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駐外手賬|加沙婚禮進行時

1

電話鈴響了, 是加沙雇員伊馬德打來的。

“我大女兒要結婚了, 歡迎你們來參加婚禮!”他的聲音興奮雀躍, “而且新郎你們也認識。

“真的嗎?是哪家小夥這麼有福?”我笑問。

“是哈馬達, 我表弟, 在我家你們見過的。 ”

“你說是……你表弟?!”

“對啊, 婚禮一定要來啊!”

掛上電話, 我張大的嘴巴久久沒能合上。

2

汽車行駛在以色列4號高速公路上。

這是以色列境內一條南北向幹道, 南端在加沙地帶邊境處戛然而止。

可以明顯看出, 這條路原本貫穿加沙。 隨著巴以局勢惡化, 以色列對加沙實施封鎖, 4號路加沙境內一段逐步廢棄。

拎著行李, 穿過加沙邊境以色列檢查站一道道鐵門和一公里長的鐵絲網走廊, 我心裡不斷盤算著即將舉行的婚禮。

和當地朋友諮詢得知, 伊斯蘭教十分看重婚姻, 認為婚姻在人生中佔據著一半的分量。

巴勒斯坦婚禮甚是隆重, 沒有一場像樣的婚禮就不能算是結婚。

加沙的傳統家庭人口眾多, 婚禮會邀請雙方親友到場, 人數通常在150人至300人之間。 賓客基本都會送禮, 金銀首飾、名牌服飾或是現金。

順利通過檢查站, 伊馬德已在加沙邊境口岸處等候。

“快上車, 先去我家吃午飯。 ”伊馬德一身筆挺西裝, 精心打理過的頭髮泛著油光,

與周遭塵土飛揚的馬路不太相稱。

自從接到邀請電話, 我和老公就對“女兒嫁給表弟”這件事迷惑不解, 生怕因為語言障礙造成理解誤差。 在車上, 我又小心地問了一遍。

“沒錯, 我媽媽和新郎的媽媽是親姐妹。 ”他回答得頗為自豪。

後來瞭解得知, 當地家族血親甚至不同輩分間的婚姻並不少見, 傳統可追溯至先知穆罕默德時期。

作為遊牧民族的阿拉伯人喜歡在血緣親屬間“親上加親”, 以鞏固部落勢力, 保護家族財富不外流。

這種古老傳統至今仍在阿拉伯地區流傳, 竟是我們少見多怪了。

3

伊馬德家是一幢自建的4層小樓, 父母兄弟各居一層。

今天是大喜的日子, 家裡格外忙碌, 孩子們樓上樓下奔跑著、歡笑著, 一種久違的家庭溫暖撲面而來。

半晌未見新娘露面, 詢問得知, 新娘一早便開始化妝打扮, 現在正在拍婚紗照。

因為穿禮服、做頭髮、化新娘妝一套程式實在太過複雜耗時, 一般新人會選擇在婚禮當天拍婚紗照, 這樣只需裝扮一次, 便可完成拍照和典禮,

省時省力。

巴勒斯坦人的婚禮在晚間舉行, 場地一般設在酒店或者供出租的結婚禮堂。

這些場地租金不等, 較便宜的結婚禮堂一晚包場要700美元左右, 檔次較高的酒店租金則超過5000美元。

除場地租金外, 婚禮開銷還包括新娘化妝、攝影攝像、飲料食品等。 一場像樣的婚禮通常需要花費5000至7000美元。

午後, 外賣送來一份份盒飯——香噴噴的燉牛肉配杏仁碎米飯。

伊馬德說, 婚禮當天, 婦女們都忙於打扮和籌備婚禮, 無暇張羅午飯, 因此午餐通常會叫外賣, 由家境較好的一方付費。 外賣需事先預定, 保證在指定時間內送達新郎新娘家。

