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滴滴,越來越像一家投資公司了

也許是被各種五花八門的共用搶了風頭, 也許是少了燒錢補貼的血雨腥風, 最近, 滴滴在國內安靜了不少, 但在國外的幾筆投資卻引發了關注。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8月發表的專欄文章稱, 滴滴在三周內宣佈投資了三個叫車軟體:中東和北非的Careem、歐洲和非洲的Taxify, 以及東南亞的Grab。 今年早些時候滴滴投資了巴西的叫車軟體99。 該公司還投資于美國叫車軟體Lyft和印度的Ola。

此外, 滴滴也進入到叫車服務以外的領域, 投資中國共用單車軟體ofo, 以及送餐服務軟體餓了麼。 滴滴甚至投資人工智慧、無人駕駛汽車等。

在一些風險投資人士看來, 滴滴似乎在做與他們相似的事情:從投資者那裡融資, 然後押注其認為有增長前景的初創公司。

滴滴, 越來越像一家投資公司。

滴滴的困境

從默默無聞到移動出行領域的巨頭, 兩次重要的合併成就了滴滴, 滴滴與快的、滴滴與優步。

滴滴與快的的合併佔據了市場將近80%的市場份額, 而滴滴與優步合併後市場份額一度超過90%, 成為了出行行業名副其實的寡頭。

不過, 好景不長, 隨著各地網約車新規的出臺, 滴滴迎來了致命一擊。

據瞭解, 根據北京上海兩地的要求, 京牌京籍和滬牌滬籍使得符合條件的網約車只有10%的比例, 大量網約車司機被迫離場, 接單數量也隨之下滑。

從用戶層面來說, 優步出局後, 滴滴減少了補貼, 提高了某些服務的價格, 特別是各地網約車細則落實後, 受供需關係影響, 用戶等單時間加長, 甚至需要加價搶車。 從有補貼到取消補貼, 再到價格高於傳統計程車, 用戶心理產生了強烈落差, 吐槽也是難免的, 因此滴滴的口碑進一步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 政府對於網約車的定位, 是把它作為公共出行、公共交通工具的補充。 什麼是補充呢, 補充就是不能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

一般來說, 公共交通工具也分高中低三級, 高的是計程車、中的是公車、低的是地鐵。 政府加強對網約車的監管,

名義上是從保護用戶安全出發, 實則將網約車定位成了依託網路平臺的“計程車公司”, 本質上滴滴成為了計程車行業的補充。

其次, 再牛掰的企業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壟斷, 滴滴與優步合併之後曾一度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 這同時也意味著其在國內市場的上升空間十分有限。

根據交通運輸部的統計, 雖然滴滴在規模上一家獨大, 可全國現已有超過130家網約車平臺。 而在監管上和滴滴較勁的計程車公司也在行動, 其中一些正在做大自己的網約車服務, 並針對滴滴和優步中國的合併向監管機構提出了申訴。

商務部一名發言人近期表示, 反壟斷部門已多次約談滴滴, 目前正對這樁合併展開調查。

滴滴稱正在和監管部門溝通。

另外, 根據移動資料監測網站Trustdata的分析, 共用單車的風靡也動了滴滴的蛋糕。

總之, 滴滴在國內市場已經觸及天花板, 短時間內可想像的空間有限。

聯合對手圍剿優步

滴滴恐怕是最會融資的創業公司。

據統計, 在滴滴創立至今的五年時間裡, 該公司已通過風投、私募股權和債務融資籌集了150多億美元,只今年4月,滴滴出行就獲得了超過55億美元融資,估值一度攀升至500億美元。相比之下,優步在七年時間裡總計籌集了120億美元。

有人說,滴滴拿著投資人的錢,滿世界投資創業公司,沒有半分作為創業公司的矜持。但國內市場相對穩定,上升空間有限,滴滴也不需要花費大量資金打價格戰,不拿這些錢投資滴滴又能做什麼呢?

