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饒前汪村:72歲老篾匠,一年收入不足5000元,瀕臨失傳的老手藝

圖文/詹愛玉

72歲老篾匠吳金水, 50年一直堅守著老手藝, 一年收入不足5000元。

圖文/詹愛玉

年逾七十的他是清水前汪村人, 17歲的他跟隨篾匠師傅學做竹編。 因為勤學苦練, 兩年後他就出師獨自做事。 當兵退伍後開拖拉機, 而後重拾篾刀, 重做老本行, 編筲箕、畚箕、撮箕、籮筐、篩子、簸箕、火籃等等, 至今有50年。

圖文/詹愛玉

老人說, 一擔畚箕, 大的60元, 小的50元;一擔籮筐240元, 需要花兩天時間。 這些竹製品, 都是農村之用, 但農用工具被塑膠製品替代, 用的人並不多。 老人編織的籮筐疊在一起, 那是秋收挑糧之用。

圖文/詹愛玉

冬天用來烤火的火籃, 隨時攜帶的“空調”, 老年人冬天取暖“神器”, 一籃在手, 冬天不愁, 很多年長的人對火籃有著溫暖的記憶。

圖文/詹愛玉

老人說, 籮筐、畚鬥等, 農村曬稻穀需要用的。 自家山林有毛竹, 老人選3年以上的毛竹, 砍下備用。 手上的篾刀, “哧”的一聲, 長長的竹條在刮刀上一劃而過, 瞬間變成又薄又滑的竹篾, 捲曲的竹屑輕飄飄落在水泥地上。 老篾匠端詳著手裡亮閃閃的篾片, 臉上浮現出滿意的笑容。

圖文/詹愛玉

竹編, 經過“砍、鋸、剖、拉、編、削、磨”等多道程序, 老篾匠雙手好似魔術般, 逐步將挺撥堅硬的毛竹, 變成柔軟、細膩的竹篾, 最後神奇般化為各種形態不一的竹製品。

圖文/詹愛玉

老人說,現在年輕人沒人學竹編,賺不到多少錢。他平時種點菜,閒時編竹,一年大概5000元不到,雖然收入不多,但自己不想丟棄老手藝,直至做不動那天。

圖文/詹愛玉

篾匠,是一門古老的職業,但由於沒有年輕人繼承這門手工藝,古老職業瀕臨失傳。

圖文/詹愛玉

圖文/詹愛玉

圖文/詹愛玉

老人說,現在年輕人沒人學竹編,賺不到多少錢。他平時種點菜,閒時編竹,一年大概5000元不到,雖然收入不多,但自己不想丟棄老手藝,直至做不動那天。

圖文/詹愛玉

篾匠,是一門古老的職業,但由於沒有年輕人繼承這門手工藝,古老職業瀕臨失傳。

圖文/詹愛玉

圖文/詹愛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