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譚敦炎:精心施教匠心育人

譚敦炎工作照。

新疆日報訊 近年來, 自治區教育工作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 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品質為目標, 不斷深化教育改革,

全區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的進步和發展。

在第33個教師節來臨之際, 為充分展示全區教師愛崗敬業、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形象, 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 本報特開闢“優秀教師風采”欄目,集中展示我區部分優秀教師的典型事蹟,進一步調動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文/圖本報記者趙西婭

中等身材, 皮膚略微黝黑, 走起路來總是步履匆匆, “分秒必爭”用在新疆農業大學草業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譚敦炎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在暑假, 譚敦炎沒有休息一天, 輔導研究生論文寫作、深入野外做課題研究……從教30年來, 譚敦炎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把青春獻給了三尺講臺和科研事業。

精耕細種“責任田”

1987年, 譚敦炎從湖南師範大學畢業, 懷著教書育人的理想和服務新疆的滿腔熱情來到新疆農業大學。

從教以來, 譚敦炎一直堅守在教學科研第一線, 年年超出額定教學工作量, 教學中他始終堅信“藝精靠磨練, 嚴師出高徒”。

吉乃提汗·馬木提是譚敦炎所帶的博士生, 從本科開始, 她與譚敦炎結識已有13年。 “譚老師是我最敬重的老師。 ”吉乃提汗說。 大學期間, 只要是譚老師上課, 他總會提前到班裡, 並且要求學生也必須提前10分鐘進教室, 對上一堂課的內容進行鞏固。

譚敦炎對教學工作的嚴謹也感染著學生。 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在指導學生做論文過程中, 譚敦炎總是不厭其煩地給學生一遍一遍地講解和修改。

吉乃提汗的博士畢業論文譚敦炎就幫她修改了20多遍。 功夫不負有心人, 經過努力, 吉乃提汗攻讀博士學位期間, 在國內外權威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4篇, 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理論教學中, 譚敦炎十分注重教學方法, 針對不同民族學生的知識特點因材施教, 嚴格規範課堂紀律, 採用啟發式和師生互動式教學, 教導學生掌握學習的要點, 讓學生在課堂上及時消化所學知識, 同時佈置一些綜合性較強的作業, 讓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達到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因教學有方, 課堂有吸引力, 他成為學校“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

三尺講臺育人才

師者, 德為先。 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教師,

譚敦炎以身示範, 始終堅持教書和育人並重的原則。

日常教學工作中, 他特別重視對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 常常結合自己從一個農村孩子成長為大學教授的親身經歷, 義務為本校及其他院校學生舉辦知識講座和專題講座, 將自己的知識無私地傳授給各族學生, 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 從身邊小事做起, 維護民族團結。

目前, 譚敦炎已培養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滿族等民族的10余名碩士、博士, 是學校培養少數民族人才最多的教師。 同時, 他還指導少數民族教師申報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專案5項。

草業與環境科學學院講師阿馬努拉·依明尼亞孜在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期間,

均師從譚敦炎, 對他充滿了感激之情。 “剛上研究生時, 因漢語不流利, 最擔心交流不暢, 譚老師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勵。 對每一位學生, 他都盡全力關心和愛護, 創造平等的發展機會。 ”阿馬努拉說, 譚敦炎不僅傳授給她知識, 更教會她如何做人, 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學高為師, 身正為範。 ”在54歲的譚敦炎身上得以生動的體現。 草業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盧娟娟也是譚敦炎的博士生, 她說, 有一次, 譚老師和學生去野外, 6月的沙漠腹地溫度高達40℃, 譚老師中暑了狀態特別不好, 但他還是咬著牙堅持帶領大家採集標本, 並且比學生採集得還要多, 這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令譚敦炎驕傲的是, 在他培養畢業的研究生中, 有70%入了黨;1篇畢業論文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實現了自治區屬高校“零”的突破;1人獲全國治沙工作“先進個人”;15人考上了中國科學院等國內著名科研院校的博士研究生……為國家和自治區輸送了一批批高層次人才。

研究成果達國際領先水準

“長期的野外工作使譚教授落下了風濕病,直到現在他的膝蓋上仍戴著護膝。”提及譚敦炎,草業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張博動情地說。

多年的教學工作經驗告訴譚敦炎,作為一名植物學教師,只有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才能豐富自己所教課程的內容,使理論和實踐教學有聲有色。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多年的潛心學習和鑽研,使他成為學校主持國家級科研專案最多的教師,也是學校在SCI刊物上發表論文最多和層次最高的教師。不僅如此,他還開創了新疆荒漠植物繁殖與種子生態學以及乾旱區植物入侵生態學等研究領域,並在新疆珍稀植物人工繁育中取得了突破,有關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30年來,譚敦炎紮根新疆,兢兢業業,致力於植物學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道德標兵等榮譽,並9次被評為新疆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繁忙的教學科研工作,嚴謹認真的處事態度,讓譚敦炎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少之又少,上中學的女兒常說爸爸做的飯好吃,這源于譚敦炎一年在家做飯的次數屈指可數,女兒有一個心願,週末爸爸不上班……

實現了自治區屬高校“零”的突破;1人獲全國治沙工作“先進個人”;15人考上了中國科學院等國內著名科研院校的博士研究生……為國家和自治區輸送了一批批高層次人才。

研究成果達國際領先水準

“長期的野外工作使譚教授落下了風濕病,直到現在他的膝蓋上仍戴著護膝。”提及譚敦炎,草業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張博動情地說。

多年的教學工作經驗告訴譚敦炎,作為一名植物學教師,只有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才能豐富自己所教課程的內容,使理論和實踐教學有聲有色。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多年的潛心學習和鑽研,使他成為學校主持國家級科研專案最多的教師,也是學校在SCI刊物上發表論文最多和層次最高的教師。不僅如此,他還開創了新疆荒漠植物繁殖與種子生態學以及乾旱區植物入侵生態學等研究領域,並在新疆珍稀植物人工繁育中取得了突破,有關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30年來,譚敦炎紮根新疆,兢兢業業,致力於植物學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道德標兵等榮譽,並9次被評為新疆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繁忙的教學科研工作,嚴謹認真的處事態度,讓譚敦炎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少之又少,上中學的女兒常說爸爸做的飯好吃,這源于譚敦炎一年在家做飯的次數屈指可數,女兒有一個心願,週末爸爸不上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