰。

逐步推進讓位于全縱深展開

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城市作戰以殲滅敵有生力量、攻佔城市為主要目的,往往採取正面推進、先前沿後縱深、層層剝殼的線性推進方式。准資訊化戰爭時代的城市進攻戰不是以大量殺傷敵有生力量,而是以剝奪敵軍作戰能力、減少攻方傷亡為目的。因此,攻方往往避免硬碰硬、步步推進式的戰法,而是採取對敵全縱深目標同時或依次實施打擊、重點摧毀敵指揮部等重要節點的非線性作戰方式。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集中優勢兵力,由西向東對伏爾加河西岸的蘇軍城防體系發起攻擊。其中,僅9月14日,德軍就在火車站到馬馬耶夫崗之間近4千米的正面集中了4個師的兵力發起猛烈攻擊,蘇軍部隊也頻繁發起反衝擊。經過13天逐巷逐樓的反復爭奪,德軍在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後才攻佔火車站和馬馬耶夫崗等軍事要點,隨即推進到伏爾加河西岸,切斷蘇軍第62、第64集團軍之間的聯繫。又經過20天的激烈巷戰和緩慢推進,德軍一步步將第64集團軍壓縮在城北工業區3塊孤立的街區內,但卻始終未能將頑強固守的蘇軍殲滅或趕過伏爾加河,反而將自己輪番上陣的精銳部隊消耗殆盡。

在費盧傑戰役中,美軍大膽嘗試了非線性進攻方式。首先,美軍根據空中偵察獲得的情報,對反美武裝的指揮部、兵力集結地、軍械彈藥庫等節點實施精確打擊,癱瘓削弱其指揮和作戰功能。其次,美軍沒有像反美武裝估計的那樣從外往內逐步推進,而是派出精銳部隊突然越過幼發拉底河、控制了2座重要橋樑,很快攻佔了反美武裝防禦縱深的重要目標,動搖了其城防體系和固守城區的信心。再者,當反美武裝得知腹部遭受攻擊而前往增援之際,美軍於11月8日夜兵分10余路從多個方向向城內發起猛攻。城中的反美武裝力量一時內外受敵、難以調整兵力;多處防線很快被突破,火車站和拉希德清真寺被攻佔;兵力相繼被分割孤立,無法相互協調支援。第四天,美軍就攻佔了號稱“抵抗之都的抵抗區”的約蘭區,此後3天又攻佔了全城。

非線性進攻方式使美軍的攻擊力成倍增長,不僅打得備戰多日的反美武裝無力招架,就連美國自己也對戰役進展之順利感到驚異。美國《洛衫磯時報》的軍事評論家認為,美軍在伊拉克戰場上的“出色表現”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新軍事變革和作戰理論創新的結果。實踐證明,在非線式攻擊面前,層層設障布兵、節節固守禦敵的線式防禦體系已失去以往的作用。與美軍編制小型化的趨勢相適應,多點、多方向、靈活多變的兵力流動以及戰場結構的不規則變化,正成為美軍在城市進攻戰中加速敵防禦體系崩潰的一個追求點。

預備隊的作用大為弱化

機械化戰爭時代,雙方預備隊的多寡及其能否及時補充、投入戰鬥,決定著在慘烈的城市消耗戰中誰能堅持到最後,並在關鍵時刻給對方致命的一擊。而在准資訊化戰爭時代、在資訊情報高度發達的情況下,預備隊的作用大為弱化。以往那種靠不斷投入預備隊來維持持久防禦的成功經驗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防禦企圖也往往難以實現。

