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建築大師徐尚志設計天府第1路 他將華西壩一分為二

人民南路設計師徐尚志。 (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供圖)

錦江賓館至今不落伍。

錦江大禮堂外觀。

地理座標:金牛區星輝西路8號院, 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舊辦公樓。 這是著名建築大師徐尚志的代表作品之一, 不僅是成都市第一座新型的辦公樓, 並且呈現出了鮮明的建築特色。

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舊辦公樓。

談起成都市的中軸線, 人民南路會是眾口一致的答案。 寬闊疏朗的人民南路是成都市美麗且極具代表性的地標, 而位於人民南路沿線的錦江賓館、錦江大禮堂、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等獨具風情、過目難忘的建築, 則像一顆顆明珠一樣點綴在“天府第一路”的兩側, 共同構成這個城市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

如果翻閱相關資料可以發現, 在上個世紀50年代這條路修建之時, 便已經規劃出64米的寬度, 並且大膽地將當時的華西醫科大學(即今天的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一分為二。 馬路從校園穿過, 這在當時可謂是極其超前。 而事實上, 包括人民南路、錦江賓館、錦江大禮堂等等在內,

其實都出自於一個人的手筆——著名建築大師徐尚志。

春分之際,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到建築大師徐尚志之子徐行川, 講述一代建築大師的故事。

第一座新型辦公樓 引來全國各地建築效仿

在成都市公佈的第三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中, 位於金牛區星輝西路8號院內的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舊辦公樓入選。

一座老舊的辦公樓何以能夠入選歷史建築保護名錄?因為這是著名建築大師徐尚志的代表作品之一, 屬於20世紀50年代成都辦公建築中較為成功的實例。 它不僅是成都市第一座新型的辦公樓, 並且還呈現出了鮮明的建築特色。

這座辦公樓的建築風格既非當時流行的仿蘇式風格,

也非傳統建築風格, 而是在體現新時代建築理念的基礎上, 融入了傳統建築的符號和元素, 簡潔大氣而又獨具一格。

也因此這座辦公樓建成後獲得了全國各地的高度評價和爭相模仿, 在新中國建築史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後來成都軍區辦公樓、成都地質研究院辦公樓、建設部大樓等等建築, 都可以看到模仿這座辦公樓的影子。

“直到今天我從辦公樓路過時, 也還會常常被那些建築的細節所觸動。 ”同為建築師的徐尚志大師的兒子徐行川在回憶起老舊辦公樓時, 忍不住感慨地說道, 那些簷角線條乃至建築技藝直到今天看來, 依然充滿生命力。

主持設計人民南路 超前設計將大學一分為二

西南建築設計院的這座老辦公樓,其實只是徐尚志大師一生作品中的滄海一粟。很多人知道人民南路是由李劼人主持修建的,卻不知道當年的“成都人民南路幹道詳細規劃”是由徐尚志主持設計的,而錦江賓館、錦江大禮堂等今天依然是成都地標的建築,同樣出自徐尚志之手。

195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將成都市中心至成都火車南站一帶作為城市改造突破口,這條5.6公里長的道路,被確定為城市主幹道,定名為“人民南路”。隨著西南工業建築設計院於1957年遷居成都的徐尚志,成為了規劃的主持設計。

事實上,在1949年前,徐尚志已經是國內頗有名氣的建築設計師,在重慶開有自己的建築事務所。1949年後,已經設計過如中共中央西南局辦公樓、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大禮堂、重慶劇場、重慶賓館等一大批作品。但對於人民南路的整體規劃,徐尚志仍然斟酌許久才做出設計。

這是因為,在1949年初期國內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是厲行節約,勤儉為先。在當時機動車輛極其罕見,甚至連自行車都並不多見的情況下,似乎一條七八米寬的道路足矣。更何況,按照規劃這條路還要從當時的四川醫學院中間穿過,將校園一分為二。

但幾經斟酌,徐尚志仍然將人民南路設計成為了一條今天都不過時的64米寬的道路。“決不能讓後人指責我們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城市規劃一定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一座大城市的主幹道在規模和佈局上必須要有前瞻性,才能適應城市不斷發展的需要。”在《四川統一戰線》雜誌上世紀90年代的一篇對徐尚志的專訪稿件中,詳細講述了徐尚志設計人民南路時的想法,為此他還三度外出考察,才最終確立了成都人民南路幹道的規劃設計。

退後建築紅線40米 錦江賓館至今仍是最美建築

而在今天與人民南路交相輝映的錦江賓館與錦江大禮堂,是徐尚志為人民南路設計的兩顆“明珠”。在當初下達這一任務時,時任四川省委書記李井泉對徐尚志提出的要求是“二十年不落後”。

