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懷化老年|“老漂族”:孤獨是一種不能言說的痛

有這樣一群老人, 他們本該享受屬於自己的美麗“夕陽紅“, 卻為了孩子, 不得不“背井離鄉”, 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 成為了這個城市的“外來戶”,

這些老人被稱為“老漂族”。 他們一面享受天倫之樂, 一面承受著孤獨與煩惱, 時刻畏懼於城市生活的陌生。 語言不通、習慣各異、醫療保障不足等都讓“老漂族”陷入困境與尷尬之中。

“城裡雖好, 但那不是我的家”

“在懷化已呆了兩年多了, 怎麼都住不慣, 不是看到孫子沒人帶, 早就回老家……”61 歲的陳松老家在永州, 兒子在懷化某事業單位上班。 2015 年秋天孫子出生, 為了幫忙照看孫子, 陳松和老伴從永州來到懷化, 開始了“老漂族”的生活。

陳松不適應懷化城裡的生活 , 首當其衝便是語言不通。 “有點對牛彈琴感覺, 我講話他們聽不懂, 他們講話我也聽不懂, 大眼瞪小眼……“陳松告訴記者, 他在社區已生活了 2 年多, 沒有一個談心的朋友,

平時不是帶小孩, 就是呆在家裡看電視, 雖說兒子兒媳很孝順, 好吃好穿地儘量滿足他們, 但陳松覺得心裡還是空空的, 沒有家的歸屬感。

“曾經好幾次都想回老家, 但是不忍心、孫子小沒人照看, 就算再難我們也得忍著, 有時候實在憋不住了, 就和老伴輪流回老家透透氣……”說到未來的打算, 陳松說等到孫子讀幼稚園他們就搬回老家住。 “城裡雖好, 但那不是我的家。 ”陳松無奈地說。

“最犯愁就是看病”

在記者的對“老漂族”的採訪中, 很多老年人表示“最犯愁的就是看病”。

來自郴州今年 57 歲的蔣阿姨身體不好, 患有神經性疾病, 去年來懷化照看孫女, 對她來說“最怕的就是看病” 。 “我的醫保是老家辦的, 這裡的醫院不能報銷, 看病很麻煩。

蔣阿姨說:“每去一次醫院都要花費幾百元, 每個月退休金就那麼點, 自費的, 你說能不心疼嗎 ?”為了避免這個看病難的問題, 蔣阿姨每次從老家來懷化前, 都要把需要的藥品預備上。 “整整一大提包裡裝的全是藥!” 蔣阿姨的兒子說。

事實上, 異地就醫難並非個例, 記者採訪時發現, 因為身處異鄉, 老人們的醫保通常無法正常報銷, 為了省錢, 不少老人生了病都寧願選擇小診所看病。 異地就醫難, 是“老漂族”不得不面對的養老問題。

心理專家:對“老漂族”要注重“精神敬老”

除異地就醫難之外, 記者採訪時還發現, 相比病痛, 老人們內心的孤獨更難熬。 蔣阿姨告訴記者, 兒子工作忙, 很難有時間帶她出去轉轉, 她不熟悉環境, 也很少自己出去玩。

兒子出差, 她就孤零零地在家裡等著他回來, 而此時老伴又在異地, “我感覺自己像坐牢, 多待一天我都覺得難受 !”蔣阿姨無奈地說。

如何排除“老漂族”內心的孤獨, 讓他們在異鄉也能享受到幸福的晚年?

懷化市心理協會心理諮詢專家徐燕認為, 對於 “老漂族”來說, 孤獨是一種不能言說的痛, 要關心老人們的心理健康, 注重“精神敬老”。

徐燕認為, 由於居住地變更, 老年人在精神和文化上很容易陷入“孤島”狀態, 心理上會更加脆弱敏感。 再加上隔代之間的生活觀念、消費觀念、教育觀念上差別, 家人之間很容易形成隔閡。

“在兒女的小家, 老人的‘權威感’不再, 容易產生沒有價值、孤獨自卑等負面情緒, 有的老人遇到不順心的事後‘憋’在心裡不肯說,

長此以往極易誘發疾病。 ”徐燕說, 這個時候兒女們就應該重視對老人的“精神慰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