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京大學志願者走進大山深處 助力教育精准扶貧

中國青年網麗江9月12日電(通訊員 應開羽 張舜傑)日前, 南京大學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現狀與幫扶需求調研團以南京華衣助學助教基金會在雲南西部貧困地區的教育幫扶工作為依託, 以“促進教育公平, 共用出彩人生——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松坪鄉教育幫扶模式探索”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

雨後的清晨, 我們一行按照既定路線, 翻山越嶺來到要訪談的小女孩家中。 山裡清新涼爽, 但我們卻感到十分無助與沮喪。 或許是因為接觸的生人少, 任憑我們使盡渾身解數, 面前的小女孩始終埋著頭不肯說話,

她焦慮地搓著手, 只是偶爾抬頭看我們一眼。 她的母親和老師時不時替她回答我們的問題。

因時間限制, 在得不到更多資訊的情況下, 我們準備離開。 臨走時, 我們交給女孩一張信紙, 並告訴她, 有空的時候可以寫信給我們, 把她想說的話, 想知道的事都寫下來。 突然, 原本沉默的小女孩瞪著黑寶石般的眼睛看了看我們, 又轉身飛快地沖進屋子, 把這張信紙藏了起來。 她明白, 這些從山的那邊來的人, 或許可以帶給她一個嶄新的世界。

小女孩在疊紙飛機。 團隊供圖

而在這張信紙上, 只寥寥幾字: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大道163號, 南京大學。

這個女孩, 只是受南京華衣基金會資助的眾多孩子中的普通一個。 許多的孩子都像她一樣, 沉默寡言。 他們的世界裡, 只有遠處的連綿的青山和近處的吃草的牛羊。 倘若沒有外界的幫助, 他們或許會像自己的祖祖輩不一樣, 在大山深處過著輪回往復的生活。

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 小生(化名)今年9歲, 上小學二年級, 和我們眾多的訪談物件一樣,

他的母親也因不堪生活的重負選擇了遠嫁他鄉。 因此, 不幸的小生至今仍和爺爺奶奶以及父親叔伯生活在一起。 一家人以放羊、養蜂、打零工為生, 全家的年收入不到3000元。 孩子的家在高坡之上, 坡上坡下, 唯此一家。 房屋上下全是木制, 裡面光線暗淡, 雜亂一片。

小生的家。 團隊供圖

如果說其他的孩子是因羞赧而沉默, 那麼小生則是因絕望與自卑而沉默, 或許是因為他是這附近所有孩子中家庭條件最差的。 他的臉上有著這個年紀不該有的暮氣與壓抑。 無論我們怎樣鼓勵和勸說, 訪談過程中小生都不肯抬頭看我們一眼。 他全程保持沉默, 似乎活在一個能讓他感到安全與舒適的、只屬於他自己的世界裡。

比其他山裡的孩子更加不幸的是, 關於夢想和未來, 關於外面的世界, 小生幾乎沒有任何概念, 只有學校的教育帶給他的對“員警”這個職業的朦朧嚮往。 對他來講, 生活太過沉重。 他的未來似乎是命中註定般與青山為伍、與牛羊做伴。 然而正當我們壓抑的難受而準備離去時,

一個似乎尋常的握手道別, 讓小生漸漸咧開了嘴角, 那是一個屬於孩子的笑容。

沉默的小生。 團隊供圖

小文(化名)家境貧寒, 母親在他3歲時離開這個家庭, 目前和父親以及奶奶生活在一起, 家裡養了幾隻雞, 不久前又剛買了幾隻小豬。 豬和雞就散養在家裡淩亂的院子裡。小文在家時就背著個籮筐去山裡挖一些野山菌賣點小錢。父親很希望小文能好好上學,但是小文從一年級開始就翹課,只有六年級的時候沒有這麼逃。小文的父親才開著摩托將他送到松坪一貫制學校,沒上兩節課,他就往家跑,鑽進山裡,父親用摩托也追不上他。

到目前為止,小文認識的漢字也很有限。在他上初中的時候,剛收到資助,卻又一次輟學了。在小文這裡,我們瞭解到確實有很多我們認為需要幫助的孩子不喜歡上學,可能是跟不上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當我們建議小文說幫他找一個學修摩托車技術的地方時,小文表示他挺願意學一門技術的。

輟學的小文。團隊供圖

山裡的生活在外面看來是難以置信且無法忍受的,然而它有真真實實的存在,被祖祖輩輩地接受著。外面的人處於好心或其他想要幫助他們時,很少能實地地去接觸他們,瞭解他們的需求。簡單直接地捐獻物資、金錢,或者在當地建許許多多高標準的希望小學,其實並不一定能起到人們預想的效果。教育是拯救貧困的好方法,但不能照搬外面的一套模式。放下腳步,等等他們;走進大山,看看他們。無論如何,我們的實踐還在繼續。

豬和雞就散養在家裡淩亂的院子裡。小文在家時就背著個籮筐去山裡挖一些野山菌賣點小錢。父親很希望小文能好好上學,但是小文從一年級開始就翹課,只有六年級的時候沒有這麼逃。小文的父親才開著摩托將他送到松坪一貫制學校,沒上兩節課,他就往家跑,鑽進山裡,父親用摩托也追不上他。

到目前為止,小文認識的漢字也很有限。在他上初中的時候,剛收到資助,卻又一次輟學了。在小文這裡,我們瞭解到確實有很多我們認為需要幫助的孩子不喜歡上學,可能是跟不上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當我們建議小文說幫他找一個學修摩托車技術的地方時,小文表示他挺願意學一門技術的。

輟學的小文。團隊供圖

山裡的生活在外面看來是難以置信且無法忍受的,然而它有真真實實的存在,被祖祖輩輩地接受著。外面的人處於好心或其他想要幫助他們時,很少能實地地去接觸他們,瞭解他們的需求。簡單直接地捐獻物資、金錢,或者在當地建許許多多高標準的希望小學,其實並不一定能起到人們預想的效果。教育是拯救貧困的好方法,但不能照搬外面的一套模式。放下腳步,等等他們;走進大山,看看他們。無論如何,我們的實踐還在繼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