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涉縣也有個響堂石窟!快來看看什麼情況?

談到響堂石窟, 大部分人都知道在峰峰礦區境內的南北響堂。 很少有人知道, 在涉縣林旺村東南的清漳河北岸一條支流邊的岩壁上,

還有一處“響堂石窟”, 其岩壁“古跡響堂”字跡至今清晰。 看來, 響堂一詞最早應該不是山名, 而是對石窟的一種稱謂。 因石窟創建在山上, 後演化成響堂山。 如果稱峰峰境內的石窟為南北響堂, 那涉縣的林旺石窟稱為西響堂不為過。

石窟座東北面西南,

在岩壁通高6米的範圍內, 上置摩崖石塔, 下開石窟洞門。 摩崖塔類似金剛石塔, 下部設龕門內刻佛像已毀。 塔的上部塔刹比較清楚而其它不易辨清了。

窟門兩側力士雕像殘毀嚴重, 窟門萬幸保存較好。

窟內三面平臺之上原各有五尊雕像, 現在只能從石壁上辨出痕跡了。

穹頂以下, 石造像之上, 三面雕有0.27米佛像共計113尊。 可惜佛像頭部均以被毀, 只能欣賞軀體及蓮座的雕刻藝術。

窟內穹頂高約3米, 上繪三色巨龍圖案。 見過了幾處被毀的石窟, 似乎見怪不怪視之如常了。 據說林旺村崔老先生證實, 佛像毀於七十多年前。

凝立在窟門兩側的摩崖記事碑, 保存之好反倒令人感到驚奇。

摩崖碑刊刻著自北齊“楊王府戶曹參軍、前臨水縣正李子良”始開鑿,“莊嚴未就,便值齊亡”,隋開皇七(587)年,由“朱先率子侄接續前功、續修完工”。摩崖碑沒有明顯紀年,但從記述“朱先續修完工”判斷,應該刻于隋開皇七年完工之時。隋開皇七年,為西元587年,至今已經是1429年。一千四百多年的摩崖碑刻,至今清晰易辯的確出乎意料。

窟門另一側有刻有捐資人姓氏的記事碑,碑刻記載如“寶塔主陳孝謙、觀音主尹定貴”等屬於所捐資金造像類別。之後的“邑子、都維那、聖曾等也屬造像稱謂。

在隋代碑刻側面與力士之間,還有一則摩崖石刻。上刻“涉縣故縣村民劉進厫見在林」旺村居住重修響堂」聖象外無毫釐一色更新刻石題名記」萬曆四十二年季春施財功德主劉進厫妻陳氏”。這則摩崖題刻的左側刻有“揖暉考躬林旺村」淳化三年官中聞怗”兩行題刻。淳化三年是北宋朝代,即西元992年。萬曆年題刻有“更新刻石題名”,可能是磨掉北宋部分題刻後重新雕刻的。

捐資記事碑中間部分刻有多位元捐資主來自臨水縣,如”臨水縣縣正、臨水縣主薄、臨水縣功曹”等人物。據考:涉縣一名始於漢,北魏並于臨水,隋開皇三(583)年複置涉縣。臨水縣縣治先後設於現在的固新村與西戎村,固新一名由“故縣”演化而來。萬曆年題刻中“故縣村民劉進厫”即為固新人。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林旺石窟始建于北齊。

想明代的劉進厫如同當今的異地發財的暴發戶,自己施才塑像恢復響堂石窟。由此可知,北齊至隋代所雕刻佛像,至少在明萬曆年前已經毀壞。劉進厫將佛教石窟徹底改變,各路大仙三教九流入住響堂石窟,從此石窟變得不倫不類三教混雜。

沿石窟所在岩壁下行,在匡門口村頭小橋邊,岩壁上刻有”小魯轉步“。題刻落款為”皇明庚午秋東齊梁升題尼山后人孔聞諦識“

以上文圖轉載自西山老閆的新浪博客,特此鳴謝。編者略有刪節。

自省政府於1993年7月15日公佈“林旺石窟”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後,涉縣本地學者馬乃廷、張土魁等於2004年先後對之進行考察並發佈了初步研究成果,分載於《涉縣史志縱橫》和《涉縣寺院》中。其中,馬乃廷撰寫的《探訪林旺村響堂石窟,破解涉縣歷史千古之謎》一文,首次提出今涉縣固新鎮固新村為“隋朝時的臨水縣治,……固新村即原故縣村作為臨水縣城,最少也有60年左右的時間。”