今天我們看到的錦江賓館與周邊河流、道路景觀渾然一體,這實際上也有徐尚志大師的精心設計。他曾經在訪談中回憶當初的設計思路,更多的是考慮到建築與城市環境的相互協調,建築造型簡潔,而在比例、尺度關係上考慮得更多。

“不像有些建築違規硬擠建築紅線,當年設計錦江賓館時我們非常大氣地退後紅線40米。”徐尚志後來在個人傳記中回顧道,這樣做不僅讓主體建築亮出了身影,而且讓處於市中區的賓館有一種庭園式的幽雅安靜。

不過,在對錦江賓館的設計中徐尚志也有過遺憾。他曾表示,在原本的設計中,錦江賓館應該是框架結構,但囿于當年物資匱乏,為了節約幾十噸鋼材他將框架結構改為了磚結構。如果按照原來的設計,臨街一面的開窗還可以大一些,不僅讓戶內採光更理想而且會使整體建築的韻律感更為美妙。

好在一點缺憾不影響整體的完美,如今快六十年倏忽而逝,錦江賓館看起來依然端莊秀美,依然是成都市的地標建築。並且在2016年錦江賓館還入選了“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成為成都市唯一入選建築。

設計靈感天馬行空 曾規劃下沉行人與自行車道

徐尚志一生所主持規劃設計的大中型專案達60余項,但無論是人民南路規劃還是奈洛比莫伊國際體育中心的設計,在兒子徐行川看來,風格各異卻都體現著父親早在1959年就提出的“此時、此事、此地”設計創作原則。即建築創作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其中包括建築師的個性以及特定國家、民族、地區的個性,特別是它所蘊含的文化特點。

徐行川說,父親一生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沒能留下更多的作品。在原本應該是建築設計師創作力最旺盛的年華,遭遇了十年浩劫。即使是在那無法從事設計工作的十多年中,他依然保留著塗畫建築設計方案的習慣。徐行川記得,父親常常獨自在家針對規劃中的工程項目,設計著一個又一個也許永遠無法實施的設計方案。

父親設計的天馬行空之處讓徐行川印象頗深。“比如他看見那時汽車與自行車共用一個車道,就設計了一個方案是在汽車道路兩旁做出下沉,行人與自行車都從下方通過,下沉的兩側還可以規劃一些商鋪店面。”徐行川說。

在徐尚志的四個子女中,徐行川子承父業,走上了建築師的道路。在他看來,父親能夠成為一代建築大師,靠的不光是扎實的基本功底,更有多方面的修養與才華。

他愛詩詞,晚年還親自組稿編輯出版《意匠集——中國建築師詩文選》;他愛音樂,家裡擁有黑膠唱片,時常飄出美妙的樂曲;他愛書法,“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他曾為四個子女各書一幅王冕的墨梅詩作為家訓。繪畫、篆刻、圍棋,他無一不愛。

徐尚志生命中最後的時光,是在華西醫院度過的。醫院病房的窗戶正好遙對他50年前的作品——錦江賓館。每次扶他坐起時,兒女們總能感覺到他向窗外尋覓的目光與深情的注視。

夜幕城市裡,點點燈火如一片星空。時至今日,人民南路依然還是璀璨成都夜景裡最美的那條“銀河”。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趙雅儒 攝影劉陳平

“街巷志”徵稿

街道是一座城市的“毛細血管”,其中流淌的是生命的節奏,歷史的潮漲潮落。交錯縱橫的小街小巷,更是一個城市空間

裡,最讓人流連的特色人文風景。如果你有關於成都街巷的生活記憶,有這些尋常巷陌的平凡故事,歡迎投稿到1020576601@qq.com,請在投稿標題中注明“街巷志”。

主持設計人民南路 超前設計將大學一分為二

西南建築設計院的這座老辦公樓,其實只是徐尚志大師一生作品中的滄海一粟。很多人知道人民南路是由李劼人主持修建的,卻不知道當年的“成都人民南路幹道詳細規劃”是由徐尚志主持設計的,而錦江賓館、錦江大禮堂等今天依然是成都地標的建築,同樣出自徐尚志之手。

195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將成都市中心至成都火車南站一帶作為城市改造突破口,這條5.6公里長的道路,被確定為城市主幹道,定名為“人民南路”。隨著西南工業建築設計院於1957年遷居成都的徐尚志,成為了規劃的主持設計。

事實上,在1949年前,徐尚志已經是國內頗有名氣的建築設計師,在重慶開有自己的建築事務所。1949年後,已經設計過如中共中央西南局辦公樓、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大禮堂、重慶劇場、重慶賓館等一大批作品。但對於人民南路的整體規劃,徐尚志仍然斟酌許久才做出設計。