其實,不難發現滴滴是在通過投資進一步打開自己的海外市場,也通過投資來聯合自己所能聯合的一切力量,來共同圍剿他們共同的敵人優步。

雖然滴滴出行宣稱其大約有4億用戶,但絕大多數用戶都存在於國內市場,滴滴這個品牌在其他地方基本上還鮮為人知。為打開全球市場,滴滴出行始終在瘋狂籌集資金,建立所謂的“可持續全球移動生態系統”。這項努力包括幾個月前籌集的55億美元資金,以及去年籌集的73億美元。

目前,滴滴的跨境出行合作網路已觸達北美、東南亞、南亞、南美1000多個城市超過60%的世界人口。相比在一個陌生的國家從頭開始,對滴滴來說,投資入夥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前互聯網行業呈現出贏者通吃的趨勢。無論是騰訊還是阿裡,甚至是百度,所有的巨頭們都在忙著踩風口、插旗子,以防自己被顛覆。投資者也紛紛將資金投向少數幾家規模較大的初創公司,希望所押注的公司未來會主導某一特定行業,例如社交媒體行業的臉書或電子商務領域的阿裡巴巴。

顯而易見的是,滴滴出行也正通過投資競爭對手來趕超對手、穩固地位。

如果說以前滴滴通過無底限燒錢捍衛了自己在國內的市場,那麼,現在它要做的是通過投資將海外市場撕開一條口子。

退一步說,與其在國內與易到、神州這樣的對手死磕,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對投資者更具吸引力。

有人說,中國風投界的邏輯是能花錢解決的都不是問題,無論是人才、技術還是市場份額。如今滴滴更像是一部融資機器,它最大的優勢與其說是技術,不如說是已經籌到的巨額資金。

只是作為一家投資公司,滴滴還配得上500億美元的估值嗎?

該公司已通過風投、私募股權和債務融資籌集了150多億美元,只今年4月,滴滴出行就獲得了超過55億美元融資,估值一度攀升至500億美元。相比之下,優步在七年時間裡總計籌集了120億美元。

有人說,滴滴拿著投資人的錢,滿世界投資創業公司,沒有半分作為創業公司的矜持。但國內市場相對穩定,上升空間有限,滴滴也不需要花費大量資金打價格戰,不拿這些錢投資滴滴又能做什麼呢?

其實,不難發現滴滴是在通過投資進一步打開自己的海外市場,也通過投資來聯合自己所能聯合的一切力量,來共同圍剿他們共同的敵人優步。

雖然滴滴出行宣稱其大約有4億用戶,但絕大多數用戶都存在於國內市場,滴滴這個品牌在其他地方基本上還鮮為人知。為打開全球市場,滴滴出行始終在瘋狂籌集資金,建立所謂的“可持續全球移動生態系統”。這項努力包括幾個月前籌集的55億美元資金,以及去年籌集的73億美元。

目前,滴滴的跨境出行合作網路已觸達北美、東南亞、南亞、南美1000多個城市超過60%的世界人口。相比在一個陌生的國家從頭開始,對滴滴來說,投資入夥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前互聯網行業呈現出贏者通吃的趨勢。無論是騰訊還是阿裡,甚至是百度,所有的巨頭們都在忙著踩風口、插旗子,以防自己被顛覆。投資者也紛紛將資金投向少數幾家規模較大的初創公司,希望所押注的公司未來會主導某一特定行業,例如社交媒體行業的臉書或電子商務領域的阿裡巴巴。

顯而易見的是,滴滴出行也正通過投資競爭對手來趕超對手、穩固地位。

如果說以前滴滴通過無底限燒錢捍衛了自己在國內的市場,那麼,現在它要做的是通過投資將海外市場撕開一條口子。

退一步說,與其在國內與易到、神州這樣的對手死磕,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對投資者更具吸引力。

有人說,中國風投界的邏輯是能花錢解決的都不是問題,無論是人才、技術還是市場份額。如今滴滴更像是一部融資機器,它最大的優勢與其說是技術,不如說是已經籌到的巨額資金。

只是作為一家投資公司,滴滴還配得上500億美元的估值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