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學術前沿」金晶教授點評:同期放化療治療胃癌的研究

背景:

同步放化療(CCRT)被中外學者廣泛接受為食管癌、肛管癌等胃腸道腫瘤的標準治療。 但是, 針對同期放化療治療胃癌的研究很少。 早在上世紀60年代, 美國梅奧診所的一項研究顯示, 應用非手術方法5-氟尿嘧啶+放療治療不能手術的胃癌, 中位生存期約13個月, 5年生存期僅為12%。 上世紀80年代, 美國胃腸腫瘤研究組(GITSG)對不能手術切除的胃癌患者進行放療, 5年生存率18%。

基於上述負面的研究結果, 放化療一直沒有被業界接受為胃癌標準治療, 甚至部分學者認為胃癌屬於放療抗拒性腫瘤。 在國外, 放(化)療僅用於胃癌晚期的姑息性治療。

近期,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陳廷鋒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證實, 對於不能手術的胃癌患者, CCRT有效且毒性可耐受的。 這一結果已發表於《國際放射腫瘤生物物理雜誌》雜誌(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研究在第一階段, 入組18例可評價的胃癌患者, 在CCRT前後均予以多西他賽(37.5 mg/m2, 第1、8天)+順鉑(25 mg/m2, 第1~3天)+5-氟尿嘧啶(750 mg/m2, 第1~5天)化療。 CCRT用多西他賽作放療增敏劑, 調強放療(IMRT, 50.4 Gy)。 在≥3例患者獲得完全緩解(CR)後, 研究進入第二階段, 再入組了17例患者。 共39例患者的資料可供評價。

研究歷經10年時間完成。 結果顯示, 胃癌完全緩解率(CRR)達36%, 客觀緩解率(ORR)為83%, 中位生存(OS)期25.6個月, 3年OS率42%, 與手術治療結果類似。 雖然治療中急性毒副反應相對較大, 但76%患者按計劃完成治療, 沒有治療相關死亡,

生存患者生活品質高, 無手術相關併發症。

陳教授認為, “梅奧診所和GITSG的研究, 存在以下問題:① 早期應用的放療技術落後(常規放療技術);② 放療劑量低;③ 採用分階段放療;④ 化療方案療效欠佳, 毒副反應較大。 這些均可能導致放化療治療胃癌療效不佳。 但另一方面, 在既往這兩項研究中, 有12%~18%的患者因放化療的治療獲得了長期生存;另外, 也有研究報導術前放化療治療胃癌, 術後病理完全緩解(pCR)率可達到20%~30%。 於是我們大膽假設, 應用當代最先進放療技術加上當前療效最好的化療方案組成胃癌綜合性治療方案, 有可能在非手術治療胃癌上取得突破, 為不能手術的胃癌患者提供治癒的希望。 通過嚴謹的方案設計和研究步驟,

我們的結果證實了我們的假設, 也推翻了早期梅奧診所和美國胃腸腫瘤研究組研究結論”。

金晶教授觀點:

目前, 我國胃癌患者就診時約50%已出現遠處轉移或因局部腫瘤病期較晚而失去了手術機會。 針對不可手術的晚期患者, 主要的治療手段是化療或支持治療。 而對於一些不適於手術的患者, 則可考慮放化療綜合治療。 由於缺乏針對這一部分患者最佳治療模式的大型臨床研究, 對於不可手術或不適於手術的胃癌患者, 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該研究的結果, 為探索新的治療模式提供啟示。

除外手術, 化療在胃癌的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 主要源於該腫瘤通常以遠處失敗為主要死亡原因, 而放療是局部治療手段,

相比化療更有利於局部原發腫瘤或區域轉移淋巴結退縮, 本研究將放療與化療以序貫及同步的方式結合, 結果喜人, 達到臨床完全緩解的患者比例高達36%, 腫瘤緩解率達83%。 當然, 因研究物件囊括不適於手術和拒絕手術的患者(通常分期較早), 所以腫瘤緩解程度可能更高。 從生存分析看也證實了這一點, 這一部分患者的生存期比因腫瘤原因不可手術的患者要延長很多。

研究另一個新穎的地方是並沒有用中國比較常用的雙藥聯合方案(通常為鉑類聯合5FU類藥物), 而是採用西方國家比較常用的、晚期胃癌的三藥聯合DCF方案, 由於這個方案在中國人中耐受性稍差, 因此該研究採用了改良的DCF方案。 從毒副反應看,

化療中3度以上嚴重不良反應主要是中性粒細胞減少, 發生率最高22%, 耐受性較好。 而同步放化療中, 噁心嘔吐是主要的嚴重不良反應, 發生率達31%。 雖然這個比例相對較高, 但該研究足量的同步放化療完成率也達到了85%, 是臨床可以接受的一個治療方案。 鑒於研究中患者預後較好, 因此, 在日後的研究設計中, 可以考慮應用這樣的治療模式及用藥方案, 特別是對於不適宜手術和拒絕手術的患者。 但是放療的靶區及劑量分割模式, 仍然值得進一步討論。

轉自:中國醫學論壇報

把手指按到下面的指紋上, 識別圖中二維碼, 點關注後, 免費訂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微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