隨後,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申歡歡對之重新加以研究,並在2008年12月的《邢臺學院學報》發表《河北涉縣響堂石窟隋代石刻碑記補釋》一文,否定了馬乃廷提出的今涉縣固新鎮固新村曾作為臨水縣治的結論,並描述出臨水縣治的遷移路線:

(魏黃初三年 )滏陽縣 (今河北磁縣西北峰峰礦區臨水鎮 )

(北齊天保元年 )松谷

(周武建德六年 ) 故涉城

( 隋開皇七年)西戍(今涉縣西戍鎮)

(開皇十年 )滏陽 ( 今河北磁縣西北峰峰礦區臨水鎮)

2013年,邯鋼集團的任乃宏在《文物春秋》2013年第一期發表《涉縣林旺響堂石窟摩崖碑刻題記校釋》,綜合了馬乃廷和申歡歡的研究成果,提出如下觀點:

北齊臨水縣治所在的“松谷”應即今涉縣固新鎮的固新村,亦即《劉進厫重修響堂石窟題記》中的涉縣故縣村。《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磁州·昭義縣”條載:“魏黃初三年(222)於今滏陽縣置臨水縣,北齊天寶元年(550)移理松釜(谷),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廢。永泰元年(765)再置,仍改名昭義。”據之可知北齊臨水縣治在“松穀”,且由設至廢前後歷經27年。而刻于隋開皇七年的“隋代題記”,捐資者中無臨水縣官員,可旁證隋開皇七年的臨水縣治已不在今林旺村附近,《太平寰宇記》所記臨水縣治“隋開皇七年(587)移於西戍”,可信。《太平寰宇記》為宋朝人撰寫,其言臨水縣治“(隋開皇)十年移於今理”,“今理”自然是指宋代的昭義縣治。與《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九“彰德府·磁州·臨水城”條之“代宗廣德元年(763)薛嵩表于臨水故城置昭義縣,屬磁州。……宋省入滏陽縣” 的記載相吻合。

據之可知,隋代的臨水縣治先在今涉縣,後移西戍,再移今磁縣西北今峰峰礦區臨水鎮。 由“北齊題記”結合“涉縣故縣村民劉進厫萬曆四十二年(1614)季春重修石窟”題記,可推知“故縣村”為北齊臨水縣治。再結合《元和郡縣圖志》和《太平寰宇記》臨水縣治“北齊天寶元年(550)移理松穀”的記載,不難推知,“故縣村”的原名應為“松谷”,“隋代摩崖記事碑”中“塵清石路,風韻松門”一語應即指此。可見,關於“故縣村”曾為臨水縣治這一點,馬乃廷先生的說法基本正確,差別在於:“故縣村”為北齊臨水縣治,卻非隋代臨水縣治。

想不到,各位學者對林旺石窟的研究,卻不經意間考證明確了臨水縣縣治的遷移年代和路線,為峰峰礦區的歷史沿革豐富了資料和佐證,這也許是一個意外考古發現和收穫吧!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摩崖碑刊刻著自北齊“楊王府戶曹參軍、前臨水縣正李子良”始開鑿,“莊嚴未就,便值齊亡”,隋開皇七(587)年,由“朱先率子侄接續前功、續修完工”。摩崖碑沒有明顯紀年,但從記述“朱先續修完工”判斷,應該刻于隋開皇七年完工之時。隋開皇七年,為西元587年,至今已經是1429年。一千四百多年的摩崖碑刻,至今清晰易辯的確出乎意料。

窟門另一側有刻有捐資人姓氏的記事碑,碑刻記載如“寶塔主陳孝謙、觀音主尹定貴”等屬於所捐資金造像類別。之後的“邑子、都維那、聖曾等也屬造像稱謂。

在隋代碑刻側面與力士之間,還有一則摩崖石刻。上刻“涉縣故縣村民劉進厫見在林」旺村居住重修響堂」聖象外無毫釐一色更新刻石題名記」萬曆四十二年季春施財功德主劉進厫妻陳氏”。這則摩崖題刻的左側刻有“揖暉考躬林旺村」淳化三年官中聞怗”兩行題刻。淳化三年是北宋朝代,即西元992年。萬曆年題刻有“更新刻石題名”,可能是磨掉北宋部分題刻後重新雕刻的。

