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五十年代西寧的老建築

對於一座城市來講, 老建築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誌。 它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記憶, 構建了這座城市獨特的歷史“筋骨”。 老建築在特定的地理、歷史、經濟、政治條件下建設而成, 無聲卻不沉默, 它訴說著過往;記錄著歲月滄桑, 保留下來的建築, 以其特有的分量繼續陪伴著人們當下的生活……

本期《青海視野》採訪了西寧市政協原副主席、原西寧市土地規劃管理局副局長、總工、高級工程師謝淑萱女士, 西寧市城鄉規劃和建設局副總規劃師程亮先生, 以及西寧市城鄉規劃和建設局城市設計處副處長周建勳先生,

他們歷數了部分五十年代西寧的老建築, 並就建築特色進行了簡略綜述。

蘇式建築:一個時代的特殊記憶

上個世紀50年代, 在“中蘇友好”的國際形勢下, 我國開始在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廣泛借鑒前蘇聯模式。 現在, 分佈在中心城區的典型代表建築依然存在人們的視線中。 以特有的內涵與現代建築完美集合, 總能勾起人們對時代發展變遷的聯想。 五十年代的西寧城空間寬敞, 高樓很少, 四層以上的就算“大樓”了, 基本都以蘇式建築為標準。 大多都採用民族風格的“大屋頂”, 可以說是蘇聯建築“中國化”的表現。

高級工程師謝淑萱女士說:我1950年從四川大學工學院畢業, 國家統分支邊來到西寧, 分配到西寧市城建局。

當時五四大街、同仁路這段, 只有我們城建局這一座大樓, 很顯眼, 一座紅色的三層斜頂建築, 是典型的蘇聯集體農莊建築, 很有特色。 只可惜現在已經找不到照片了, 2000年在原址上重新建的現在這座七層建築。

上世紀50年代初期, 中國建築設計隊伍還未真正成長起來, 在這個百廢待興之際, 模仿蘇聯模式的做法在建築界表現得比較明顯, 這段時期中國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蘇式建築。 這些建築有蘇聯專家設計或參與設計的, 如蘇聯援建的工廠, 也有中國建築師仿造蘇聯風格設計建設的, 包括筒子樓式的宿舍和許多機關大樓。

城市設計處副處長周建勳先生說, 在我的感知和記憶裡典型的蘇式建築有兩大特點:首先是左右呈中軸對稱,

平面規矩, 中間高兩邊低, 主樓高聳, 回廊寬緩伸展;其次是有“三段式”結構, 注重簷部、牆體、勒腳的律動變化, 整體呈現“周邊式”佈局形式, 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上都具有強烈的蘇聯式意識形態色彩, 在現代建築群的大環境中, 蘇式老建築更多地承載了時代記憶元素, 並以更加多元化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眼前。

在清末私家花園原址上建起的“西寧賓館”

1955年, 在冶家花園的原址建起了西寧賓館, 四座具有俄羅斯古典建築風格的大樓, 錯落有致, 古樸典雅, 別具異國情調。 60多年來, 西寧賓館依然保留著曾經種植的樹木, 一萬四千平方米的綠地讓整個大院變得草木蔥蘢, 繁花嬌豔, 鳥語花香, 成為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處在城市的中心, 但又遠離城市的喧囂。

1958年前的西寧賓館叫交際處, 這裡同時也是省委省政府的招待所, 負責省委省政府的主要接待任務。 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時, 國務院副總理陳毅率中央代表團進藏, 祝賀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 期間途經西寧, 陳毅曾在西寧賓館下榻。

1958年7月, 年逾七旬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朱德到西寧進行為期4天的工作考察, 一直住在西寧賓館。 視察中欣然寫下了“把蘭青鐵路早日修通”的題詞, 為日後的鐵路修進青海奠定了基礎。 作為當時青海的“國賓館”, 西寧賓館留下了許多領導人的足跡。

1958年, 中國第一個“原子城”開始在青海海北籌建,

此後生產研製了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震驚世界。 為了迎接蘇聯專家, 1958年元月, 北京外專局的60名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千里迢迢來到西寧提前做準備。 老人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 西寧賓館從此有了西餐, 至此, 青海有了最早的西餐。

