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華一款“神器”讓課堂這麼玩

今年4月,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聆聽過使用“雨課堂”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思政課, 評價“雨課堂”讓手機從“低頭的工具”變成了“抬頭的利器”。 9月10日, 在教育部線上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學研討會暨2017雨課堂峰會上, 有不少老師感慨, 互聯網的工具真的讓課堂智慧起來了。

讓課堂有趣還能互動

“我問他們你聽懂了沒有, 全班同學都是微笑的樣子, 考試的時候慘不忍睹。 ”在一門考驗學生活學活用的《刑法分則》課堂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老師周淩過去總是特別無奈。

一次偶然的機會, 周淩瞭解並嘗試使用“雨課堂”。

他的課堂一般是法條穿插講解案例, 他把每個案例都做成了問卷, 學生回答之後可以現場討論。 他還把彈幕打開, 有些問題落了沒講或講得不清楚, 學生就用彈幕即時回饋。

這門課每3堂課有一次隨堂測試。 過去, 周淩需要列印出幾十份卷子, 發給同學做完收回再批改, 下周課堂講解卷子。 可如果老師不趁熱講解, 學生下周就忘記了當時怎麼回答的這個題。 使用“雨課堂”的限時測試後, 學生回答完了可以馬上看結果。

周淩馬上請錯得很離譜的同學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表達不出來下次再來。 雖然很殘酷, 但他發現這樣比慢慢改卷子好太多了, “學生的參與度被充分調動起來, 學生緊張起來, 討論也更有針對性,

互動答疑更充分。 ”

如今, 周淩使用“雨課堂”已經一年多了, 這個學期他教授的所有課程都在用, 每次上課都要提前15分鐘到課堂調試。 他感慨, 以前嗓子能發出聲音就可以上課, 現在投影儀、螢幕、電腦, 各種系統全部調試完了, 還要有備份, 才能正式上課。

清華大學的朱桂萍老師也遇到過教學困境:老師講明白不等於學生聽明白, 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不高, 課堂外的時間是完全“失控”的。 當網路教學資源大面積普及後, 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 “雨課堂”是轉變教學很好的工具之一。

“雨課堂”在課堂上創新師生互動, 可以實現課堂彈幕、匿名回饋、限時測試、PPT同步;在課下輕鬆翻轉課堂, 隨時推送預習材料和語音講解,

內置免費名校幕課視頻, 難點報告回饋, 師生隨時溝通, 課後推送作業題目;還可以幫助教師全景製作個性資料包表, 分析課堂資料, 量化學習情況, 説明教師精准教學。

手機也是新的教學切入點

對所有老師來說, 學生上課玩手機, 注意力不集中是永遠的痛。 在“雨課堂”上, 玩手機是不是有了正當理由?

周淩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 在使用“雨課堂”時, 他面向學生背對著螢幕講課, 學生們被彈幕逗得哈哈大笑, 他一臉茫然。 另外, 設備不相容、動畫不好播放, 一斷網就手忙腳亂等問題影響教學效果。

課堂後, 周淩老師對學生使用“雨課堂”的效果進行調查, 積極作用是普遍提高了課堂積極性, 最好用的功能是課件推送,

也有學生坦承這還是影響了自己學習的專注度, 也有人用手機在玩別的。

當下, 要讓學生和手機完全隔離是天方夜譚, 以手機為載體的互聯網工具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朱桂萍認為, 老師只要有心, 無論大班還是小班都可以實施因材施教。 例如, 學生的學習效果等資料不需要老師手動來統計, “雨課堂”後臺有非常詳實記載。

互聯網時代教育也被革命了, 最初出現的幕課MOOC讓高端教育資源變得免費、線上、共用, 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但問題也伴隨而來, 學生的學習效率真的提高了嗎?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張興文老師發現, MOOC資源可以參與線上討論, 但是沒有老師的積極引導, 參與線上討論的人數非常有限。

他在無機化學課使用“雨課堂”後, 可以及時發佈參與討論的熱點問題, 吸引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

張興文認為, 一方面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以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為驅動, 開展精細化的課程設計, 預期調動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使學習者能夠主動對所學知識進行探索和發現。 另一方面, 借助資訊技術或者是相應的智慧教學工具軟體將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與網路化教學的優勢相結合, 既可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監督“教”與“學”過程的主導作用, 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創造性。

智慧教學浪潮襲來 共建教學共同體

伴隨著慕課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育模式逐步向常態化發展, 前沿資訊技術和教育理念的交叉創新與跨界融合正成為當今高等教育領域的機遇和挑戰。

教育部線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袁駟表示,“希望老師們積極投身到智慧教學的浪潮中來,注重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物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課制宜,團結建成新時代的‘教學共同體’”。

“雨課堂”是由清華大學線上教育辦公室和學堂線上共同推出的,是教育部線上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被譽為“我國高校教學資訊化新的發展階段的標誌”。

據瞭解,截至9月5日,“雨課堂”有效教學師生(至少參與3次以上教學活動)超過120萬,覆蓋9萬個教學班級,月活人數達到62萬。新學期開學以來,平均日增新註冊用戶已經超過4萬人。

責編:賈志強

前沿資訊技術和教育理念的交叉創新與跨界融合正成為當今高等教育領域的機遇和挑戰。

教育部線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袁駟表示,“希望老師們積極投身到智慧教學的浪潮中來,注重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物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課制宜,團結建成新時代的‘教學共同體’”。

“雨課堂”是由清華大學線上教育辦公室和學堂線上共同推出的,是教育部線上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被譽為“我國高校教學資訊化新的發展階段的標誌”。

據瞭解,截至9月5日,“雨課堂”有效教學師生(至少參與3次以上教學活動)超過120萬,覆蓋9萬個教學班級,月活人數達到62萬。新學期開學以來,平均日增新註冊用戶已經超過4萬人。

責編:賈志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