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不被孩子“淘汰”

圖片源自網路

01

孩子在小的時候, 無論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 對父母(照料他們的親人)都是完全依賴的, 從生活上的照料到思想上的啟蒙,

都是由父母完成的, 那時候父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在小小的孩子眼裡, 父母幾乎是無所不能的, 是孩子心中的電光火神。

當孩子慢慢長大, 隨著認知的提高, 他們會發現, 有些問題, 父母也有解決不了的時候;

同時, 他們生活圈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擴大是必然, 他們會接觸外面的世界, 會有老師, 會結交新的朋友, 父母不再是他們的全部。

種種原因, 父母身上的超人光環慢慢褪去。

當孩子對父母沒了崇拜, 沒了過度的依賴, 同時那一個個的小機靈鬼心裡也明鏡似的清楚, 父母不會拋棄他們不理時, 有些家長悲催的發現, 孩子和他們的關係沒有那麼親密了, 甚至言語中會有不耐煩, 或者, 是“嫌棄”。

我們被孩子疏遠了。

02

昨天, 有媽媽跟我交流, 覺得越來越不懂孩子, 擠不進他那小小的世界裡去, 很苦惱。

生活中有這樣焦慮的父母, 也不在少數, 為什麼我們覺得越來越難和孩子溝通呢?

其實我覺得, 我們很多時候只是口頭上說想瞭解孩子, 卻沒有真實的付諸行動。

想要保持親密關係的長久, 最重要的是保持同步。 不管是夫妻、情侶還是親子關係的維繫, 就像天秤的兩端, 籌碼不相上下才能持續平衡;

不同的是, 由於孩子在年齡及心智上處於“弱勢”, 因為弱, 需要呵護, 這種“弱勢”在父母面前反而會變成一種“強勢”。 所以在親子關係這個天秤中, 家長就需處處“遷就”他們來維持這個平衡。

如同跳交誼舞, 他進的時候你得退, 他退的時候你就要進,

他旋轉的時候你得配合旋轉, 這樣才可以跳出一支完美舞曲。

圖片源自網路

03

想要不被孩子“排擠”在外, 首先要瞭解他的思想。 知道他最近在玩兒啥、想啥, 知道他的認知到了哪一步, 和他有共同語言, 他才會與你交流。

我記得小茗在四歲左右的時候,

有段時間老是喜歡擋住門不讓大人過去。 剛開始我好言好語的請求他放行, 他就是不肯, 哀求多次後我便沒了耐心, 又急著過去, 剛想要發脾氣, 他姐姐偷偷在旁邊提醒我:大姨, 你說open, 他就會打開。

我照做, 果然開門了。

原來那段時間孩子們在看動畫片《愛探險的朵拉》, 每次遇到障礙或者關卡, 都是喊“open”過關。

我不看動畫片, 跟不上他們的節奏, 險些對他亂發脾氣。

從那開始, 他學習也好, 玩兒也好, 我都儘量的參與, 一方面是更能瞭解他, 另一方面是有了共同語言, 他會覺得我和他是“一夥兒的”。

後來, 他學圍棋, 我一直跟著學, 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素養;另一方面也能在平時和他對弈一局, 上課的老師和同學們我都認識, 和他聊天也有了共同話題。

還有一個好處, 是我當時沒想到的。 我現在下棋已經不是他的對手了, 但他現在在電腦上下棋的時候, 錯誤的地方我可以看出來, 給出的批評和建議都能有針對性, 會讓他有一種“對事不對人”的感覺, 不會產生抵觸情緒, 比較能夠接受我說的觀點。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交流方式, 當家長批評孩子時如果不能指出關鍵問題, 只是泛泛的批評, 孩子往往會很反感, 然後本能的反駁, 養成了習慣, 以後家長說的即使是對的, 孩子也不容易接受。

04

父自我素養的提升, 也是育兒路上必不可少的課題。

孩子小的時候問的問題, 我們隨口就能說出答案;當他長大一點後, 問的問題也會越來越高深, 或者越來越“離奇”, 我們往往被問得啞口無言。 回答不出來次數多了,也會降低孩子對我們的崇拜感和信任度。

小茗前段時間在聽《上下五千年》,似懂非懂的聽了一段時間後,有一天早上刷牙時他突然問我:媽媽,管仲的好朋友是叫姜子牙嗎?

當然不是啊,可是,我只知道不是薑子牙,我也忘了叫什麼牙啊!

我告訴他:不是薑子牙,他們不是同一個時期的,但管仲的好朋友名字中也有個“牙”字,你現在先刷牙,刷乾淨後媽媽再告訴你是什麼“牙”。

然後,我迅速的躲到房間裡求助度娘(對自己孩子玩陰的,我這當媽的心機也是夠深的啊),當我告訴他管仲的好朋友是鮑叔牙時,小茗說:媽媽,你懂好多哦。

哈哈,這個單純孩子被我這個心機媽媽給騙了。

現在手機很方便,我們可以適當的利用網路來“江湖救急”,但是這種把戲會隨著孩子的長大被拆穿,那不就尷尬了嗎?所以只能偶爾為之,重要的還是要自己瞭解掌握,做孩子的百科全書才好。

我後來買了《史記》默默用功,小茗聽到哪裡我就提前看到哪裡,當他問我百里奚是誰的時候,我不僅告訴他百里奚是秦穆公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還能給他講“百里奚舉於市”的典故。他聽的津津有味。

