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聲之形》尋找自我的聲音和話語,最不治癒的治癒系

一直很佩服日本動漫, 不單單是因為極為發達的動漫產業, 更欣賞其題材和風格涉獵廣泛這一點, 任何故事任何風格乃至那些平時我們看上去不太適合做動漫的題材, 他們也能將之二次元化, 畢竟要論到ACG方面, 霓虹國還沒服過誰。

就像《聲之形》這樣的動畫, 校園霸淩題材, 男主角有點弱氣且偏執, 女主角則是一位聽覺有障礙的女生, 這樣的作品, 怎麼也不像一部動畫片該有的題材和樣子。 電影的故事簡介, 恐怕也有不少觀眾望而卻步。

但島國偏偏就把這樣作品拍成了一部動畫, 而且在日本狂收23億日元票房, 證明了《聲之形》的流行。 這樣的動畫作品, 或許國內觀眾不太瞭解, 而且目前該片在評價上也有些兩極分化, 對於讓“欺淩者與被欺淩者做朋友”這件事上, 不少朋友還是發表了不一樣的觀點。

不過《聲之形》這樣的作品, 其實代表了一種文化的象徵, 也代表了一脈相承的主題:那種安靜而又溫和的世界觀營造, 以及在經過挫折之後積極面向生活的主題, 到了本片中, 通過這個特殊的校園霸淩題材故事, 其實傳遞給觀眾一個大眾化的訴求, 這裡需要解讀一下本片的內涵:

說道《聲之形》,

就不得不提制作方京阿尼, 也就是京都動畫, 作為一個玩galgame的玩家, 這家公司出品過我最喜歡的《AIR》、《KANON》和《CLANNAD》, 所以對他家風格和畫風還是非常能夠接受的。 不過終究而言, 京阿尼的作品還是偏于宅向, 比如《涼宮春日》《中二病也要談戀愛》等等, 其主題和主角都比較個性, 角度也是禦宅一族的偏好。 並不像新海誠那樣的清新流行風。 但恰恰是這樣, 京阿尼動畫能從最初的代工廠達到如今的成就, 雖然如今總被人吐槽, 就是因為他們能把這樣的宅向文化做到大眾級別, 這就是很了不起的地方。

就從《聲之形》來說, 雖然故事的主角和人設都與我們絕大多數朋友相距甚遠, 但總是能從故事和角色身上找到自己或者身邊的影子。

校園霸淩題材, 但故事走向卻與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當年欺負人的熊孩子與被欺負的殘障女孩, 成為了朋友。 乍一聽上去感覺有些狗血, 最後大家都“我有一個夢想了”, 全天下世界和平了, 但真是這樣嗎?並不是, 故事的發展遠非你想像的那樣。

這裡不再贅述故事, 只是簡單的表明一下:石田將也曾經是一名熊孩子, 整天欺負同學西宮硝子, 而後者是一聽力有障礙的女孩, 或者看到這裡和開場前20分鐘之後, 我們會覺得, 這是一個少數且存在與特點時期的現象, 畢竟是熊孩子嘛, 欺負這件事小孩也是疏於管教, 而硝子也是殘障人士,如果她不是聽力有問題,估計也不會有人欺負她了。

但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可以從故事主題和人設中讀到不一樣的地方,當年的欺淩者石田將也被自我封閉起來,仿佛整個世界都與他絕緣,而硝子同樣是處在一個比較微妙的環境,將自己包裹起來的世界,這讓長大成人的石田感覺,是當年自己的所為造成硝子如今的狀態,越發消沉,從而進入到一個封閉的閉環狀態。

難道硝子不是殘障人士,就不會受到欺負了嗎?並不是這樣,因為電影在一開始就營造了一個話語體系的世界,也就是圈子文化。

當年的欺淩者就是在小孩子們的話語體系之中的,而隨著時光荏苒,圈子文化將欺淩者排除在外,這導致石田將也覺得是自己當年的作為,不單單給硝子造成了傷害,也給所有人傳遞了一個信號:我是一個不好相處的人。

而硝子聽力缺陷,則是一種象徵,語言的缺失,代表著在話語體系中的邊緣地位(電影中有個細節,手語和本子,都被人拒絕了),她是一個想進入圈子的人,卻無法完成,也是就是一開始她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都不得不自己排除在圈子之外,而石田則正好相反,是主動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排斥一切和自己不同的聲音。

因為他從一開始,就選擇了自卑,選擇了將自我隔離在話語體系之外。只從自己的角度思考會在無意中傷害很多人,包括自己。

到了最後,這樣的閉環達到頂峰,煙花大會上的一幕,將也代替選擇死亡的硝子。就像是身份互換一樣,將也變成了當年的硝子,完成了對角色的重建。對他們來說,對方就是另一個自己。從小學開始,他們的先後被欺淩就像是一個對照。將也的報應,是通過是他換位到硝子的位置而得以實現的。而隨著將也成為被欺淩的對象,成為了另一個硝子,他才真正有了理解硝子的可能性。這部電影讓人想起管虎那部《殺生》,黃渤飾演的牛結實不就是這樣的人嗎?

