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上記憶】上海交大附中原址,原來是嶺南大學上海分校

在上海交大附中, 曾經有一對教師伉儷, 他們都是語文老師:丈夫是鄭寶隆老師, 妻子是吳月寶老師。 在特殊年代, 他們不僅給我打下文學功底, 還教我禮數和做人道理。 年少的我曾經幾次問鄭老師, 在來上海交大附中之前在哪裡執教。 他卻巧妙地回答:“過去啊, 我在SS學校……”

這“SS學校”, 究竟是真有此校, 還是另有所指, 我一無所知。 去年底, 我開始梳理位於江灣高境廟嶺南大學上海分校的歷史, 並因此寫成《高境廟的“嶺南”印記》一文。 在搜集史料過程中, 我竟意外發現:鄭老師曾是嶺南分校的校友——解放前後,

他當過嶺南分校語文老師, 由此牽出我對這所學校歷史的好奇。

【一】兩位與眾不同的好老師

1974年2月底, 我進交大附中讀書(那時不分初高中, 實行春季入學制)。 第一堂語文課, 就是鄭寶隆老師上的。 我至今記得那天的情景:那時還是早春時節, 教室裡寒氣逼人。 鄭老師一進教室, 卻讓人心頭一暖:他當年大概才四十來歲, 頭髮梳得一絲不亂, 臉上的絡腮胡刮得乾乾淨淨;上身穿灰色對襟棉襖罩衫, 脖子上系一條米色圍巾。 我覺得, 他不像我通常見到的穿藍卡其中山裝的成年人, 更像是從哪部電影裡走出來的角色。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那一天, 上課的內容我早已忘記, 但鄭老師的形象就此在我腦海中定格:他說話不疾不徐, 嗓音略帶沙啞, 但條理清晰, 最吸引人的, 是鄭老師的板書。 每次鄭老師下課以後, 因為要上別的課, 我總是目送著他的板書被慢慢擦去, 心中依依不捨。 後來在他的點撥下, 我漸漸懂得了什麼是顏體、柳體, 什麼是歐陽體, 王羲之的《蘭亭序》有幾個摹本……這些東西,

都不是規定的教學內容, 鄭老師卻冒著散佈“封建糟粕”的風險, 不厭其煩地和盤托出。 鄭老師還教我們識別油煙墨, 有一次, 他告訴我, 福州路上某文具店有賣運輸途中壓碎的油煙墨, 只要幾毛錢一塊, 非常便宜。 受當時時代影響, 進中學不久, 社會上開始刮起批封建文化之風, 然而, 在課堂上, 鄭老師依舊告訴我們什麼是《論語》, 我至今記得他在黑板上寫的名句:“吾日三省吾身”“道不行, 乘桴浮於海”……當年的語文課本, 很少出現古文經典, 但借著批判的名義, 鄭老師卻讓我讀過完整的《三字經》。

第二年, 語文課就換了吳月寶老師, 恰是鄭老師的夫人。 吳老師畢業于復旦大學, 身材嬌小, 總是親切和善。 她常讓學生站起來朗讀課文——我非常願意充當朗讀者,

這樣便於融入課文, 體會角色。 和鄭老師一樣, 除了課本內容, 吳老師也常常教我們課本以外的知識, 比如寫信時如何稱呼對方、如何落款。 要知道, 吳老師教的這些“禮數”, 竟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

1976年後, 不少電影開始解禁, 有一部電影《大浪淘沙》風靡一時, 電影中, 男主角靳恭綬(於洋扮演)到了國民黨那裡, 對方連連拱手:“久仰久仰!”有一次, 在校園裡見到鄭老師, 我也開玩笑地做拱手狀:“鄭老師, 久仰久仰!”鄭老師連連向我擺手:“‘久仰’, 是從未謀面者的敬辭, 我們已是常見的老熟人了, 只能用‘久違’!”一席話, 讓我羞愧難當, 然而從此以後, 我卻記住了這兩個詞的用法。

【二】無意牽出一段嶺南大學上海分校歷史

鄭老師、吳老師懂學生的心, 作為學生, 我對他們的認知卻太少。 1976年後, 鄭老師被評為特級教師, 並作為市優秀教師代表赴京開會, 受到了党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我曾在新華一村鄭、吳老師的寓所, 親眼見過那次接見的合影照片——我還是頭一次見到這麼長的照片。

去年底, 我開始梳理位於江灣高境廟嶺南大學上海分校的歷史, 並因此寫成《高境廟的“嶺南”印記》一文(刊於2017年1月8日新民晚報)。 在搜集史料過程中, 我竟意外發現:鄭老師曾是嶺南分校的校友——解放前後, 他當過嶺南分校語文老師, 至今, 不少嶺南老校友還記得他!

