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解讀」“24字關鍵字”傳遞夢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讀之文明篇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 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 ”可見,

文明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培育和踐行“文明”價值觀, 就要深刻理解文明的內涵, 將其內化為國人的核心價值理念。 何謂文明?辭海解釋為:一指猶言文化, 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二指人類社會進步狀態, 與“野蠻”相對;三指光明, 有文采;四指年號。 由此可知, 文明是個多義詞, 擁有多重含義。 在這裡我們從國家層面來理解文明之義。 文明就是指國家發展的狀態, 即國家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這也是唯物史觀對文明的根本定義。 馬克思說:“文明的一切進步, 或者換句話說, (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恩格斯說:“文明時代是學會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 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產生的時期。 ”在他們看來, 文明是物質與文化的增長,
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制度建設, 最終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我們常講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 都包含於國家發展的狀態之中。 文明推動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縱觀中國5000年文明發展史, 文明是國家發展的成果。 作為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文明不是物質與文化產品的簡單相加, 而是它帶給國民的生活狀態。 它不等同於GDP, 而是經濟發展賦予人們的進取感與富足感;它不是具體的政治程式, 而是人們從政治運行中體驗到的安全感與認同感;它不是文化生產本身, 而是從文化生產獲得的豐富感與生命力;它不是具體的思想道德條文, 而是它帶給人們的和諧關係;它不等同於青山綠水,

而是從良好自然環境中獲取的舒適感。 文明是國家發展的靈魂, 是國民的精神家園, 是推動國家發展穩定的精神力量。 文明能夠讓國民產生深刻的認同感, 形成強大的國家凝聚力;能夠讓國民產生深刻的責任感, 成為國家發展的精神動力;能夠讓國民孕育積極的社會心態, 塑造和諧的社會關係, 有效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定。

黨的十八大把“文明”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基本範疇, 作為國家發展的核心價值理念, 把我國建成文明國家, 是我們党領導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追求, 也是人民最美好的願景。 國家發展需要精神動力, 民族進步需要文明支撐。 歷史和現實昭示我們,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不僅需要在經濟發展上實現騰飛, 而且需要在文明建設上創造輝煌。 建設文明中國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環節, 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實現中國夢, 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 ”“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嚮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昇華的大同世界。 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 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的文明, 是適應時代發展、促進人類進步的精神文明, 其靈魂和核心內容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建設文明中國, 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一個共同價值取向, 即物質生活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精神文明缺失也不是社會主義。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 我們創造了經濟輝煌, 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富裕起來的中國更需要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道德建設、淨化社會風氣。 當今社會, 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日益多樣多變, 在看到主流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健康向上的同時, 也不能忽視社會生活中不道德、不文明、不健康的現象。 我們應該有所警悟:國家富強不能以犧牲道德為代價, 生活富裕不能以文明缺失為成本;沒有道德和文明的支撐, 國民的精神家園就會荒蕪, 現代化建設必然受到損害。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國家的軟實力和國民的硬素質,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價值觀,讓文明為中國添彩,是我們每個人應盡之責。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國家的軟實力和國民的硬素質,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文明價值觀,讓文明為中國添彩,是我們每個人應盡之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