歷數五十年代部分西寧老建築

與城市變遷相伴的, 是地域性建築標注的更迭, 不斷發展中的西寧, 高樓林立, 曾經的地標建築“大十字百貨大樓”雖已穿上了時代的新衣, 但這些老建築永遠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歷史的車輪滑過西寧賓館一號樓、青海劇場、勝利賓館二號樓、西寧市電信局綜合樓、大十字新華書店等的一幢幢歷史建築。 從當年城市零星的建築佈局, 到現在城市建築佈局合理、功能多樣的發展中, 我們看到了新一代更高端、更時尚、更耀眼的建築出現在世人眼前。從新老建築的更迭中,我們窺見了城市發展的脈絡與方向……

一、西寧賓館一號樓

西寧賓館始建於1953年,位於西寧市七一路中心地段,主體為二層、局部三層的公共建築。建築面積為4656平方米,背靠北禪寺,與青海省委、青海日報社為鄰,面朝中心廣場、大十字、水井巷商業繁華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一號樓被西寧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列為“市文物保護遺跡”。

二、青海劇場

青海劇場,位於城西區五四大街南側,1958年建成,建築面積1665平方米,場前有廣場2000平方米,該劇場一演大型歌舞為主,兼演戲劇電影,是青海省主要的多功能影劇院。該劇場於2001年拆除原址重建。

三、勝利賓館二號樓

勝利賓館二號樓(原勝利公園招待所)位於城西區勝利公園(現勝利賓館)內,1959年建成,建築面積1678平方米,為一層平方磚混及磚木結構,正面採用民族形式的玻璃瓦大屋頂,雕樑畫棟,室內設施齊全,佈局靈活多變,空間有大有小,造型高低錯落,古樸典雅,色彩柔和明快,是青海省當時唯一的高級招待所,現使用情況良好。

四、青海省人民醫院住院樓

位於城東區共和路北段路西,建於50年代,建築平面呈工字型,建築面積約10000平方米,為三層建築,局部四層,是青海省當時規模最大的住院樓,現使用情況良好。

五、西大街百貨大樓

位於城中區西大街南側,建於50年代,2004年原址重新裝修。

六、西寧市電信局綜合樓

位於城西區同仁路和五四大街交叉口西南角,1959年4月開始籌建,1964年建成使用,是西寧建設較早的公共建築之一。現狀建築中間主樓五層,兩側邊樓四層,總建築面積約11000平方米,現使用情況良好,建議原址保護

七、省工業廳原辦公樓(現西部礦業)

位於城西區五四大街北側,1956年建成,建築面積4009.96平方米,2004年原址重新裝修。

八、大十字郵電大樓

大十字郵電大樓,位於城中區大十字西南角,建築為4層磚混結構,建築面積約5600平方米。該項目於1957年1月籌建,1957年8月完成圖紙審核,1957年9月施工,1959年底竣工並使用。

九、大十字百貨大樓

西寧大十字百貨商店有限公司成立於1959年,是青海省成立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商貿零售企業。現大十字百貨大樓應城市發展,為形成與周邊建築的風貌統一,雖已穿上了新衣,但還在為西寧這座早期商業體的輝煌續寫著傳奇。

十、大十字新華書店

青海省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大十字新華書店位於城中區東大街40號,宗地面積3220平方米。該建築始建於1959年,原設計為地上2層磚混結構。該建築於1975年加建至局部4層,並在使用過程中多次進行裝修、改造。現狀為地上4層,最大建築高度14.9米,建築面積6348平方米,西寧市大十字地段主要標誌性建築之一。

“電信局綜合樓”是一座有溫度和情感的大樓

電信局綜合樓的溫度和情感是電波、書信、包裹成就的。每一個西寧老市民對位於同仁路和五四大街交叉口西南角“西寧市電信局綜合樓”都存有溫暖的記憶。大樓施工修建之時,正值國家第二個五年計劃之際,百廢俱興,一切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伴隨著全國掀起的建設社會主義高潮,雄偉壯觀的郵電大樓屹立起來了,用“鶴立雞群”這個詞彙,比喻新建的電信綜合樓和其所在地——周圍低矮的平房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這在當時無論樓圖紙設計、還是樓的品質都是一流水準,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西寧市顯著的建築之一。

