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南方買菜買一棵,北方買菜買一車?想起被500斤大白菜支配的恐懼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陳偉斌 李玲玲 實習生 楊媛媛

這幾天, “南北方人進菜場”的話題挺火。 這可能是小編見過的, 爭議性最大的話題了, 你們感受一下!

網友@朋友圈那些事發了一條朋友圈截圖, 表示對南北方買菜都不同的震驚。

哈哈哈……評論裡一群人在相互刷新世界觀。

北方小夥伴:什麼???菜還還可以一次買一根的?

南方小夥伴:納尼???大白菜一次性買五十斤?

其實不管是真的只買一棵青菜還是買一捆, 話題能火的背後還是個“樂”字。 南北方差異一直是永恆的、製造段子的話題, 不論是粽子豆腐腦等的甜鹹之爭還是這次的買菜風格之異, 都很有趣。

南北方人買菜差異有多大?農貿市場裡賣菜的攤販們最有發言權吧。

杭州屏風街菜場。 李玲玲 攝

杭州菜場的攤販:買一根胡蘿蔔很正常

幾位看似是北方人的網友笑稱:

“當初決定留上海的原因之一, 就是因為買二兩肉老闆不但沒嫌棄, 還幫我切成肉絲”

“北方人看到白菜不錯就喊老闆給稱50斤, 而在南方菜場則是請老闆給切半個”

“北方是挑出一個胡蘿蔔、一根蔥和一塊土豆, 然後跟老闆說剩下的全要了”……

雖然這樣的個別經歷不能代表全部, 但這樣的情況,

確實也存在於南北差異的日常生活中:

9月4日下午4點多, 錢報記者來到杭州屏風街農貿市場, 臨近晚餐有不少市民來買菜, 從菜場走出的人大多只輕鬆地拎著幾個小袋子, 透明的塑膠袋裡, 有的是半隻蘿蔔, 兩根絲瓜, 有的是幾兩蝦, 一條魚什麼的,

也有個別買的大包小包。

來自江蘇連雲港的王大姐在這賣菜已經18年了, 她說杭州人買菜的量不大, 但是品種不少, “可能南方人胃口小, 自然就買的少, 但不管買多還是買少我都賣。 ”說起胡蘿蔔買一根, 王大姐說, “這很正常啊, 胡蘿蔔是配菜, 買一根的人很多。 但外地人有時聽口音是北方人的, 的確買的量會稍多點。 ”

杭州屏風街菜場。 李玲玲 攝

正在買紅辣椒的一個男子聽到我們談話, 說, “我看過那個帖子了, 我覺得沒那麼多差別, 買菜多少還是看實際情況的吧, 我是杭州人, 你看我今天就要按斤買辣椒, 因為準備做辣椒醬, 而平時可能買幾個就夠了。 ”

賣肉的趙姐也來自江蘇, 她感觸有點多, “我是北方的, 剛開始有人到我這說買兩塊錢的肉絲時, 我還真不習慣, 我覺得都不好意思給人家稱那一點點。 我在這8年了, 現在習慣了, 有顧客買二兩五花肉, 我也會給切。 反倒是回老家時, 再看人買那整扇肋排有點不習慣, 覺得一下子買好多啊。 ”

北方人在南方菜場:老闆, 這肉你看著剁吧

如果從買菜講起的話, 錢報記者相識的一對遼寧老夫妻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因為女兒嫁到了杭州,老兩口退休後就隨女兒來到杭州照顧小外孫。買菜,自然成為老兩口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去菜場買肉時,別人都會跟肉攤老闆大致說一下自己用來炒什麼,或者會直接跟老闆說自己需要多少。但這對兒老人就不一樣了,肉攤老闆問他們要多少?他們會直接請老闆看著剁。切大塊了就買大塊兒,切小塊兒就買小塊兒。久而久之,和老夫妻熟識了後,肉鋪老闆自己都覺得下刀子時豪爽了許多。

現在,不僅很多在北方生活的南方人向北方生活習慣靠攏,在南方生活的北方人亦是。實習生小楊是山東威海人,喜歡自己做飯吃,來杭州後成為菜場的常客。一個原因是不想天天跑菜場,另外也的確還保留著老家的習慣,買一次就買至少夠大半周吃的。有一天,小楊經常光顧的攤位大姐實在忍不住了,問,“小姑娘,你這麼愛吃火鍋嗎?”原來,小楊喜歡吃各種蔬菜,每次買的量也有點多,賣菜大姐又看她都是一個人來買,就好奇了。

“大姐問我時,我才發現原來生活習慣還是不一樣的,慢慢地我也學著每次只買一點新鮮的,每天吃完即可,覺得這樣也挺好。”小楊表示。

在北方待過的南方人:難忘單位發的五百斤大白菜

記者陳偉斌是紹興人,曾在山東濟南生活過多年,這次南北方進菜場之話題勾起其無數趣事記憶。

“難忘有一年春節,單位發給每人五百斤大白菜、超百斤的大蔥和蘿蔔等,肯定吃不了,就送給當地的同事。這也並不是說物資缺,更多體現的應該是一種儀式感。”

這種極具儀式感的年貨對南方家庭來說有點不可思議,而對北方家庭來說,卻是記憶中的年關風景——早先物資供應尚沒像如今這麼豐富時,白菜、大蔥和蘿蔔是很多北方家庭在冬季需要大量儲存的菜品。

