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青藏鐵路公司:獻給雪域高原的綠色哈達

“11年來, 我駕駛列車無數次往返雪域高原, 每當看到藏羚羊在鐵道兩旁悠閒地嬉戲覓食、還不時調皮地向我們張望, 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 ”8月30日, 正在駕駛機車牽引旅客列車進藏的西寧機務段機車司機龔彥明說。

青藏鐵路全長1956公里, 縱跨青藏高原腹地, 途經可哥西裡、三江源、環青海湖地區、柴達木地區、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等自然保護區以及羌塘草原生態重點區, 沿線高寒缺氧、自然環境惡劣, 生態非常脆弱, 對環境保護要求極高。

5年來, 青藏鐵路公司結合環保工作實際設置了環境保護辦公室,

在運營管理中, 委託相關機構分別對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運營期野生動物通道、沿線邊坡植被監測與恢復、防治路基沙害技術等進行系統監測和研究, 為青藏鐵路沿線環境保護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他們先後健全完善環境保護機制256項, 通過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開發與保護並重”的原則, 做好環保“加、減、乘、除”法, 實現了一系列創新, 在雪域高原鋪畫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卷。

加法:因地制宜添綠意

每當列車行駛在青藏鐵路上, 隨著海拔的不斷攀升, 綠色漸漸被白色的雪山和赭石色的戈壁沙土代替, 區域植被變得格外匱乏, 只有油松、沙棘、珍珠梅等錯落有致地分佈于路基兩側, 為青藏鐵路增添一抹綠意。

這難能可貴的綠色植被帶便成為了青藏鐵路的地標名片。

青藏鐵路地處世界“第三極”, 乾旱高寒缺氧, 綠化工作較平原地區困難數倍。 青藏公司採取“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的方法, 全面推進“綠色天路”工程建設。

在沙害嚴重的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 他們採取圍網封育的方法, 點播灌木草種, 在石方格內人工引種沙蒿、檸條、花棒, 並人工繁育出梭梭等沙生灌木。 經過5年努力, 沙區植被覆蓋率從不足2%增加到60%, 流動性沙丘消失, 鐵路兩側逐漸形成了乾旱草原地貌特徵。 目前, 該公司已在青藏鐵路西格段線路兩側整地種草20公里605畝、種植灌木林帶68公里4130畝、植樹造林15公里661畝。

青藏鐵路格拉段開通運營後, 該公司與科研單位合作,

相繼開展高寒地區人工種草試驗。 他們先後在海拔4600米至4900米的沱沱河、錯那湖等可進行綠化的地段, 人工種草3萬平方米, 在楚瑪爾河多年凍土區路基兩側種草10萬平方米, 為高寒多年凍土地區人工恢復草本植被積累了經驗。

青藏公司在高寒地區種草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 選擇了適宜高原氣候條件、耐低溫不易退化的6種草種, 採取鋪設保溫塑膠膜、加裝植生袋等方式, 在青藏鐵路楚瑪爾河至雁石坪區段線路坡腳兩側完成植被建設133.4公里3236畝。 目前, 青藏鐵路沿線綠化長度達到808.5公里, 占可綠化地段的80%。 千里“綠色長廊”既保護了多年凍土, 又改善了沿線荒漠化環境。 該公司也連續3年被青海省綠化委員會授予“綠化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減法:標本兼治減排放

“Z917次列車進三道, 吸汙組做好進站準備。 ”8月31日21時, 青藏鐵路勞服公司格爾木綜合車間吸汙班班長郝志雲拿著報話機指揮著。 隨後, 7輛吸汙車慢慢駛入月臺。 幾分鐘後, Z917列車緩緩進站, 司索工麻利地爬上吸汙車, 拽起吸汙管, 拖到地面;待列車停穩後, 又拉起10米長的吸汙管, 進入股道準備吸汙作業。

郝志雲告訴記者, 列車排出的廢水、汙物等會影響凍土層的溫度, 造成土質鬆動。 所以, 青藏鐵路格拉段運行的客車全部採用全封閉的25T新型客車車體, 車體不僅有適用于高原的制氧供氧設備, 還設有先進的污水和汙物收集系統, 從根源上實現了“零排放”。

除了列車的封閉零排放措施,

青藏公司還為格拉段鐵路沿線設置了15個汙水處理設備網站, 使沿線站區日常產生的污水經沉澱、殺菌、消毒、淨化後達到生活飲用水的排放標準。 鐵路沿線採暖均使用電能或太陽能, 各站區設置了密閉式垃圾箱, 生產、生活固體廢物分類袋裝後由委託單位統一收集, 確保了地面和列車零污染、零排放、綠色作業, 實現了鐵路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

