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遊在石家莊(5):井陘與靈壽,讓你神往韓信和中山國

1、井陘金華寺, 一座深山古刹, 三面環山, 一條小道蜿蜒曲折直達寺前, 可謂人跡罕至。 寺為一重院落, 磚石結構, 紅牆灰瓦, 與尋常寺廟並無二致。

寺西南角有棵古皂角樹, 三人合抱之軀幹上, 十餘個粗枝斜出, 亭亭如華蓋, 落寞迎送山風。 惟大雄寶殿前一株油桃, 枝繁葉茂, 紅果累累, 隱喻千年古刹之生機無限也。

2、井陘縣韓信公園, 一個懷古尋幽的去處:依山而建, 入門可見韓信騎馬戎裝塑像, 右轉沿臺階上行不遠, 一座六角飛簷黃瓦涼亭悅目爽心, 旁石壁題詩曰:“半為從容半為情, 小巒曲徑畫中行, 入園已忘韓侯事, 但問當年可太平。 ”登至山頂“井字塔”, 遙想韓信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傳奇故事, 心靜如水矣!

3、進入天長古鎮, 最為突出的標誌是一座11孔的大石橋, 橋面可容兩輛小車通過, 兩旁的欄柱上蹲臥的皆是神態各異的小獅子, 惟妙惟肖, 歎為觀止。

過了大石橋, 迎面一座高大的牌坊, 雕樑畫柱, 琉璃飛簷, 上書“紫氣東來”, 入門回望則是“出入平安”匾額, 襯托著北關商業街的繁華, 令人遙想千年前的市井風光。

4、從東門到南門, 不過四五百步, 天長古鎮的歷史便隱喻其中。 東門雜樹叢生, 牆磚無幾, 黃土瀉出, 惟有門洞尚存, 如風蝕殘年的老人有氣無力地呼吸。 南門甕城有龍王廟, 上建四角八柱涼亭, 上書“覽秀”。 雖經重修, 但工藝拙劣, 古趣盡失, 惟有磚縫中頑強生長的一株椿樹和幾棵山棗樹, 枝繁葉茂, 讓人唏噓。

5、興衰無常卻有常, 茶前飯後皆笑談!天長鎮明時僅百餘戶, 出倆官宦人家:一為霍家, 主人官至御史大夫, 現存古院落多歸此家;二是李家, 主人李鳴世為明晉王右相, 右相府為規模最大四合院。

清代王家中興, 建起八個四進院落大院, 後人王景堯曾任縣長。 霍家宅院多被後人賣給王家。 富不過三代, 不肖子孫多矣!

6、不到農村, 沒在農村生活過, 很難理解當今農村的凋敝與衰敗。 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 農民致富無門, 惟有外出打工;而青壯年大量出走, 造就大量留守兒童與留守老人, 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以井陘縣乏驢嶺村為例, 3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100多名老弱病殘。 大過年的, 許多人家“鐵將軍”把門, 令人唏噓!

7、四根高聳的石柱, 並排矗立在兩座山峰之間, 直刺蒼穹, 威武, 莊嚴, 仿佛英雄就義時的悲壯, 陪伴它們的是一片開著細碎白花的灌木叢, 還有清涼的風, 一堵又一堵厚重的石壁, 綿延成太行山典型的風景——這就是清涼山最高處的石林了,

雖無張家界的雄奇, 倒也讓人震撼其無處不在的樸素, 骨子裡的堅強與堅韌!

8、河北境內曾存倆古國:一是中山國, 初建都易縣, 後遷靈壽, 荊軻刺秦的故事就源于易水。 二是孤竹國, 存于商周, 立國千餘年。 因年代久遠, 知之甚少。 但說起“不吃周之粟、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 想必有所耳聞。 都城遺址在盧龍縣境內灤河與沙金河交匯處的臺地上, 不見古人, 空有山風颯颯, 令人感慨!

9、從靈壽山門口村順320縣道前行, 過三夢山, 跨白石嶺, 就是阜平地界了。 如果不是沿途一家接一家的大理石廠, 你會恍然生出“世外桃源”的感覺:連綿的山, 茂密的樹, 叢生的灌木, 掩映著一個個古樸的村莊,

悠閒的羊, 漫步的雞, 勞作的人, 如詩如畫。 穿行這片水木豐美之地, 自駕或徒步, 皆會心曠神怡, 爽!

10、兩山相對, 一片秀色, 小橋曲徑, 草木蔥蔥, 卵石與鮮花相伴, 濃蔭和陽光共榮, 一座木塔兀然挺立溪水之畔:樓上一張木桌, 四把木椅, 一人獨坐, 笑迎清風, 心中喜洋洋者也;樓下四根鐵鍊吊著一張木床, 靜臥其上, 閉目養神, 聽床下流水淙淙, 仿佛神仙下凡是也——在太行, 在漫山花溪谷, 心靜則無處不美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