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老錢推薦:明明可以靠天賦,卻還十分努力的拉赫瑪尼諾夫

Rachmaninoff,1921

當還是一個幼稚孩童的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因為做錯事, 而被罰地縮坐在家中的鋼琴底下哆嗦時, 他和媽媽大概都不會想到, 作為懲罰工具的鋼琴,

會成為拉赫瑪尼諾夫一生最好的夥伴。

媽媽這套用現代育兒眼光看去明顯錯誤的教育方法, 並沒有掩蓋住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天賦, 也沒有阻礙他成為19—20世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遺傳病帶來的天賦

10歲的Rachmaninoff在聖彼德堡音樂學院深造,1883

稍微內行的人看到拉赫瑪尼諾夫, 甚至不需要聽他演奏可能都能看出, 這是一個音樂天賦極強的人。 首先, 他有一雙巨大的手, 他的左手能輕易按到跨十二度到十三度的琴鍵, 甚至能勉強夠到十四度, 因此當拉赫瑪尼諾夫創作出《第三鋼琴協奏曲》時, 他根本不怕別人“盜版”, 因為鮮有人的手能彈奏那樣難度驚人的曲子。

拉赫瑪尼諾夫身材高大頎長, 當他坐在鋼琴前, 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了一種他人不具備的挺拔和優雅。 更讓人矚目的時, 拉赫瑪尼諾夫的大手和身材, 可能與一種名為馬凡氏綜合症(Marfan Syndrome)的遺傳病有關, 這種病的患者其中一個症狀就是異于常人的修長四肢和手指, 這不是天賦是什麼呢?

彈鋼琴的Rachmaninoff

拉赫瑪尼諾夫的曾祖父曾經在聖彼德堡師從著名演奏家菲徳爾, 他的母親安娜·奧娜斯卡雅則是聖彼德堡音樂學院的畢業生。 可以想見, 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的拉赫瑪尼諾夫, 自小就不會缺少音樂的薰陶。 1882年, 拉赫瑪尼諾夫進入聖彼德堡音樂學院,

師從大咖德米納斯基學習鋼琴。 這時的拉赫瑪尼諾夫才9歲。 這不是天賦是什麼呢?

莫斯科音樂學院-Rachmaninoff在這裡畢業,1892

1885年, 拉赫瑪尼諾夫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 被另一位比德米納斯基更大咖的大咖——茨維列夫收入門下。 因此, 他也經常有機會參加音樂圈聚會,

先後見到了魯賓斯坦、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 這時候的拉赫瑪尼諾夫才12歲。 這不是天賦是什麼呢?

拼到有心理疾病的努力

當一個人明明可以靠天賦吃飯, 卻還要十分努力的時候, 他肯定是不可阻擋的。 拉赫瑪尼諾夫正是如此。

拉赫瑪尼諾夫一開始是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在音樂舞臺上嶄露頭角的。“彈而優則創”, 拉赫瑪尼諾夫後來乾脆自己動手創作樂曲。讓人稱奇的是,他的創作衝動一起,便不可止步於鋼琴,雖然《升C小調前奏曲》、《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等仍然是他這一時期的傑出作品。但俄羅斯豐富的文學資源似乎激發了他更廣泛的靈感,普希金的長篇敘事詩《吉普賽人》被他改編成歌劇《阿連科》,受萊蒙托夫詩歌啟發創作了幻想曲《岩石》。

拉赫瑪尼諾夫在一棵巨大的紅杉樹前,加州,1919

拉赫瑪尼諾夫對音樂的癡迷和努力,從他接受心理醫生治療就能窺出一二。拉赫瑪尼諾夫每次所謂的“治療”都是坐在漆黑的房間內,聽治療師不停重覆:“你將開始創作協奏曲……你會工作得稱心如意……你的協奏曲會是最好的”云云。

浪漫和現代融合到極致

拉赫瑪尼諾夫之所以被認為是天才,部分是因為許多音樂常理看來格格不入的風格在他的一雙大手中卻能神奇地融合,無論是浪漫主義還是現代主義,無論是大小調體系還是現代爵士樂元素,都能在他的音樂中找到共同詩意棲居的一席之地。拉赫瑪尼諾夫的這種魔術般的神奇集中體現在了其代表作《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of Paganini)中。

拉赫瑪尼諾夫墓,紐約Kensico公墓

在這首傳世名曲中,拉赫瑪尼諾夫似乎是有意無意地要向世人炫耀他那超人的大手和超凡的技巧,這首鋼琴曲的彈奏技巧複雜精深,讓人眼花繚亂,聽來氣勢磅礴。然而,吊詭的是,在《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24段變奏中,最出名的第18變奏卻是旋律優美,風格與其他23段變奏明顯不同。其出名則是因為被當時大熱大俗的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又譯作《時光倒流七十年》)選中作為背景音樂。這大概也是命運跟不落俗套的天才拉赫瑪尼諾夫開的一個不小的玩笑吧。

拉赫瑪尼諾夫一開始是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在音樂舞臺上嶄露頭角的。“彈而優則創”, 拉赫瑪尼諾夫後來乾脆自己動手創作樂曲。讓人稱奇的是,他的創作衝動一起,便不可止步於鋼琴,雖然《升C小調前奏曲》、《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等仍然是他這一時期的傑出作品。但俄羅斯豐富的文學資源似乎激發了他更廣泛的靈感,普希金的長篇敘事詩《吉普賽人》被他改編成歌劇《阿連科》,受萊蒙托夫詩歌啟發創作了幻想曲《岩石》。

拉赫瑪尼諾夫在一棵巨大的紅杉樹前,加州,1919

拉赫瑪尼諾夫對音樂的癡迷和努力,從他接受心理醫生治療就能窺出一二。拉赫瑪尼諾夫每次所謂的“治療”都是坐在漆黑的房間內,聽治療師不停重覆:“你將開始創作協奏曲……你會工作得稱心如意……你的協奏曲會是最好的”云云。

浪漫和現代融合到極致

拉赫瑪尼諾夫之所以被認為是天才,部分是因為許多音樂常理看來格格不入的風格在他的一雙大手中卻能神奇地融合,無論是浪漫主義還是現代主義,無論是大小調體系還是現代爵士樂元素,都能在他的音樂中找到共同詩意棲居的一席之地。拉赫瑪尼諾夫的這種魔術般的神奇集中體現在了其代表作《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of Paganini)中。

拉赫瑪尼諾夫墓,紐約Kensico公墓

在這首傳世名曲中,拉赫瑪尼諾夫似乎是有意無意地要向世人炫耀他那超人的大手和超凡的技巧,這首鋼琴曲的彈奏技巧複雜精深,讓人眼花繚亂,聽來氣勢磅礴。然而,吊詭的是,在《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的24段變奏中,最出名的第18變奏卻是旋律優美,風格與其他23段變奏明顯不同。其出名則是因為被當時大熱大俗的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又譯作《時光倒流七十年》)選中作為背景音樂。這大概也是命運跟不落俗套的天才拉赫瑪尼諾夫開的一個不小的玩笑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