乘法:合力共為強責任

“瞧, 那有兩隻藏羚羊。 ”“我剛才還看到了藏野驢、狐狸、岩羊。 ”8月29日, 在Z324次旅客列車上, 幾名旅客舉著相機, 快速按動快門, 抓拍著窗外的動物。 現在, 乘坐火車進出藏的旅客很容易就能看到很多國家保護動物在鐵路沿線嬉戲、奔跑的場景。

“每年的七八月份, 都會有成群的藏羚羊從我們沱沱河救援列車駐地門前通過,可以說我們已經和生活在這裡的‘高原精靈’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曾經參與救助受傷小藏羚羊的格爾木機務段救援列車職工史海濤告訴記者,“夏末秋初正是藏羚羊大規模遷徙和產仔的重要時期,每一名機車司機都履行好與‘高原精靈’和平共處、互不影響的美好約定,特別是在列車通過動物遷徙專用通道時嚴禁鳴笛。”

負責養護高原凍土路段的格爾木工務段把清理沿線白色垃圾、保護野生動物作為主題黨日的重要活動,讓動物們漸漸放鬆了對鋼鐵巨龍的警惕,適應鐵路橋遷徙通道,並在鐵路周邊更加良好的植被環境中棲息。“多年來,青藏鐵路沿線的職工承擔著保護野生動物活動、遷徙的義務和責任,作業人員施工時如遇野生動物遷徙,採取遠離等候、各類機動車暫停等方式,保證野生動物順利遷徙已成為沿線鐵路職工的自覺行動。”該段沱沱河工務線路車間主任孫讓軍介紹說:“我們的共同努力,一定會讓雪域高原更加美麗。”

今年8月8日,青海“生態之窗”環境監測系統即時觀測到了近3000只藏羚羊通過青藏鐵路五道梁北大橋,返回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索加至曲麻河保護分區內的壯觀場面。據青藏鐵路沿線野生動物遷徙監測資料顯示,野生動物通道的使用率已經從2004年的56.6%逐步上升到了100%。青藏鐵路環保工作也獲得了“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獎”。

除法:治理沙害排險情

青藏鐵路格拉段沙害主要集中在海拔4600米至4900米的紅梁河、秀水河、沱沱河以及錯那湖等地區。在2007年至2010年,每年從10月底至次年5月底,累計清沙量達11萬立方米,1至4月的大風季節每月清沙一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風沙對鐵路的侵害,但是達不到根治的目的。

5年來,青藏公司按照“遠阻、中截、近固”的思路,考慮到這個區域風沙流多為河道、冬季地面風蝕及遠距離輸沙的特點,修築遠端防沙屏障,構建起了主動防護體系。

他們在主風方向增設高立式沙障,加大防風沙帶寬度;設置碎石或防沙網壓沙帶,增加地面粗糙度,防止走沙;在線路迎風側設置石方格和低立式PE方格,距線路150米至300米範圍,按間距30米的有效防護寬度,設置了多道廢舊砼枕及高立式PE網擋沙牆,層層阻截風沙,降低風速,形成遠阻、中截的阻沙屏障。

這個公司利用夏季各區段橋下流水資源,再將橋下的積沙修建成蓄水壩,利用沙壩分水口調節水流走向,使得大面積風沙區夏季濕化,冬季大風季節結冰,創新實現了“以沙積水、以水壓沙”的目標。

往年,錯那湖區段一座600米長的橋樑的橋孔都會被風沙淤滿堵塞。現在,用清理的淤沙在下游迎風側距線路150米處圍成沙壩,大面積乾涸的沙面得到澆灌,使得原生草本植被在沙區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該公司為了找出沙害規律,先後邀請中國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家,對青藏鐵路沿線沙害成因進行多次實地調研和觀測。在不斷分析研究和探索實踐中,青藏公司依據沙害規律制定的沙害治理各項措施日益完善。

青藏公司與科研單位合作攻關,發明了箱體式活動新型沙障、旋轉式機械沙障、拼裝式擋沙柵欄及一種用於高寒地區河流性沙害防治的U型堤壩,在青藏鐵路得到了廣泛運用。

通過多年來的治理,青藏鐵路風沙危害狀況已得到有效控制,風沙上線情況基本消除,邊坡清沙工作量大大減少,年累計清沙量減少為1.2萬立方米。青藏公司工務部也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三江潮湧萬象新,綠意濃情獻高原。5年來,青藏公司自覺立足資源、生態、穩定三大重要戰略支點,圍繞科學發展、保護生態、改善民生三大歷史任務,為五大區域生態保護工程建設貢獻力量,為雪域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獻上了一條美輪美奐的綠色哈達。

