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謊言去驗證謊言,得到的只能是謊言!

很多家長都對自己孩子的撒謊行為頭疼不已。 因為孩子撒謊的原因, 大多是為了逃避責任, 拒絕承認錯誤。

每當這個時候, 家長都會覺得孩子沒有擔當, 不誠實, 需要嚴加管教, 以免其誤入歧途。 但是家長們選擇的教育方式, 卻是用謊言去驗證謊言……

網上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媽媽工作繁忙, 無暇顧及孩子, 就經常把孩子關在屋裡, 讓他自己玩。

後來, 孩子因淘氣把桌子上的玻璃製品摔碎了、起初媽媽並未在意, 也沒有多問, 畢竟這不是什麼大事, 摔碎就摔碎了。 可是有一天, 媽媽給孩子整理房間時,

發現了藏在床下的玻璃製品碎片, 這讓母親嚇了一跳。

兒子還這麼小, 要是讓玻璃劃著了怎麼辦?他把碎片藏起來不敢承認錯誤, 這要是長大了豈不是更會逃避問題了?

媽媽越想越怒, 把兒子叫到面前問他:“客廳桌上的玻璃製品去哪兒了?”兒子不敢看媽媽的眼睛,

小聲說:“我不知道……”

媽媽強壓怒火, 逼問道:“不知道?我和你爸工作忙, 經常不在家, 屋裡不就你一個人嗎?是不是你拿到別處玩, 然後忘了?”

兒子支支吾吾, 一雙小肉手絞在一起, 仍不敢承認:“……我……我確實不知道……”

“胡說!”媽媽再也壓不住火氣, 怒喝道:“我明明看見玻璃碎片在你的床底下, 不是你幹的它還會自己跑到你床下嗎?一點都不誠實!”說完, 媽媽沖著孩子的屁股狠狠打了幾下, 用肉體上的疼痛讓孩子記住“做人要誠實”。

大家對這種“欲擒故縱”式的教育方法熟悉嗎?在洞悉一切的前提下, 布下一個“精妙”的局來引導孩子一步步踏入, 然後讓孩子在窘迫、尷尬的情境下被迫接受早已註定的結果, 承認在父母謊言下包裹的謊言……親情與教育真的適合用“智鬥”來體現嗎?

用謊言去驗證謊言, 得到的也一定是謊言!

如果孩子感受到, 父母用謊言去引導他、逼迫他承認自己的謊言, 他會對真相更加的深惡痛絕, 並用謊言去保護自己, 防止自己因承認而受到傷害。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的感受表達不被允許。

我們都讀過《國王的新衣》這個故事——故事裡所有的成年人都誇國王的新衣服好看, 只有一個孩子說出了真相:“他根本什麼都沒有穿啊!”而孩子的父母卻連忙堵住孩子的嘴, 並呵斥他胡說八道。

孩子的世界是真實的、沒有摻雜其他雜質的, 但是成人的世界並不單純, 裡面有太多的牽扯與關係, 這些都不為孩子所知。

實話, 得不到認可;真實, 得不到允許。 如此這般, 孩子的誠實從何而來?

如果家長要讓孩子誠實, 請給予充足的接納空間和準備的心理準備。

人們為什麼推崇誠實?因為人們嚮往真實, 這是人們的是非觀使然。 只有誠實, 才能擁有責任, 才能學會承擔, 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實現自我, 也有益於他人。

誠實是表像, 責任才是實質。 這也是父母要求孩子誠實的最根本目的。

但是事實是,大部分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與要求,還只停留在表面的體現,而缺乏內涵——要求孩子誠實,是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承擔意識,而不是說實話這種表面行為而已。

比如開頭這位母親,如果她對孩子這樣說:“寶貝兒,我剛才已經發現了床底下的碎片。可能是你不小心把它打碎了,雖然可惜,但幸好你沒有傷到自己。”

如果母親在一開始就體現出對孩子的諒解,孩子又何須撒謊呢?用溫和的態度讓孩子明白犯錯不是問題,關鍵是要勇於承認,然後想辦法彌補錯誤,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所以,對於家長而言,就需要在遇到問題時調適好自己的情緒,抱持解決問題的態度,採用正面積極的方法,做好接納與理解的準備。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恰當的教育引導,為未來的人生鋪墊更加堅實的基礎。

但是事實是,大部分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與要求,還只停留在表面的體現,而缺乏內涵——要求孩子誠實,是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承擔意識,而不是說實話這種表面行為而已。

比如開頭這位母親,如果她對孩子這樣說:“寶貝兒,我剛才已經發現了床底下的碎片。可能是你不小心把它打碎了,雖然可惜,但幸好你沒有傷到自己。”

如果母親在一開始就體現出對孩子的諒解,孩子又何須撒謊呢?用溫和的態度讓孩子明白犯錯不是問題,關鍵是要勇於承認,然後想辦法彌補錯誤,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所以,對於家長而言,就需要在遇到問題時調適好自己的情緒,抱持解決問題的態度,採用正面積極的方法,做好接納與理解的準備。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恰當的教育引導,為未來的人生鋪墊更加堅實的基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