但電影的結局卻不像《殺生》那樣殘酷,因為這是一部動畫片,很多東西也只能通過動畫來表現。電影結局,將也和硝子選擇了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世界,就像所有人臉上的“X”紛紛掉落一樣,貌似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不過其實期間還是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已經無關緊要了,電影的結局是非常積極的。

因為到了最後無論是將也還是硝子,都選擇了獨立,而不是將自己封閉。這是一種並非尋求妥協,而是選擇背負這些責任的勇氣,以自己背負責任的方式傳達了自己的聲音和話語。

這就是《聲之形》或者是京阿尼動畫的特點,從一個很小眾的角度,一個看似動畫不太可能完成的題材,或者說偏于宅向的方面,做到一個大眾化的訴求,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或者我們曾經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無需對號入座,但卻能通過這部電影中兩位角色,體會到他們的感受。

《聲之形》,這是一部最不像大眾化作品的大眾化電影,也是最不治癒的治癒系動畫。

而硝子也是殘障人士,如果她不是聽力有問題,估計也不會有人欺負她了。

但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可以從故事主題和人設中讀到不一樣的地方,當年的欺淩者石田將也被自我封閉起來,仿佛整個世界都與他絕緣,而硝子同樣是處在一個比較微妙的環境,將自己包裹起來的世界,這讓長大成人的石田感覺,是當年自己的所為造成硝子如今的狀態,越發消沉,從而進入到一個封閉的閉環狀態。

難道硝子不是殘障人士,就不會受到欺負了嗎?並不是這樣,因為電影在一開始就營造了一個話語體系的世界,也就是圈子文化。

當年的欺淩者就是在小孩子們的話語體系之中的,而隨著時光荏苒,圈子文化將欺淩者排除在外,這導致石田將也覺得是自己當年的作為,不單單給硝子造成了傷害,也給所有人傳遞了一個信號:我是一個不好相處的人。

而硝子聽力缺陷,則是一種象徵,語言的缺失,代表著在話語體系中的邊緣地位(電影中有個細節,手語和本子,都被人拒絕了),她是一個想進入圈子的人,卻無法完成,也是就是一開始她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都不得不自己排除在圈子之外,而石田則正好相反,是主動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排斥一切和自己不同的聲音。

因為他從一開始,就選擇了自卑,選擇了將自我隔離在話語體系之外。只從自己的角度思考會在無意中傷害很多人,包括自己。

到了最後,這樣的閉環達到頂峰,煙花大會上的一幕,將也代替選擇死亡的硝子。就像是身份互換一樣,將也變成了當年的硝子,完成了對角色的重建。對他們來說,對方就是另一個自己。從小學開始,他們的先後被欺淩就像是一個對照。將也的報應,是通過是他換位到硝子的位置而得以實現的。而隨著將也成為被欺淩的對象,成為了另一個硝子,他才真正有了理解硝子的可能性。這部電影讓人想起管虎那部《殺生》,黃渤飾演的牛結實不就是這樣的人嗎?

但電影的結局卻不像《殺生》那樣殘酷,因為這是一部動畫片,很多東西也只能通過動畫來表現。電影結局,將也和硝子選擇了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世界,就像所有人臉上的“X”紛紛掉落一樣,貌似是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不過其實期間還是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已經無關緊要了,電影的結局是非常積極的。

因為到了最後無論是將也還是硝子,都選擇了獨立,而不是將自己封閉。這是一種並非尋求妥協,而是選擇背負這些責任的勇氣,以自己背負責任的方式傳達了自己的聲音和話語。

這就是《聲之形》或者是京阿尼動畫的特點,從一個很小眾的角度,一個看似動畫不太可能完成的題材,或者說偏于宅向的方面,做到一個大眾化的訴求,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或者我們曾經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無需對號入座,但卻能通過這部電影中兩位角色,體會到他們的感受。

《聲之形》,這是一部最不像大眾化作品的大眾化電影,也是最不治癒的治癒系動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