其實我講的未必有音訊上面講的好,但孩子有不懂的可以隨時提問,還可以發揮想像延伸話題,增加了交流的趣味性,不僅對親子關係的和諧有幫助,也提高了他學習歷史的興趣。

圖片源自網路

05

在平時的生活中,如果我們認識的人經常說話不靠譜,就像“狼來了”裡面那個孩子,慢慢我們就會不信任他。

孩子對家長也是這樣,如果家長經常說錯,孩子就會慢慢不信任我們。

所以我們在回答孩子的問題時,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提問,也要慎重回答,不確定的答案不要隨口胡謅,不要逞能。

有時候小茗問的問題確實是我的知識盲區,我會坦白的告訴他,媽媽也不知道,我們可以一起上網查一下。

這樣做一是讓他知道,人無完人,學無止境;二是讓他養成探索未知的習慣;三是通過上網查找這個過程,加強他對這個知識點的記憶。

還有就是家長要說話算話,哪怕是小事。

我們經常會隨口答應孩子一些日常瑣事,有時候完全是當時為了敷衍他,我也常會這樣。但如果過後孩子也忘了不提便罷,他若提起來了,就要認真對待。

每次我答應小茗的事情(拉了勾的那種),都會儘量做到,因為答應的時候會權衡,做不到不會應承下來。

但還有更多的只是平時的對話中提到的,我完全沒放在心上的,當被他揪住這個話題的時候,我還是會儘量做到。很多時候事情已經過去幾天,無法做到,我會承認錯誤,然後接受懲罰(罰款)。

這樣做一是讓孩子知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以後他犯了錯誤不會因為害怕承擔後果而不去面對;二是讓他覺得家長將不完美的一面展現給他,是對他的信任,他也會報之以信任。

06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當孩子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之後中,便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父母不能滿足時,自然就會被他“淘汰”掉。

只有當父母可以滿足他的精神需求,能和他有更深層次的交流時,才能不動聲色的融入到他的世界中去。

下棋的人知道,只有勢均力敵才能保持趣味長久,精神上的對弈也是如此。

另外,我們做家長的也應該承認,真正的父母之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應該漸漸減少參與他的生活,接受他對我們的疏遠。

一位英國女心理博士的話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龍應台在《目送》裡也說過: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回答不出來次數多了,也會降低孩子對我們的崇拜感和信任度。

小茗前段時間在聽《上下五千年》,似懂非懂的聽了一段時間後,有一天早上刷牙時他突然問我:媽媽,管仲的好朋友是叫姜子牙嗎?

當然不是啊,可是,我只知道不是薑子牙,我也忘了叫什麼牙啊!

我告訴他:不是薑子牙,他們不是同一個時期的,但管仲的好朋友名字中也有個“牙”字,你現在先刷牙,刷乾淨後媽媽再告訴你是什麼“牙”。

然後,我迅速的躲到房間裡求助度娘(對自己孩子玩陰的,我這當媽的心機也是夠深的啊),當我告訴他管仲的好朋友是鮑叔牙時,小茗說:媽媽,你懂好多哦。

哈哈,這個單純孩子被我這個心機媽媽給騙了。

現在手機很方便,我們可以適當的利用網路來“江湖救急”,但是這種把戲會隨著孩子的長大被拆穿,那不就尷尬了嗎?所以只能偶爾為之,重要的還是要自己瞭解掌握,做孩子的百科全書才好。

我後來買了《史記》默默用功,小茗聽到哪裡我就提前看到哪裡,當他問我百里奚是誰的時候,我不僅告訴他百里奚是秦穆公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還能給他講“百里奚舉於市”的典故。他聽的津津有味。

其實我講的未必有音訊上面講的好,但孩子有不懂的可以隨時提問,還可以發揮想像延伸話題,增加了交流的趣味性,不僅對親子關係的和諧有幫助,也提高了他學習歷史的興趣。

圖片源自網路

05

在平時的生活中,如果我們認識的人經常說話不靠譜,就像“狼來了”裡面那個孩子,慢慢我們就會不信任他。

孩子對家長也是這樣,如果家長經常說錯,孩子就會慢慢不信任我們。

所以我們在回答孩子的問題時,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提問,也要慎重回答,不確定的答案不要隨口胡謅,不要逞能。

有時候小茗問的問題確實是我的知識盲區,我會坦白的告訴他,媽媽也不知道,我們可以一起上網查一下。

這樣做一是讓他知道,人無完人,學無止境;二是讓他養成探索未知的習慣;三是通過上網查找這個過程,加強他對這個知識點的記憶。

還有就是家長要說話算話,哪怕是小事。

我們經常會隨口答應孩子一些日常瑣事,有時候完全是當時為了敷衍他,我也常會這樣。但如果過後孩子也忘了不提便罷,他若提起來了,就要認真對待。

每次我答應小茗的事情(拉了勾的那種),都會儘量做到,因為答應的時候會權衡,做不到不會應承下來。

但還有更多的只是平時的對話中提到的,我完全沒放在心上的,當被他揪住這個話題的時候,我還是會儘量做到。很多時候事情已經過去幾天,無法做到,我會承認錯誤,然後接受懲罰(罰款)。

這樣做一是讓孩子知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以後他犯了錯誤不會因為害怕承擔後果而不去面對;二是讓他覺得家長將不完美的一面展現給他,是對他的信任,他也會報之以信任。

06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當孩子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之後中,便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父母不能滿足時,自然就會被他“淘汰”掉。

只有當父母可以滿足他的精神需求,能和他有更深層次的交流時,才能不動聲色的融入到他的世界中去。

下棋的人知道,只有勢均力敵才能保持趣味長久,精神上的對弈也是如此。

另外,我們做家長的也應該承認,真正的父母之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應該漸漸減少參與他的生活,接受他對我們的疏遠。

一位英國女心理博士的話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龍應台在《目送》裡也說過: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