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湖北一個“蘑菇形”縣,建縣近1800年,人口超50萬

湖北省, 因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 故名湖北, 簡稱“鄂”, 省會為武漢。 截至2014年底, 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 包括39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含3個省直管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建始縣, 隸屬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位於湖北省鄂西南山區北部, 東連巴東縣, 西接恩施市, 南鄰鶴峰縣, 北與重慶市奉節、巫山兩縣接壤, 縣域版圖形似蘑菇。

建始縣境, 古屬巴子國地, 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巫郡轄境, 秦朝屬南郡轄境, 西漢時屬南郡巫縣南境;東漢末年, 曹操平定荊州後, 分南郡枝江以西為臨江郡, 後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 後又改為固陵郡, 後再改為巴東郡, 巫縣均隨隸。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 分巴東郡西部地方設置建平郡(治巫縣), 同時在建平郡內設置建始縣, 此為建縣之始。 西晉太康五年(284年), 撤銷建始縣, 不久複置建始縣。

東晉時, 仍為建始縣;南朝劉宋中期(441年—461年),

建始縣被廢置, 今縣境分屬巫縣、秭歸縣, 此次廢置達100餘年。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 在建始地方同時設立業州、軍屯郡、建始縣三級政權機構;業州隸屬于益州總管府, 業州領一郡, 即軍屯郡;軍屯郡下轄一縣, 即建始縣;三級政區同地, 治所同城, 在三裡槐坦州基山下的棉花壩。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十一月, 撤銷軍屯郡及建始縣, 保留業州, 以州治民;開皇五年(585年), 恢復建始縣建制。 大業三年(607年), 廢業州, 建始縣改隸清江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 複置業州, 建始縣自清江郡劃出, 以業州轄建始縣;貞觀八年(634年), 再次撤銷業州, 自此, 業州再未複置。

宋朝時, 建始縣隸屬于夔州路總管府, 縣治從棉花壩遷至今建始縣城業州鎮。 元朝時, 建始縣隸屬于夔州路。 明朝初, 建始縣隸屬於夔州府施州;洪武二十三年(1390), 裁撤施州, 建始縣改隸夔州府直轄。 清朝初, 建始縣仍隸於夔州府;乾隆元年(1736年), 建始縣由夔州府改隸施南府, 直至清王朝滅亡。

建國後, 建始縣先後隸屬于湖北省恩施地區、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建始縣總面積2666.55平方公里, 下轄6個鎮4個鄉共有368個村(社區居民委員會), 總人口507672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