午餐過後, 婚禮的前奏儀式便開始了。

這是專屬於男人們的儀式, 女性不得參加, 我只得獨自在酒店等待。 關於這一部分,我通過老公的轉述才得知。

程式貌似很簡單:新郎新娘兩家男性親屬和好友齊聚結婚禮堂,禮堂外有樂隊奏著熱鬧的樂曲。

賓客們坐定後,一位宗教領袖模樣的老者帶領大家誦經,儀式便結束了,總共只有幾分鐘。

太陽逐漸西沉,伊馬德讓朋友來酒店接我。本以為婚禮終於要開始了,沒想到車子又返回了伊馬德家。

走進院子,伊馬德讓我一個人上樓。不明就裡的我走上二樓客廳,推門看見滿滿一屋女人。

濃妝豔抹的新娘身著白色西式露肩婚紗坐在沙發裡,她的母親、妹妹和其他女性親屬圍攏在身旁。

和新娘打過招呼,我舉起相機,她害羞地笑著遮住臉。

音樂突然響了起來。

新娘13歲的妹妹一把拉起我,走到房間中央翩翩起舞。

小姑娘身著紅色吊帶裙,塗著黑色眼線和豔紅唇膏,一頭濃密的栗色卷髮飄灑頸間。

她熟練地舞動身軀,扭胯、轉腕、回眸,一改往日天真模樣,渾身散發的嫵媚多姿與年齡很不相稱。

舞蹈間隙,兩家女性長輩輪流朗讀起詩句,每說完一句,大家都附以尖叫,是那種舌根顫動發出的尖叫。

一位親屬向我解釋,這是新郎和新娘的親人在誇讚自己的孩子,仿佛在說:我的女兒(兒子)是天下最優秀的人兒,你的兒子(女兒)配不上啊。詞句信口撚來,還要合折押韻,也非易事。

笑著、鬧著,夜幕降臨。

新娘的小弟弟、4歲的艾哈邁德跑進房間,和母親耳語些什麼。大家急忙幫新娘戴好白色斗篷,又各自套上黑色落地長袍。

幾分鐘後,隨著鼓點和樂曲,以新郎為首的男賓進入房間,新娘與女賓們隨著男賓下樓、上車。

車隊由卡車引路,朝著結婚禮堂駛去。一路上樂聲不斷,汽車按著喇叭,新郎將頭伸出車外,和著樂曲舞動。

我知道,真正的婚禮就要開始了。

4

結婚禮堂門口,老公被女領位員攔下。是的,這是女性專場。

走進禮堂,立刻被眼前的情景震驚:幾百平米的禮堂足足坐了30多桌客人,統統是女人。

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走路不穩的孩子,個個花枝招展,濃妝豔抹,閃亮的首飾和裙子上的亮片足以晃瞎雙眼。

懵懂著被領到新娘一家主桌,坐定了才發現禮堂中央是舞臺,有點類似走秀的T台。舞臺正中白色貴妃榻上端坐著新郎新娘。

真不知面對幾百名女性觀眾和女攝影師、女燈光音響師,新郎作為唯一的男性此時此刻是何種感受。

震耳欲聾的舞曲響起,一對新人在舞臺上翩翩起舞,台下觀眾鼓掌歡呼。樂曲時而勁爆時而舒緩,新人不斷變換著舞步。

曲罷,二人坐回貴妃榻休息,婆家和娘家的親戚爭相登臺炫技,只見紅橙黃紫各色裙擺輕舞飛揚。

70多歲的奶奶戴著花鏡扭擺,翠綠紗裙掩不住腰間贅肉;四五歲的孩童學大人模樣打著節拍,耳環項鍊手鐲戒指一樣不少。

我這才發現,自己米色針織衫加暗紅色及踝長裙的裝扮實在太過保守了。

巴勒斯坦屬於傳統穆斯林社會,加沙更加保守,女性基本處於從屬地位。只有在婚禮上,女性才是毫無爭議的主角。

在這裡,她們穿著隨性,甚至大膽暴露,可以毫無顧忌地說笑。而男性角色僅僅是開車把妻子女兒妹妹送到禮堂,等待三四個小時後再把她們接回家。

小弟弟艾哈邁德跑進禮堂和新娘大姐“咬耳朵”。4歲的他可以無所顧忌穿梭在男女賓客兩個半場,是最合適的“傳聲筒”。

新娘在親友幫助下套上怪裡怪氣的白色斗篷,賓客們各自迅速穿好長袍。

顯然,有男賓要登場。

不出所料,婆家男賓魚貫而入。他們一個個走到新人面前,遞上禮物(通常為首飾)。

新郎接過禮物遞與新娘,新娘象徵性地戴上首飾。不一會兒,手腕手指和胸前就金燦燦一片。

新娘再將它們一一摘下,投入侍者捧著的金色小罐中。婚禮中,這樣的送禮收禮儀式要進行多次。

贈送首飾也屬傳統習俗。

如今,娘家贈與新娘的嫁妝依舊由新娘保管,屬私人財產。丈夫若欲支配,必須求得妻子和岳父的同意。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新娘的婚後生活提供了物質保障。