西寧市電信局綜合樓正式營業之後,就與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電信局成為與外界溝通的紐帶和橋樑。每到春節來臨之際,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很多市民會掰著手指頭在期盼,期盼著他們的遠方親人能夠給他們來信,並寄來花生、蝦米、各類糖果之類的東西。與此同時,他們用書信架起與親人、戀人、朋友之間聯繫的橋樑。那時去電信局大樓買郵票寄信也就成為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個年代,打長途電話、打電報,是奢侈的開銷。沒有重要的事一般是不使用的。除非父母病重、通知對方車站接人之類的事,才偶爾使用一次。而且是提前擬好稿,盡可能地縮短電文,節省打電報的費用。那個時候打長途電話需要排隊填單子,然後就坐在大廳裡等待叫號,有時要等一兩個小時才能接通對方電話,熱淚盈眶地拿著話筒,哽咽地說不出話來,一想到話費昂貴,忙強迫自己鎮定下來,匆忙說幾句家裡情況,問候父母、兄弟姐妹,便匆忙掛了電話。

電信局綜合大樓之所以能夠歷經50餘年而至今巍然屹立,就充分說明人們需要它、離不開它。著名建築學家路易士·巴拉幹曾說:“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築,建築的生命就是它曾經給人類生活帶來溫暖和庇護,它曾對人類生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老建築承載著

一個城市的發展文脈

2016年,一批世界級的建築大師在討論在大發展背景下的城市建築時發表看法:“我們擔心,許多城市的許多街區在換上新裝之後,突然失去了時間的記憶。沒有特色,沒有鄉愁,彼此相同,地平線上的城市輪廓何其相似。”

西寧市城鄉規劃和建設局副總規劃師程亮先生說,建築與人的社會心態、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緊密相關,“相容並蓄、折中調和、追求時尚、注重功利”不僅是建築文化主要特徵,同時也印證了人生活價值內涵。而且一個城市的建築具有研究人的過去和現在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的功能。城市要發展,每個城市的建築總是避免不了拆了又建,建了又拆。但總會有一些古老的建築一直在風雨中屹立,歷經滄海桑田,見證一個城市的歷史,並成為一個城市歷史的一部分。西寧城的一些老建築,繼承著它的發展變化歷史,不同建築之間的關係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身份”,我們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盡可能尊重這片土地的歷史、文脈、景觀,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究,以達到西寧城市規劃建設具有“河湟風”高原特色的城市建築:它包括傳統文化、地域特徵、現代理論、建築風格四個方面的文化涵蓋。

建築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從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負,這句話是沙裡寧說的,他還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麼。

我們看到了新一代更高端、更時尚、更耀眼的建築出現在世人眼前。從新老建築的更迭中,我們窺見了城市發展的脈絡與方向……

一、西寧賓館一號樓

西寧賓館始建於1953年,位於西寧市七一路中心地段,主體為二層、局部三層的公共建築。建築面積為4656平方米,背靠北禪寺,與青海省委、青海日報社為鄰,面朝中心廣場、大十字、水井巷商業繁華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一號樓被西寧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列為“市文物保護遺跡”。

二、青海劇場

青海劇場,位於城西區五四大街南側,1958年建成,建築面積1665平方米,場前有廣場2000平方米,該劇場一演大型歌舞為主,兼演戲劇電影,是青海省主要的多功能影劇院。該劇場於2001年拆除原址重建。

三、勝利賓館二號樓

勝利賓館二號樓(原勝利公園招待所)位於城西區勝利公園(現勝利賓館)內,1959年建成,建築面積1678平方米,為一層平方磚混及磚木結構,正面採用民族形式的玻璃瓦大屋頂,雕樑畫棟,室內設施齊全,佈局靈活多變,空間有大有小,造型高低錯落,古樸典雅,色彩柔和明快,是青海省當時唯一的高級招待所,現使用情況良好。

四、青海省人民醫院住院樓

位於城東區共和路北段路西,建於50年代,建築平面呈工字型,建築面積約10000平方米,為三層建築,局部四層,是青海省當時規模最大的住院樓,現使用情況良好。

五、西大街百貨大樓

位於城中區西大街南側,建於50年代,2004年原址重新裝修。

六、西寧市電信局綜合樓

位於城西區同仁路和五四大街交叉口西南角,1959年4月開始籌建,1964年建成使用,是西寧建設較早的公共建築之一。現狀建築中間主樓五層,兩側邊樓四層,總建築面積約11000平方米,現使用情況良好,建議原址保護

七、省工業廳原辦公樓(現西部礦業)