嶺南大學原為美國教會創辦的廣州格致書院, 最早成立於1888年, 1918年改稱嶺南大學。 1952年, 嶺南大學與廣州地區其他高校合併, 組成中山大學。嶺南早期,一直由美國牧師把控校務。1927年1月起,校務開始由中國人執掌,鐘榮光擔任校長。在鐘榮光的宣導下,1928年2月,由愛國華僑、實業家出資,在上海成立了嶺南分校,後選址在高境廟(今交大附中校園)。解放後,嶺南分校因資金鏈斷裂,難以為繼,由政府接管,先是在高境廟原址辦起了幼兒師範學校,後來又辦了工農速中,交大附中最後在此基礎上創辦。從歷史淵源來說,交大附中的校史可追溯到1928年!嶺南分校有著悠久的“教會學校”傳統,而這一傳統,在特定的年代飽受批判。難怪,鄭老師會對他所執教過的學校諱莫如深……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嶺南分校史料中,我居然發現:鄭老師和吳老師當年舉辦婚禮的禮堂,就設在我曾經住宿過的交大附中男生宿舍——南院!當年,交大附中學生宿舍主要有三幢:東院、西院和南院。這三幢紅牆灰瓦的樓,原來都是嶺南分校校舍:東、西院為學生和教師宿舍,南院是教學樓和辦公樓。南院這幢建築赫赫有名,北側的臺階上,著名音樂家冼星海曾來這裡指揮過抗日救亡大合唱,而南院三樓東側就是禮堂,鄭老師、吳老師的婚禮就在這裡舉行!——這一發現,讓我倍感興奮:原來,我和鄭老師、吳老師如此親近,卻從未抵達他們的內心;當我覺得難以企及的時候,他們卻又真真切切地近在眼前!

幾十年過去了,每年教師節來臨,我總要回首往事。我常想:當我們是學生的時候,渴望被老師理解;但是,又有多少學生,理解他們的老師呢?

編輯 沈軼倫

題圖來源:百度百科、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沈軼倫 圖片編輯:笪曦 組成中山大學。嶺南早期,一直由美國牧師把控校務。1927年1月起,校務開始由中國人執掌,鐘榮光擔任校長。在鐘榮光的宣導下,1928年2月,由愛國華僑、實業家出資,在上海成立了嶺南分校,後選址在高境廟(今交大附中校園)。解放後,嶺南分校因資金鏈斷裂,難以為繼,由政府接管,先是在高境廟原址辦起了幼兒師範學校,後來又辦了工農速中,交大附中最後在此基礎上創辦。從歷史淵源來說,交大附中的校史可追溯到1928年!嶺南分校有著悠久的“教會學校”傳統,而這一傳統,在特定的年代飽受批判。難怪,鄭老師會對他所執教過的學校諱莫如深……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嶺南分校史料中,我居然發現:鄭老師和吳老師當年舉辦婚禮的禮堂,就設在我曾經住宿過的交大附中男生宿舍——南院!當年,交大附中學生宿舍主要有三幢:東院、西院和南院。這三幢紅牆灰瓦的樓,原來都是嶺南分校校舍:東、西院為學生和教師宿舍,南院是教學樓和辦公樓。南院這幢建築赫赫有名,北側的臺階上,著名音樂家冼星海曾來這裡指揮過抗日救亡大合唱,而南院三樓東側就是禮堂,鄭老師、吳老師的婚禮就在這裡舉行!——這一發現,讓我倍感興奮:原來,我和鄭老師、吳老師如此親近,卻從未抵達他們的內心;當我覺得難以企及的時候,他們卻又真真切切地近在眼前!

幾十年過去了,每年教師節來臨,我總要回首往事。我常想:當我們是學生的時候,渴望被老師理解;但是,又有多少學生,理解他們的老師呢?

編輯 沈軼倫

題圖來源:百度百科、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沈軼倫 圖片編輯:笪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