北方冬季氣溫低,像大白菜,只要整整齊齊碼在露天即可,吃之前掰掉最外層菜葉子,菜芯依舊新鮮,用來做燉菜尤為合適。但對南方人而言,這種家家戶戶大規模存放菜品的方式並不現實,氣溫不夠低,菜品很容易變質。所以,醃菜更為普遍。

除了買菜,南北方差異還體現在日常飲食中。

“剛上大學時,專業裡共有五個老鄉,相約一起吃餃子。”陳偉斌至今都記得那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經歷——因為在浙江這邊,吃餃子都是論盤或論個兒,但在北方,是論斤買。而且這“斤”也不是包好的餃子,而是指包餃子的麵粉。

“當時我們沒概念,看別人桌上一盤盤的,就覺得大概一盤就是一斤。”他們覺得每人要一盤還是可以吃得下的,就要了五斤,還點了酒菜,直到第六盤餃子上來時,覺得有點不對勁了才詢問服務員,是不是多給了一盤,“服務員說一斤至少能裝三盤,當時我們就愣了,因為這意味著我們五個人要了至少十五盤餃子。”

經過了這一回,這幾個來自浙江的同學是真長了記性。不僅是吃餃子,一般吃飯的菜量之大也讓人印象深刻。雖然如今南北方人們的習慣都在互相考慮,但諸如此類的小差異,讓很多南方人去北方一下子沒習慣過來;北方人來南方,也多少看不明白那一點兒的菜肉怎麼夠吃?

但不管是進菜市場還是下館子,都是人們生活的一個縮影,買多買少、量大量小其實都不成問題,大家都能心滿意足地去生活才是關鍵。

南北差異是個永恆的話題,你怎麼看南北差異?還遇到過哪些具體例子?

編輯 | 蛀牙

錢報記者相識的一對遼寧老夫妻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因為女兒嫁到了杭州,老兩口退休後就隨女兒來到杭州照顧小外孫。買菜,自然成為老兩口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去菜場買肉時,別人都會跟肉攤老闆大致說一下自己用來炒什麼,或者會直接跟老闆說自己需要多少。但這對兒老人就不一樣了,肉攤老闆問他們要多少?他們會直接請老闆看著剁。切大塊了就買大塊兒,切小塊兒就買小塊兒。久而久之,和老夫妻熟識了後,肉鋪老闆自己都覺得下刀子時豪爽了許多。

現在,不僅很多在北方生活的南方人向北方生活習慣靠攏,在南方生活的北方人亦是。實習生小楊是山東威海人,喜歡自己做飯吃,來杭州後成為菜場的常客。一個原因是不想天天跑菜場,另外也的確還保留著老家的習慣,買一次就買至少夠大半周吃的。有一天,小楊經常光顧的攤位大姐實在忍不住了,問,“小姑娘,你這麼愛吃火鍋嗎?”原來,小楊喜歡吃各種蔬菜,每次買的量也有點多,賣菜大姐又看她都是一個人來買,就好奇了。

“大姐問我時,我才發現原來生活習慣還是不一樣的,慢慢地我也學著每次只買一點新鮮的,每天吃完即可,覺得這樣也挺好。”小楊表示。

在北方待過的南方人:難忘單位發的五百斤大白菜

記者陳偉斌是紹興人,曾在山東濟南生活過多年,這次南北方進菜場之話題勾起其無數趣事記憶。

“難忘有一年春節,單位發給每人五百斤大白菜、超百斤的大蔥和蘿蔔等,肯定吃不了,就送給當地的同事。這也並不是說物資缺,更多體現的應該是一種儀式感。”

這種極具儀式感的年貨對南方家庭來說有點不可思議,而對北方家庭來說,卻是記憶中的年關風景——早先物資供應尚沒像如今這麼豐富時,白菜、大蔥和蘿蔔是很多北方家庭在冬季需要大量儲存的菜品。

北方冬季氣溫低,像大白菜,只要整整齊齊碼在露天即可,吃之前掰掉最外層菜葉子,菜芯依舊新鮮,用來做燉菜尤為合適。但對南方人而言,這種家家戶戶大規模存放菜品的方式並不現實,氣溫不夠低,菜品很容易變質。所以,醃菜更為普遍。

除了買菜,南北方差異還體現在日常飲食中。

“剛上大學時,專業裡共有五個老鄉,相約一起吃餃子。”陳偉斌至今都記得那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經歷——因為在浙江這邊,吃餃子都是論盤或論個兒,但在北方,是論斤買。而且這“斤”也不是包好的餃子,而是指包餃子的麵粉。

“當時我們沒概念,看別人桌上一盤盤的,就覺得大概一盤就是一斤。”他們覺得每人要一盤還是可以吃得下的,就要了五斤,還點了酒菜,直到第六盤餃子上來時,覺得有點不對勁了才詢問服務員,是不是多給了一盤,“服務員說一斤至少能裝三盤,當時我們就愣了,因為這意味著我們五個人要了至少十五盤餃子。”

經過了這一回,這幾個來自浙江的同學是真長了記性。不僅是吃餃子,一般吃飯的菜量之大也讓人印象深刻。雖然如今南北方人們的習慣都在互相考慮,但諸如此類的小差異,讓很多南方人去北方一下子沒習慣過來;北方人來南方,也多少看不明白那一點兒的菜肉怎麼夠吃?

但不管是進菜市場還是下館子,都是人們生活的一個縮影,買多買少、量大量小其實都不成問題,大家都能心滿意足地去生活才是關鍵。

南北差異是個永恆的話題,你怎麼看南北差異?還遇到過哪些具體例子?

編輯 | 蛀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