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正文

「冷課堂」孔子是軍訓教官?正步竟是學鵝走路?你不知道的軍訓冷知識很多

北京城市廣播《教育面對面》

頻率:FM107.3; AM1026

首播:17:30-- 19:00

重播:7:00-- 7:30

最近, 聽說從衛星上俯瞰全中國, 會發現新一波神秘軍隊!

那就是↓

“你若軍訓, 便是晴天”,

又到了讓全體小鮮肉欲罷不能的第一課——軍訓啦!

作為學長學姐必須給你們一些過來人的經驗, 那就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來, 讓我們為虛偽的校友情乾杯!

瞬間找到了讓冰沙和奶茶更好喝的方法, 良心一點也不會痛呢~

一邊吃瓜, 一邊為小鮮肉打call, 編兒還貼心地準備了一份軍訓的冷知識, 相信泥萌看完心裡一定會涼快很多!

【正步最早竟然是學鵝走路】

說起走正步, 你的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應該是↓

但實際上, 威武壯觀的正步最早竟然是學鵝走路。 因為鵝走路時昂首挺胸, 而且膝蓋不彎曲, 給人一種精神振奮的感覺。

法國將軍從中得到啟發, 於是在佇列中就嚴格要求士兵們伸腿前行時絕不能“邁”出去, 而是要膝蓋不彎曲的“踢”出去, 並儘量抬高腿再狠狠地全腳掌砸向地面, 同時手臂大幅度用力擺動。

拿破崙看到以後振奮不已, 連連稱讚表, 急忙問將軍這是一種什麼步伐。 將軍們齊聲說是“鵝步”, 英文為goose step。

從此, “鵝步”就成了步兵佇列的標準叫法, 閱兵踢“鵝步”逐漸演變為“正步”。 隨著拿破崙大軍橫掃歐洲, 所向披靡, “正步”這個概念也迅速傳播到整個歐洲。

全世界的“鵝步”, 哦不, 正步是這樣的↓

俄軍版正步

朝鮮版正步

印度版正步(果然是練過雜技的……)

【拉歌的傳統其實是變相排隊】

此起彼伏的吼聲,比鬼畜更抖,比深夜的紅辣椒油更振奮人心,只覺渾身血脈賁張,熱血沸騰,力崩山兮氣蓋世。yoyo,音浪太強,被晃在地上!

“教官,這是啥?”

“拉歌!”

軍訓最歡樂的時光,當然莫過於拉歌啦!

但你知道嗎?拉歌最初的作用是為了緩解供應壓力,相當於變相排隊吃飯。

解放戰爭時期,某次戰役結束,部隊準備開飯。當時由於部隊系統以及人數眾多,後勤補給不足,造成開飯時擁擠、搶先的情況。當時,某位首長命令他的部隊,就地等待,唱一首歌,讓兄弟部隊先吃。如果一支歌唱完,他們還沒吃完,我們就再唱一支!

於是這個拉歌的傳統就延續了下來。

【內務床單為什麼統一為白色?】

如果你經歷的是比較嚴格的軍訓,你一定會發現,所有的床單都必須統一為白色。白色的床單除了統一美觀外,還能在冬季拉練的時候披在身上作為偽裝不易被偵查到。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作用,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為祖國解放勝利的熱血青年們奔赴戰場,奉獻自己年輕的生命。戰役結束,收拾戰場的時候,他們死像慘重,鮮血淋淋,甚至連一塊裹屍布都沒有。後來,這塊白色的床單就成了戰士們的裹屍布,每一次外出都必須放入背囊,相當於一紙敢死狀。

軍隊流傳這樣一句話:部隊的床單活著的時候躺在上面,死去的時候躺在下面!

【部隊口號竟然是四川話】

一二一!稍息!立正!

在軍訓的你,對這些口號一定不會陌生。

每當教官發出這樣的指令,似乎都能隱約看到脖子上暴起的青筋,氣勢特別足。

但其實,這些口號其實都是四川話。準確的說因為四川話沒有後鼻韻和翹舌。作為軍事口號,這樣更能方便發聲,只靠口腔前部共鳴聲音也更大,所以聽起來像四川話。

【軍訓自先秦就有 孔子也是一名軍訓教官】

在中國,軍訓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時期。根據記載,在商代,由於諸侯間戰爭增多,統治者對軍事訓練日益重視,除了對正規軍隊進行訓練外,還通過學校對各級貴族進行軍事教育。

從西周開始,官學分“國學”與“鄉學”,並有“小學”和“大學”兩級。

其中的“大學”,即以“六藝”為標準課程,“禮、樂、射、禦、書、數”成為學生需要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其中的射、禦,即為古代的軍訓,教師一般直接由軍官擔任。

孔子作為中國國民教育的開創者,他在教育過程中,將射禦之術看得與禮樂教化一樣重要。

《孔子家語·觀鄉射》就記載有孔子教射的內容。孔子說,“射禦足力則賢”,把軍事技能優劣,視為一個人賢能與否的標誌,認為“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孔子曾在矍相的園圃親自教弟子學習射箭的事,他在教弟子習射的同時,還不失時機地對民眾進行禮的教育。

民白了吧,就連孔式教育理念是講究文武兼修的,所以不要再喊累啦!