根據傳統,結婚開銷一般由男方家庭支付,包括彩禮、房產、傢俱以及婚禮等,花費在2萬美元上下,這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

舞曲一首接一首,新人與親友嗨翻全場。

我看得正起勁,忽覺腳下有什麼東西在動。低頭掀開桌布,桌下籃子裡一個白胖胖的嬰兒正向我微笑!嘈雜的音樂聲中,他竟能酣睡幾個小時。

一晚的鼓掌、微笑、被迫登臺舞蹈,我已精疲力盡、頭昏腦漲、饑腸轆轆。是的,加沙的婚禮無水也無飯。

婚禮結束,賓主盡歡。唯一的遺憾是,婚禮需尊重新娘與女賓們的隱私,現場不得私自拍照,無法用影像記錄這個奇特的過程。

5

別以為當地阿拉伯人的婚禮都一個樣,每個城鎮、村莊甚至家族都有不同的風俗。

在以色列阿拉伯城市雅法,阿拉伯人的婚禮甚至在猶太人開辦的禮堂內舉辦。

這裡的婚禮上有豐盛的海鮮大餐,帶著Kippa(小帽)的猶太人穿梭送餐。儘管也是男女分開,可女賓們跳舞的禮堂門戶大開,男士們可以大膽窺望甚至拍照。

在阿猶人口共存的以色列城市海法,阿拉伯婚禮則更進一步,男女賓客共處一室,與常見的派對沒有兩樣。

儘管風俗各有不同,當地人對婚禮的熱衷卻如出一轍。這不但是女性少有的休閒機會,更是重要的社交場合。

婚禮上,母親在盛裝的適齡女性中為兒子尋找新娘。曲終人散,下一場婚禮已在醞釀中。

-END-

監製:李大偉

記者:高路

編輯:馬曉燕 王申

關於這一部分,我通過老公的轉述才得知。

程式貌似很簡單:新郎新娘兩家男性親屬和好友齊聚結婚禮堂,禮堂外有樂隊奏著熱鬧的樂曲。

賓客們坐定後,一位宗教領袖模樣的老者帶領大家誦經,儀式便結束了,總共只有幾分鐘。

太陽逐漸西沉,伊馬德讓朋友來酒店接我。本以為婚禮終於要開始了,沒想到車子又返回了伊馬德家。

走進院子,伊馬德讓我一個人上樓。不明就裡的我走上二樓客廳,推門看見滿滿一屋女人。

濃妝豔抹的新娘身著白色西式露肩婚紗坐在沙發裡,她的母親、妹妹和其他女性親屬圍攏在身旁。

和新娘打過招呼,我舉起相機,她害羞地笑著遮住臉。

音樂突然響了起來。

新娘13歲的妹妹一把拉起我,走到房間中央翩翩起舞。

小姑娘身著紅色吊帶裙,塗著黑色眼線和豔紅唇膏,一頭濃密的栗色卷髮飄灑頸間。

她熟練地舞動身軀,扭胯、轉腕、回眸,一改往日天真模樣,渾身散發的嫵媚多姿與年齡很不相稱。

舞蹈間隙,兩家女性長輩輪流朗讀起詩句,每說完一句,大家都附以尖叫,是那種舌根顫動發出的尖叫。

一位親屬向我解釋,這是新郎和新娘的親人在誇讚自己的孩子,仿佛在說:我的女兒(兒子)是天下最優秀的人兒,你的兒子(女兒)配不上啊。詞句信口撚來,還要合折押韻,也非易事。

笑著、鬧著,夜幕降臨。

新娘的小弟弟、4歲的艾哈邁德跑進房間,和母親耳語些什麼。大家急忙幫新娘戴好白色斗篷,又各自套上黑色落地長袍。

幾分鐘後,隨著鼓點和樂曲,以新郎為首的男賓進入房間,新娘與女賓們隨著男賓下樓、上車。

車隊由卡車引路,朝著結婚禮堂駛去。一路上樂聲不斷,汽車按著喇叭,新郎將頭伸出車外,和著樂曲舞動。

我知道,真正的婚禮就要開始了。

4

結婚禮堂門口,老公被女領位員攔下。是的,這是女性專場。

走進禮堂,立刻被眼前的情景震驚:幾百平米的禮堂足足坐了30多桌客人,統統是女人。

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走路不穩的孩子,個個花枝招展,濃妝豔抹,閃亮的首飾和裙子上的亮片足以晃瞎雙眼。

