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甯女生絲路搭“漢語橋” 教學生朗誦《再別康橋》

海甯女生朱奇琪在亞塞拜然首都庫巴留影。

在亞歐大陸的交匯處, 在裡海的西岸和高加索山脈的東南部有一個國家叫亞塞拜然。

這個國家崇拜火, 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長明火台;這個國家盛產石油, 石油產業促進了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 它的首都巴庫有“小迪拜”之稱, 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座名城。 若不是2016年初秋的一次支教機會, 海甯女生朱奇琪對亞塞拜然這個國家也不甚瞭解。

與當地學生交流。

考取志願者教師資格遠赴巴庫

朱奇琪今年25歲, 家住硤石街道沙泗浜社區。 她在安徽大學文學院就讀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生第二學年初, 經過考試, 獲得參與“漢語教師志願者”項目資格, 來到巴庫國立大學孔子學院, 成為一名志願者教師。 這一去, 長達十個月, 中間沒有回過國, 直到今年暑假, 她才回到家鄉海寧。

關山萬里, 離鄉十月。 雖然朱奇琪很想念家鄉, 但因支教這項充滿文化傳播意義的工作, 而不覺孤獨。

2016年9月4日, 初到亞塞拜然首都巴庫, 朱奇琪心裡還是有一絲忐忑, 擔心不能很快適應那裡的環境。 但沒過多久, 朱奇琪就習慣了, 特別是見到高低起伏、鑲嵌貝殼的城牆, 青灰色的石磚,

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 美得像一幅油畫, 就像遊在中國的古城中一樣。

“當地的年輕人都會說英語, 實在不行加上些手勢, 交流起來不是很困難。 ”朱奇琪笑著說, 巴庫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的老師們也很熱情, 他們對當地比較熟悉了, 有不懂可以問他們。

當地人很熱情也很活潑。 有一次朱奇琪去坐地鐵, 突然遇到一位女孩子主動打招呼。 “她的英語說得不錯, 交談中我告訴她我是中國人, 是一名漢語教師。 ”朱奇琪說, 女孩聽完很激動, 想要個聯繫方式, 因為她想學漢語。 聽到這兒, 朱奇琪既意外, 又感動。 這件小事, 讓她更加相信自己讀了5年專業, 出來支教鍛煉的夢想是有色彩, 有意義的。

給學生取可愛的中文名字

在孔子學院, 朱奇琪接手兩個班級, 一個是學生班, 另一個是成年人班, 都是6到10人左右的小班。 孩子們較為活潑, 教的內容偏趣味性, 成年人多是知識性的。

“我知道想讓孩子喜歡上漢語, 其實應該讓他們先喜歡上中國的文化元素。 ”朱奇琪去之前就準備了熊貓別針、中國風書簽、繡花小錢袋,

都是有中國元素的, 獎給表現出色的學生。

上漢語課時, 學生都要取一個中文名字, 這個任務自然落到了老師身上。 朱奇琪想怎麼取才能讓學生喜歡呢?她嘗試用了學生原名的諧音作為中文名, 如“金敏娜”的發音和該同學名字的發音很像, 上課時一叫, 她就能反應過來。

但好名字, 還是得有一番寓意。 有位大男生的中文名字叫盧一帆, 朱奇琪當時也是一瞬的靈感, 根據這位元男生的名字發音, 正好可以結合成語“一帆風順”, 也表達一種祝福的含義。

盧一帆上課很認真, 進步非常快, 他不止一次表示過將來想到中國看看, 所以要學好漢語。

他也很有心。 在一次講生日的課上, 盧一帆記住了朱奇琪老師的生日。 “我真的很意外,在我生日那天,他送給我親手製作的禮物。”朱奇琪說,他還在禮物上寫了:您教得非常好,我很滿意。

其實像這樣的溫暖故事還有很多,朱奇琪和學生們有時更像是朋友,支教生活也充滿驚喜。

漢文化交流

用自己的努力架起一座“漢語橋”

讓朱奇琪感動的是,學生們很願意抽出時間參加孔子學院的活動,比如書法課、週末文化沙龍、中文歌曲大賽、詩歌朗誦比賽等。

朱奇琪也會利用漢語俱樂部、漢語角等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給他們講中國的傳統節日、八大菜系、名勝古跡、中國服飾等。

在一次詩歌朗誦比賽上,朱奇琪輔導5位學生朗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我腦海中一下子就跳出來這首詩,因為和海寧有關。”朱奇琪說,雖然大家不知道一開始這首詩是什麼意思,但通過朗誦,他們至少記住了詩人的名字。

還有一次是朱奇琪自己代表孔子學院參加中國大使館組織的活動。“當時我們5位元老師需要出一個文藝節目,思來想去,決定跳一支**扇子舞。”不過朱奇琪坦言,自己沒有舞蹈基礎,跟著視頻苦練2天,終於跟上了節奏,最終的演出也很成功。

每個星期,朱奇琪會通過微信視頻和家人分享在國外的經歷。

新春祝福

作為一名漢語教師志願者,朱奇琪很高興能為傳播中國文化做一點事。

當行走在巴庫街頭時,她時常會聽到當地人用中國話說“你好!”她覺得這是給自己支教之行最好的禮物。

近期,使朱奇琪感到更為興奮和振作的是,她為這次支教寫的總結性文章《巴庫大學孔子學院支教漫記》,在浙江宣傳文化系統主編出版的《文化交流》雜誌2017年第九期上發表了。這本刊物中英文合排,國內發行之外還發行到了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真的很意外,在我生日那天,他送給我親手製作的禮物。”朱奇琪說,他還在禮物上寫了:您教得非常好,我很滿意。

其實像這樣的溫暖故事還有很多,朱奇琪和學生們有時更像是朋友,支教生活也充滿驚喜。

漢文化交流

用自己的努力架起一座“漢語橋”

讓朱奇琪感動的是,學生們很願意抽出時間參加孔子學院的活動,比如書法課、週末文化沙龍、中文歌曲大賽、詩歌朗誦比賽等。

朱奇琪也會利用漢語俱樂部、漢語角等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給他們講中國的傳統節日、八大菜系、名勝古跡、中國服飾等。

在一次詩歌朗誦比賽上,朱奇琪輔導5位學生朗誦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我腦海中一下子就跳出來這首詩,因為和海寧有關。”朱奇琪說,雖然大家不知道一開始這首詩是什麼意思,但通過朗誦,他們至少記住了詩人的名字。

還有一次是朱奇琪自己代表孔子學院參加中國大使館組織的活動。“當時我們5位元老師需要出一個文藝節目,思來想去,決定跳一支**扇子舞。”不過朱奇琪坦言,自己沒有舞蹈基礎,跟著視頻苦練2天,終於跟上了節奏,最終的演出也很成功。

每個星期,朱奇琪會通過微信視頻和家人分享在國外的經歷。

新春祝福

作為一名漢語教師志願者,朱奇琪很高興能為傳播中國文化做一點事。

當行走在巴庫街頭時,她時常會聽到當地人用中國話說“你好!”她覺得這是給自己支教之行最好的禮物。

近期,使朱奇琪感到更為興奮和振作的是,她為這次支教寫的總結性文章《巴庫大學孔子學院支教漫記》,在浙江宣傳文化系統主編出版的《文化交流》雜誌2017年第九期上發表了。這本刊物中英文合排,國內發行之外還發行到了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