【民國:軍訓不及格 不能考大學】

軍訓經歷了秦漢的失寵、到隋唐宋的沒落和明清的重視後等階段後,在民國再度復興。

當時,所有大學、高中等學校的男生均應以軍事教育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進行連續三周的軍訓,教官則由陸軍學校畢業生擔任。訓練項目包括傳授軍事學識的技能和培養優良德性及生活習慣,前者包括學科和術科。學科有步兵操典、野外勤務、射擊教範、防空常識、戰車常識、衛生急救等。術科有徒手教練、持槍教練、測圖實施、彈藥射擊、夜間演習等等。

當時的軍訓成績考核極其嚴格,不及格的學生要隨下一屆學生重新訓練,若至畢業時仍不及格,則不准畢業;凡高中以上學生軍訓不及格者,不得投考大學。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全國統一的軍訓中斷了,直到抗戰勝利之後才重新開始。

看完這波,是不是對軍訓又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最後,在這裡,編兒祝大家軍訓快樂,真正能從軍訓中取得完美體魄,變成更好的自己!

朝鮮版正步

印度版正步(果然是練過雜技的……)

【拉歌的傳統其實是變相排隊】

此起彼伏的吼聲,比鬼畜更抖,比深夜的紅辣椒油更振奮人心,只覺渾身血脈賁張,熱血沸騰,力崩山兮氣蓋世。yoyo,音浪太強,被晃在地上!

“教官,這是啥?”

“拉歌!”

軍訓最歡樂的時光,當然莫過於拉歌啦!

但你知道嗎?拉歌最初的作用是為了緩解供應壓力,相當於變相排隊吃飯。

解放戰爭時期,某次戰役結束,部隊準備開飯。當時由於部隊系統以及人數眾多,後勤補給不足,造成開飯時擁擠、搶先的情況。當時,某位首長命令他的部隊,就地等待,唱一首歌,讓兄弟部隊先吃。如果一支歌唱完,他們還沒吃完,我們就再唱一支!

於是這個拉歌的傳統就延續了下來。

【內務床單為什麼統一為白色?】

如果你經歷的是比較嚴格的軍訓,你一定會發現,所有的床單都必須統一為白色。白色的床單除了統一美觀外,還能在冬季拉練的時候披在身上作為偽裝不易被偵查到。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作用,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為祖國解放勝利的熱血青年們奔赴戰場,奉獻自己年輕的生命。戰役結束,收拾戰場的時候,他們死像慘重,鮮血淋淋,甚至連一塊裹屍布都沒有。後來,這塊白色的床單就成了戰士們的裹屍布,每一次外出都必須放入背囊,相當於一紙敢死狀。

軍隊流傳這樣一句話:部隊的床單活著的時候躺在上面,死去的時候躺在下面!

【部隊口號竟然是四川話】

一二一!稍息!立正!

在軍訓的你,對這些口號一定不會陌生。

每當教官發出這樣的指令,似乎都能隱約看到脖子上暴起的青筋,氣勢特別足。

但其實,這些口號其實都是四川話。準確的說因為四川話沒有後鼻韻和翹舌。作為軍事口號,這樣更能方便發聲,只靠口腔前部共鳴聲音也更大,所以聽起來像四川話。

【軍訓自先秦就有 孔子也是一名軍訓教官】

在中國,軍訓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時期。根據記載,在商代,由於諸侯間戰爭增多,統治者對軍事訓練日益重視,除了對正規軍隊進行訓練外,還通過學校對各級貴族進行軍事教育。

從西周開始,官學分“國學”與“鄉學”,並有“小學”和“大學”兩級。

其中的“大學”,即以“六藝”為標準課程,“禮、樂、射、禦、書、數”成為學生需要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其中的射、禦,即為古代的軍訓,教師一般直接由軍官擔任。

孔子作為中國國民教育的開創者,他在教育過程中,將射禦之術看得與禮樂教化一樣重要。

《孔子家語·觀鄉射》就記載有孔子教射的內容。孔子說,“射禦足力則賢”,把軍事技能優劣,視為一個人賢能與否的標誌,認為“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孔子曾在矍相的園圃親自教弟子學習射箭的事,他在教弟子習射的同時,還不失時機地對民眾進行禮的教育。

民白了吧,就連孔式教育理念是講究文武兼修的,所以不要再喊累啦!

【民國:軍訓不及格 不能考大學】

軍訓經歷了秦漢的失寵、到隋唐宋的沒落和明清的重視後等階段後,在民國再度復興。

當時,所有大學、高中等學校的男生均應以軍事教育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進行連續三周的軍訓,教官則由陸軍學校畢業生擔任。訓練項目包括傳授軍事學識的技能和培養優良德性及生活習慣,前者包括學科和術科。學科有步兵操典、野外勤務、射擊教範、防空常識、戰車常識、衛生急救等。術科有徒手教練、持槍教練、測圖實施、彈藥射擊、夜間演習等等。

當時的軍訓成績考核極其嚴格,不及格的學生要隨下一屆學生重新訓練,若至畢業時仍不及格,則不准畢業;凡高中以上學生軍訓不及格者,不得投考大學。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全國統一的軍訓中斷了,直到抗戰勝利之後才重新開始。

看完這波,是不是對軍訓又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最後,在這裡,編兒祝大家軍訓快樂,真正能從軍訓中取得完美體魄,變成更好的自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