這是因為,在1949年初期國內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是厲行節約,勤儉為先。在當時機動車輛極其罕見,甚至連自行車都並不多見的情況下,似乎一條七八米寬的道路足矣。更何況,按照規劃這條路還要從當時的四川醫學院中間穿過,將校園一分為二。

但幾經斟酌,徐尚志仍然將人民南路設計成為了一條今天都不過時的64米寬的道路。“決不能讓後人指責我們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城市規劃一定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一座大城市的主幹道在規模和佈局上必須要有前瞻性,才能適應城市不斷發展的需要。”在《四川統一戰線》雜誌上世紀90年代的一篇對徐尚志的專訪稿件中,詳細講述了徐尚志設計人民南路時的想法,為此他還三度外出考察,才最終確立了成都人民南路幹道的規劃設計。

退後建築紅線40米 錦江賓館至今仍是最美建築

而在今天與人民南路交相輝映的錦江賓館與錦江大禮堂,是徐尚志為人民南路設計的兩顆“明珠”。在當初下達這一任務時,時任四川省委書記李井泉對徐尚志提出的要求是“二十年不落後”。

今天我們看到的錦江賓館與周邊河流、道路景觀渾然一體,這實際上也有徐尚志大師的精心設計。他曾經在訪談中回憶當初的設計思路,更多的是考慮到建築與城市環境的相互協調,建築造型簡潔,而在比例、尺度關係上考慮得更多。

“不像有些建築違規硬擠建築紅線,當年設計錦江賓館時我們非常大氣地退後紅線40米。”徐尚志後來在個人傳記中回顧道,這樣做不僅讓主體建築亮出了身影,而且讓處於市中區的賓館有一種庭園式的幽雅安靜。

不過,在對錦江賓館的設計中徐尚志也有過遺憾。他曾表示,在原本的設計中,錦江賓館應該是框架結構,但囿于當年物資匱乏,為了節約幾十噸鋼材他將框架結構改為了磚結構。如果按照原來的設計,臨街一面的開窗還可以大一些,不僅讓戶內採光更理想而且會使整體建築的韻律感更為美妙。

好在一點缺憾不影響整體的完美,如今快六十年倏忽而逝,錦江賓館看起來依然端莊秀美,依然是成都市的地標建築。並且在2016年錦江賓館還入選了“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成為成都市唯一入選建築。

設計靈感天馬行空 曾規劃下沉行人與自行車道

徐尚志一生所主持規劃設計的大中型專案達60余項,但無論是人民南路規劃還是奈洛比莫伊國際體育中心的設計,在兒子徐行川看來,風格各異卻都體現著父親早在1959年就提出的“此時、此事、此地”設計創作原則。即建築創作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其中包括建築師的個性以及特定國家、民族、地區的個性,特別是它所蘊含的文化特點。

徐行川說,父親一生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沒能留下更多的作品。在原本應該是建築設計師創作力最旺盛的年華,遭遇了十年浩劫。即使是在那無法從事設計工作的十多年中,他依然保留著塗畫建築設計方案的習慣。徐行川記得,父親常常獨自在家針對規劃中的工程項目,設計著一個又一個也許永遠無法實施的設計方案。

父親設計的天馬行空之處讓徐行川印象頗深。“比如他看見那時汽車與自行車共用一個車道,就設計了一個方案是在汽車道路兩旁做出下沉,行人與自行車都從下方通過,下沉的兩側還可以規劃一些商鋪店面。”徐行川說。

在徐尚志的四個子女中,徐行川子承父業,走上了建築師的道路。在他看來,父親能夠成為一代建築大師,靠的不光是扎實的基本功底,更有多方面的修養與才華。

他愛詩詞,晚年還親自組稿編輯出版《意匠集——中國建築師詩文選》;他愛音樂,家裡擁有黑膠唱片,時常飄出美妙的樂曲;他愛書法,“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他曾為四個子女各書一幅王冕的墨梅詩作為家訓。繪畫、篆刻、圍棋,他無一不愛。

徐尚志生命中最後的時光,是在華西醫院度過的。醫院病房的窗戶正好遙對他50年前的作品——錦江賓館。每次扶他坐起時,兒女們總能感覺到他向窗外尋覓的目光與深情的注視。

夜幕城市裡,點點燈火如一片星空。時至今日,人民南路依然還是璀璨成都夜景裡最美的那條“銀河”。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趙雅儒 攝影劉陳平

“街巷志”徵稿

街道是一座城市的“毛細血管”,其中流淌的是生命的節奏,歷史的潮漲潮落。交錯縱橫的小街小巷,更是一個城市空間

裡,最讓人流連的特色人文風景。如果你有關於成都街巷的生活記憶,有這些尋常巷陌的平凡故事,歡迎投稿到1020576601@qq.com,請在投稿標題中注明“街巷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