位於城西區五四大街北側,1956年建成,建築面積4009.96平方米,2004年原址重新裝修。

八、大十字郵電大樓

大十字郵電大樓,位於城中區大十字西南角,建築為4層磚混結構,建築面積約5600平方米。該項目於1957年1月籌建,1957年8月完成圖紙審核,1957年9月施工,1959年底竣工並使用。

九、大十字百貨大樓

西寧大十字百貨商店有限公司成立於1959年,是青海省成立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商貿零售企業。現大十字百貨大樓應城市發展,為形成與周邊建築的風貌統一,雖已穿上了新衣,但還在為西寧這座早期商業體的輝煌續寫著傳奇。

十、大十字新華書店

青海省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大十字新華書店位於城中區東大街40號,宗地面積3220平方米。該建築始建於1959年,原設計為地上2層磚混結構。該建築於1975年加建至局部4層,並在使用過程中多次進行裝修、改造。現狀為地上4層,最大建築高度14.9米,建築面積6348平方米,西寧市大十字地段主要標誌性建築之一。

“電信局綜合樓”是一座有溫度和情感的大樓

電信局綜合樓的溫度和情感是電波、書信、包裹成就的。每一個西寧老市民對位於同仁路和五四大街交叉口西南角“西寧市電信局綜合樓”都存有溫暖的記憶。大樓施工修建之時,正值國家第二個五年計劃之際,百廢俱興,一切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伴隨著全國掀起的建設社會主義高潮,雄偉壯觀的郵電大樓屹立起來了,用“鶴立雞群”這個詞彙,比喻新建的電信綜合樓和其所在地——周圍低矮的平房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這在當時無論樓圖紙設計、還是樓的品質都是一流水準,理所當然地成為了西寧市顯著的建築之一。

西寧市電信局綜合樓正式營業之後,就與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電信局成為與外界溝通的紐帶和橋樑。每到春節來臨之際,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很多市民會掰著手指頭在期盼,期盼著他們的遠方親人能夠給他們來信,並寄來花生、蝦米、各類糖果之類的東西。與此同時,他們用書信架起與親人、戀人、朋友之間聯繫的橋樑。那時去電信局大樓買郵票寄信也就成為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個年代,打長途電話、打電報,是奢侈的開銷。沒有重要的事一般是不使用的。除非父母病重、通知對方車站接人之類的事,才偶爾使用一次。而且是提前擬好稿,盡可能地縮短電文,節省打電報的費用。那個時候打長途電話需要排隊填單子,然後就坐在大廳裡等待叫號,有時要等一兩個小時才能接通對方電話,熱淚盈眶地拿著話筒,哽咽地說不出話來,一想到話費昂貴,忙強迫自己鎮定下來,匆忙說幾句家裡情況,問候父母、兄弟姐妹,便匆忙掛了電話。

電信局綜合大樓之所以能夠歷經50餘年而至今巍然屹立,就充分說明人們需要它、離不開它。著名建築學家路易士·巴拉幹曾說:“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築,建築的生命就是它曾經給人類生活帶來溫暖和庇護,它曾對人類生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老建築承載著

一個城市的發展文脈

2016年,一批世界級的建築大師在討論在大發展背景下的城市建築時發表看法:“我們擔心,許多城市的許多街區在換上新裝之後,突然失去了時間的記憶。沒有特色,沒有鄉愁,彼此相同,地平線上的城市輪廓何其相似。”

西寧市城鄉規劃和建設局副總規劃師程亮先生說,建築與人的社會心態、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緊密相關,“相容並蓄、折中調和、追求時尚、注重功利”不僅是建築文化主要特徵,同時也印證了人生活價值內涵。而且一個城市的建築具有研究人的過去和現在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的功能。城市要發展,每個城市的建築總是避免不了拆了又建,建了又拆。但總會有一些古老的建築一直在風雨中屹立,歷經滄海桑田,見證一個城市的歷史,並成為一個城市歷史的一部分。西寧城的一些老建築,繼承著它的發展變化歷史,不同建築之間的關係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身份”,我們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盡可能尊重這片土地的歷史、文脈、景觀,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究,以達到西寧城市規劃建設具有“河湟風”高原特色的城市建築:它包括傳統文化、地域特徵、現代理論、建築風格四個方面的文化涵蓋。

建築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從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負,這句話是沙裡寧說的,他還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