都會有成群的藏羚羊從我們沱沱河救援列車駐地門前通過,可以說我們已經和生活在這裡的‘高原精靈’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曾經參與救助受傷小藏羚羊的格爾木機務段救援列車職工史海濤告訴記者,“夏末秋初正是藏羚羊大規模遷徙和產仔的重要時期,每一名機車司機都履行好與‘高原精靈’和平共處、互不影響的美好約定,特別是在列車通過動物遷徙專用通道時嚴禁鳴笛。”

負責養護高原凍土路段的格爾木工務段把清理沿線白色垃圾、保護野生動物作為主題黨日的重要活動,讓動物們漸漸放鬆了對鋼鐵巨龍的警惕,適應鐵路橋遷徙通道,並在鐵路周邊更加良好的植被環境中棲息。“多年來,青藏鐵路沿線的職工承擔著保護野生動物活動、遷徙的義務和責任,作業人員施工時如遇野生動物遷徙,採取遠離等候、各類機動車暫停等方式,保證野生動物順利遷徙已成為沿線鐵路職工的自覺行動。”該段沱沱河工務線路車間主任孫讓軍介紹說:“我們的共同努力,一定會讓雪域高原更加美麗。”

今年8月8日,青海“生態之窗”環境監測系統即時觀測到了近3000只藏羚羊通過青藏鐵路五道梁北大橋,返回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索加至曲麻河保護分區內的壯觀場面。據青藏鐵路沿線野生動物遷徙監測資料顯示,野生動物通道的使用率已經從2004年的56.6%逐步上升到了100%。青藏鐵路環保工作也獲得了“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獎”。

除法:治理沙害排險情

青藏鐵路格拉段沙害主要集中在海拔4600米至4900米的紅梁河、秀水河、沱沱河以及錯那湖等地區。在2007年至2010年,每年從10月底至次年5月底,累計清沙量達11萬立方米,1至4月的大風季節每月清沙一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風沙對鐵路的侵害,但是達不到根治的目的。

5年來,青藏公司按照“遠阻、中截、近固”的思路,考慮到這個區域風沙流多為河道、冬季地面風蝕及遠距離輸沙的特點,修築遠端防沙屏障,構建起了主動防護體系。

他們在主風方向增設高立式沙障,加大防風沙帶寬度;設置碎石或防沙網壓沙帶,增加地面粗糙度,防止走沙;在線路迎風側設置石方格和低立式PE方格,距線路150米至300米範圍,按間距30米的有效防護寬度,設置了多道廢舊砼枕及高立式PE網擋沙牆,層層阻截風沙,降低風速,形成遠阻、中截的阻沙屏障。

這個公司利用夏季各區段橋下流水資源,再將橋下的積沙修建成蓄水壩,利用沙壩分水口調節水流走向,使得大面積風沙區夏季濕化,冬季大風季節結冰,創新實現了“以沙積水、以水壓沙”的目標。

往年,錯那湖區段一座600米長的橋樑的橋孔都會被風沙淤滿堵塞。現在,用清理的淤沙在下游迎風側距線路150米處圍成沙壩,大面積乾涸的沙面得到澆灌,使得原生草本植被在沙區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該公司為了找出沙害規律,先後邀請中國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家,對青藏鐵路沿線沙害成因進行多次實地調研和觀測。在不斷分析研究和探索實踐中,青藏公司依據沙害規律制定的沙害治理各項措施日益完善。

青藏公司與科研單位合作攻關,發明了箱體式活動新型沙障、旋轉式機械沙障、拼裝式擋沙柵欄及一種用於高寒地區河流性沙害防治的U型堤壩,在青藏鐵路得到了廣泛運用。

通過多年來的治理,青藏鐵路風沙危害狀況已得到有效控制,風沙上線情況基本消除,邊坡清沙工作量大大減少,年累計清沙量減少為1.2萬立方米。青藏公司工務部也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三江潮湧萬象新,綠意濃情獻高原。5年來,青藏公司自覺立足資源、生態、穩定三大重要戰略支點,圍繞科學發展、保護生態、改善民生三大歷史任務,為五大區域生態保護工程建設貢獻力量,為雪域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獻上了一條美輪美奐的綠色哈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