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糖尿病為什麼如此高發?

俗話說, 事出總有因, 有因才有果, 世間萬事萬物無不如此, 糖尿病也概莫能外。 糖尿病如此高發, 深層次的原因值得我們探究和思考。

一、營養過剩的煩惱

國人一直將糖尿病稱作富貴病, 在過往的歷史中, 窮人和普通人家是鮮見糖尿病的, 患糖尿病的多是富貴人家, 或者生活水準較高的人。 20世紀70年代, 曾有媒體宣傳, 認為糖尿病是資本主義的腐朽病, 社會主義的人民是不會得的。 其實這是一種認知上的偏差。 以中國為例, 新中國成立前百餘年戰亂不斷, 新中國成立後數十年艱苦奮鬥, 人民生活水準一直不高,

對於很大一部分人來說, 填飽肚子都是一種奢望, 遑論大魚大肉了。

自改革開放之後, 經濟發展欣欣向榮, 生活水準蒸蒸日上, 於是習慣了消化吸收粗纖維素食的身體, 一時之間難以接受鋪天蓋地一般的高營養、高脂肪、高蛋白食物。 於是多餘的熱量變成脂肪儲存起來, 日積月累, 超過胰島細胞承受的範圍後, 糖尿病便出現了。 這是營養過剩引發的煩惱。

《糖尿病之友》雜誌曾經刊登過一個故事:一個人曾在美國留學, 與自己的教授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教授家境富足, 有一次堅持要請自己的學生吃午飯, 便引著他去了一家豪華的五星級餐廳。 出乎意料的是, 教授點的都是素菜, 一點兒葷腥都不見。 教授指著一碗湯和兩片麵包告訴他:這些足夠你身體四個小時的熱量消耗了。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 越是富裕的人越是在意自己的健康, 他們的飲食正日趨科學性, 而這一點正是我們國人欠缺的。

當然, 在美國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反其道而行之, 營養過剩的煩惱同樣困擾著他們。 在美國遍佈各州的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店裡, 大多能見到大腹便便的胖子。 眾所皆知, 速食店裡多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 不論白人黑人、富人窮人、成人兒童、藍領白領, 都有在速食店逗留的習慣, 由此導致一部分人群營養嚴重過剩, 體型偏胖也就不足為怪了。

美食的吸引力並不僅僅局限於速食, 隨著輕工業的發展,

零食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這種狀況。 誘人的口感, 豐富的選擇, 無時無刻不在勾引人的食欲, 讓人欲罷不能, 無論是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 還是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 狀況大同小異。

專家觀點

孩子5歲以前的生活習慣決定他長大以後的生活習慣。 所以我告訴我的家人, 孩子5歲之前任何人不准給他喝任何帶甜味的飲料, 同時不准帶他去速食店。

二、讓人無奈而又期待的遺傳基因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 人們逐步意識到, 糖尿病具有某種明顯的遺傳性, 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為常見。 家系研究結果表明,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糖尿病患病率顯著高於無家族史的人群;父母如果患糖尿病, 子女患糖尿病的概率就比普通人高出近20倍。

鑒於基因研究的滯後, 糖尿病的遺傳性頗讓人無可奈何。

已知的糖尿病有1型、2型、特異型和妊娠糖尿病四個大類。 專家研究也已證實, 每種類型的糖尿病都與某個特定基因或者多個基因相關, 遺傳特點完全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 正因為如此, 糖尿病易感基因的鑒定研究成為業內最具挑戰性同時也最有前瞻性的研究熱點。 當前, 2型糖尿病占到所有糖尿病的九成之多, 因此2型糖尿病的基因研究可謂如火如荼。

專家觀點

美國的印第安人、黑人、印度裔以及亞裔, 患糖尿病的概率略高於白人, 這可能跟人種有關係。

三、不同城市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有人注意到, 糖尿病與城市具有某種似有若無的關係。

譬如, 某些城市發病率較高, 某些城市發病率相對較低。 有的城市愛吃甜食, 甜味小吃比比皆是, 吃東西時用糖就著吃的現象屢見不鮮。 “老甜老甜了, 排骨裡頭都是甜的。 ”有人如此評價。 這般看來, 其糖尿病發病率高似乎也情有可原。

某些城市並不嗜好甜食, 但發病率甚至高於嗜好甜食的城市, 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其實, 拋開遺傳因素的影響, 決定糖尿病發病率的關鍵還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 有的人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特別高, 主要表現在麵食方面, 人雖然長得壯實了, 但也不得不面臨著糖尿病的侵襲。 某些城市作為中國最早富裕起來的城市之一, 由於飲食結構的改變導致營養過剩, 糖尿病發病率因此居高不下。 歸根結底,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是部分城市發病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所在。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城市成年人糖尿病發病率已高達9.7%,而且正有愈演愈烈之勢。在瞭解了糖尿病高發的原因之後,唯有合理飲食、增強運動,才能將糖尿病隱患降到最低程度。

歸根結底,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是部分城市發病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所在。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城市成年人糖尿病發病率已高達9.7%,而且正有愈演愈烈之勢。在瞭解了糖尿病高發的原因之後,唯有合理飲食、增強運動,才能將糖尿病隱患降到最低程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