斯大林格勒戰役前,蘇軍為遏制德軍對其南線腹地長驅直入的戰略突擊,決定據城死守,最大限度地遲滯和消耗德軍。蘇軍預見到此戰對預備隊的大量需求,做了精心的籌畫和調度:從最高統帥部預備隊和其他戰線上相繼抽調大量兵力,在後方迅速組建或擴建部隊,馳援斯大林格勒。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蘇軍統帥部先後向斯大林格勒城區調入了約20個師的兵力。為防止預備隊在狹小的城區被德軍火力過度殺傷,相繼趕到的蘇軍預備隊不是立即進入城區,而是先配置到較安全的伏爾加河東岸,再根據戰鬥進展和實際需要分批投入。這種不斷“添油”式的預備隊使用方法,大大增強了蘇軍在城市防禦作戰中的彈性和拉鋸戰中的反衝擊能力,有效地實現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企圖。相反,德軍未能充分認識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艱巨性、未能準備充足的預備隊,在人員傷亡巨大、戰役相持不下的情況下,只能採取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將擔任斯大林格勒地區翼側防禦任務的機械化部隊與攻城部隊對調,以保持攻擊的勢頭。但在蘇軍堅強有力的防禦下,不但進攻最終被遏制,那些被調去擔任翼側防禦的部隊也因損失過大而無力阻止蘇軍的戰略反攻。因此,蘇軍許多高級將領在回顧斯大林格勒戰役時,都把建立強大的預備隊、逐次投入反擊,作為取得戰役勝利的一條重要經驗。

而這種靠預備隊增強防禦和反擊能力的經驗,在費盧傑戰場上並未生效。首先,美軍的偵察監視和資訊傳輸能力,使反美武裝集結和運用預備隊的行動難以匿形。當美軍在城中心火車站、拉希德清真寺、城西北約蘭區和城南阿米立納區等地與反美武裝激戰時,曾有一些反美武裝人員趕赴增援,但他們的行動很快被美軍發現,尚未投入戰鬥就悉數被殲。其次,非線性進攻方式使得梯次配備兵力、不斷投入預備隊的防禦方式不再適用。美軍攻擊部隊在戰場上採取了不規則的運動方式,主攻方向迅速變換、戰場兵力無序流動、前後方界限趨於模糊,使反美武裝梯次配備的規則防禦結構難以抵禦,預備隊也無法確定投入時機和作戰方向。再者,戰役進程大為縮短,使預備隊的作用難以發揮。由於實力相差懸殊,反美武裝在費盧傑的陣地防禦很難持久,不待增援部隊趕到即已結束。

戰爭的慘烈程度明顯下降

在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城市進攻戰中,多採用短兵相接的巷戰和“地毯”式火力摧毀,人員大量傷亡、建築物摧毀殆盡。近年來,美軍顧及國內民眾的壓力,對己方採取了“零傷亡”的指導思想,又顧及國際輿論的壓力,並不追求敵方的大量傷亡。因此,美軍以發展防區外精確制導武器為契機,推出了精確打擊和非接觸戰等新的作戰理念,並在費盧傑戰役中進行了檢驗。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的密集炮火曾摧毀城區並造成蘇軍大量傷亡。而蘇軍在戰役第三階段所調集的數千門火炮以及每千米100~200門的配置密度,把德軍在所占城區所建立的防禦體系炸得七零八落,為隨即發起的戰役反攻、分割圍殲創造了有利條件。這種配置高密度火炮、“玉石俱焚”式的火力打擊方式,在柏林戰役等二戰其他戰役中也被廣為運用,並在粉碎對方防禦體系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城市建築的嚴重損毀和平民的大量傷亡。

費盧傑戰役較之以往,慘烈的巷戰場面大為減少、戰鬥傷亡明顯下降,美軍極力宣導的非接觸戰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首先,美軍在充分掌握戰場情報的基礎上,對伊拉克反美武裝分佈在城中的軍事目標進行了精確打擊,有時甚至達到了“發現即摧毀”的程度。8月13日,當一批反美武裝分子企圖乘天未亮沿小路向美軍佔據的城南地區滲透時,被空中巡邏的一架無人偵察機發現。幾分鐘後,當他們剛進入一棟二層樓房休整時,即遭到美軍戰機的導彈攻擊,全部死於坍塌的樓房中。其次,美軍實施以防區外打擊為主的空地一體戰,力圖通過非接觸戰,有效地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美軍士兵在進攻中遭遇反美武裝的激烈抵抗時,一般不進行強攻,而是迅速撤至敵火力有效射程外,隨即召喚空中火力對火力點進行定點清除。再者,美軍還利用其狙擊步槍有效射程達1000米以上、而反美武裝人員狙擊步槍有效射程還不到它一半的優長,制訂出在敵射距外以狙擊大量殺傷敵人的計畫。在每個連排規模的突擊分隊中都配備若干名狙擊手,在反美武裝狙擊步槍射距外的高樓上設置狙擊點,一發現敵狙擊手或火力點,即以精准的遠距離射擊將其消滅。對此,伊拉克反美武裝人員只能望而興歎。