捐資記事碑中間部分刻有多位元捐資主來自臨水縣,如”臨水縣縣正、臨水縣主薄、臨水縣功曹”等人物。據考:涉縣一名始於漢,北魏並于臨水,隋開皇三(583)年複置涉縣。臨水縣縣治先後設於現在的固新村與西戎村,固新一名由“故縣”演化而來。萬曆年題刻中“故縣村民劉進厫”即為固新人。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林旺石窟始建于北齊。

想明代的劉進厫如同當今的異地發財的暴發戶,自己施才塑像恢復響堂石窟。由此可知,北齊至隋代所雕刻佛像,至少在明萬曆年前已經毀壞。劉進厫將佛教石窟徹底改變,各路大仙三教九流入住響堂石窟,從此石窟變得不倫不類三教混雜。

沿石窟所在岩壁下行,在匡門口村頭小橋邊,岩壁上刻有”小魯轉步“。題刻落款為”皇明庚午秋東齊梁升題尼山后人孔聞諦識“

以上文圖轉載自西山老閆的新浪博客,特此鳴謝。編者略有刪節。

自省政府於1993年7月15日公佈“林旺石窟”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後,涉縣本地學者馬乃廷、張土魁等於2004年先後對之進行考察並發佈了初步研究成果,分載於《涉縣史志縱橫》和《涉縣寺院》中。其中,馬乃廷撰寫的《探訪林旺村響堂石窟,破解涉縣歷史千古之謎》一文,首次提出今涉縣固新鎮固新村為“隋朝時的臨水縣治,……固新村即原故縣村作為臨水縣城,最少也有60年左右的時間。”

隨後,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申歡歡對之重新加以研究,並在2008年12月的《邢臺學院學報》發表《河北涉縣響堂石窟隋代石刻碑記補釋》一文,否定了馬乃廷提出的今涉縣固新鎮固新村曾作為臨水縣治的結論,並描述出臨水縣治的遷移路線:

(魏黃初三年 )滏陽縣 (今河北磁縣西北峰峰礦區臨水鎮 )

(北齊天保元年 )松谷

(周武建德六年 ) 故涉城

( 隋開皇七年)西戍(今涉縣西戍鎮)

(開皇十年 )滏陽 ( 今河北磁縣西北峰峰礦區臨水鎮)

2013年,邯鋼集團的任乃宏在《文物春秋》2013年第一期發表《涉縣林旺響堂石窟摩崖碑刻題記校釋》,綜合了馬乃廷和申歡歡的研究成果,提出如下觀點:

北齊臨水縣治所在的“松谷”應即今涉縣固新鎮的固新村,亦即《劉進厫重修響堂石窟題記》中的涉縣故縣村。《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磁州·昭義縣”條載:“魏黃初三年(222)於今滏陽縣置臨水縣,北齊天寶元年(550)移理松釜(谷),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廢。永泰元年(765)再置,仍改名昭義。”據之可知北齊臨水縣治在“松穀”,且由設至廢前後歷經27年。而刻于隋開皇七年的“隋代題記”,捐資者中無臨水縣官員,可旁證隋開皇七年的臨水縣治已不在今林旺村附近,《太平寰宇記》所記臨水縣治“隋開皇七年(587)移於西戍”,可信。《太平寰宇記》為宋朝人撰寫,其言臨水縣治“(隋開皇)十年移於今理”,“今理”自然是指宋代的昭義縣治。與《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九“彰德府·磁州·臨水城”條之“代宗廣德元年(763)薛嵩表于臨水故城置昭義縣,屬磁州。……宋省入滏陽縣” 的記載相吻合。

據之可知,隋代的臨水縣治先在今涉縣,後移西戍,再移今磁縣西北今峰峰礦區臨水鎮。 由“北齊題記”結合“涉縣故縣村民劉進厫萬曆四十二年(1614)季春重修石窟”題記,可推知“故縣村”為北齊臨水縣治。再結合《元和郡縣圖志》和《太平寰宇記》臨水縣治“北齊天寶元年(550)移理松穀”的記載,不難推知,“故縣村”的原名應為“松谷”,“隋代摩崖記事碑”中“塵清石路,風韻松門”一語應即指此。可見,關於“故縣村”曾為臨水縣治這一點,馬乃廷先生的說法基本正確,差別在於:“故縣村”為北齊臨水縣治,卻非隋代臨水縣治。

想不到,各位學者對林旺石窟的研究,卻不經意間考證明確了臨水縣縣治的遷移年代和路線,為峰峰礦區的歷史沿革豐富了資料和佐證,這也許是一個意外考古發現和收穫吧!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