懵懂著被領到新娘一家主桌,坐定了才發現禮堂中央是舞臺,有點類似走秀的T台。舞臺正中白色貴妃榻上端坐著新郎新娘。

真不知面對幾百名女性觀眾和女攝影師、女燈光音響師,新郎作為唯一的男性此時此刻是何種感受。

震耳欲聾的舞曲響起,一對新人在舞臺上翩翩起舞,台下觀眾鼓掌歡呼。樂曲時而勁爆時而舒緩,新人不斷變換著舞步。

曲罷,二人坐回貴妃榻休息,婆家和娘家的親戚爭相登臺炫技,只見紅橙黃紫各色裙擺輕舞飛揚。

70多歲的奶奶戴著花鏡扭擺,翠綠紗裙掩不住腰間贅肉;四五歲的孩童學大人模樣打著節拍,耳環項鍊手鐲戒指一樣不少。

我這才發現,自己米色針織衫加暗紅色及踝長裙的裝扮實在太過保守了。

巴勒斯坦屬於傳統穆斯林社會,加沙更加保守,女性基本處於從屬地位。只有在婚禮上,女性才是毫無爭議的主角。

在這裡,她們穿著隨性,甚至大膽暴露,可以毫無顧忌地說笑。而男性角色僅僅是開車把妻子女兒妹妹送到禮堂,等待三四個小時後再把她們接回家。

小弟弟艾哈邁德跑進禮堂和新娘大姐“咬耳朵”。4歲的他可以無所顧忌穿梭在男女賓客兩個半場,是最合適的“傳聲筒”。

新娘在親友幫助下套上怪裡怪氣的白色斗篷,賓客們各自迅速穿好長袍。

顯然,有男賓要登場。

不出所料,婆家男賓魚貫而入。他們一個個走到新人面前,遞上禮物(通常為首飾)。

新郎接過禮物遞與新娘,新娘象徵性地戴上首飾。不一會兒,手腕手指和胸前就金燦燦一片。

新娘再將它們一一摘下,投入侍者捧著的金色小罐中。婚禮中,這樣的送禮收禮儀式要進行多次。

贈送首飾也屬傳統習俗。

如今,娘家贈與新娘的嫁妝依舊由新娘保管,屬私人財產。丈夫若欲支配,必須求得妻子和岳父的同意。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新娘的婚後生活提供了物質保障。

根據傳統,結婚開銷一般由男方家庭支付,包括彩禮、房產、傢俱以及婚禮等,花費在2萬美元上下,這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不小的負擔。

舞曲一首接一首,新人與親友嗨翻全場。

我看得正起勁,忽覺腳下有什麼東西在動。低頭掀開桌布,桌下籃子裡一個白胖胖的嬰兒正向我微笑!嘈雜的音樂聲中,他竟能酣睡幾個小時。

一晚的鼓掌、微笑、被迫登臺舞蹈,我已精疲力盡、頭昏腦漲、饑腸轆轆。是的,加沙的婚禮無水也無飯。

婚禮結束,賓主盡歡。唯一的遺憾是,婚禮需尊重新娘與女賓們的隱私,現場不得私自拍照,無法用影像記錄這個奇特的過程。

5

別以為當地阿拉伯人的婚禮都一個樣,每個城鎮、村莊甚至家族都有不同的風俗。

在以色列阿拉伯城市雅法,阿拉伯人的婚禮甚至在猶太人開辦的禮堂內舉辦。

這裡的婚禮上有豐盛的海鮮大餐,帶著Kippa(小帽)的猶太人穿梭送餐。儘管也是男女分開,可女賓們跳舞的禮堂門戶大開,男士們可以大膽窺望甚至拍照。

在阿猶人口共存的以色列城市海法,阿拉伯婚禮則更進一步,男女賓客共處一室,與常見的派對沒有兩樣。

儘管風俗各有不同,當地人對婚禮的熱衷卻如出一轍。這不但是女性少有的休閒機會,更是重要的社交場合。

婚禮上,母親在盛裝的適齡女性中為兒子尋找新娘。曲終人散,下一場婚禮已在醞釀中。

-END-

監製:李大偉

記者:高路

編輯:馬曉燕 王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