心理威懾作用受到重視

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城市作戰,主要通過摧毀城市和大量殺傷城中軍民的殘酷現實來達到心理威懾的作用。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攻城階段的67天裡,出動戰機對市區空襲達7萬多架次,連同不間斷的炮擊,使市區平均每千米2竟承受了76000枚炸彈和炮彈,建築幾乎全部被毀,軍民死於轟炸炮擊者數以萬計。這種威懾注重的是強大的軍事實力及其產生的迫使對方就範的強制力,但是它在造成對方心理上極大恐懼的同時,往往也激勵對方拼死抵抗。蘇聯軍民英勇保衛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以及列寧格勒等戰役就是很好的例證。

在資訊化戰爭時代,為減少戰爭對城市的損毀和交戰雙方人員的傷亡,心理戰、輿論戰的威懾作用更受到重視。在費盧傑之戰中,美軍在對反美武裝分子實施軍事打擊的同時,高度重視對反美武裝的心理威懾和分化瓦解,採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利用其所壟斷的電視、廣播、網路等傳媒,反復強調美軍的圍剿作戰是“除暴安良”,力圖通過大造輿論在伊拉克民眾心中樹立起“正義之師”的形象。在動武之前,又由伊拉克臨時政F總理阿拉維正式授權美、伊部隊清剿費盧傑城中的“恐怖分子”,企圖為其大動兵戈披上“合法”的外衣。

二是對全城進行封鎖、斷絕生活來源,以宣傳攻勢迫使城中大批居民棄城逃生,大力分化反美武裝陣營。針對費盧傑遜尼派聚居、普遍支持反美武裝的狀況,美軍制訂出軟硬兼施的攻心計畫。在總攻發起前一天,美軍炸毀了幼發拉底河上的發電站,切斷了城中的電源、水源,使居民生活頓時陷入困境。同時,美軍通過飛機投撒傳單和高音喇叭廣播等方式,大肆渲染即將開始的攻城戰的殘酷性,勸居民們儘快沿秘密頻道出城逃生。這種連哄帶嚇的蠱惑,對城中居民的心理產生了巨大震撼。僅戰事開始前,費盧傑30多萬居民中出城逃生的就達70%以上,從而使反美武裝失去了賴以資助和藏身的群眾基礎。

三是在阻斷反美武裝宣傳管道的同時大力開展心理攻勢,形成了幾乎只有一種聲音的壟斷性宣傳。美軍用阿拉伯語大肆鼓吹其高技術武器裝備的神奇功效和巨大威力,以及連連破關拔點、大量殲敵俘敵、分割包圍殘敵、已經勝券在握的戰場態勢。這種充滿恫嚇又看似“客觀”的宣傳手段,沉重打擊了反美武裝人員的士氣,使其對守城禦敵失去信心、甚至不戰而降。美軍還採用激將法,設法打破對手的心理平衡,使其做出違反常規甚至鋌而走險的舉動。

儘管在新的作戰理念指導下,美軍的費盧傑攻城作戰從軍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於這是在雙方作戰實力特別是資訊作戰能力存在巨大差距的情況下取得的,因此其經驗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美軍的非線式作戰和非接觸作戰方式還處在探索階段,存在不少令對手可擊之懈,美軍所達成的“戰場透明”也是有限的,其對手只要偽裝巧妙、戰術機動,仍有潛行和伏擊的施展空間,如紮卡維等反美武裝頭目從城中溜走、美軍士兵在攻佔的樓房中遭炸彈襲擊等,都是很好的例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